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風俗習慣作文5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寫作文可以鍛鍊我們的獨處習慣,讓自己的心靜下來,思考自己未來的方向。你寫作文時總是無從下筆?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風俗習慣作文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精華】風俗習慣作文5篇

風俗習慣作文 篇1

中秋節的過法是多種多樣,並帶有濃厚的地方特色。

廣東潮汕有中秋拜月的習俗,主要是婦女和小孩,有"男不圓月,女不祭竈"的俗諺。晚上,皓月初升,婦女們便在院子裏、陽臺上設案當空禱拜。銀燭高燃,香菸繚繞,桌上還擺滿佳果和餅食作爲祭禮。當地還有中秋吃芋頭的習慣,潮汕有俗諺:"河溪對嘴,芋仔食到"。八月間,正是芋的收成時節,農民都習慣以芋頭來祭拜祖先。這固然與農事有關,但民間還有一則流傳廣泛的傳說:1279年,蒙古貴族滅了南宋,建立元朝,對漢人進行了殘酷的統治。馬發據守潮州抗元,城破後,百姓慘遭屠殺。爲了不忘胡人統治之苦,後人就取芋頭與"胡頭"諧音,且形似人頭,以此來祭奠祖先,歷代相傳,至今猶存。

南京人中秋愛吃月餅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鴨。"桂花鴨"於桂子飄香之時應市,肥而不膩,味美可口。酒後必食一小糖芋頭,澆以桂漿,美不待言。"桂漿",取名自屈原《楚辭·少司命》"援北方閉兮酌桂漿"。桂漿,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後採摘,用糖及酸梅醃製而成。江南婦女手巧,把詩中的詠物,變爲桌上佳餚。南京人閤家賞月稱"慶團圓",團坐聚飲叫"圓月",出遊街市稱"走月"。

江西省吉安縣在中秋節的傍晚,每個村都用稻草燒瓦罐。待瓦罐燒紅後,再放醋進去。這時就會有香味飄滿全村。新城縣過中秋時,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懸掛通草燈,直至八月十七日止。

中秋節就要到了,我希望今年的中秋月更圓、更明,更祈望我的親人愈加健康、我的家鄉愈加美麗、富饒;也從內心起期望祖國更加繁榮、昌盛。

風俗習慣作文 篇2

每一個家鄉都有自己的特色風俗,而我們家鄉特別看重的是清明節,每當清明節來臨之時,大家都會買祭品,祭奠逝去的親人、朋友。我們家鄉的人都非常的尊重這個習俗。

這一天,一大早上,大家都忙的不可開交。家裏人,外出買祭品。我看向門前,到處是一些花,香,還有酒。這時姥姥說:“快,大家抓緊時間,我們馬上要上山了,”話一說完,我看向門口。記得詩人杜牧在《清明》中寫到,“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此情此景可真謂是一模一樣啊,下着的大雨一直沒停,大家也都魂不守舍的。

而且我們家鄉還有一個特點,每到清明節之時大家都要穿上素衣,身上不能戴很隆重的首飾,而且未滿18歲的孩子頭上都要插上菊花或康乃馨。因爲這兩種花的香味比較素雅,而且他們具有好的寓意,同樣這也是對逝去的親人朋友的懷念與尊重。

山路十分陡峭但又不能開車,爲了顯示出對故人的尊重。我們都是採用步行,走了好一會兒。終於到達目的地,大家拿着花走到墓碑旁,一個接着一個的磕頭,上香。最後小孩子們要把頭上的花瓣撒在上面,再磕三下頭,纔算是禮成。

我們家鄉的風俗最大的特點就是展示了對故人的尊重。

風俗習慣作文 篇3

今天,我們來說說過年的習俗。

過年的習俗有很多,最常見的有貼春聯、看春晚、走親戚和吃年夜飯。過年貼春聯是人們希望下一年能有好運氣,所以在門上貼上兩句吉祥的話。看春晚是人們爲了迎接新年而準備的喜慶節目,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全家人可以圍坐在一起,一邊看春晚,一邊吃着豐盛的年夜飯。走親戚是晚輩向長輩問好,表達祝願的一種方式。吃年夜飯是因爲一年到頭了,讓每一家人都團圓在一起,和和美美地吃一頓飯。過年的習俗是每年必須做的事,因爲做這些事的目的是讓過年有了熱鬧的氣氛,有了年味。

不論過年的習俗要做什麼,歸根到底就一句話,那就是讓人們更快樂、讓家人團圓、讓社會更美好!

