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中國人物先進事蹟(精選23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事蹟吧,根據範圍的不同,事蹟可分爲集體事蹟和個人事蹟。什麼樣的事蹟纔是規範的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感動中國人物先進事蹟,歡迎大家分享。

感動中國人物先進事蹟(精選23篇)

感動中國人物先進事蹟 篇1

中國地大物博,能人輩出。2013年,有一個叫張培萌的青年打破了蘇炳添的記錄,並且還是大幅度打破。張培萌不僅短時間內連續跑出兩次10秒04和1次10秒整,還在全運會上10秒08的成績打敗了蘇炳添。張培萌在世錦賽上跑出的男子10秒的.亞洲黃種人最佳成績,是一個非常亮眼的成績。蘇炳添感受到了同時代的天才選手的速度。但是蘇炳添沒有就此消極,反而把良性的競爭當成了一種更好的促進。終於蘇炳添迎來了證明自己的機會。2015年國際田聯鑽石聯賽美國尤金站比賽男子100米決賽中,蘇炳添以9秒99的成績獲得男子100米第三名。這個成績打破了10秒00的全國紀錄,並且也在正常風速下,成爲真正意義上第一位進入9秒關口的亞洲本土選手。2016年,蘇炳添再次征戰里約奧運。在里約奧運會100米半決賽,蘇炳添以10秒08排名第14位。

感動中國人物先進事蹟 篇2

一部以聚焦內地扶貧工作爲核心的紀錄片《無窮之路》開播。主持人陳貝兒帶着一共5個人的團隊,歷時三個月的拍攝製作。

從祖國最南端的海南出發,歷經廣西、貴州。雲南、四川、寧夏等6個省份,探訪10個曾經是屬於深度貧困的地區實地採訪,展現了許多不爲香港人所知的內地扶貧故事。

陳貝兒攀爬過聞名中外的懸崖村鋼梯,滑乘過怒江天險溜索,甚至前往四川理塘去採訪了國民網紅——丁真。

《無窮之路》對於香港人來說,是講述了一個個見證奇蹟的故事。

對於內地人來說,是將我們這些年來取得的`成績告訴整個世界。

首先,主持人陳貝兒就是一個很有代表性的人物。香港土生土長,出生於中產之家,父親是被譽爲“香港樂壇金牌監製”的陳永鎬先生。

她精通三文兩語,從小到大都就讀於名校,是香港第一位採訪奧斯卡、戛納影展等國際盛世的女主持。她主持的《嫁到這世界便端》,取得很高的收視率。

從這樣一位城市姑娘的角度,一路去探討、認識、瞭解路上的所見所聞。她沒有爲任何人或者機構組織“背書”的責任,只是從內心深處去真實感受一切。她代表着700萬香港人來感同身受當地羣衆數十年來的悲歡離合與變化。

感動中國人物先進事蹟 篇3

劉盛蘭,男,91歲,山東省煙臺市蠶莊鎮柳杭村村民,“五保”老人。

劉盛蘭是位普通村民,年輕時在外打工,後來在一家企業作保管員。73歲的時候,老伴去世,他成了孤寡老人。爲了讓自己老了無力行動時,身邊會有一個照顧他的人,他開始了助學。這是老人的初衷。但後來,他助學的規模遠遠的超出了自己的想像。,劉盛蘭在報紙上看到了一則救助報道,從那時起,73歲的他就將自己微薄的工資捐出去。而受捐助的學生,也逐漸從周邊幾個地市“擴張”到全國各地。最多的時候,他同時資助着50多名學生。每天清早,劉盛蘭起來弄點簡單的飯菜,就騎着自行車走村串巷去了,直到撿回一大堆破爛。他幾乎未嘗肉味,沒添過一件新衣,“吝嗇”的連一個饅頭都捨不得買,可捐資助學總計7萬多元,資助了100多個學生。劉盛蘭一直沒進養老院,這樣能拿到每年4000元的'生活補貼。這些錢他全部捐給了貧困學生。劉盛蘭唯一珍藏的是一個深藍色布袋,裏面裝滿了匯款單和回信。這麼多年過去了,老人也不記得匯出去多少錢、收了多少封信。8月,因爲腎病,劉盛蘭住進了醫院,但他仍然惦記着捐資助學,擔心匯款中斷和沒到位會斷了孩子們的希望。得知老人住院,很多受資助的孩子回來看望他,照顧他。

感動中國人物先進事蹟 篇4

長沙晚報掌上長沙3月3日訊據央視新聞消息向陽而生,向善而行。那些人性當中最閃耀的瞬間,無時無刻不在感動着中國。

3月3日晚,《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頒獎盛典》在央視一套播出。郴州女孩江夢南當選2021感動中國年度人物。同獲感動殊榮的還有:彭士祿、楊振寧、顧誦芬、吳天一、朱彥夫、中國航天人、蘇炳添、陳貝兒、張順東李國秀夫婦。

車水馬龍、人聲嘈雜、對於普通人來說再熟悉不過,但對於江夢南來說,所有的聲音都是陌生甚至可怕的。因爲在三年前裝上人工耳蝸之前,她什麼也聽不見。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從小几乎完全喪失聽力的她,在父母的幫助下,通過讀脣語學會了“聽”和“說”,不僅沒有失學,而且一路考出了偏遠的瑤族鄉鎮,直到考上了清華的博士。

江夢南:我從來沒有因爲自己聽不見,就把自己看成了一個弱者。我相信自己不會比別人差,我也相信事情可以做得很好。

時間回到29年前,在小夢南半歲時,因爲肺炎誤用藥物,她的左耳損失了大於105分貝,相當於直升機起飛時聲響的聽力,而右耳的聽力則完全喪失,臨牀上被診斷爲極重度的神經性耳聾。

父母會抱着她坐在鏡子前,讓她觀察別人和自己說話的口型,進行發音模仿,並一遍遍地糾錯。

江夢南:一個字,念一萬遍我能夠學會,父母都已經很開心了。可能有一些口型非常像的音,花、瓜,就要把我的手,放在他們的嘴巴附近感受這些氣流。花,有氣流,瓜,沒有。需要很多遍的反饋,纔可以慢慢練成這樣一個肌肉記憶。

常人很難想象,在無聲的世界裏,小夢南是如何通過海量的重複與練習,學會讀脣語的。夢南沒有上過一天特殊教育學校,因爲她父母堅持要讓女兒去公立國小讀書,但沒有一個正常國小肯接收她,以至於到了上學年齡,無學可上的夢南又多上了一年學前班。

江夢南:有一個場景我印象非常非常深刻,我的學前班跟我的國小,他們中間有一段臺階,國小在臺階上面,我的`學前班在臺階下面。我站在臺階上,看到其他同齡人都去順着臺階往上爬去讀國小,我自己順着臺階往下走,我當時在臺階上就哭了。

江夢南:父母安慰我,告訴我,聽不見是既定的事實,與其怨天尤人,還不如用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克服這點。

