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截蠟燭》教學片段

“文以載道”,“情乃文旨”,強調了讀文章要“披文入情”。在人文內涵極爲豐富的語文課程中,教師要嘗試“春風化雨”,以得天獨厚的古今中外優秀作品對學生進行耳儒目染,使之在感受語言文字的過程中悟“情”、得“道”。

《半截蠟燭》教學片段

一、潤物無聲,離不開“有效對話”。

師:絕密情報終於沒有暴露,情報站沒有遭到破壞,他們一家也得救了。同學們,是誰保住了祕密,保住了情報站,挽救了一家人?

生:(脫口而出)是小女兒傑奎琳。

師:有不同意見嗎?(學生沉思)

生:還有傑克。

生:母親也有功勞。

師:現在出現了兩派意見,一派認爲是傑奎琳,還有一派認爲傑克、母親也功不可沒。同學們,要說服對方,就必須擁有充分的根據。根據在哪裏?

生:在課文中。

師:說得好。請大家快速找到相關的內容,自由朗讀閱讀後再仔細想想,還可以跟同桌商量商量。(學生讀書、思考、討論)

生1:我認爲最後的成功應該歸功於全家人的貢獻。因爲,如果在當時那種危急情勢下傑克不是那麼“從容”,就很可能會引起敵人的懷疑;還有,媽媽也表現得那樣鎮定,一開始就“輕輕”把蠟燭吹滅了。

生2:還有,一開始,媽媽就機智地從廚房取出了一盞油燈。這樣,後面小女兒傑奎琳纔有可能取走蠟燭。

生3:我覺得還有一點不可忽視。課文最後說小女兒正當“踏上最後一級臺階時,蠟燭熄滅了”,多危險呀!那麼是誰贏得了這一點時間呢?是媽媽。她在一開始就試圖用油燈替換蠟燭,輕輕吹熄了蠟燭。

師:大家前後聯繫起來思考,非常好。讀書就要懂得講究方法,我覺得我們還可以想得更遠一點。

生4:兩個年幼的孩子在敵人面前能表現得這樣鎮靜自若,我想,那是堅強的母親長期影響的結果。

生:再說,把情報藏在蠟燭裏這個絕妙的主意本來就是母親想出來的。

師:同學們說的都非常有道理。但是,如果沒有傑奎琳最後的靈活應變,後果不還是不堪設想嗎?能不能有一個恰當的說法,既提到全家人,又突出傑奎琳。

生:全家人都爲保住情報站做出了貢獻,小女兒傑奎琳起了關鍵作用。

生:保住情報站是全家人齊心協力的結果,傑奎琳起的作用至關重要。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在這個教學片段中,教師選取了一個學生十分關注的話題切入點:“到底是誰挽救了情報站?”在精心創設的“自主對話”情境中,潛隱於學生內心的的兩種觀點被有效激活,認知衝突於新知的生長點蓄勢而發。這種多維度、多層次的“有效對話”,表現出了鮮明的個性、豐富的情感。學生在“說服對方”的過程中與文本不斷“親密接觸”,尋根求據;與此同時,師生、生生之間思維的交流,也碰撞出了思想的火花,有力地推動着對話的不斷深入。

實踐證明:教師着力於在閱讀教學中創設立體、豐富、多元、辨證的“自主對話”情境,使文本中原本遙遠的人物鮮活地走進學生的現實世界,學生在煥發了生命活力的文字中個性化地朗讀、感受、欣賞和評價,智慧獲得了開發,語言獲得了發展,經驗獲得了共享,情感獲得了陶冶,對人生價值的認識獲得了提升。

二、潤物無聲,離不開“有效傾聽”。

德國教育家雅斯貝爾斯說:“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不僅是指他們之間狹隘的語言談話,而且是雙方的‘敞開’和‘接納’,是對雙方的傾聽、是雙方共同在場,相互吸引、相互包容、共同參與的關係,平等對話應該是師生之間的相互接納與分享,是雙方的交互性與分享,是雙方的交互性和精神的承領。”由此可見,師生對話不只是簡單的問答,更應是心靈、情感間的溝通和交融。在對話的每一個場景中,師生雙方都注意傾聽對方的每一個細節,積極地作出相應的反饋,這樣的課堂纔會有精彩的生成。

師:如果我是湯姆,我也捨不得把魚放掉。現在,我們來演一演湯姆和爸爸的對話。我演湯姆,你們演爸爸。先讀讀爸爸的話,誰先記住,誰就演爸爸。(生積極朗讀和背誦爸爸的話。師請出一名學生和他對演。)

師(兒子):拿出一張紙當魚,作勢往上拖。

生(父親):孩子,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

師:爲什麼?

生:現在是晚上10點,離允許釣鱸魚的季節還有兩個小時。

師:放心吧,爸爸,沒人看見我們,也沒有人知道我們這個時候釣到了鱸魚。

生:不管有沒有別人看見,我們都應該遵守規定。

師:就兩個小時嘛!爸爸,規定是死的,人是活的,不要太死心眼。(衆笑)

生:兩個小時也不行,規定就要人人去執行!

師:爸爸,我是你的兒子,你在學習上對我嚴格要求我都聽,可現在是釣魚,你不要這麼嚴格嘛!

