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教學實錄

師:今天我帶來了一本書,這本書的名字叫《山海經》,可不要小看這本書啊,它素有“天下第一奇書”的美譽,書中有許多神祕奇異之圖。(手持一本《山海經》向學生展示書中插圖)有意思吧!想擁有一本嗎?

《山海經》教學實錄

生:想!

師:魯迅小的時候和大家一樣,也渴望能擁有一部《山海經》,那他的願望是如何得到滿足的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阿長與<山海經>》。(板書:阿長與《山海經》)作者是誰?

生:魯迅(師板書)

師:剛纔我們對《山海經》這部書已是略知一二了,那阿長又是誰呢?請大家瀏覽課文並篩選出相關信息說一下阿長的真實姓名、外貌和家庭情況。當然了,大家還要注意掌握一下生字詞。過一會,我們看誰能把阿長的情況介紹得全面準確,把生字詞掌握得紮實牢固。開始!

學生瀏覽課文,完成相關任務。

師:先來看一下我的“非常7+1”,八個字詞。

(學生讀卡片上的字詞)

師:掌握得非常好。那再來看一下阿長的基本情況,她的真實姓名是什麼?

生:叫做什麼姑娘的,祖母叫她阿長,魯迅叫她長媽媽,憎惡她時也叫她阿長。

師:反正繞來繞去,她就沒有一個真實的姓名。那我就有一個疑問,俗話說:“人過留名,雁過留聲”,爲什麼阿長在這個世界是走了一遭,連個真實的姓名都沒留下?

生思考後回答:沒什麼人記得她,普通卑微,不被人重視。

師:其實,在魯迅的作品裏這是常見的現象。比如阿Q,一聽我們就知道這不是一個真實的姓名;再比如孔乙己,聽着倒像是個人名,但實際上這也僅僅是一個綽號而已。他們共同的特點就是處在社會的最底層,普通得、卑微得連個名字都沒有。阿長的外貌和家庭情況文中倒是有所體現,誰來說一下?

生:有一個過繼的兒子;青年守寡的孤孀。

師:這位同學爲我們介紹了一下阿長的家庭,通過介紹我們知道阿長是一非常不幸的人。誰來說一下她的外貌?

生:她生得黃胖而矮。

生:生得不好看;頸子上有許多炙瘡疤。

師:由此,你可以推測到阿長有怎樣的生活經歷

生:經過了戰爭年代。

師:怎麼看出來的?

生:頸子上有許多炙瘡疤。

師:炙瘡疤是生病時留下來的,不是戰爭的傷痕。

生:非常貧窮,靠當保姆來養家。

師:對,若是很富有可能就僱保姆而不是當保姆了。推測得很有道理。文章開頭說:“長媽媽,已經說過,是一個一向帶領着我的女工,說得闊氣一點,就是我的保姆。”那今天,大家也不妨“闊氣”一把,假如你也要請一名保姆,你願意聘請阿長嗎?爲什麼?請大家再次瀏覽課文,依據課文內容說說你的理由,開始。

生讀課文

師:願意聘請阿長的請舉手。

生舉手。

師:相當多,看來阿長還是很有人緣的。不願意的請舉手。

師:也有一部分同學不同意,那我們先來問問同意的同學吧,你爲什麼願意?

生:阿長給我講故事,還給我買書,對我很關心,我覺得她很好。

師:阿長買了什麼書?

生:三哼經

師:也就是剛纔我們看的《山海經》。阿長爲我買《山海經》這一部分包含着深情,寫得確實精彩。下面,請大家自由朗讀19到29段,讀完後,我找同學來回答一個問題,只有讀得認真才能答出問題,只有讀得仔細才能答得精彩。開始!

生讀

師:誰能告訴我,阿長是如何買到《山海經》的?能回答嗎?

生:不能,文中沒寫。

師:那我們不妨再現一下阿長買書的過程,假如你是阿長,(指定一名學生)你走進了一家書店,售貨員就要問你了:“請問你要買什麼書呀?”

