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端午節的作文【精】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都跟作文打過交道吧,藉助作文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爲了讓您在寫作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關於端午節的作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關於端午節的作文【精】

關於端午節的作文1

在我很小的時候就很期待過端午節。誘人的糉子讓人垂涎三尺,長長的米粒煮得泛黃,裏面包了豆沙或棗子的陷。米有些透明,也露出些泛紅的顏色,四角倔強的翹着,可愛極了。包糉子的葉子上沾滿了水,也沁入一點米的香味。一口在糉子上咬下去,滿嘴便充滿了米香,再咬一口,便會看到暗紅色的餡兒。餡兒甜甜的,有了米,這種甜也不膩了;米中融入了棗或豆沙的香甜,也是別有一番滋味。

我常常是吃得滿嘴“小鬍子”,媽媽見了笑我是隻“大臉貓”。我卻不介意,嘿嘿一笑,用舌頭舔舔米粒,用手把嘴一抹就去找外婆了。

外婆會笑着看着我,慢慢挪動步子於牀前,從枕邊的針線筐中取出幾個香囊。那時外婆還只有我一個孫輩的孩子,分外疼惜,所以每年都會有五六個外婆做的香包。這些香包各式各樣,在我記憶中,似乎沒有重樣兒的。外婆那時手還很巧,會做很多種圖樣。有小鹿、老虎、蛇、壁虎的;也有太陽、月亮、星星的;還有些花花草草的和心型的。他無論做什麼,就像什麼,雖說沒達到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但絕不比路邊買的那些差。

雖然我並不怎麼喜歡香包的那種味道,但那無疑是我那時的最好飾品。於是,我國的滿身都是德,猶如天花亂墜。效益看着我,笑我臭美。我纔不管她說什麼,依然“孤芳自賞”,跑去媽媽面前玩了。

現在物是人非,我穿過了金色的童年,慢慢長大了,表弟已經七歲,外婆也去世很久了。我們家端午節的習俗只剩下了“吃糉子”。沒有外婆香包的保佑,我依然平安的成長着,一天又一天。但有時心裏卻十分空洞,越臨近端午,越是如此。

懷念我親愛的飾物——外婆充滿愛意的香包。

關於端午節的作文2

端午節來源於屈原的故事:愛國詩人屈原出了一個能富國強民的好主意,但沒有被國王採納,他反而被逐出宮中。屈原氣得不得了,跳進了汨羅江。當地的漁夫得知後划着小船把竹筒裏的米撒向汨羅江給屈原。後來,大家把竹筒盛米改爲糉子,把劃小船改爲賽龍舟來紀念屈原。我們全家都非常敬佩屈原,因此,我們家每年都過端午節。

端午節的傳統習俗就是吃糉子。我們家有一個名副其實的包糉子好手――我的母親。每年端午節的時候,我們全家都能夠吃到可口的糉子。母親常說:用蘆葦的葉子包的糉子最香。所以,每年端午節母親都用蘆葦的葉子來包糉子。她在包糉子之前,先做好準備工作:把蘆葦的葉子放在水裏煮一煮,把準備好的糯米和棗分別洗一洗。等蘆葦的葉子涼了以後,她就開始包糉子了。

她先取三片葉子,將這三片葉子捲成一個圓錐體,然後先放一個棗,接着在裏面放上糯米,中間再夾幾個棗,最後用線把葉子捆好,一個糉子就包好了。她包的糉子又肥又大,活像一個個老佛爺在睡覺。等糉子包完後,母親把它們放在高壓鍋裏蒸四十分鐘,再放三四個小時,使其入味,然後就可以吃了!母親包的糉子十分香,香得使我一見到糉子就會大口大口地吃起來。所以,每當吃糉子時,我總是吃得很多!

過端午節除了要吃糉子,還要賽龍舟喲!

