端午習俗知多少

端午節大家都熟悉的節日,那麼這天有許多的習俗大家又可以說出幾個呢?下面由本站小編爲你整理的江蘇端午節風俗習慣盤點,希望大家喜歡!

端午習俗知多少
  江蘇端午節風俗習慣盤點

端午食糉

端午食糉是蘇州人家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每到端午節前夕,在蘇州小巷深處,朱門半掩,廳堂裏妯娌婆媳團團圍坐,或者就在彈石路邊,小藤椅幾張圍攏來,滿目青綠的箬葉,糯米的晶瑩,傍晚,就飄來了香氣,還有要好鄉鄰互相端碗送去,交流各家手藝,味道鹹淡,賣相如何,這是現代人生活裏難得的悠遠古風,是蘇州人津津樂道的佐餐美食。

龍舟競渡

蘇州是端午節龍舟競渡的發祥地。《事物原始》載:“競渡之事,起於勾踐,今龍船是也。”漢代趙曄《吳越春秋》也認爲,龍舟的起源“起於勾踐,蓋憫子胥之忠作”。

蘇州龍舟競渡的最早起源當爲“胥門塘河”,即今天的胥江河。清代詩人邵長蘅有“五月胥江怒,水嬉歡競渡”的詠歎。到清朝,蘇州端午龍舟競渡盛極一時,地點衆多,“龍船,閶、胥兩門,南、北兩濠及楓橋西路水濱皆有之。”

端午風俗無論南北,都有龍事,只是北方用以祈雨,而南方模擬競渡。南北朝時,競渡習俗廣泛傳播,唐敬宗曾下詔命地方官修造龍舟二十艘,宋太宗淳化三年到開封金明池觀看競渡。明清兩代,宮廷中端午龍舟表演。清代自順治康熙起,每年端午,大都要在西苑以龍舟競渡酬節。

喝雄黃酒

五月自古被稱爲毒月、惡月,百事多有禁忌。道觀,寺廟向施主贈送佩帶符篆等物,以避毒邪。因爲艾草、菖蒲以及雄黃都有驅蟲殺毒作用,過端午節洗艾水澡、懸艾、纏五色絲、飲雄黃酒等,成了普遍的習俗,都是爲了驅邪消災。

佩掛香囊

香囊又叫香袋、香包、荷包,亦稱佩幃、容臭。其製作和佩戴史至少可以上溯到戰國時期,屈原《離騷》中有“扈江籬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爲佩”。

端午節,蘇州風俗要戴香囊。吳中風俗歷來競尚麗巧,舊時繡制香囊是一項極重要的女紅,每到端午節前夕,閨閣女子媳婦妯娌們就要早做準備,在自己做好的香囊上設計好新奇的文飾,再巧加刺繡,有十二生肖、獅子、雙魚、盤腸、花草、珍禽、瑞獸、蔬菜、瓜果等吉祥圖案,香囊形狀則長方形、正方形,也有三角形、棱角形、雞心形、菱形、鬥形、月牙形、扇面形等等,上繡有花、草、蟲、鳥及羅漢錢等,款式極爲精美,或者用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香囊多以棉布、絲綢爲材,工藝講究,需裁剪、刺繡、挖補、粘貼、纏繞,閨閣中各展手段顯示本領,爭奇鬥巧,一旦完成,到時候拿出來交流品評,互相饋贈,“蘭閨彩伴,各賭針神,炫巽爭奇,互相投贈,新制日增。”

端午香囊常用中草藥除了雄黃,硃砂、香藥外,還有其他中藥材,如化濁驅瘟的蒼朮、白芷、菖蒲、冰片、牛黃、川芎、辛夷、艾草等。還有另類的蚌粉,如《歲時雜記》“端五日以蚌粉納帛中,綴之以綿,若數珠。令小兒帶之以吸汗也。”

舊俗,過了端午節就會把佩戴過的香囊扔掉,以棄除瘟病,今不多見。

懸掛菖蒲

蘇州人家端午節在家門口一般都要掛艾草、菖蒲,大蒜,通常將艾草、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許多家庭還要將這些有消毒作用的草藥大蒜讓孩子隨身攜帶。端午節時,時近夏至,天氣轉熱,空氣潮溼,百毒齊出,蚊蟲滋生,疫病增多。

古人用菖蒲、艾草、蒜頭來去除各種毒害,是有科學根據的。艾與菖蒲中都含有芳香油,因而可殺蟲。古代人們缺乏科學觀念,誤以爲疾病皆由鬼邪作祟所至,故而節日一早便將艾蒿、菖蒲紮成人形,懸掛在門前,用以祛鬼禳邪、保持健康。

