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節爲何要吃鴨

在很久之前就已經有留傳下來中元節吃鴨子的習俗了,有趣又美味的習俗我們應該要一直流傳下去。下面由本站小編爲你整理的中元節民間有吃鴨的習俗,希望大家喜歡!

中元節爲何要吃鴨

  中元節民間有吃鴨的習俗

“鬼節”吃鴨是因爲,傳說去世的祖先會在中元節這一天回家探親,要過奈何橋,但沒有船過不了。於是,活着的人要送些鴨子下去,好讓鴨子游泳載他們回來,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傳統,一到鬼節就吃鴨子。後來,則被不同地方的人們賦予了各種各樣的傳說,大體上就是驅魔辟邪之意。

食譜:香酥鴨

原料:北京填鴨一隻,紹興酒、醬油、精鹽、花椒、八角、甜麪醬、蔥、姜、花生油。

做法:1、將填鴨殘存的細毛拔掉,從鴨尾下方開口掏出內臟後洗淨,控去水分,放入盤中。2、將紹興酒、醬油、精鹽、花椒、八角(要掰成碎瓣) 、甜麪醬、蔥絲、薑絲等放在一起調勻,塗抹在鴨腹內,醃漬約三小時,然後上屜用旺火蒸三小時取出,瀝淨鴨腹內的水分。3、將花生油倒入鍋裏,在旺火上燒至八成熟,把蒸好的鴨(脯朝下)放入油中炸,待鴨脯炸成金黃色時,再翻過來炸鴨背部,當鴨身全部炸成黃色時,撈出瀝淨油, 裝入盤內(可用油菜鬆墊底)上席。

  中元節放河燈的原因

放河燈是中元節的傳統習俗,放河燈既可以寄託人們對先人的思念,還意味着將厄運隨着逝水東流,一去不返。河燈也叫“荷花燈”,河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燈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這項古老的習俗大約起源於南北朝梁武帝時期,當時只是僧人在放生池裏放河燈,後來流傳到民間。成爲人們表達對死去親人的思念,對活着的`人們祝福的美好習俗。

宋代規定中元節各地燃河燈、濟孤魂、放焰口、演目連戲。此後,放河燈在七月半舉行並隨道教、佛教傳播而流行全國。這一天,人們在家設酒饌、燒紙錢祭祖,到寺廟、道觀參加放河燈等法事或道場活動。

放河燈有這樣一種說法,說是很多溺水而亡的孤鬼,爲了投胎,往往會拉人下水讓其溺死,來換取自己投胎的資格。民間就用“放河燈”的方式爲它們超度,希望這些水鬼能不再受苦早日投胎,免的危害人間。傳說二是,人間的河與豐都鬼城的河相連,人們把對先人的思念以及對地藏王菩薩說的話都通過河燈,帶到陰間。

  中元節有什麼傳統習俗

中元普渡

中元是相當重要的民俗節日,不少人會在舊曆的七月七年級到七月卅日之間,擇日以酒肉、糖餅、水果等祭品舉辦祭祀活動,以慰在人世間遊玩的衆家鬼魂,並祈求自己全年的平安順利。較爲隆重者,甚至請來僧、道誦經作法超度亡魂。也有人會在這段時間,請出地藏菩薩、目連尊者等佛像放置高臺、或請藝師扮演驅魔大神鍾馗(有的是請藝師操控鍾馗之傀儡),以消弭死者亡魂的戾氣。

祭祀土地

七月十五,民間還盛行祭祀土地和莊稼。將供品撒進田地。燒紙以後,再用剪成碎條的五色紙,纏繞在農作物的穗子上。傳說可以避免冰雹襲擊,獲得大秋豐收。一些地方同時還要到后土廟進行祭祀。定襄縣民俗將麻、谷懸掛門首。