我最喜歡看賽龍舟了,幾十個水手都拿着槳,奮力地划着,擂鼓的水手士氣高昂,用力地敲着。“加油,加油!”場外的拉拉隊激情洋溢,發出雷鳴般的吶喊聲、助威聲,水手們聽了不得不更加使勁划船。整個賽龍舟的場面非常壯觀、熱烈。

吃糉子、賽龍舟,這兩樣傳統習俗共同編織了一個熱熱鬧鬧的端午節。

關於端午節的作文3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糉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聽到這首兒歌,就讓我想起了端午節。每年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節日端午節。

端午節要插艾枝,懸艾虎。端午節這天一早,人們將艾枝插在門上,或用艾蒿編織成“艾虎”,在門楣中央或帶在身上,驅蟲避邪,以保安康。

端午節要畫門符。端午節這天,人們將蠍子、蜈蚣、毒蛇、蛤蟆、壁虎“五毒”形象的剪紙做門符。據說這樣做,是爲了驅“五毒”,防瘟疫。

端午節要帶香包、系五彩絲線。香包是用棉製品和絲線繡的,包裏除了裝些雄黃、蒼朮外,還要裝香草配成的香料,戴在身上起驅蟲除穢的作用。五次絲線象徵五色龍,系五色線可以降服妖魔鬼怪。

端午節要吃糉子。早晨,家家吃糉子紀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糉子包好,夜間煮熟,早晨食用;包糉子主要是用河塘邊盛產的嫩蘆葦葉,也有用竹葉的,統稱糉葉。糉子的傳統形式爲三角形,一般根據內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糉,米中摻小豆的叫小豆糉,摻紅棗的叫棗糉。棗糉諧音爲“早中”,所以吃棗糉的最多,意在讀書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狀元。過去讀書人蔘加科舉考試的當天,早晨都要吃棗糉,至今中學、大學入學考試日的早晨,家長亦要做棗糉給考生吃。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端午節真是一個有趣的傳統佳節!

關於端午節的作文4

兩千多年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汩羅江邊仰天長嘆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兩千多年後,五月初五成了傳統節日——傳統節日端午節,大家包糉子、划龍舟、煮雞蛋,用各種方式來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

又是一年傳統節日端午節,我很想體會體會這種氣氛,便向奶奶要求,讓她教我怎樣包糉子。

包糉子,首先要把箬葉洗乾淨,在熱水中泡軟。再準備好棗子、雞蛋、肉等做陷,將自己喜歡的陷煮得香噴噴的,就可以開工了。先把長長的箬葉摺疊,圍攏來,做成一個窩,中間放進調配好的.糯米和粳米,包出棱角。然後把陷放在米里,和在一起揉勻,最後把箬葉包着的糉子做成四角的形狀。

這包糉子的功夫全在最後一道工序,你的糉子包得好不好,就看四個角是不是勻稱,是不是有型。我開始學的時候,總是把四個角弄歪了,不是成了六個角,就是揉成一團球了。

奶奶就不止一次看着我的“傑作”發笑:“這,這能叫糉子嗎?你讓細線系在什麼地方啊?”

我暈!感情糉子包出四個棱角是方便用細線繫着掛起來的,怎麼這世界上就沒有圓糉子呢?

包好的糉子放進鍋裏用猛火煮,大約1小時後,改文火煮30分鐘就可以。

在煮糉子的過程中,我總是急不可耐地要揭蓋子察看情況。因爲從鍋裏飄出那糉子的香氣,饞得我直流口水。

等待的時間總是特別的漫長,看到熱氣騰騰的糉子終於從鍋裏“解放”出來的時候,我高興得手舞足蹈。放在碗裏,用筷子剝開,就可以看到裏面金黃鬆軟的“糉肉”了,咬一口,美味無比,我差點連筷子都要咬下來了。

今年傳統節日端午節,我學會了包糉子,品嚐到自己勞動的果實,那感覺不是一般的甜蜜。

關於端午節的作文5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每次念起長詩《離騷》中的這名句,我就會想起那位因勸說楚懷王失敗而抱石自沉汨羅江的悲壯愛國詩人——屈原。

戰國時期,張儀提出連橫親秦,要拆散齊楚聯盟,就找到了楚懷王,許諾六百里地要楚懷王和齊國絕交。屈原等大夫極力勸阻,可楚懷王垂涎那六百里地的好處,就和齊威王絕了交。結果事後張儀反悔,楚懷王病死秦國,繼位的楚頃襄王還是主張投降秦國,屈原幾次被流放,最後見故國無救,想起自己的種種遭遇,越想越悲憤,就自投汨羅江了。

農曆五月初五,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到了。每年的端午節都過的熱鬧非凡,今年自然也不例外。端午節少不了吃糉子,賽龍舟。