探採百草

農曆五月正是天氣炎熱、疾病多發的季節,很多毒蛇害蟲都在五月繁殖活躍起來,經常給人造成危害。五月有五毒,爲了防禦疾病,增強健康,到了五月端午之時,人們便要遍踏百草,採集藥材。民間習俗認爲,端午是草木一年中藥性最強的一天,端午遍地皆藥,這天最適合炮製。

在民間,一直有“端午節期間,百草爲藥”的說法,《清嘉錄》介紹了蘇州這天“採百草”的習俗:士人採百草之可療疾者,留以供藥餌,俗稱“草頭方”。藥市收癩蝦蟇,刺取其沫,謂之“蟾酥”,爲修合丹丸之用,率以萬計。人家小兒女之未痘者,以水畜養癩蝦蟇五個或七個,俟其吐沫。過午,取水煎湯浴之,令痘瘡稀。

  基諾族的風俗習慣文化

語言

基諾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由於無文字,過去多靠刻竹木記事。基諾族相信萬物有靈,崇拜祖先,尊奉諸葛孔明。

食俗

基諾族聚居於中國南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及其附近地區。基諾族主要從事農業,種茶歷史悠久,有著名的普洱茶。

基諾族喜吃野菜、喜吃酸、辣味,製作多以煮、包燒、舂爲主,而且喜歡用竹筒和芭蕉葉當鍋燒飯菜。

基諾族習慣於日食三餐,以大米爲日常主食,雜以玉米、瓜豆等。基諾族食用大米很講究,要吃好米,新米,陳倉米多用來餵養家畜或做烤酒。玉米則側重於吃青。早餐通常把糯米飯用手捏成團吃,午餐多把米飯用芭蕉葉包好帶到地裏隨時加鹽和辣椒食用。晚餐除主食米飯外,還備有一些菜餚,家庭飼養的畜禽只在婚喪禮祭時才能宰殺。

逢年過節和喜慶盛會時還要吃“剁生”,即用生肉末拌上鹽巴、辣子、薑末、薄荷、韭菜等佐料,用手捏勻,直到把肉捏成白色像熟的一樣才進食。

基諾人習慣於將獵獲的松鼠肉掛在竹樓裏火塘邊上,用煙火燻烤成肉乾,使之常年不壞,食用時切片烹湯,其味鮮而不膩。

基諾族最喜歡吃的菜有酸酉奄魚。做法是將鮮魚去鱗洗淨,拌上辣子、鹽巴與熱的米飯,裝進竹筒裏,用芭蕉葉蒙在筒口,紮緊,待酉奄熟後即食,這種菜有特殊的酸味,味美可口,是佐飯佳餚。

螞蟻蛋也是基諾族喜歡的營養佳餚。農曆三、四、五月間把螞蟻包砍開,用篾籮接着,一個較大的螞蟻包獲蛋七、八市斤,螞蟻蛋一般有筷子頭那樣大小,似蜂兒的樣子,營養豐富,可以煮吃、炒吃、蒸吃、放在火塘裏燒吃,或放上鹽巴、辣子舂細加水做成湯喝。

建築

基諾族住房一般爲幹欄式竹樓,茅草覆頂,多是一個小家庭住一竹樓,包括一個父系家庭的全部成員。房屋因經濟條件規模各有不同:單身漢、寡婦或較貧窮者多爲一層的平房或小柱子的樓房,房屋較窄小;富裕人家多建大柱子的樓房,房屋間架較高,寬敞舒適。人住竹樓上,樓下養牲畜及堆放雜物。房屋一般建在較平坦、背風、距水源近,便於飼養豬雞牲畜,便於打掃衛生的地方。

基諾族的風俗習慣文化

語言

基諾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由於無文字,過去多靠刻竹木記事。基諾族相信萬物有靈,崇拜祖先,尊奉諸葛孔明。

食俗

基諾族聚居於中國南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及其附近地區。基諾族主要從事農業,種茶歷史悠久,有著名的普洱茶。

基諾族喜吃野菜、喜吃酸、辣味,製作多以煮、包燒、舂爲主,而且喜歡用竹筒和芭蕉葉當鍋燒飯菜。

基諾族習慣於日食三餐,以大米爲日常主食,雜以玉米、瓜豆等。基諾族食用大米很講究,要吃好米,新米,陳倉米多用來餵養家畜或做烤酒。玉米則側重於吃青。早餐通常把糯米飯用手捏成團吃,午餐多把米飯用芭蕉葉包好帶到地裏隨時加鹽和辣椒食用。晚餐除主食米飯外,還備有一些菜餚,家庭飼養的畜禽只在婚喪禮祭時才能宰殺。