於是,在學校裏,夢南靠着坐在教室前排,讀老師口型“聽課”,並憑藉驚人的努力和記憶力,發奮學習,成績名列前茅。甚至,爲了補上學前班多讀的那一年,她在四年級暑假自學了五年級所有的課程。

就這樣,好強的夢南一路以優異的成績考上吉林大學的本科、碩士,並於2018年,考上了清華大學生命與科學學院的博士,主攻腫瘤免疫和機器學習。爲了測試自己還有哪些潛力可挖掘,三年前裝上了人工耳蝸。終於,她人生第一次,真切地聽到了這個世界。

江夢南:冷不丁的哪一天會聽到我以前從來沒過的聲音。我開始聽見了鳥叫,聽見了青蛙在叫,或者聽到了一些很美好的聲音。

但是,新的困難接踵而至。爲了建立耳蝸裏聽到的聲音跟文字之間的聯繫,夢南還需要不斷持續進行聽力訓練。而且,清華的學業壓力大,每天面臨大量專業的討論,夢南的人生,彷彿每一步,都是“困難模式”,等待她去克服。

感動中國人物先進事蹟 篇5

堅持纔是王道 飛人也差點中途放棄

終於開始了正規的短跑訓練,蘇炳添的天賦更是一下子體現出來。 有一次蘇炳添家聚會,蘇炳添問表哥蔡健發100米的成績是多少,蔡健發說11秒多。蘇炳添就笑話表哥,“這麼慢,我能夠跑到11秒以內。”表哥蔡健髮根本不信,當即和他打賭,如果蘇炳添能夠跑進11秒,能夠答應蘇炳添要求,“要什麼就獎勵什麼。”結果,他們就到附近一個學校測了一把,蘇炳添跑出了10秒7,這個速度把當時一旁上課的體育老師都震住了。

不過,真正的體育訓練並非那麼輕鬆。蘇炳添在2004年代表古鎮參加了中山市運動會,被當時中山體校的教練發現,並將蘇炳添從鄉下中學帶到了中山市體校。剛到體校的時候,蘇炳添對於每天早上5點多就起牀訓練並不適合。而且,因爲剛到市體校,又沒有朋友,蘇炳添一個人哭了好多次,甚至一個人3次從體校跑回家。體校教練發現後,就動員楊永強教練再去蘇炳添家裏做說客,勸說蘇炳添回去。

之後隨着成績越來越好,蘇炳添在新學校也開始有了新朋友,才慢慢安心下來。2006年,蘇炳添代表中山市參加了廣東省中學生比賽,暫露頭角。於是,蘇炳添成爲了廣東省田徑隊的一員,真正進入了專業運動員的行列。

即便成爲了專業運動員,蘇炳添也一度險些放棄。在田徑隊成績中游,蘇炳添一年之後遭遇成績瓶頸,甚至還有些下滑,他也一度想過放棄。後來很多人都勸他留下,協助他堅持渡過瓶頸期。這纔有了後來短跑名將袁國強發掘出蘇炳添,一路成就中國速度的故事。

蘇炳添勵志故事

學習體育兩不誤

蘇炳添不但是國家隊的中國速度,還是暨南大學的研究生。導師傅教授提及弟子,同樣非常讚賞,“蘇炳添陽光、努力且十分謙虛。雖然因爲訓練的原因不常在學校,但是和同學老師的聯繫和溝通從不間斷。在學習上,雖然是體育特長生,但卻十分認真。本科論文還是‘優’!平時因爲訓練缺課,都會即時補上。是體育生中很努力、很認真的人,願意學習的一個孩子。”

正是因爲謙遜的性格,在張培萌跑出10秒成績後,蘇炳添和張培萌成爲了互相推動的搭檔,兩人攜手奪得亞運會接力冠軍,並刷新了全國紀錄。

蘇炳添破十神蹟具有跨時代的意義

他告訴自己:一定要堅持!機會總是會眷顧那些有準備的人,速度,屬於執着於每個0.01秒的人。

懷揣着這種不服輸的信念,蘇炳添捅破了這層讓幾代人夢寐以求的“窗戶紙”。

蘇炳添的.突破具有跨時代的意義。“破十對中國是個里程碑,作爲中國第一人,能把自己的名字寫進歷史,我感到非常驕傲。但在未來的路上我還要繼續努力,不要因這個成績而自滿。”蘇炳添在賽後接受採訪時說。作爲中國“飛人”,他的未來依然可期。

劉翔的含恨退役,讓黃種人在短跑領域出現真空,蘇炳添橫空出世,即時填補了空缺,這位步頻型的小個子英雄,擁有無與倫比的瞬間啓動水平。在國內,蘇炳添面臨 張培萌的競爭;在亞洲,蘇炳添接受日本的桐生祥秀挑戰,即使之前蘇炳添生活在張培萌、桐生祥秀的陰影下,但天道酬勤,他憑藉劃時代的壯舉榮膺黃種人第一飛人,註定被寫進體育歷史教科書。

感動中國人物先進事蹟 篇6

7月22日,安徽合肥廬江縣消防救援大隊政治教導員陳陸喊出這句“我打頭!”,再次登上救援的橡皮艇出發。然而,廬江縣石大圩決口迅速擴大至50米,橡皮艇被捲入激流漩渦側翻。已經奮戰了96小時、轉移救援出2600多人的陳陸,就這樣消失在滾滾洪流之中,再也沒有回來。

“教導員!”“陳陸!”和陳陸並肩奮戰的消防員們竭力呼喊着,與陳陸素不相識的其他救援隊伍全力搜尋着。24日下午,搜救隊伍在距離事發地約2.3公里的下游發現了他的遺體。陳陸同志英勇犧牲,用定格在洪流之中的36歲寶貴生命,詮釋了他心中“人民至上”的信念。

“誰打頭?”“我打頭!”

汛期以來,受持續強降雨及上游來水等多重因素影響,全國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水位不斷攀升,遭遇了150年未遇的'歷史高水位。

7月22日,持續暴雨中,巢湖再次危急。隨着幾聲巨響,已經開始漫堤的廬江縣石大圩防洪大堤被洪水撕開了20米寬的決口。隨即,5.8平方公里內的4個行政村成爲海洋一般,6500人被洪水圍困,處境危險。

接到縣防汛救災指揮部的指令後,已在抗洪搶險一線連續奮戰了好幾個晝夜的陳陸,再次集結隊伍,攜帶好救生裝備和4艘橡皮艇,以最快的速度,向着災情最嚴重的地方出發。

在被洪水淹沒的廬江縣同大鎮連河村,陳陸和隊員們拖着疲憊的身軀,一次次登艇,一次次出發,救人、再救人……

大隊長方銳至今還記得陳陸當時疲倦的神情。他勸陳陸休息一會兒,但陳陸說:“我對這片水域情況熟悉,水性也好。你們去,我放心不下。”

然而“放心不下”別人的陳陸,這次卻成了所有人的心痛。22日下午,當決口擴大到50米,洪水以令人恐懼的速度奔涌時,陳陸帶領隊員與藍天救援隊組成編隊,他“打頭”作爲1號艇領航衝鋒。

跟隨陳陸的2號艇上,合肥市藍天救援隊隊長蘇琴一直忘不了和陳陸出發前那段簡短的對話:

“你們是不是去救人?”