說起吃糉子,自然的有包纔有吃。我媽媽可是一個包糉子能手,今年她要教我包糉子,帶你去瞧瞧吧!“哎,你這裏錯了,不要放這麼多肉。”“喂喂喂!你怎麼把花生給吃了”“啊!那些是菜葉,不是包糉子的。”調皮的我正廚房裏搗亂呢!好了,迴歸主題,正式包糉子。“先把糉葉捲成一個圓錐筒,然後放入糯米和花生、肉餡和紅棗。再把上面蓋起來,最後,綁好定形,一個糉子就成了。”我雖然也是按着媽媽的步驟做的,但感覺怎麼也不像一個糉子。但雖然如此,還是包得其樂融融。

吃了糉子,渾身有勁,賽龍舟嘍!隨着裁判一聲令下,十幾條龍舟一起向終點飛快地游去,比賽剛剛開始,大家都力氣爆棚,迅猛地划着槳。只有一艘龍舟緩緩的遊動着,大家都認爲這艘肯定輸了,頓時響起一片噓聲。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到後來,當大家都累了,不得不減緩速度時,這艘龍舟還是保持着一定的速度,很快反超,結果成了冠軍。場上喝彩聲此起彼伏,也有人認爲他們這樣與賽龍舟比賽的熱鬧不符,這種方法不可取。

關於端午節的作文6

糉子是端午節的節日食品,據說是爲祭投江的屈原而發明的,是中國歷史上迄今爲止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傳統食品。

往年的糉子總是母親在市場或超市買現成的。今年,我纏着母親,硬是要學包糉子。母親拗不過我,只好答應了。

初四下午,我就和母親學包糉子。母親拿了一張糉葉,用手一捲,糉葉便成了空心的圓錐形。我學着母親的樣子,拿了一張糉葉,想把它捲成圓椎形,可就是卷不好,捲來捲去還是一個直筒。母親見了,就在一旁指點:“左手捏緊糉葉一角,右手將糉葉的另一角往裏卷,下面用力拉緊,上面放鬆一些。”在母親的指點下,我卷好了糉葉。

接着,母親在空心圓錐形的糉葉裏插上一根筷子,拿調勺舀一些糯米放在裏面,然後均勻地搖動筷子,直到把糯米包的緊緊的。我也在糉葉裏插好筷子,放好糯米。可搖動筷子時,不是把糉葉戳穿了,就是糯米包不緊。母親說:“搖動筷子時要輕一些,把糉葉包緊些。你看……”母親邊說邊示範,我邊聽邊學。哈哈!我包的糉子像點樣子了。

然後是捆繩。只看見母親兩手捏緊糉葉,用繩子在糉子尖角附近纏了兩圈,結上繩頭,一個漂亮的糉子就包好了。我也照着捆好了第一個糉子。隨之,第二個,第三個,第四個……我一連包了好幾個。

最後一道工序就是煮糉子了。把綁好的糉子逐一放到鍋裏,然後放入冷水滿過糉子1釐米左右,點火……水開15分鐘後把鍋裏上下糉子兌換位置,再以慢火煮上1小時即可。

香噴噴的糉子煮好了,我迫不及待地品嚐了自己的勞動成果。啊!真好吃。

通過這次包糉子,既吃到了美味的糉子,又懂得了一個道理:要學好一種本領,就必須誠心,細心,還要有恆心,這樣才能夠把本領學好。

關於端午節的作文7

愛國詩人屈原爲國王出了一個富國強民的好辦法,但是沒被他採納,還把屈原趕出宮去。屈原十分氣憤,跳進了汩羅江。大家爲了屈原不被江裏的魚吃掉,就往汩羅江裏丟糉子。於是,大家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每年都過端午節。

今年的端午節,我和媽媽早早地來到了嘉陵江。那裏早以是人山人海,我選了一個好地方坐了下來。

對面的那些龍舟有的裝飾着龍頭龍尾,栩栩如生;則有的卻沒有裝飾。隨着一棵紅色的信號彈劃過天空,龍舟競渡便開始了,水手們爭先恐後地向前劃,猶如千里馬,猶如飛箭。龍舟上還響着響亮的鼓聲、鑼聲和水手們“嘿唷、嘿唷……”的叫喊聲,還有岸上人們的“加油”聲。水手們奮力衝刺,互不相讓,誰都不甘落後。雖然天氣涼爽,但是他們仍是汗流浹背,誰都顧不得去擦身上的汗水。划龍舟真是表現出了“千頃水面琉璃滑,百艘龍舟竟爭先”。