風俗習慣作文 篇4

在我的家鄉,端午節最興的就是自己包的裹蒸糉了。

一個清晨,霧還未消散,眼前的一切都是朦朧的。而符裏的人們已經開始忙活了,每一戶人家都擡出一個差不多一個大人身高的大鐵鍋,而我們這些小孩子,望着這麼個大鐵鍋,都張大着嘴,發出“哇”的一聲,而過了幾年這樣的端午節,我們也就不驚奇了。

大人們在屋裏忙裏忙外的,廚房的竈放着幾個大圓盆,裏面都是一些紅豆和糯米之類的。開始包裹蒸糉了,大人們把些冬也先洗得乾乾淨淨,然後把紅豆、糯米等放在底下,中間再放一塊甘香可口的豬肉,表面再鋪多一層糯米就已經完成了一半,而最後呢,也是最關鍵的一步,那就是包紮這些可愛的金字塔壯的裹蒸糉了,如果扎得不好,那麼在煮的時候,裹蒸糉就會散掉,走失了裏面的精華,那就不好吃了,大人們拿出一條草繩,緊緊地捆綁着裹蒸糉,在最後,也要再緊緊地打上一個死結。

一切準備工作都做好了,接下來就是煮裹蒸糉了,大家都提着一桶桶的水,往剛剛的大鐵鍋倒,而我們這些小孩,也都來幫忙,提着小一點的桶,很快,大鐵鍋就已經裝了一半水了,開始往裏面剛裹蒸糉,每個人都從屋裏拿出一張小木凳,在大鐵鍋面前,這一刻,是最爲溫馨的,這一蒸,即使十多小時,而且不時要往鍋裏倒水,以免幹水,大家在鐵鍋前有說有笑的,火光中滿是大家歡樂的笑聲,等待着這些裹蒸糉的我們,或許享受的.即使這一刻,這一個過程,而不時成果。

裹蒸糉蒸好了,一拉開大鐵鍋的蓋,那種香味真是無法言語,從村頭飄到村尾,整條村都充滿了裹蒸淙的香味,大家迫不急地吃着自己的勞動成果,這種美味是外面買來的裹蒸糉吃不到的。

已經好幾年沒回家過端午節了,真懷念啊!真想再過一次。

風俗習慣作文 篇5

白族,是我國西南邊疆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文化的少數民族,主要分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麗江、碧江、保山、桑植縣等地也均有分佈。

火把節,於每年夏曆六月十五舉行,是白族的傳統節日。節日當天,男女老少聚集一堂祭祖。通過拜火把、點火把、耍火把、跳火把等活動,預祝五穀豐登。節日前夕,全村同豎一根約一二十米的大火把。用松樹做杆,上捆麥稈,松枝,頂一面旗。旗杆用竹竿聯三個紙篾紮成的升斗,意爲連升三級。

大理白族地區的日常飲食,隨當地物產不同而有所差異。白族人民喜歡吃酸、冷、辣等口味。平壩地區的百姓以稻米、小麥爲主食,住在山區的則以玉米、養子爲主食。()平常食用的蔬菜有白菜、青菜、蘿蔔、茄子、瓜類、豆類及辣椒等。在白族飲食習俗中,“白皮”“海水煮海魚”“下關砂鍋魚”“燉梅”“雕梅”“鉺塊”“乳扇”等較具名族特色。白族人民還喜歡喝燒茶。

白族的服飾,各地略有不同。大理等中心地區男子頭纏白色或藍色的包頭,身着白色對襟衣和黑領褂,下穿白色長褲,肩掛繡着美麗圖案的掛包。大理一帶婦女多穿白色上衣,外套黑色或紫色絲絨領褂,下着藍色寬褲,腰繫綴有繡花飄帶的短圍腰,足穿繡花的“百節鞋”,臂環扭絲銀鐲,指帶戒指。白族,雖然人數不夠漢族的多,衣服不夠漢族的漂亮,節日不夠漢族的多;但是,白族的人民都過得很開心,過得舒舒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