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木耳的栽培技術

毛木耳別稱粗木耳、黃背木耳、白背木耳等,爲木耳科木耳屬真菌,我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分佈,多生長在柳樹、洋槐、桑樹等多種樹幹上或腐木上,其營養成分與黑木耳相似,具有清肺益氣、止痛活血的功效,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毛木耳栽培技術吧!

毛木耳的栽培技術

栽培溫度

毛木耳是一種中高溫型菌類,菌絲生長溫度範圍地~37℃,適宜溫度25~30℃,超過40℃菌絲停止生長。子實體發生溫度18~34℃,以22~28℃最適宜,在此溫度下子實體大量發生,產量高、質量好,其擔孢子萌發的最適溫度爲22~25℃。

栽培溼度

毛木耳菌絲體生長要求培養料含水量60%左右,空氣相對溼度低於70%。若培養料含水量過高,料底積水,菌絲生長緩慢或停止生長。子實體發育階段要求較高的空氣溼度,出菇房空氣相對溼度應爲85~95%,在此溼度下子實體發育快,耳叢大、耳片厚。但空氣溼度過高,則易遭受雜菌侵染,引起流耳。

空氣條件

毛木耳是一種好氣性真菌,在生長髮育過程中,培養室(棚)空氣新鮮,氧氣充足,菌絲生長勝盛,子實體容易形成、伸長和開片。若通風不良,二氧化碳積累過多,菌絲體和子實體生長受到抑制,還會導致雜菌污染。

光照條件

毛木耳菌絲體生長階段一般不需要光照,在耳片原基分化、形成階段需要一定的散射光。光照強弱對耳片的色質有直接影響,在弱光條件下,耳片色淡,茸毛短、細。光照強,耳片顏色深,茸毛長、粗。

酸鹼度

毛木耳菌絲生長最適PH爲6.0~7.5,PH在4.5以下或8.5以上時菌絲生長勢弱,生長速度慢。子實體生長期間適宜PH爲5.2~8.0,最適PH爲6.5~7.0。

注意:毛木耳是一種中高溫型耳類,在春夏至夏秋栽培,生活力強,適應性廣,具有較強的抗黴能力,此外毛木耳耐鹼性較強,通過適當調高培養料的PH可以抑制雜菌生長,下面我們就接着來看一看毛木耳栽培技術。

栽培季節

毛木耳栽培方式非常多,但是目前大部分選用熟料袋栽方式、塑料大棚牆式出耳模式,這種生產模式均有省時、省工、操作方便、單位面積利用率高等優點。根據其生物學特性結合塑料大棚特點,春栽2月上旬制袋發菌,3月底擺袋出耳。秋栽避開高溫季節,8月中旬制袋發菌,9月底擺袋出耳,即“冬養菌,春出耳。夏養菌,秋出耳”。塑料大棚栽培可比露地栽培提前和延後15天左右,且不受雨季影響。

栽培配方

1、鋸末60%、棉籽殼15%、玉米芯15%、麥麩10%,另加石灰1%、石膏1%、過磷酸鈣1%。

2、玉米芯47%、鋸末40%、麩皮10%、過磷酸鈣1%、石灰1%、石膏1%。

拌料裝料

1、選料:毛木耳原料要乾燥、乾淨、無黴變、無硬雜物等,玉米芯粉碎成0.5釐米大小的顆粒,鋸末過篩,剔除堅硬的雜物,黴爛變質培養料影響出耳及產量,不予採用。

2、拌料:玉米芯及鋸末吸水性差,應提前1天預溼,各種培養料配置齊全後充分攪拌,溼潤浸透,培養料含水量60~65%,水分過少,影響菌絲對營養物質的水解和吸收,活力降低。水分過多,菌絲生長受到抑制,嚴重時窒息死亡,Ph小時值5.0~6.5爲宜。

3、裝料:拌料後悶1天,中間翻料堆一次,使培養料吸水均勻,切勿混雜有乾料,否則消毒不徹底而易染雜菌。裝袋前把料再翻一遍,使料內水分更均勻。栽培袋一般用17×42釐米的聚丙烯袋,採用裝袋機,每袋裝溼料約1千克。裝料要求緊實適中、上下鬆緊一致。

滅菌接種

1、滅菌:毛木耳採用常壓蒸汽滅菌,溫度達到100攝氏度時維持12小時停火,然後再燜12小時即可,裝鍋時裝量不宜過滿,要留有餘地,使蒸汽充滿整個空間,達到滅菌徹底。菌種嚴格檢查,確保無雜菌感染。