端午節不但要划龍舟,搶鴨子當然也是必不可少的。

一隻只鴨子“嘎嘎”地叫着,撲騰到水面。搶鴨者也紛紛跳入水中搶了起來。鴨子們就像頑皮的小孩子,搶鴨者就像孩子的媽媽,焦急地追着自己的小孩。突然,一個搶鴨者發現了自己的目標,便向那隻鴨子撲過去,眼看鴨子就難逃一劫了,但是它又飛快地潛入水中,不一會兒,鴨子又浮了上來,搶鴨者又向它發起了“進攻”,他終於捉到了鴨子。接着,他又游到一個鴨子特別多的地方,再向兩隻捱得很緊的鴨子撲過去,抓住它們的翅膀。這兩隻鴨子也落到了這爲搶鴨勇士的手裏。那些搶到了鴨子的勇士們滿懷激情地把自己的“獵物”高高舉起,贏來了人們一陣陣的歡呼。

塞龍舟、搶鴨子編制了一個完整的端午節。

關於端午節的作文8

農曆五月初五,是處處飄揚着美食香氣,瀰漫着火熱氣氛的日子。每家每戶都不約而同地在門上掛上了碧綠的艾草、菖蒲,灑黃酒,驅蚊蟲,以求端午平安。

天色明朗,大地升騰着燥熱之氣。興奮的人們聚到江邊,手持用艾草葉包成的香氣撲鼻的糉子。有的是芝麻餡,而叉燒餡也是有的,都津津有味地吃着。有淺嘗輒止,而後慢慢品味的,也有大口狼吞虎嚥的……總之,每個人臉上都全不無滿足之意。

鼓吹擂響,江上早已千帆競發。人們個個聚精會神,生怕是有錯過了什麼精彩的一幕;用楠木板精製而成的龍舟上,早已有十幾個壯漢在上亟待着。只聽得發令槍一聲巨響,龍舟應聲而出。也顧不得欣賞兩岸屏風,人們全都將目光聚集在了那形如巨龍的龍舟上;水花四濺,巨龍騰飛,場面甚是壯觀,令人嘖嘖稱奇。衝線之時,全場高呼,場面之壯闊,氣勢之磅礴,是你說不出也想像不到的,已禁不住歎服了。

端午時節,還爲的是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楚國被攻破後,他可是帶着滿腔的熱血和濃濃的亡國之恨,毅然投入了滔滔不絕的汨羅江中。“既莫足和爲美政兮,吾將從彭咸之所居!”,這句千古絕唱,屈原所作《離騷》之意,又怎能不讓我們悲之泣之呢?

端午,現早已不是一個節日,一種習俗,祭拜屈原之際,或是藉由這來讓文人墨客們揮毫的日子。其實啊,端午節的這種精神早已深入我們心中。就像那熱熱騰騰剛出來的糉子一樣,那種撲鼻的香氣,早早便沁入心田,縈繞在口耳之間,代代相承了。

關於端午節的作文9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掛香囊,吃糉子,蘸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喜洋洋!”端午節有很多非常有趣的習俗。其中,有兩個非常有名的習俗,那就是包糉子和賽龍舟。

一大早,奶奶就去商場買回了一堆糉葉、糯米、紅棗、肉和繩子,打算包糉子。一回到家,爺爺就在廚房裏忙了起來。他把一片片糉葉沖洗乾淨,再把糯米泡在一碗水裏,“噠噠噠噠”地幾刀把肉切成丁,把紅棗去核。開始包糉子了,只見奶奶拿起一片糉葉捲成了圓錐形,往裏面放了一半糯米,用筷子把糯米努力夯實。用筷子夾起一塊肉塞了進去,再蓋上一層糯米。奶奶兩隻手動作飛快,把棕葉折了幾下,就包了起來。空出右手抽出一根繩子,上上下下綁了幾圈,打了個結,一個糉子就包好了。我覺得不難,想要自己包一個,可在綁繩子時候糯米“嘩啦啦”漏了出來。我又重新包,用了好長時間才包了一個,可爸爸媽媽已經包了五六個了。包好糉子,上鍋蒸了起來,一會兒就傳來撲鼻的濃郁香味,把我饞得直流口水。啊,今天的糉子真好吃,自己包的就是不一樣。