“是的!”

“誰打頭?”

“我打頭!”

蘇琴說,她一輩子忘不了在大洪水之中的那種無助感,但更忘不了的是,陳陸和其他消防員們義無反顧向前衝的背影。

陳陸所乘的1號艇駛過連河村村委會附近時,急流中忽然出現3米多的水位落差——這是水域救援中最不可預料、最可怕的“滾水壩”。

“掉頭、快掉頭!穩住、不要怕!”千鈞一髮之際,陳陸連聲吼道。誰都沒想到,這成了他留下的最後話語。

話音剛落,橡皮艇猛然側翻,艇上陳陸等5人全部被捲入洶涌湍急的洪流中。跟隨其後的3艘艇得以及時調轉艇頭,蘇琴等人險之又險地避免了翻艇。

與陳陸一同落水的消防員李俊傑回憶,在落水後還隱約看到了陳陸的身影。他和隊友常青用盡全身力氣浮出水面、摸索到艇舷的尼龍繩並死死地抓住。兩人下意識地去抓陳陸時,一個巨浪突然劈頭而來,陳陸的身影隨之不見。

李俊傑、常青、李順3名消防員僥倖脫險,但陳陸和作爲嚮導的連河村黨支部副書記王鬆在洪水中失聯。截至發稿時,救援隊伍仍在繼續搜尋王鬆。

感動中國人物先進事蹟 篇7

有人記得。

安徽省合肥市廬江縣消防救援大隊黨委書記、政治教導員陳陸就是這樣一個會被永遠記得的人。

7月18日至21日,安徽省合肥市普降暴雨,廬江縣遭受百年一遇的洪災,多條河流水位超過歷史峯值。陳陸帶領大隊消防指戰員輾轉5個鄉鎮,奮戰96小時,成功轉移和救出羣衆2665人,他自己卻永遠留在了抗洪一線。

7月26日,共青團安徽省委、安徽省青聯追授陳陸同志“安徽青年五四獎章”。7月27日,陳陸同志被應急管理部評定爲烈士,追記一等功。7月28日,應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黨委追授陳陸同志爲“全國消防救援隊伍優秀共產黨員”。7月30日,安徽省委追授陳陸同志“安徽省優秀共產黨員”稱號。7月30日上午9時,陳陸烈士遺體告別儀式上,親友、戰友、社會各界人士和羣衆近千人懷着沉重的心情,送別陳陸最後一程。悲痛難抑,唯願書信能將那些眼淚無法表達的`悲痛和思念,靜默訴說……

親愛的兄弟:

你我從此陰陽相隔兩重天,若有願,夢相托!家裏的事兒,你別擔心,我們兄弟必定記在心頭!

聽到你落水的噩耗,我連夜趕了過來,跟你的戰友一起在水面上尋找你,多希望能在某一處的樹岔上、電線杆旁或是洪水中的房頂上看到你衝我揮手。直到24日下午,終於找到你了,卻不想,你已離我們而去。

那一刻,我呆住了。我不知該怎樣面對你的離開,也不知該怎麼跟你的至親們開口。

當我再次走進你的辦公室,裏面空空蕩蕩,桌上還有一堆治療皮膚傷痛的藥,你走得匆忙,還沒來得及收拾,正如你的離開,也來得如此猝不及防。

從7月18日到22日,你在抗洪一線連續奮戰了4天,你也真是傻,那水裏有化肥、糞便、動物屍體等有害物,有嚴重腐蝕性,你還一次次蹚着水,接送被困羣衆,結果自己的膝蓋又紅又腫,幾乎不能正常彎曲和行走,連溼透的褲子都只能請隊友幫忙脫下。當時,他們都不讓你再出去了,可是當接到電話聽說有人被困,你又咬着牙,衝了出去。

你說這片水域情況你熟悉,你的水性好,讓別人去,你放心不下!是呀,你在市裏拿過游泳比賽的名次,當時又剛往返一趟解救了幾位被困村民,對路況熟悉,救援艇增加至5條,需要有人帶頭,所以當你提出要再去一趟時,大家雖心疼你的身體,還是讓你去了。

萬萬沒想到,此去,竟是永別!

感動中國人物先進事蹟 篇8

12年前,一位剛剛考入大學的學生,爲了讀大學,而又不得不同時要照顧自己患病的母親,所以只能揹着自己的瘋娘一起上大學。他的故事當年感動了很多人,引起了很多網友的共鳴,那麼12年過去了,這位不惜千里背瘋娘上大學的劉秀祥如今怎麼樣了呢?

他叫劉秀祥,1988年出生在一個貴州偏遠的普通農村家庭,如果生活是順其自然的,那麼也許大家也就都不會認識他了。但是他正因爲經歷了常人難以想象的磨難,而收穫了成千上萬人的眼淚和感動。

他在家裏他排行老三,有一個姐姐和一個哥哥,本來最小的他應該是得到哥哥姐姐們的照顧,和父母的寵愛的。生活即使過得有點艱難,但是一家五口在一起也是其樂融融,然而上天給他開了一個大大的玩笑,讓他四歲開始就要承擔起所有家庭的責任。

在劉秀祥四歲那年,命運的魔爪便毫無聲息地扼着了他的咽喉,讓他本來幸福的家庭偏離了軌道。這一年,劉秀祥的父親突然發病,被緊急送往醫院後不久便去世了。這對於一個四歲的'孩子來說,也許還不知道什麼是生死,什麼是永別了。

劉秀祥的父親走得很急,家人甚至都沒能見到他最後一面,更別說他怎麼託付別人照顧一家老小的生活了。在失去了丈夫的巨大悲痛中,緊接着他的母親也因爲承受不住這天大的打擊,患上了間接性精神失常。屋漏偏逢連夜雨,全家人的生活全部落在了這三個未成年人身上。

在經受了這樣的打擊,4歲的劉秀祥本來還可以依靠一下自己的哥哥姐姐一起生活,可沒想到7年後自己的哥哥姐姐因爲忍受不了這樣不堪的生活離家出走,再無音訊傳回。劉秀祥從此過上了更加艱難的生活,只能依靠村裏的一些鄰居幫襯過日子,好在哥哥姐姐這些年教會了他如何種地,才讓這11歲的孩子可以維持生存下去。

剛讀三年級的劉秀祥,承擔起了照顧患病母親的重擔,忍受着成年人都難以承受的痛苦。正是因爲這種磨練,讓他懂得了堅強,懂得要靠自己努力才能讓生活變得更好。每天他爲了不影響去上課,迎着還未褪去光華的月亮就得起牀了,去地裏種菜,去山上砍柴,爲一天的生活提前做好準備,最後給母親做好早飯才能放心去上學。

生活已然怎麼艱難,但是他從來沒有放棄過讀書的念頭,所以他成績也一直名列前茅。當時學校離他家很遠很遠,每天來回就得花4個小時,這不得不使他要比別人跑得更快,所以腳常常都被磨破了皮,但是他從來沒有抱怨。