2、接種:採用開放式接種法,提前12小時將挑選濃白、無雜菌污染的菌種和接種工具一起防入接種帳,點燃兩包淨美靈煙霧劑滅菌。接種前將接種帳一側離地掀起20釐米高、2米長的通風口,換氣10分,使接種帳內藥味散盡。工作人員穿戴整齊進入接種帳,用75%酒精棉球擦手消毒,以1:4的比例安排人員,四人將料袋直立並打開袋口,一人在酒精燈下將栽培種搗碎並快速分接菌種,接入菌種後,立即收攏袋口並輕輕壓實,使菌種與培養料充分結合,繫住袋口。再將料袋另一頭向上,打開袋口接種、系口。

發菌管理

1、發菌好壞與出耳勢、抗逆性和木耳產量密切相關,棚內地面要撒生石灰粉,造成鹼性環境抑制雜菌發生。接種完的料袋就地碼成牆垛,一般10個料袋高,垛與垛之間留40釐米距離,便於通風和管理。

2、發菌溫度的'原則是偏低不偏高,以低溫發菌爲宜,切忌高溫發菌,避免出現燒菌現象,溫度以20至25攝氏度爲宜,不得超過28攝氏度。菌絲培養期間儘可能不見光,以免菌袋未發透袋上長出膠質化耳基斑點,易染雜菌。發菌期間要勤檢查,輕拿輕放,防止袋壁破損,發現有雜菌感染者及時清除,以免引起其它菌袋感染。

3、棚內如發現老鼠危害,要及時撒施生石灰,使菌袋錶面覆蓋一層石灰,即可阻止其危害,或放粘鼠板。10天左右倒垛,防止燒菌和菌袋間發菌速度差別太大。一般情況40天左右即可發滿菌袋,再經10天養菌期,讓菌絲充分成熟,便開始有原基形成,及時碼成牆垛進行出耳管理。

出耳管理

1、排耳袋前先將擺耳袋的地面鋪上草苫子,兩邊比耳袋寬出10釐米,用編織袋鋪地,以防止耳片沾上泥沙,質量下降。鋪完草苫子及編織袋後,用500倍多菌靈或克黴靈噴灑整個大棚消毒。塑料大棚東西中間留1米走道,南北向擺放耳袋,呈牆垛式,高10~12個料袋,行距80釐米左右,以便管理和採耳。

2、擺耳袋的地面應比走道高,便於排水。用消毒過的刀片在耳袋兩端均勻開“V”形出耳口6至8個,口徑1.5~2釐米,深度以不傷菌絲爲度。開袋後的前10天,每天噴霧2次保溼,保持地面溼潤,空氣相對溼度80%,有7攝氏度左右的溫差,每天通風換氣1~2次。在保溼、溫差、散射光、通風的刺激下耳芽開始形成。

3、當耳芽出現後,以保溼爲主,適當通風換氣,耳芽迅速生長呈漏斗狀或杯狀幼耳,每天噴水2~3次。隨耳片逐漸長大而增大噴水量,在耳片生長後期,要經常觀察棚內溫度,超過30攝氏度、相對溼度高於95%、通風不良時,容易出現“流耳現象”,應加大通風量,降溫降溼。

4、雜菌發生時,勿用農藥,可用石灰澆刷再噴用生物制菌劑,增強通風。出耳管理的關鍵是耳片溼度控制,要求“少吃多餐”,勤噴、少噴,乾乾溼溼,乾溼交替,確保耳片溼潤無積水。一般耳片小時少噴,耳片大時多噴。陰雨天不噴或少噴,晴天干燥多噴。一般小時l天1~2次,大時1天2~3次,確保相對溼度在85~95%。以地面或空間噴水爲主,噴水最好成霧狀,忌向耳袋直接噴水。

採收轉潮

1、耳片成熟時即可採收,在正常情況下從出原基到採收一般需15~25天。初生的毛木耳子實體成杯狀,以後逐漸展開,長大成耳狀,許多耳片連在一起呈菊花狀,直徑一般爲10~20釐米。當耳片充分展開、邊緣開始收縮時可採收。

2、採前應停止噴水l天,讓耳片稍幹,採摘時不易破碎,儘量選在晴天採耳,利於曬乾。採耳方法是用手捏住耳基將整叢子實體採下。如果出耳不齊,可採大留小,先採上面大的、已成熟的,保留下面小的繼續生長。

3、採收時必須把耳根採盡,以免雜菌感染或蟲害造成爛耳,影響下批耳的生長。耳片採收後,停止噴水3天,讓菌絲恢復生長,又進行出耳管理。以後經過15天左右的水分管理又可採收一次耳,一般可連續採耳3~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