吃完午飯,我們要去離家不遠的運河上看賽龍舟。到了現場一看,可真是人山人海!加油的人們,有的帶了話筒、有的帶了喇叭、有的帶了彩旗,可熱鬧啦。不一會兒,比賽開始啦!四支龍舟就像離弦之箭一樣飛快地衝了出去。特別是第一隊和第四隊,遙遙領先其他隊伍。遠遠望去,也不知道是誰先衝過了終點。最後,我看見第四隊高高地舉起了槳,才知道第四隊贏了!

回家的路上,爸爸給我講了端午節的來歷,原來端午節是一個愛國的節日。以後我一定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長大爲建設祖國貢獻力量。

關於端午節的作文10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到了,然而作爲中國四大節日:春節、清明、端午、中秋之一,端午節毫無疑問就是其中最有“熱”感的節日。作爲進入盛夏前的一個節氣,端午節顯然就是每年真正感受夏天的日子,在城市,端午節的三天假日,可能會讓很多人思考出去找個陰涼的地方散一下心,而在農村,端午節確就是一個忙碌的節日,因爲在中國蘊含豐富的農耕文化之中,端午節代表着夏收秋種。在過去的北方,每年過端午正就是新麥下來的時候,很多人都很期盼這個日子的到來,因爲能夠吃到新麥做的各種食品。而在過去的南方,端午節卻就是另外一種糧食水稻收穫的季節,新打下來的水稻碾成了大米,過節的前一天正好能夠包成糉子,然後美美吃上一頓。

此刻,南北差異已經沒有那麼大,端午節吃糉子,這就是全中國人民的一大傳統習俗。中國人端午節吃糉子的歷史由來已久,傳說就是爲祭投江的屈原而開始流傳的,那一天人們互相送糉子作爲對屈原的紀念。

糉子還就是中國歷史上迄今爲止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傳統食品。

據說,早在晉代,糉子被正式定爲端午節食品。可就是在當時,包糉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糉子稱“益智糉”。晉朝人周處《岳陽風土記》之中就記載道:“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糉,一名黍。”

到了南北朝時期,中國出現雜糉。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糉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糉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糉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糉”,即果品入糉。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糉裏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糉子堆成樓臺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糉子已很時尚。在元、明時期,糉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爲箬葉,之後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糉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一向到這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糉葉、包糉子,其花色品種更爲繁多。從餡料看,中國的南北差異也還就是存在的。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棕;南方則有豆沙、鮮肉、八寶、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然後其中以浙江嘉興糉子爲代表。

今年,你準備吃啥糉子呢?

關於端午節的作文11

中國有着許許多多的傳統節日,比如熱鬧喜慶隆重的春節,祭奠祖先、追思先人的清明節,吃月餅賞月的中秋節,許許多多的節日,讓我們不亦樂乎,端午節便是其中之一。

要問端午節的美食是什麼,那還用說,當然是糉子了!要做糉子,得先找來米、糉葉、繩子,當然也可以加點肉、糖、花生等。我們做糉子的時候 ,首先把糉葉、米洗乾淨,餡料調好,把糉葉捲成一個封底的漏斗形狀,再把米放進去,有餡料的話就把餡料放到米中間。放滿之後,用糉葉蓋好包起來,用繩子捆住,就大功告成。糉子要放到鍋內蒸。煮好之後,拆開糉子,一股米的糯香,與糉葉的清香相混合,讓你食慾大開,吃下一個,包你再想吃第二個、第三個……

像所有的傳統節日一樣,端午節也是有傳說的。聽老人說,這是紀念屈原。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卻遭到去職、流放。他在流放中,寫下許多詩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屈原不願看到自己國家被滅亡,所以抱石投江自盡,愛戴他的百姓聽到後紛紛趕到江邊,用糉葉包着米飯投到江中,讓魚龍蝦蟹吃飽。魚龍蝦蟹吃飽之後,就不會去吃屈原的身體了。一代又一代,每年的五月初五,龍舟競渡、吃糉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便流傳下來,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這就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的端午節,瀰漫着濃郁的鄉土氣息,很有特色。