生:孩子,無論是在學習上,還是在生活中,我們都應該嚴格要求自己,良好的道德素養是在每一件小事中養成的。

師:爸爸,今天你不讓我把魚帶回家,我就和你斷絕父子關係。(衆笑)

生:斷絕父子關係也不行,道理已經跟你講清楚了。你再不聽,回家有你好受的。(衆笑)

師:(害怕狀)爸爸,你的話是對的,我就聽你的,放了鱸魚吧。

生:對了,這纔是爸爸的好孩子!(衆笑)進行了,

以上片段中,教師作爲對話中“平等的首席”,沒有簡單直白地把課文中隱含的“必須自覺遵守社會公德”的教育內涵和盤託付給學生,也沒有讓學生進行理性的'思辨,而是通過精心設計饒有情趣的情境對話,巧妙地實現了教育目標。這樣的對話充滿智慧,使師生、生生在相互傾聽、接受和共享中實現了觀點融合、精神互通,從而啓迪心智,達到教學相長。老師機智幽默的語言讓德育滲透不露一絲痕跡,學生在輕鬆愉悅中理解了湯姆父親的品格,明白了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每一位公民都要時時處處做遵守規定的人,讓自己的人生旅途坦蕩光明這一道理。

三、潤物無聲,離不開“有效拓展”。

心理學認爲,“當教學內容能夠用多種信息來呈現時,學生會學得更好”。

教師在組織課內語文學習的過程中要樹立“大語文觀”,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語文資源有的放矢地進行拓展,優化學習環境,讓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主動地、有見地地學習。

例:《秋天的懷念》教學片段:

師:母親還來不及揮一揮手,還來不及帶我去看菊花,還來不及看到我微笑着面對生活,就離去了。又是一年秋天……(師範讀最後一節,邊播放課件菊花圖,配樂《愛的羅曼史》)

同學們,作者懂了母親沒說完的話,妹妹也懂,你們懂了嗎?懂了什麼?母親爲什麼要求我去看菊花?

學生交流。

出示課件:

1、“秋菊能傲霜,風霜重重惡。本性能耐寒,風霜其奈何。”(陳毅《冬夜雜詠非錁鍘罰?o:p>

2、“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唐吩稹?o:p>

3、菊花“苗可以菜,花可以藥,囊可以枕,釀可以飲。”(宋代《全芳備祖》)

(講解:菊花品格高貴,堅強不屈,自古以來被稱爲“花中隱士”、“花中戰士”,正如陳毅元帥所寫:“秋菊能傲霜,風霜重重惡。本性能耐寒,風霜其奈何。”唐朝詩人元稹也讚歎道:“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卓爾不羣的菊花,觀賞價值很高,藥用價值也很高,宋代有書記載:菊花“苗可以菜,花可以藥,囊可以枕,釀可以飲。”)

師:現在,你能更深刻地理解母親爲什麼要帶我去看菊花了嗎?

生:自由交流。

師:母親希望我能像秋菊那樣熱愛生命:挫折出現時要挺直腰,厄運降臨時要昂起頭;痛苦來到時要展笑容,勇敢面對生活中的狂風暴雨。作者終於在一片燦爛的菊花中理解了母親最後要說的話,這是母親用生命書寫的最後篇章。讓我們同作者一起收穫這片希望吧!

生:齊讀最後一個自然段。

師:同學們,作者在母親的鼓勵下,是否走出了生活中的陰影呢?

出示課件:

史鐵生於1972年雙腿癱瘓,1979年發表第一篇小說,後陸續發表了多篇小說,其中《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和《奶奶的星星》分別獲得1983年和1984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除小說外,還有《我與地壇》、《秋天的懷念》等散文作品,引起了較大反響。

師:史鐵生在母親的鼓勵下,終於克服了病痛的折磨,克服了自卑的心理,克服的命運的壓力,走出了人生最灰暗的時期,推着輪椅邁進了成功的大門。可以說,如果沒有這位偉大的母親,就不會有今天的史鐵生。讓我們再次追隨着作者的記憶,一起緬懷這位令人敬佩的母親吧!

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師:同學們的朗讀,讓我一次次熱淚盈眶,我也想起了我的母親,想起了她爲我做的一切犧牲。其實每個母親都是這樣無私和偉大,下面讓我們在滿文軍的歌聲中共同回憶我們平凡而偉大的母親吧!

生:欣賞MTV《懂你》。

師:我看到許多同學雙眼飽含淚水,我想你們的心絃一定也和老師一樣,被文中、畫面中的母子情深所打動,你是不是有許多感受想表達?現在老師給你一分鐘的時間,請大家整理整理思緒,你想對作者、作者的母親,想對你的家人、同學、朋友說些什麼?

生:思考、交流。

師:大家充滿真情的感受,讓老師的心絃一次又一次地被撥動,我也有一些感受想和大家一起分享。(出示人生格言)

本片段中,教師在教材難點處創造性地適度拓展,整合了各種有利資料進行最優化的教學設計,有關於菊花的詩句、記載,有史鐵生的生平事蹟,有動人心絃的《懂你》,有老師贈予的人生格言,能幫助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感悟教材所蘊含的深刻含義,進而觸摸到文章的靈魂,感受到一位無私、偉大、用心良苦、令人震撼的母親形象。

潤物無聲總關“情”。教學任何一篇課文,總會有多種可以讓學生把課內外的知識有機結合起來的途徑。智慧的教師只要想方設法把語文教學置於社會的大背景中,與生活教育密切聯繫起來,有效地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和閱讀面,一定會促使他們把從各方面獲得的相關知識充分釋放出來,在課堂上靈性煥發,敏銳地感受祖國的語言文字,發展思維,激發豐富的情感,有機地滲透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