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語文課教學案例分析

​  語文是國小教育的基本課程,語文課是所有學科中的一門基礎性學科,強化國小語文知識,不僅可以鍛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而且可以爲其他學科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國小語文課教學案例有哪些呢?下面是的國小語文課教學案例資料,歡迎閱讀。

國小語文課教學案例分析

  國小語文課教學案例篇1

一、教學目標

(一)複習音節,看圖學習音節詞,培養學生學習拼音的興趣。

(二)能按一定順序觀察圖並說出圖意,讀句子,認識“山、田、左、片、右、風、雲、她”8個字。

(三)能正確、流利、有表情地讀兒歌。

二、教學重點

複習漢語拼音,認識8個漢字。

三、教學難點

能按順序觀察圖、說圖意。

四、教學方法

遊戲法、演示法、小組合作法。

五、教學準備

投影、掛圖、課件。

六、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

1.出示複韻母卡片an、en、in、un、ün。

2.出示兩拼音,三拼音卡片。開火車讀;(小兔小兔快開門,誰來開?)指名讀、齊讀。

(二)導學新知

師:同學們,這節課老師想和大家做一個“擊鼓傳花”的遊戲。

1.看圖學音節詞。

方法:找一人敲鼓,鼓停時,拿花環的同學上臺抽一張音節詞卡片,讀兩遍。

(1)做遊戲“傳花環”。

(2)師出示音節詞卡片。

(3)出示實物圖、鉛筆盒、字典、轉筆刀。

大家讀一讀,用一兩個詞說話。學生上臺抽卡片貼圖。

(激發學習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創設情境,讓學生展開想像的翅膀。)

師:同學們學得可真快!爲了放鬆一下,讓我們大家坐上氫氣球一起到郊外玩一玩吧!

2.看圖按順序說圖意,學句子,識字。

(1)逐步演示山、田、樹、果園出現的課件,問:“誰願意當個小導遊,給我們大家介紹一下郊外美麗的風景?

生說:遠處、近處、左邊、右邊各有什麼?

(訓練學生觀察圖說話的能力。)

用“鬱鬱蔥蔥”“廣闊”“又大又紅的蘋果像紅燈籠一樣”等詞句,按順序介紹一下美麗的大草原。

(豐富學生的想像,培養學生的主動學習的興趣。)

①先給小夥伴介紹。

②上臺指圖說一說。

(2)教師貼小動物圖(小魚、老鷹、小兔等)。

師:(準備圖)美麗的大草原準備開個盛大的宴會。看!大草原來了哪些小動物?

(3)想當導遊的同學趕快把這個熱鬧的場面介紹給各位老師和你的小夥伴吧!

學生像講故事一樣,按一定的順序給老師和小夥伴說一說。然後讓想說的學生上臺看圖說說。

(讓學生主動學習,鍛鍊學生的說話能力、觀察能力。)

師:大家玩得高興嗎?可是你們知道林文、孫燕會在哪裏遊玩呢?

3.學習兒歌識字。

(1)出示投影片(兒歌)。

小組合作讀,不會的問小老師。指名讀。

(2)出示課件演示爬山的過程並範讀(配樂)。

(把抽象內容具體可感地展示給學生。)

(3)教師指要求認識的漢字。

指名說並組詞說話,學生做動作有表情地讀兒歌。

(4)師出示假山、小人的實物圖演示爬山的過程。

師:看!老師畫了一棵大蘋果樹,看誰能幫老師把大蘋果掛在樹上?

(三)鞏固新知

1.出示大蘋果卡片。

搶讀、指名讀、開火車讀。

(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

2.小結:同學們,這節課大家學得真棒!希望大家今後能夠表現得更出色。

課後小記:這節課我通過創設情境,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們一節課始終邊學邊玩,能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小組內互相合作、共同學習,師生、生生互動互學。一堂課,老師教得輕鬆愉快,學生學得也興趣濃厚,取得了較好的學習效果。

  國小語文課教學案例篇2

--《坐井觀天》教學案例

一、背景分析

隨着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我們的課堂也漸漸地發生着變化。作爲一線的老師,在教學中應挖掘和利用學生的創新思維,巧妙地將課堂教學引向生活,注重課堂之源--生活。在人教版第三冊《坐井觀天》的教學中,我以文本教材爲載體,讓課堂教學貼近於生活,聯繫實際,引導學生懂得生活,學會生活,改造生活,賦予課堂以生命和活力,讓語文課堂因生活而精彩。

二、案例描述

《坐井觀天》是一篇非常有趣的寓言。文章通過生動有趣的對話,對孩子們講述了一個寓意深刻的故事。有名人曾說,學寓言應該讓課堂充滿童趣,還孩子一份童真,不能讓唯一,標準的寓意來框定學生的思想。案例中我對教學的處理體現了我對童心的珍愛,童趣的珍視。

師:同學們,小青蛙聽到大家把井外的世界說得這麼精彩,它真想跳出井口來看一看。(出示課件:青蛙跳出了井口。)說說青蛙跳出井口後,將會怎麼樣呢?

(生思維活躍,爭相發言)

生:它看到綠綠的小草,還有五顏六色的花兒。

生:它看到校園裏開滿了桂花,聞到了陣陣花香。

生:它看到了果園裏掛滿了黃澄澄的梨子,紅彤彤的蘋果,一派豐收的景象!

生:它會到處逛逛,看看美麗的風景,看看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

(正當我傾聽於學生對生活的讚美之言時,一位學生忍不住叫着他也想說說)

生:老師,我覺得青蛙有可能沒有看到這麼美的景色。

師:(師一愣,然後充滿好奇疑惑)說說你是怎麼想的?