生:我買“三哼經”。

師:“三哼經”?稀奇,沒聽說過,你到別處去看看吧!於是你(指名學生)又走在了大街上,東找找西找找,終於又找到了一家,售貨員還是要問呀,請問你要買什麼書?

生:三哼經。

師:“三哼經”?我們這裏只有《三字經》,沒有“三哼經”,您到再到別處問問吧。(稍頓)看來,僅憑“三哼經”這三個字是買不到書的。於是阿長就得想辦法,誰來給阿長出出主意?

生:阿長對售貨員說:“我要的書裏有人面的獸,九頭的蛇,一腳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沒有頭而以乳爲目,以臍爲口,還在執干鏚而舞的刑天。”

師:真聰明!通過書名買不到可以描述書中的內容。大家不要認爲阿長什麼都不知道,她對《山海經》還是有所瞭解的,不信請看第22段。注意聽我讀,聽聽我讀得有沒有問題。(師讀,故意刪掉“太”“連”“向來”“都”。)我讀得有問題嗎?

生:沒說“連”字。

生:沒說“太”“都”。

生:沒說“向來”。

師:我覺得去掉這幾字我覺得沒什麼影響啊,誰來說說自己的見解。

生:我認爲只有加上這幾個字才能表現出魯迅對《山海經》的渴望。

師:哪一個字最能體現這一點?

生:“太”字

師:對,“太過於念念不忘了”。

生:“向來”、“連”字能表現出阿長對我的關愛。

師:對,阿長很熱心。

生:“都”字說明魯迅對《山海經》很瞭解。

師:很有道理。作者也是終於找到了一個傾訴的對象,把心裏所有的心事都對她說了。阿長肯定也細細地記着迅哥的話,於是當她走進書店買書時她就可以向售貨員描述書中的內容。售貨員聽後,可能會說:“有這麼一本書嗎?我找找看吧!”找來找去沒有找到,(指一名學生)這本書到底有還是沒有呢?

生:有

師:你不想難爲阿長了,那就有吧!於是阿長終於得到了這部書,那阿長會有什麼心情?

生:高興。

師:於是阿長一見到迅哥兒,就將這書遞給了他,高興地說——

生齊讀:哥兒,有畫的“三哼經”,我給你買來了!

師:我覺得,高興之中還頗有些自豪啊!我們再嘗試讀一下。

生讀

師:讀得很有韻味!——這本書質量如何?

生:粗拙的本子,紙張很黃;圖像也很懷,眼睛是長方形的。

師:那這樣一本書,魯迅爲什麼還稱之爲“最爲心愛的寶書”?

生:因爲魯迅太想得到這本書了。

師:對,她滿足了我的願望!有道是“千里送鵝毛,禮輕仁義重”,書雖粗拙,但它飽含着阿長對我的愛。正是體會到了這種愛,所以當迅哥接過這本書的時候,引起了他心中極其強烈的反應。讓我們齊讀25、26段。

生讀

師:大家讀得很通順,但我覺得大家還沒有讀出迅哥的驚喜和震憾,大家是否可以在第25段合適的位置加入一些語氣詞來表現那種驚喜?大家嘗試一下。

生:我似乎遇着了一個霹靂,全體都震悚起來;趕緊去接過來,打開紙包,是四本小小的書,略略一翻,哇!真得是人面的獸,九頭的蛇,……果然都在內。

師:驚喜之情溢於言表!一個最不可能的人完成了我最大的心願,於是我對她產生了新的敬意。(板書:新的敬意)既然有新的,那肯定就有舊的了,請大家瀏覽13—17段,說說幼年的魯迅在什麼時候還對阿長產生過敬意?

生:阿長爲我講長毛的故事。

師:大家對這一部分有什麼疑問嗎?

生:爲什麼聽了長毛的故事就產生了敬意?

師:阿長說,只要她站在城頭上,炮火就放不出來了。這可能嗎?同學們覺得,這表現了阿長怎樣的特點?