最終他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重點中學,但是他並沒有因此感到高興的,因爲他付不起高額的學費,也不能去太遠的地方讀書,家裏喪失自理能力的母親還需要他照顧。最終他做出了一個堅強的決定,選擇了一個不要學費的民辦中學就讀。

爲了更好地照顧母親,他帶着母親到縣城上學,爲了解決住宿問題,他在學校的附近山上搭起了簡易的棚子,這裏便成了他臨時的家。

這樣艱苦的條件並沒有影響他求學的信念,白天他在學校心無旁騖地上課,晚上他就出去撿破爛來換生活費,去菜市場撿剩菜拿去做飯,吃肉對於他來說是一種奢望。爲了夢想和母親,他從來沒有放棄過,而是保持着樂觀向上的精神。

在那個金光燦燦的夏天他拿到了夢寐以求的大學通知書,高興得在自己的“家”的上坡上跑了好幾圈。爲了湊足自己的學費,他揹着自己的母親到山東賺學費。當然大學他同樣是揹着自己的瘋娘去學校,在經過了報道之後,他的故事感動了很多人,好心人開始向他伸出援手,在學校的幫助下,他最終比較順利地完成了自己的大學學業。

畢業那年,很多單位向他拋來了橄欖枝,可是都被他一一拒絕了。在面對前程似錦的未來時,他又做了一個驚人的決定,那就是回到自己的家鄉做一名鄉村老師。也許在大城市裏工作會更好,工資也會更高,但是他說,他要回饋這個家鄉,回饋這個社會,要用自己的經歷去激勵更多的孩子,讓他們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

就這樣他帶着母親回到了曾經的故鄉,成爲了當地的一名普通老師,不再過漂泊不定了生活了。通過自己的努力,如今他已經是縣裏實驗高中的副校長,不過他仍然堅持在教育一線的崗位上給孩子們上課。

20xx年劉秀祥入選了中國好教師,他說這只是幸運,而沒有覺得自己的努力和奮鬥是上限了,他覺得自己還要更加努力。

20xx年劉秀祥榮獲了第24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他說這是碰巧,他的內心到底有多偉大才能承榮譽時而沒有半點驕傲。

他的人生經歷告訴我們,人生沒有戰勝不了的磨難,不拋棄,不放棄就會成功。我們出身的環境沒法改變,但是可以改變自己的心態。他用自己最勵志的人生告訴我們,“倘若命不眷你那便與命爭,倘若天下不容你那便與天鬥。”

感動中國人物先進事蹟 篇9

步履艱難的家訪路

頭幾年,張桂梅自己走山路家訪,曾因過度勞累昏睡在路旁。她嘗試過自己租車,也騎過馬和摩托,肋骨斷了兩次。後來縣裏派車幫助她家訪,可幾乎每一個學生家裏都還有一段要步行的小路。“過去張老師能風風火火地走路,後來病越來越重,有些難走的路段需要攙扶。今年需要攙扶的時候就更多了。”一直跟隨張桂梅家訪的華坪縣融媒體中心記者王秀麗說。

今年10月2日至7日,張桂梅在6天裏走遍華坪縣榮將鎮、石龍壩鎮、興泉鎮、船房鄉的37個村小組,走訪了39個農村學生家庭,平均每天走訪六七個學生家庭。最遠的家訪路是去高三學生羅青青(化名)的家。乘車40多公里到達船房鄉華榮村後,張桂梅還要走半個多小時的上山小路到羅青青家。在同事和羅青青的攙扶下,張桂梅一步一步地爬山坡,走幾分鐘就停下來大口大口地喘氣。路過一條淺淺的小溪時,她已無法擡腿跨過,只能拖曳着雙腳劃過水面。

自2008年創辦華坪女子高級中學開始,12年來,每屆高三、每個農村學生,張桂梅都要利用假期儘量家訪一遍。她不是麗江人,卻已走遍麗江各地山山水水。她的足跡覆蓋約1552名學生的.家庭,行程11萬餘公里。

張桂梅把1804個貧困山區女孩送出大山,送進大學。她創辦的女子高中歷屆高中畢業生升學率100%,今年大學聯考又創最好成績,159個考生中70人上一本。然而,張桂梅仍不甘心,還沒有學生考上清華北大。她仍舊拖着病體去家訪,她要去了解每個學生家庭的情況,去解除每個學生的後顧之憂,讓學生再加把勁,明年大學聯考打個漂亮仗。

感動中國人物先進事蹟 篇10

伍淑清的愛國愛港情懷並非始於今日,而是發軔於心靈深處,彰顯於大小事中。從她對教育事業的一腔熱忱就可以看出一斑。

1998年,伍淑清發起成立“中華青少年曆史文化教育基金”,以該基金執行主席身份,每年資助組織香港中學生到內地參觀考察,將國情教育及中華歷史文化融會於學習、參觀及實踐當中。

1998年,伍淑清成立了中華基金中學。她說,我們學校的校歌是中文的,沒有英文校歌。學校組織很多學生跟老師去內地和國外考察,讓學生們立足香港,背靠國家,走向全球。

每次出國,伍淑清都會安排學生到當地的中國使領館拜會,在國旗下讓大家跟着大使唱國歌;讓學生們知道,出了國,爲他們提供保護的,是中國的使領館。

由於擔憂當代香港青年在成長中因缺乏國家觀念而被誤導、被利用,伍淑清邀請了多位有心人編寫了《國史百聞》,介紹近當代一百宗歷史事件。同時,專門培養能夠教授中國歷史的老師,目的是要讓香港的年輕人瞭解,香港和國家是不可分的。

一位商人將大量精力投入到教育上,並非教育更容易賺錢,而是她看到香港社會出現的許多問題源於教育,國家觀念、歷史觀念、大局觀念的缺失,令香港年輕人與國家日益疏離,她要從教育入手,讓“愛國”與“愛港”統一爲一體,這纔是真愛國、真愛港。

伍淑清1948年出生在香港,少時就讀於香港,後赴英美留學。從小的耳濡目染,步入商界後的縱橫馳騁,伍淑清有機會接觸到各種各樣的政界、商界人物,使她對香港的諸多問題有着清醒的認識和判斷。

伍淑清在接受媒體訪問時曾表示,歐美許多政客對香港當下局勢完全沒有客觀認識,也並不真正把香港視作朋友,這些人只想着自己的利益,因此希望利用香港的事情醜化和打擊中國。她說:“他們只是在利用香港拿選票。”

在中國正在崛起的'當口,遏制中國符合美國利益;符合美國利益就容易拉到更多選票;“香港牌”是遏制中國的一個好藉口;借“香港人權”施壓中國政府和特區政府是個不錯的選擇。這個邏輯線條如此清晰,但香港某些人沒有看清楚,某些人裝作沒有看清楚,某些人甘願作反中亂港的急先鋒。

在大是大非面前,伍淑清決不明哲保身、裝聾作啞。她是智者,看穿了反中亂港勢力的圈套;她是勇者,大膽地揭穿了美國政客的陰謀;她是善者,爲香港好、國家好不遺餘力地奔走呼號。這樣的人,如果我們不敬佩,還能敬佩誰?伍淑清,確實感動了全中國!