逢年過節和喜慶盛會時還要吃“剁生”,即用生肉末拌上鹽巴、辣子、薑末、薄荷、韭菜等佐料,用手捏勻,直到把肉捏成白色像熟的一樣才進食。

基諾人習慣於將獵獲的松鼠肉掛在竹樓裏火塘邊上,用煙火燻烤成肉乾,使之常年不壞,食用時切片烹湯,其味鮮而不膩。

基諾族最喜歡吃的菜有酸酉奄魚。做法是將鮮魚去鱗洗淨,拌上辣子、鹽巴與熱的米飯,裝進竹筒裏,用芭蕉葉蒙在筒口,紮緊,待酉奄熟後即食,這種菜有特殊的酸味,味美可口,是佐飯佳餚。

螞蟻蛋也是基諾族喜歡的營養佳餚。農曆三、四、五月間把螞蟻包砍開,用篾籮接着,一個較大的螞蟻包獲蛋七、八市斤,螞蟻蛋一般有筷子頭那樣大小,似蜂兒的樣子,營養豐富,可以煮吃、炒吃、蒸吃、放在火塘裏燒吃,或放上鹽巴、辣子舂細加水做成湯喝。

建築

基諾族住房一般爲幹欄式竹樓,茅草覆頂,多是一個小家庭住一竹樓,包括一個父系家庭的全部成員。房屋因經濟條件規模各有不同:單身漢、寡婦或較貧窮者多爲一層的平房或小柱子的樓房,房屋較窄小;富裕人家多建大柱子的樓房,房屋間架較高,寬敞舒適。人住竹樓上,樓下養牲畜及堆放雜物。房屋一般建在較平坦、背風、距水源近,便於飼養豬雞牲畜,便於打掃衛生的`地方。

  仫佬族風俗習慣

酸食酸品

侗族有“侗不離酸”,仫佬族的飲食也離不開酸。在仫佬山鄉,無論是哪一家,酸食是少不了的。諸如酸檸檬、酸木瓜、酸蘿蔔、酸豆角等。

包桐葉糉

每年的八月秋社和中秋節,仫佬族家家包桐葉糉。此糉扁長,形似狗舌,又稱爲狗舌餈粑。這種餈粑鬆軟而有彈性,味道鮮美而可口,老幼皆宜,是仫佬族的風味美食。

喝重陽酒

仫佬山鄉的農曆九月,稻子收穫了。人們使用最好的糯米釀製成濃醇而後勁很大的糯米酒。因是重陽節,故稱“重陽酒”。

走坡

又稱坡會、歌坡、走坡節,是仫佬族傳統的青年男女聚會唱歌、尋覓知音而進行社交活動的一種形式,多在春節期間或八月十五中秋節舉行,一般選在野外風景宜人的山坡上或峒場間,“走坡”是仫佬族男女青年互相尋找意中人的大好時機。這一天,女的盛裝打扮,撐着紙傘或花傘,男的也上下新裝,三五成羣結伴而來,看準哪家姑娘,便以歌傳情,若女方也有意思,自會與之對唱下去,你來我往,互相讚揚,盤問姓名、年庚、住地等,並相約再會,互贈信物(一般男的送女的花手巾,女的給男的新布鞋),定下終身。“走坡”反映了仫佬族青年戀愛的自由,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是仫佬族傳統文化的映照。

會親

是仫佬族婚姻的表現形式之一。所謂“會親”,就是媒人由男女雙方商定,由男方家先備辦酒席一擔,放在預定的十字路口,然後迴避。接着是女方家的父母、叔伯、兄弟和親友來到路口,進食一餐,吃不完的全部帶回去。第二天,女方家也備有酒席一擔放在路邊,由男家父母、親友去進食一餐。

依飯節

又稱“敬依飯公爺”、“喜樂願”、“祖先願”、“賀香火”等,是仫佬族祭祖、祭神,保護人畜平安和慶豐收的祭祀活動,是他們傳統的盛大節日。“依飯節”爲期兩天,家家包糉,作糯米飯,殺雞鴨,邀請親友來家飲宴。在廣西,仫佬族依飯節是羅城仫佬山鄉人民羣衆的一個最爲獨特、隆重而又富於神祕色彩和鮮明個性的傳統節日。如今,仫佬族過“依飯節”時,加入了富有時代氣息的東西,如演新戲,唱新歌,進行各種體育比賽及經貿活動等,增進了民族的團結。

搶餈粑

搶餈粑是仫佬族最熱鬧的活動。他們三人爲一“冬”(組),共三“冬”人輪番用長筷子去搶放在瓦缸裏的三角糉,但是三個人只能共用三隻腳着地,全靠手拉手、腳釦腳在蹦跳中保持平衡,一不小心失了平衡,搶到的糉子也會掉下地。一時之間滿場喝彩吶喊和擊鼓助威聲不絕,直到缸裏的糉粑搶完爲止,搶得糉粑最多的一“冬”爲勝者。三角糉是仫佬族依飯節的吉祥物,仫佬族人相信,誰搶得多,得到的福氣也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