生:舍已爲人

師:是自願去的嗎?看來你對這個地方的理解還存在一點問題。

生:阿長有些迷信。

師:我們認爲阿長的講的長毛的故事不可思議,實際上,據一些文獻記載,在中國的明清時期,無論是官方軍隊還是農民起義的軍隊,都曾有人相信,將婦女或將她們的屍體置於城牆上,以此可以產生魔力,防止攻城者的炮火!由此,我們彷彿看到了那紛亂無序的、缺乏安全感的生活,更看到了古代勞動婦女的的屈辱與恐懼。當然,童年的魯迅是認識不到這一點的,他反而認爲阿長有“偉大的神力”,並對阿長有了“特別的敬意”。(板書:特別的敬意)但這種敬意後來就完全消失了,變成了“嚴重的詰問”,(板書:嚴重的詰問)這又是爲何?

生:阿長謀害了我的隱鼠。

師:阿長做過一些我不喜歡的事,怪不得剛纔還有一部分同學不願意聘請阿長做自己的保姆。請大家瀏覽3—12段,說說阿長還有什麼缺點。

生:睡覺的時候會佔很大的空。

師:有一個很形象的字

生:“大”字。

師:多麼有表現力!對於睡相的問題,魯迅的母親是怎麼說她的?

生:長媽媽生得那麼胖,一定很怕熱罷?晚上的睡相,怕不見得很好罷?……”

師:說得多委婉呀!什麼意思?

生:讓阿長給我騰出點地方來。

師:阿長改了嗎?

生:沒有

師:這實在是無法可想!(板書:無法可想)誰再來說?

生:說話切切察察。

生:不許我走動,拔一株草,翻一塊石頭,就說我頑皮,要告訴我的母親去了。

師:愛打小報告,這樣不好。

生:知道許多規矩

師:最煩瑣的是什麼?

生:吃福橘。

師:這一部分寫得很詳細,作者把吃福橘稱之爲“元旦闢頭的.磨難”。我們瀏覽7—11段,來看到底是怎樣的一種磨難。

生瀏覽看課文

師:有一個地方,我感到奇怪,“第二天(我)醒得特別早,一醒,就要坐起來。她卻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將我按住。”爲什麼阿長能把時間拿捏得這麼準?

生:阿長認爲這件事很重要。

生:肯定是阿早已在我的牀前等了很長時間了。

師:有道理!阿長也不輕鬆啊,你看,她先是極其鄭重地交待,而後又是惶急地等待,最後又歡喜地笑將起來並準確地將福橘塞到了我的嘴裏。阿長信神,重運氣,在那個年代,冥冥中的神靈或許是唯一的一種安慰,一種寄託。她的願望是樸素而美好的,只不過是……

生:一年到頭順順溜溜

師:但是當時,作者是感到不耐煩的。(板書:不耐煩)至此,我產生了一個疑問,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麼?是批評阿長還是懷念阿長?

生:是懷念。

師:既然是懷念,爲什麼還寫了她這麼多的缺點?

生:欲揚先抑的手法。

師:這種手法可以使文章情節多變,形成波瀾起伏,給讀者留下比較深刻的印象。阿長無名無姓,無丈夫,無兒女,孤苦無依,但從本文來看阿長是善良的、樸實的,是有情有義的,是富有愛心的。我們不知道阿長在告別人世的時候是什麼情形,但今天,我很想給阿長寫一幅輓聯,我想了一句上聯,“無名無姓無家庭”(板書),大家能否對出一個下聯?

生:有愛有親有真情(生鼓掌)

生:有愛有情有關懷(生鼓掌)

請兩名同學把對聯寫在黑板上。

師:我想,假如阿長泉下有知的話,她肯定會對我們的對聯感到滿意,因爲我們寫出阿長的特點;假如魯迅先生泉下有知,他肯定也對我們寫的對聯感到滿意,因爲我們寫出了魯迅先生的心聲。在文章的最後,魯迅先生不也是深情地呼告嗎?讓我們齊讀最後一段。

生讀:“仁厚黑暗的地母呵,願在你懷裏永安她的魂靈!”

師:仁厚黑暗的地母呵,願在你懷裏永安長媽媽的魂靈!仁厚黑暗的地母呵,願在你懷裏永安魯迅先生的魂靈!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