感動中國人物先進事蹟 篇11

亞洲人百米也可以跑到9秒85。蘇炳添一句話讓所有人熱血澎湃,而我現在就是那個無限接近這個成績的人,也許當時有些人可能會覺得荒謬,但是三年後的東京,蘇炳添讓這一幕真真切切的實現半決賽,九秒八三,成功戰勝了奧運百米決賽的跑道,他指着自己胸口的China字樣,告訴世界,我來自中國,我叫蘇炳添。

截止到今天,全世界百米跑進十秒的只有區區155個人,但是登上太空的人類,可已經超過550人啊,蘇炳添只有一米七二,平均步幅兩米零八百米,跑道終點需要48步,而博爾特九秒五八那次只用了41步,這意味着,蘇炳添同樣衝刺的情況下,必須要付出更多的體力,如果說博爾特是非人類的壯舉,那蘇炳添的突破,更像是一個不斷超越自我的勵志故事。

2008年,博爾特統治北京奧運會的時候,蘇炳添19歲,在所有人感慨爲何跟博爾特同一時代的時候,每天默默地把汗水留給了朋友,相信博爾特也看了今天這場決賽,那個險些曾經打敗自己的中國人,如今站在了他最熟悉的位置上,向着一段新的.歷史發起衝擊,自律職業值得大部分運動員學習。

蘇炳添的教練亨廷頓如此的評價,爲了訓練和比賽,他甚至放棄了陪伴懷孕的妻子,安胎帶着30多歲的年齡,也是蘇炳添必須要面對的問題,就連博爾特也選擇在自己31歲的時候,承認他曾考慮過退役這件事,因爲很多人已經懷疑他還能不能跑進十秒,他很不開心,想在在東京大幹一場的夢想永遠在他的心中燃燒。

他默唸着把半決賽當決賽跑,於是,放下了,這次永載史冊的中國速度,我的天哪,每個人的生命當中,總有幾次刻骨銘心的感動,而今天,蘇炳添在亞洲的土地上,在兩小時之內跑出兩槍,十秒以內的成績觸碰了每個中國人的心裏,也感受到了那一幕幸福的淚水,加油,蘇炳添,希望你還能突破自己!

感動中國人物先進事蹟 篇12

2020年9月10日,第36個教師節到來,由中宣部、教育部、中央廣播電視總檯舉辦的“閃亮的名字2020尋找最美教師”發佈儀式在北京舉行,公佈了10位最美教師、1個最美教師團隊的先進事蹟。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望謨縣實驗高中教師劉秀祥就是其中一位“最美教師”。

今年32歲的劉秀祥,是曾經千里背母上大學感動了無數人的中國孝子。他在大學畢業後毅然回鄉任教,如今是貴州省黔東南州望謨縣實驗高中副校長。從2012年從教至今,劉秀祥把自己的全部奉獻給了學生,他牽線“一對一”資助貧困學生1700多人,開展公益勵志演講1000多場,聽衆達上百萬人。

劉秀祥老師鄧小藝攝9月7日,記者一行赴貴州省黔西南州望謨縣採訪劉秀祥老師的事蹟。採訪結束,我們和劉秀祥在校門口告別時,一名女孩挽着父親,拿着錄取通知書來找劉秀祥報喜。女孩叫姚恩全,前一天剛收到大連財經學院的錄取通知書,父母都在望謨縣實驗高中食堂工作。劉秀祥拿着錄取通知書看了又看,高興地說:“恭喜呀!你們在學校爲學生們服務,自己的孩子又取得這麼好的成績,真是太好了,太好了!”從劉秀祥爽朗的笑聲中,我感受到了採訪中人們的`說法:“劉老師,他是光……”

“他是光……”王代分深情地說起劉秀祥老師。

王代分和妹妹王代美是一對雙胞胎姐妹,她們的父親身有殘疾,精神也需要長期靠藥物穩定,只靠母親一人支撐一家5口人的生活。2012年,在望謨縣民中高一的一次歷史課上,劉秀祥注意到了這對眼神中充滿對知識的渴望卻有些怯怯的雙胞胎姐妹。在瞭解到了姐妹倆的家庭情況後,劉秀祥像哥哥一樣,在生活和學習上都盡力幫助她們,以自己的親身經歷鼓勵她們。

“劉老師的經歷和我們有些相似,我們會覺得很有共鳴。當時劉老師特意爲我們倆姐妹寫了一篇文章《同樣的命運,同樣的堅強》,鼓勵我們。他是我們奮發讀書,改變命運的精神動力!”說到這裏,王代分有些激動。

現在,王代分和王代美已經分別從貴州大學和中國農業大學畢業,姐妹倆都選擇回到望謨建設家鄉。妹妹王代美在望謨縣政府工作,王代分則成爲了劉秀祥工作室的一員,看到工作室籌備的消息時,她立刻聯繫劉秀祥表示自己希望加入。“劉老師改變了我們,我們也想回來改變更多的人。”王代分說。

劉秀祥工作室是在寧波市教育局、黔西南州教育局和望謨縣教育局的支持下建設起來的。工作室致力於培養更多優秀的鄉村教師,幫助更多孩子,將劉秀祥的光和熱輻射到更廣的範圍。

感動中國人物先進事蹟 篇13

“983”一戰,“蘇神”二字再一次成功刷屏。

其實,自國中開始走上專業運動員道路,蘇炳添年少時也曾春風得意馬蹄疾——2009年時年僅20歲的他就曾橫掃國內賽場,囊括了各大田徑短跑比賽中大大小小11枚金牌。然而很快他就遭遇了傷病困擾,第二年幾乎有半年時間都在養傷,無法正常訓練。

不過年輕的蘇炳添積極康復,養傷期間無法落地跑步便主攻上肢力量,最終趕上了當年的廣州亞運會,還與隊友們一起在廣州亞運會上以打破亞洲紀錄的成績拿回了闊別20年之久的男子4x100米接力金牌。

小荷初露後,蘇炳添的成績既有突破又有瓶頸,一方面他在2012年倫敦奧運會上成爲了中國短跑史上第一位晉級奧運會男子百米半決賽的選手,還在第二年闖入了世錦賽男子百米半決賽,但卻在全運會男子100米決賽裏惜敗於國家隊隊友張培萌,特別是張培萌當年還跑出了10。00秒的成績,成爲當時該項目的中國第一人,風頭一時無二。

不過避開了輿論的“追捧”,反倒給了蘇炳添更多時間沉下心來去鑽研短跑技術。他和他的廣東教練袁國強一起嘗試做了更科學、更適合自身的改變,包括起跑、步幅、步頻等都在不斷地調整,畢竟短短100米賽道上,每個0.01秒都要凝結許多心血。就這樣日積月累地努力,蘇炳添終於在2015年迎來了重大突破,他在國際田聯黃金聯賽尤金站男子100米決賽中跑出了9.99秒,成爲真正意義上第一位進入9秒關口的亞洲本土選手。