送羊節

農曆七月十五,還被稱爲“送羊節”。漢許慎《說文解字》中說:“羊,祥也。”甲骨文《卜辭》中也稱羊通祥。可見在古代,羊這種動物,一向代表吉祥之意。舊京及華北地區的農村,民間流行七月十五由外祖父、舅舅給小外甥送活羊的習俗。傳說此風俗與沉香劈山救母的傳說有關。沉香劈山救母后,要追殺虐待其母的舅舅二郎神,二郎神爲重修兄妹之好和舅甥之誼,每年的七月十五都要給沉香送一對活羊,據說這是取二郎神和沉香之母“楊”姓的諧音,以重結兩家之好。從此民間留下了舅舅送活羊的習俗,後來逐漸演變爲送一對面羊。

七月十五節前,民間婦女盛行麪塑活動,晉北地區最烈。一家蒸花饃,四鄰來幫忙。首先根據家庭實有人數,給每個人先捏一個大花饃。送給小輩的花饃要捏成平型,稱爲面羊,取意羊羔吃奶雙膝下跪,希望小輩不要忘記父母的養育之恩;送給老輩的花饃要捏成人型,稱爲麪人,意喻兒孫滿堂,福壽雙全;送給平輩的花饃,要捏成魚型,稱爲面魚,意喻連年有餘。現在已經不那麼嚴格講究了,完全依據主人的情趣,羊、虎、牛、魚、兔、人各種造型的饃都有。人均一獸的花饃捏完以後,還要再捏許多瓜、果、桃、李、蓮、菊、梅等造型的花饃,點綴以花、鳥、蝴蝶、蜻蜒、松鼠。個頭較前要小,做爲走親戚,看朋友的禮品。這些麪塑蒸熟以後,再經過五色着彩,看上去栩栩如生,每一件都可以稱爲絕佳的手工藝品。七月十五看麪塑,已經成了農家婦女一展靈巧手藝的節目了。

放河燈

人們認爲,中元節是鬼節,也應該張燈,爲鬼慶祝節日。不過人鬼有別,所以中元張燈和上元張燈不一樣。人爲陽,鬼爲陰;陸爲陽,水爲陰。水下神祕昏黑,使人想到傳說中的幽冥地獄,鬼魂就在那裏沉淪。所以上元張燈是在陸地,中元張燈是在水裏。[5]今天的放河燈,已經成爲歡樂的活動項目了。照佛門的盂蘭盆會儀規來看,放河燈只是其中的一個小節目,並不顯得多麼要緊。而在民間的中元節俗活動中,放燈則是比較重要的。

河燈也叫“荷花燈”,河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燈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現代女作家肖紅《呼蘭河傳》中的一段文字,是這種習俗的最好註腳:“七月十五是個鬼節;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託生,纏綿在地獄裏非常苦,想託生,又找不着路。這一天若是有個死鬼託着一盞河燈,就得託生”。大概從陰間到陽間的這一條路,非常黑,若沒有燈是看不見路的。所以放燈這件事是件善事。可見活着的正人君子們,對着那已死的冤魂怨鬼還沒有忘記。

祭魁星

永和縣讀書人於此日祭魁星。長子縣的牧羊人家於中元節屠羊賽神,俗傳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產。又贈肉給諸親戚,家貧無羊者則蒸麪作羊形來代替。陽城縣農家以麥屑作成貓、虎及五穀之形,於田間祭祀,稱爲“行田”。馬邑縣民中元節以麥面作兒童的形狀,名爲“麪人”,互贈親戚家的小孩。忻縣農民於中元節在田梗上掛五色紙。

燒袱紙、結鬼緣

吳縣居民中元節以錫箔折錠,沿路焚化,謂之“結鬼緣”。儀徵縣各地尚流行一種紙鬼,內藏碗燈,有賭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興縣中元節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載佛婆唸佛,一艘燒錫箔紙錠,一艘放河燈。東縣鄉民於此日吃扁食,是一種以麪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燈時,在船尾點綴紅紅綠綠的紙燈,稱爲“度孤”。

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燒袱紙。即將紙錢一疊、封成小封,上面寫着收受人的稱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數,化帛者的姓名及時間。俗傳七月十五鬼門關閉,各家都要“施孤送孩”。成都一帶人們用紙紮“花盤”,上放紙錢及供果,端在手上,在屋內邊走邊念:“至親好友,左鄰右舍,原先住戶,還捨不得回去的亡魂,一切孤魂野鬼,都請上花盤,送你們回去羅!”說完後端到屋外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