關於端午節的作文12

端午節吃糉子,春節放鞭炮,元宵節吃餃子,清明節上墳等是我國傳統文化習俗。每逢佳節倍思親,無論是遠在異鄉的遊子,還是近在咫尺的家人都要聚在一起,過個團圓節。

在端午節的前一天,我們買來了一大堆竹葉,把它泡在水盆裏,準備明天包糉子。到了第二天,我早早地起了牀,聞見廚房裏飄出一陣陣香味,饞得我是口水直流三千尺,於是我就走到廚房跟外婆一起包糉子。我先在糯米堆裏拿出一些糯米,分別把它擺成立體的三角形,中間放上一個大蛋黃,還在每一個角上各擺了一塊肉,然後在水盆裏拿出竹葉,把它們包起來,再用繩子捆緊,可我怎麼也捆不緊,而外婆卻熟練地包好了。

捆到後來,我有點不耐煩了,就問外婆,爲什麼要包糉子?外婆說:“包糉子是爲了紀念戰國時期,愛國詩人屈原,因不得志而跳江自尺,老百姓知道後,紛紛走到江邊划船打撈,大家爭先恐後的要把屈原救上岸,可打撈了好久,也不見他的屍體,最後大家紛紛拿米團往江裏扔,不讓江裏的魚、蝦、蟹等把屈原的屍體吃掉,於是就有了現在的端午節吃糉子”。聽了這個故事,我深深的被感動了,於是就用心地包起了糉子,終於成功了。

中華民俗源遠流長的傳統習俗,我們應該去敬重它,保護它,讓古老的傳統文化成爲民族的和諧。

關於端午節的作文13

故鄉的端午節喲,你給了我多少喜悅和歡樂啊!端午糉飄香,龍舟響噹噹,好事成雙雙!端午節流露出的是地道故鄉情,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是對詩人屈原的愛國精神一種欽佩,讚頌。吃着正宗的家鄉糉子,看着精彩的家鄉龍舟賽,心裏頭別有一番滋味

早晨我們去姥姥家過端午節,我迅速刷牙洗臉,穿上我的新衣服,出發了。

到了姥姥家,我首先問了一下姥姥,和姥爺,剩下的就是二姨,和二姨夫了。姥姥和姥爺熱情迎接我們,二姨幫我們放東西。

姥姥說:還提什麼東西,怪費錢的。

媽媽說:不,媽。你說我也不常來,提點東西是理所當然的啊。

不說了,趕快做飯,包棕子別讓我外孫子餓着了。

我 打開電腦 興致勃勃地打開賽龍舟活動的現場直播,電腦視屏裏,小河兩岸早已經是人山人海了。老人們從家裏搬出靠椅,端坐着靜靜地等待。姑娘們如同參加一次盛會,各個穿着利落的新裝,唧唧喳喳地探討着這次比賽誰會是贏家。青年小夥雖然沒有能親身參加賽龍舟,卻也是熱情不減,臉上充滿了歡喜。小孩子們更是興奮,在人羣中鑽來鑽去,有一些調皮的男孩甚至爬到河邊的高樹上,佔據着好位置,居高臨下地往河中眺望。而河中早已浮着四隻最美麗的龍舟,船隻狹而長,船舷上描繪着硃紅的線條。 比賽在人們的翹首以待中終於開始了。青年滑手們意氣風發,頭上腰上各纏着一束紅布,在朝陽的光線下熠熠生輝。鼓聲響起,龍舟便如一支離弦的箭,在平靜無波的塘河上來去如飛。兩岸看龍舟的人都大聲吶喊,有的還把家中的鑼鼓都拿出來,重重敲打助威,更有好事的年輕人把事先準備好的“連環響”鞭炮掛到樹上點燃。一時間,吶喊聲、鑼鼓聲、劈劈啪啪的鞭炮聲交匯在一處,在河面上迴盪,震耳欲聾。 攝像機把直播放大了點,我清楚地看到青年橈手們奮勇揮槳,動作整齊劃一,堅實的肌肉隨着動作一起一伏,額上佈滿汗珠污漬反射着太陽的光輝。擊鼓的人更是興奮異常,縱身一躍,雙槌齊下,恨不得把全身的力氣都使上去,讓人擔心那鼓會不會被敲破。賽到緊張處,更是精彩異常,兩隻龍舟齊頭並進,爭先恐後,岸上的呼聲一陣蓋過一陣,待到分出勝負,又是一陣的歡呼聲夾雜幾聲懊喪的嘆息聲。 龍舟直播結束了,我卻仍坐在椅子上回想比賽盛況。