此後三年間,他又七次打開10秒大關,還曾在2018賽季兩度跑出過9秒91的好成績。然而,就在大家以爲這位廣東飛人終於可以穩步起飛時,惱人的傷病卻降臨在了蘇炳添身上,在咬牙又堅持了一個賽季取得東京奧運入場券後,他不得不暫停了2020賽季的所有比賽,專心養傷,在腰傷最痛苦的時候,連彎腰繫鞋帶這樣的'簡單動作他都無法正常完成。

不過年逾30的蘇炳添,並不希望自己的職業生涯是在傷病和遺憾中結束,奧運延期也爲他爭取了更多康復時間,就這樣從直不起身也要堅持訓練,到重新回到跑道,蘇炳添不僅克服了外界對他的所有質疑,還在東京奧運男子100米比賽裏兩度“破10”,創造了9秒83的驚人成績,兌現了他“絕不放棄”的承諾。最終蘇炳添在東京奧運閉幕式上擔任了中國代表團的旗手,這也是對這位廣東老將多年來堅持最好的肯定。

“曾經大家都覺得,百米運動員破不了10秒,但是通過這幾年科學訓練,我發現並不是這樣。”2014年之後,蘇炳添開始有不斷出國學習的機會,他開始真正感受到跑步技術中有很大的學問。

“直到今年的全運會,大家也可以看到,整個中國田徑100米的決賽有了一個很大的進步,很多運動員已經開始接受一些新的訓練的理念和手段了。”

“我覺得,因爲那些曾經的定義,沒有人去嘗試走出這一步。但是現在我站出來,跑到了這個歲數,之前所謂的定義就被打破了。每個人的人生是被定義的,還是要靠自己去創造?”

感動中國人物先進事蹟 篇14

一個身高只有1米72的廣東小夥子,成爲了中國速度,亞洲乃至世界飛人。飛人的背後,卻是一段無比辛酸的成長故事。19xx年8月,蘇炳添出生於廣東中山古鎮一個貧苦農家。蘇照華夫婦既不會做生意也沒有什麼手藝,只能以種地爲生。爲了貼補家用,蘇照華還會農閒時節到縣城周邊撿破爛變賣。5歲時,蘇炳添就得承擔家裏的家務,成爲了家裏的小大人。除了照看自己的弟弟外,他還需要學會做一家人的飯、燒水、洗菜。農村孩子也沒有太多可以玩的項目,只能在巷子裏瞎玩瘋跑。街坊鄰居們都親切地喊着這個小巷飛馳的少年“添仔”。小小年紀的蘇炳添那時候就跑得比其他小朋友快,但是他也沒有感覺這是什麼了不起的事情。況且他還有一個比他跑得更快的表哥,曾經小鎮的短跑記錄保持者。因爲在學校裏蘇炳添的文化成績並不好,導致他一度厭學自卑。

上了國中,蘇炳添的個頭長到了1米5左右,在同學裏這不算高。他的學習成績依舊在班裏只是中下游。那時候蘇炳添最喜歡的'還得是體育課。八年級時一節體育課上,後來成爲蘇炳添啓蒙教練的楊永強敏銳地發現了他的潛力。這個看起來個子不高相貌樸實的小夥子,卻有着驚人的爆發力跟彈跳力。楊永強熱情地邀請蘇同學加入學校的田徑隊。蘇炳添一聽樂壞了,很快就答應了下來。因爲他早就聽說田徑隊下午訓練就可以不上課。跟上課相比,操場對於蘇同學有更大的吸引力。中學的訓練條件有限,那時沒有塑膠跑道,只是鋪着些許炭渣的泥土地。平時訓練時還好,跑起來頂多就是塵土飛揚。但是一到下雨天,滿是泥濘。蘇炳添跟夥伴們不能中斷訓練計劃,只能在泥水中奔跑。那段歲月,雨水、泥水、汗水或許還摻雜有少年們的淚水。就在如此艱苦的訓練環境下,蘇炳添在中山市中學生運動會上,100米跑出了11秒72的好成績。這一下可不得了,蘇炳添在全市中學生體育圈子裏成了小名人。各路團隊紛紛來“搶人”。

此時中山市體校的寧德寶也恰巧來選人,與蘇炳添一見如故。最後蘇炳添接受了寧教練的邀約,進入了中山市體校。這也是蘇炳添成爲偉大田徑運動員職業化道路的第一站。但是到了體校蘇炳添有點懵了,寧教練這次總共收了兩個徒弟,除了他之外,另一名是個女生。而且專業化的訓練課程也讓蘇炳添感到無比枯燥,加上對於離開家的不適應,他就打起了退堂鼓。但是寧教練何許人也,蘇同學的這點小心思瞞不過她。她告訴蘇同學學籍已經轉到體校了,原來學校肯定是回不去了。而後蘇炳添的媽媽也專程來了一趟,叮囑他要好好聽老師的話。於是蘇炳添纔打消了當逃兵的念頭,把心思都放在了訓練中。

時間到了,這一年蘇炳添18歲。在田徑隊的日子雖然已經適應,但是他的成績卻遇到了瓶頸。那種感覺就彷彿你再怎麼努力,都被禁錮在了一個數字下面。蘇炳添甚至開始懷疑自己壓根不適合職業運動員這條路,再次打起了退堂鼓。但是有一次他看到隊友們還在拼命地訓練,在爲了提高0.01秒而拼命堅持着。蘇炳添再聯想到了自己,非常羞愧。自那以後,在教練跟隊友的幫助下,他也逐漸克服了心魔。隨之而來的是,他的成績也在一點一點的提高。時間來到,全國田徑錦標賽百米飛人大戰的賽場上。有一個少年如同閃電刺穿夜空一般,以10秒16奪冠,並且打破了塵封之久的周圍創造的10秒17的全國紀錄。整個會場沸騰了,在場的每個人都慶幸自己見證了這一歷史時刻。倫敦奧運會是蘇炳添第一次參加奧運會。在8月4日,蘇炳添以10秒19的成績名列小組第三晉級半決賽,成爲了中國短跑史上第一位晉級奧運會男子百米半決賽的選手。蘇炳添改寫了歷史,但是他心裏知道這遠遠不是自己的終點。

感動中國人物先進事蹟 篇15

技能報國”是他終生夙願,“大國工匠”是他至尊榮光。他從一名普通焊工成長爲我國高鐵焊接專家,是“中國第一代高鐵工人”中的傑出代表,是高鐵戰線的“傑出工匠”,被譽爲“工人院士”、“高鐵焊接大師”。如何在外國對我國高鐵技術封鎖面前實現“技術突圍”,他憑着一股不服輸的鑽勁兒、韌勁兒,積極參與填補國內空白的幾十種高速車、鐵路客車、城鐵車轉向架焊接規範及操作方法,先後進行技術攻關100餘項,其中21項獲國家專利,《氬弧半自動管管焊操作法》填補了我國氬弧焊焊接轉向架環口的空白。

如何在外國技術無法解決的難題中勇攀高峯,他一次又一次地試驗,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核心試製數據,專家組以這些數據爲重要參考編制了《超高速轉向架焊接規範》。

如今,中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的轉向架年產量超過9000個,比龐巴迪、西門子和阿爾斯通等世界三大軌道車輛製造巨頭的總和還多。

他研究探索出的“環口焊接七步操作法”成爲公司技術標準。如何爲中國高鐵儲備世界級人才“因子”,依託“李萬君大師工作室”,先後組織培訓近160場,爲公司培訓焊工1萬多人次,創造了400餘名新工提前半年全部考取國際焊工資質證書的.“培訓奇蹟”,培養帶動出一批技能精湛、職業操守優良的技能人才,爲打造“大國工匠”儲備了堅實的新生力量。

感動中國人物先進事蹟 篇16

作爲一名航空工作者,在危難關頭,他依靠自己的冷靜以及超然的反應能力,挽救了128條生命,保住了一架飛機,他是人們的英雄,也許還有很多人對他的事蹟不是很瞭解。下面給大家帶來的是2019感動中國人物劉傳健同志先進事蹟材料宣傳。

一架客機在空中遇到了險情,這時候,飛機上所有人的生命,都寄於機長身上,而他在關鍵時刻,用鎮定,給了所有人一個最安全的答案。

2018年5月14日6點26分,四川航空3U8633航班的機長劉傳建,同往常一樣駕駛客空A319,執行重慶飛往拉薩的任務。

這條航線他已經飛了上百次了,7點左右,飛機順利進入巡航狀態,119名乘客大多入睡,突然發出轟的一聲巨響,駕駛艙右座的前擋風玻璃出現裂紋,劉傳建迅速向管制臺報告。

原本只有一層玻璃裂了的話,操控飛機是完全沒有問題的,但驚變總是在猝不及防時發生。

就在劉傳建與管制員通話30秒後,右側的前擋風玻璃突然整體爆裂,瞬間涌入的強風,造成儀表臺嚴重受損,駕駛艙氣溫驟降至零下40多度,座艙失壓、缺氧,而飛機下方崇山峻嶺…

瞬間恐懼感籠罩了他,此時的飛機正處在超過設計極限的坡度和速度的狀態下,瞬間失去了平衡,隨時有可能墜機。

狀態就是生命,他首先要控制住飛機極速下墜,可在萬米高空中,強大的.氣流,讓他無法帶上氧氣面罩,而失壓和缺氧超過45秒,就會致人暈厥。

忍受着零下40℃的氣溫與高壓,他艱難的操縱着飛機下降高度,最終,他憑藉多年的經驗操縱着飛機,堅持了20分鐘後,終於帶領乘客飛出了山區。

當飛機平穩的降落在跑道上,停住的那一刻,客艙的乘客歡呼鼓掌,而他與副駕駛靜靜坐在駕駛艙裏,沉默了三分多鐘,終於忍不住發自內心的說:成功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在儀器記錄中,他36個動作精準無誤,憑藉過硬的飛行技術,臨危不懼的堅強意志力,才保住了119名乘客的生命,成爲中國民航史上一次史詩級壯舉。

感動中國人物先進事蹟 篇17

氣動力是飛機設計的靈魂,空氣動力學的發展推動了飛機的跨代發展。我國開始飛機設計之初,氣動力設計方法和手段完全空白。蘇聯在當時對我國進行的援助僅限於製造,關於設計方面的技術堅決不提供。

顧誦芬參加工作後接受的第一項挑戰,就是我國首型噴氣式飛機——殲教1的氣動力設計。他在大學學的是螺旋槳飛機,現在需要設計噴氣式飛機,而且徐舜壽提出要採取兩側進氣,不能用機頭進氣,國內沒有先例。

當時聽說北航圖書館有一份相關的國外文獻,他便動身從瀋陽來到北京,借一輛舊自行車,天天晚上跑北航查找抄錄資料。他潛心學習研究國外資料,最終提出了亞音速飛機氣動參數設計準則和氣動力特性工程計算方法,出色完成了殲教1飛機的氣動佈局設計。

顧誦芬隨後又完成我國首型初級教練機——初教6飛機氣動佈局設計,建立了亞音速飛機氣動力設計體系。初教6飛行品質出色,爲我軍培養了數以萬計的飛行員。

一刻不停,顧誦芬轉身又投入超音速飛機氣動力設計研究。當時國內一無超音速風洞,二無工程適用的數值計算能力。他依靠紮實的.理論功底,首次建立了超音速飛機氣動力設計體系,實現了超音速飛機氣動力設計、計算、試驗與試飛的閉環。他所創立的飛機氣動力設計方法體系至今仍被國內飛機設計採用,爲後續殲擊機設計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

感動中國人物先進事蹟 篇18

1930年2月4日,顧誦芬出生於江蘇蘇州。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那時的飛機轟炸聲成了顧誦芬兒時印象最深刻的聲音。日本飛機頻繁在頭頂上空盤旋,炸彈爆炸震得家裏的玻璃窗都發顫。經歷過這樣的日子,顧誦芬說:“沒有航空的話,我們國家將來還得受人欺負,我以後想造飛機。”就這樣,報國的種子在他心裏埋下了。

顧誦芬10歲生日時,叔叔顧廷鵬買了架航模飛機送他,他視若珍寶。父親見他這樣喜歡航模,便也買了一架給他。最初的航空夢想,便從小小的航模上誕生。此後,他先後求學於上海市南洋模範中學和上海交通大學航空工程系。

沒有制空權的軍隊就要被動挨打,航空武器裝備是現代戰爭的'首戰裝備、決勝裝備。建立獨立完整並能與西方列強比肩的航空工業,是中國近代以來無數仁人志士的夙願。1951年,顧誦芬畢業後分配到航空工業局。當年正值抗美援朝的困難時刻,黨中央做出重大決定,國家拿出“60億斤小米”建設航空工業,航空工業局成立,新中國航空工業艱難起步。這一年,21歲的顧誦芬便將自己的一生與祖國的航空事業緊緊聯繫在了一起。

我國第一個飛機設計機構——瀋陽飛機設計室於1956年成立,顧誦芬作爲首批覈心成員,擔任氣動組組長,在徐舜壽、黃志千、葉正大等開拓者的領導下,開啓了新中國自行設計飛機的征程。

感動中國人物先進事蹟 篇19

英雄王鋒的故事,要從2016年5月18日凌晨的一起火災事故說起。

那天夜裏,在南陽市臥龍區西華村一棟民宅,二十多位熟睡的人不曾預見,危險正一步步逼近。凌晨1點多,因一樓電動車短路失火,繼而引發大火。租住在一樓的王鋒最先發現火情,帶着女兒第一時間跑了出去。