我想,龍舟活動不就是要考驗人與人之間團結互助的合作精神嗎?如果把它用在學習上,那才最好。我們真要學習這種賽龍舟的精神,讓我們在學習上有一個新的突破。

關於端午節的作文14

端午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之一。每逢端午節,爸爸媽媽就帶着我去奶奶家過一年一度的端午節。

端午節那一天的上午,我們就要去買艾草。我們把買來的艾草插在門縫裏,有的插在窗戶上,還有的站在門口,一動不動,彷彿是威嚴的戰士在門口站崗。那一天,整個小區都飄着淡淡的艾草香,插在門上的艾草香千萬條青色的絲巾在門口飄蕩,十分美麗。因爲這青澀的帶着清香的艾草的寓意是:驅蚊除蟲、驅災避邪。

很快就到了正午,父母們要給孩子系五色繩。顏色分別是:青、白、紅、黃、黑,分別代表是:木、金、火、土、水。五色繩的位置也欣然不同:有的人系在手上,有的人系在脖子上,有的人掛在腳上。五色繩不僅系的位置不同而且他們的美稱也有很多,比如;長命繩、辟邪繩、快樂繩等等。

中午吃過飯,很快到了下午兩點,大人們要給我們洗一次特殊的澡。這個澡的特殊在於它的水,洗澡的水是由艾草、魚腥草、毛草等十幾種植物熬水而製成。因爲聽人說,洗了這個“植物澡”,這一年身上就不會長東西。

很快就到了晚飯時間,這是一家人團圓的時候。在各地工作的遊子如果沒有迫不得己的事情,必須趕回家吃團圓飯。這一天桌上的菜可豐富了,有魚,象徵着年年有餘,有雞鴨,象徵着家畜興旺等等。

吃過晚飯則又到了我們最興奮的時候---買香包。香包就是香囊,形狀各異,有的是三角形的,有的是心形的,有的是圓形的,有的是長方形的。不僅形狀各異,而且大小不一,大得像手掌那樣大,小的只有巧克力那麼小,裏面裝的東西也不一樣,有的是甜甜的糖果,有的是各式各樣的小玩具。香包象徵着鳥語花香,萬事如意。

家鄉的端午節別具一格,令人難忘。

關於端午節的作文15

端午節是我國傳統的節日之一,它的過節方式雖然一直是划龍舟,吃糉子,但是總能讓人們期待……

在端午節當天,家鄉的人總會划龍舟,他們把龍舟擡到江上,頭一個上船,後一個穩扶着,輪流下去,直到每一個人上舟,領頭的那一個纔開始擊鼓,舟上的人都喊出自己這一隊的口號,鼓舞一下氣勢,然後,把槳掄一圈,一平一劃,一平一劃。最後,當大家準備好後,便一二一二地喊了起來,大家齊心協力,動作一致,用力地劃,喔!還差200米,100米,50米,10米……到了,觀看的人都歡快起來雷鳴般的掌聲頓時響了起來。

除了划龍舟,還要吃糉子。每年端午節我的父母都要包糉子,包糉子首先要準備好鹹鴨蛋黃,幹菇,五花肉,剝了皮的綠豆,香脆的花生等食材,還要把竹葉和草繩分配好,洗乾淨。然後,把竹葉包的像一個鏟子,先放一滿大勺加有綠豆的糯米,再依次放入鹹鴨蛋黃,幹菇,五花肉……最後再放一勺子糯米,再拿一片竹葉包好,用草繩綁好,一個美味的糉子就做好了。當然,還要把糉子煮熟。吃着美味的糉子,就是最好的滿足,但有時吃膩了,我就會東一家跑,西一家跑,跑完整一條巷子,也就吃飽了,用爸爸的話來說,我就是吃百家糉長大的,每次爸爸說的時候,我心裏就一陣竊喜……

每次到端午節,我們都會唱起那首童謠:“端午節,好熱鬧,糉子香味滿街跑,人們刻苦又勤勞,大家歡聲笑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