“失火了!”王鋒一邊大聲呼喊,一邊折回頭衝進火海,救出了妻子和兒子。

“你打電話報警,招呼好孩子,我得去救人,樓裏還有很多人。”王鋒安頓好妻子潘品後,便轉身第二次衝入火海。這一次,挽救了住在一樓東間的兩名學生和一名託教老師的生命。

此時,樓內已火光沖天,還不時響起爆炸聲。“裏面還有人,我還要去救人。”說完這句話,他第三次衝入火海。

這一次,他挨門挨戶敲門示警。鄰居聽到咚咚的敲門聲,趕忙起牀逃生。樓裏二十多個人得救了,而原本是第一個逃出去的王鋒,第三次從火海中出來時,已被燒成了“炭人”,全身烏黑,神志已經不清醒,就在這樣的情況下,他依然邊跑邊喊,奔走呼號。住處巷口五六十米的'路上,留下了王鋒帶血的腳印。

整棟樓的鄰居無一傷亡,但王鋒全身的燒傷總面積達到98%,命懸一線。

雖經多方救治,但因嚴重感染,在頑強堅持了136天后,王鋒於2016年10月1日因多臟器衰竭不幸離世。

英雄王鋒當選爲“感動中國”年度人物,是對他英勇事蹟的高度認可。

如今,王鋒事蹟已在全國發酵,關於他事蹟的電影也感動了無數觀衆。

就像“感動中國”評選委員會給予王鋒的頒獎詞寫的一樣,高貴的靈魂浴火涅槃,在人們的心中永生。

感動中國人物先進事蹟 篇20

顧誦芬對航空的興趣始於燕京大學附屬國小讀書時期。當時,哥哥顧誦詩就讀於市區裏的崇德中學,學校裏的學生用硬一點的紙板做滑翔機,用橡皮筋彈射。哥哥把學校裏做好的滑翔機拿回家裏,帶着弟弟顧誦芬在空曠處放飛。在天空中翱翔的飛機模型吸引了年幼的顧誦芬,他以極大的興趣與哥哥一起開始製作,一起在外放飛。入讀中學後,他又從父親那裏得到了一本有着重要影響的人物傳記——《一個飛機設計師的故事》。這是蘇聯飛機設計師雅科夫列夫的自傳。

“1937年七七事變,有天早上把我炸醒了,日本飛機排得很整齊往西邊去,緊接着就是炸彈響。1939年我們到上海,二戰快結束的時候上海(日軍駐地)經受了美國飛機的轟炸,所以我知道二戰美國人之所以佔優勢,就是他們的空軍厲害,所以航空非常重要。”

不久後,顧誦芬考入了上海交通大學航空工程系。

1951年,顧誦芬大學畢業。因爲抗美援朝,我國急需建立自己的航空工業。上級組織決定,這一年的`航空系畢業生要全部分配到中央新組建的航空工業系統。面對母親的不捨,懷揣着航空夢想的顧誦芬,踏上了北去的火車。與他同一批的畢業生都被分配到飛機設計和航空技術研究部門,唯有他被留在了重工業部航空工業局機關。一心想設計飛機的顧誦芬,因此還有一點小小的不開心。

感動中國人物先進事蹟 篇21

樊錦詩,女,漢族,中共黨員,浙江杭州人,1938年7月出生於北平。曾任敦煌研究院院長,現任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研究館員,蘭州大學兼職教授、敦煌學專業博士生導師。自1963年自北京大學畢業後已在敦煌研究所堅持工作40餘年,被譽爲“敦煌女兒”。主要致力石窟考古、石窟科學保護和管理。

樊錦詩196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學專業,同年9月到敦煌文物研究所,1977年任副所長,1984年8月任敦煌研究院副院長,1998年4月任敦煌研究院院長,2015年1月起任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1988年任副研究員,1994年任研究員。1995年爲蘭州大學兼職教授,1998年爲蘭州大學敦煌學專業博士生導師,1999年被聘爲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蘭州大學敦煌研究所名譽所長、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兼任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副會長。

40餘年來,樊錦詩潛心於石窟考古研究工作。她運用考古類型學的方法,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及唐代前期的分期斷代,成爲學術界公認的敦煌石窟分期排年成果。她撰寫的《敦煌石窟研究百年回顧與瞻望》,是對20世紀敦煌石窟研究的總結和思考。由她主編,香港商務印書館出版的26卷大型叢書《敦煌石窟全集》則是百年敦煌石窟研究的集中展示。

爲了敦煌,樊錦詩和丈夫兩地分居長達19年,兩個兒子出生後都沒有得到很好的.照料,但她卻視敦煌石窟的安危如生命,紮根大漠,潛心石窟考古研究和創新管理,完成了敦煌莫高窟的分期斷代、構建“數字敦煌”等重要文物研究和保護工程。她還推動立法和制定莫高窟總體保護規劃,按百年大計千年大計來規範敦煌保護。

感動中國人物先進事蹟 篇22

張超,30歲,海軍某艦載航空兵部隊正營職中隊長,一級飛行員。

2016年4月27日,張超在駕駛艦載戰鬥機進行陸基模擬着艦接地時,突發電傳故障,危機關頭,他果斷處置,盡最大努力保住戰機,推杆無效、被迫跳傘,墜地受重傷,經搶救無效壯烈犧牲。

張超是“海空衛士”王偉生前所在部隊優秀的三代機飛行員,全團6名“尖刀”隊員中最年輕的一員,曾數十次帶彈緊急起飛驅離外軍飛機。

事故發生後,張超在送往醫院的.過程中,團長張葉一直陪在他身邊,清楚記得張超說的最後一句話:“團長,我還能不能飛”。

張超走了,留下剛剛滿兩歲的女兒和妻子,帶着深深的遺憾走了,再有半個月就要着艦飛行了,這一直是他最大的心願。

面對張超,《感動中國》推選委員時文潮說,我們必須牢記每一位軍人的犧牲,都是在爲國家換來更多的安寧和幸福。

感動中國人物先進事蹟 篇23

王亞平就讀的中學是煙臺第二十三中學,就在鎮政府旁邊。記者來到中學時,值班門衛感嘆地說:“哎呀,今年秋天就沒有二十三中了。”原來,根據當地教育部門規劃,張格莊鎮包括煙臺二十三中在內的6所中學,在今年秋季開學後,將合併爲崇文中學。現在的二十三中校址,將成爲新的張格莊國小校址,鎮裏原有的多個國小將合併於此。

幾經尋找,打聽到王亞平的國中班主任曹美娜。此時曹老師已經離開中學,在區政府部門任職。說起學生,曹美娜透着自豪:“我當時教語文,王亞平正好是我的語文課代表。那時候班裏50多個學生,男生略多些。王亞平的語文成績很好,而且讓我印象很深的是,她別的課目也都很好,很全面,每個學期都是班裏前幾名。難得的是,別看她是女孩兒,體育成績也很好,每次開運動會,她都是運動員,跑長跑的'。”

二十三中一位老師說得實在:“王亞平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村孩子,她讀書時並沒有太多特別之處,家庭條件也非常一般。這恰恰說明,她完全是靠自己的努力,幹出了不平凡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