生:它看到路邊垃圾成堆,蠅蚊成羣,聞到一陣陣很刺鼻的臭味。

(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衆說紛紜)

生:它看到人們往小河裏倒垃圾,河面上還漂浮着魚的屍體,心裏很害怕。

生:它看到有人大量砍伐樹木,鳥兒沒有了家。

生:它看到捕蛙人在大量捕捉它的同伴,殘忍將它的同胞賣給酒店酒樓做下酒菜。

生:它看到汽車在路上瘋狂地飛跑根本就不注意行人,汽車排出的污氣讓它窒息。

生:它感覺外面的世界並不像我們說得那麼美,它想回到安全的井中去。

(師靈機一動)

師:那麼我們能不能用什麼好辦法來挽留小青蛙呢?讓它安心快樂地和我們生活在一起。

(學生思考片刻,躍躍欲試,興趣盎然)

生:我們做個廣告牌,上面寫上“保護動物,人人有責”來告訴人們應該與動物成爲好朋友。

生:發現那些亂砍樹,捕殺動物的人要報警,讓警察來抓這些壞人。

生:我們要保護好環境,不能把動物的家弄髒。

生:我們不僅自己要知道環保知識,還要向同學、家人、朋友宣傳要愛護動物,保護環境的知識。

……

師:同學們說得棒極了!只要大家共同來保護環境,愛護家園,小青蛙就會被我們挽留下來,動物們纔會快快樂樂地生活在我們身邊!

三、案例反思

我真爲學生的奇思妙想感到振奮!也慶幸自己沒有錯過這道美麗的風景線。我沒有按照我們“想當然”的觀點去框定學生的思維,而是給了學生思維的空間,想象的餘地。我肯定了學生的見解,珍視學生的發現,使學生在愉悅的狀態中受到鼓舞,使學生在輕鬆的氛圍中碰撞出創新思維的火花。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獲得了多方面的滿足和發展,教師的勞動也閃耀着創造的光輝,師生都能感覺到生命力的涌動,使我們感到語文因生活而精彩,生活因語文而燦爛。

(一)尊重生活,關注動態生成

陶行知先生“生活及教育”的理論啓示我們:一個自呱呱墜地而長大有爲,在語言發展的過程中,其思維、認知、情感、語言、詞彙的源泉,乃是生活。生活對語言的感受、認知、學習、發展,是活生生的,實實在在的,最具有魅力與滲透力的,課堂教學與生活聯繫起來,學生就會學得活潑生動。

本案例中,我本想讓學生說出青蛙跳出井口看到那些美麗的景色,讓青蛙知道外面的世界是多麼豐富多彩,進行思維的拓展。但一位學生卻說青蛙可能看不到這樣美麗的景色。我讓他說出了原因--環境被污染。這位學生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想法,就來源於他的生活體驗,對生活的關注。而這一石卻激起千層浪,學生紛紛舉手,說出了現在環境受到了破壞的種種情況。這便是生活給予學生的。有人曾說,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途徑,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過程。案例中,我面對學生突如其來的,個性化的理解,巧妙地將生成與預設融合起來,現場捕捉,智慧啓迪,學生在與教師、文本的思維碰撞中出現“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創造性的見解,學生彼此之間在在交流之中相互啓發。《新課標》告訴我們:“跳出備課預設的思路,靈活應變,尊重學生的思考,尊重學生的發展,尊重學生的批評,尋求個人理解的知識的結構,課堂會因生成而變得美麗。

(二)感悟生活,激發創新思維

生活是海洋。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樂和寶藏,就孕育着靈感和熱望。語文源於生活,讓學生從語文中去尋找生活、感悟生活、創造生活,這是實施語文教學的一個出發點。只有感悟生活,才能在生活的碰撞中點燃靈感的火花,感悟生活,從生活之水中激起靈感的浪花,有生活的積累,就有靈感的迸發。

案例中正是學生有了對生活的感悟,纔會有了“我覺得青蛙有可能沒有看到這麼美的景色。”的靈感。而這就需要在老師不斷地幫助下,睜開眼睛凝視萬物,豎起傾聽萬籟,敞開心靈關懷、感悟生活,激發興趣,陶冶熱愛生活的情感。案例中,學生在說話的過程中也迸發出了讓我們意想不到的創造性思維的火花,涌出意想不到的新問題和新答案,始終使課堂充滿着疑點,閃爍出亮點,呈現出課堂精彩。

(三)迴歸生活,演繹精彩課堂

“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的確,哪裏有生活,哪裏就有語文;生活中處處洋溢着語文氣息,學習語文是爲了更好地生活。案例中我把握契機,提出“那麼我們能不能用什麼好辦法來挽留小青蛙呢?讓它安心快樂地和我們生活在一起。”由此展開了一番激烈的討論。從而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生活體驗,重視社會實踐活動,關愛自然,人與環境的和諧發展,協調生存,促進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因爲人類正是自然界的精靈,人類如果不能與自然界協調發展,人類就會遭到自然界無情的報復而最終毀滅了自己。老師讓學生在一個廣闊的天地中,積極自主地探索,懂得生活、學會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主人。

由此可見,讓課堂走向生活,讓生活走進課堂,教師和學生在生活化的課堂中平等地對話能調動學生結合生活來學習語文,切切實實地體現了全員參與、有效參與,也真正體現了課堂因生活而精彩,也充分突顯了生活是課堂之源!

  國小語文課教學案例篇3

《月光曲》教學案例

這是一篇意境優美的課文,講述了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因同情窮鞋匠兄妹而爲他們彈琴,有感於盲姑娘對音樂的癡迷而即興創作出《月光曲》的傳奇故事。讀後,我們也彷彿進入了樂曲描述的如夢似幻的美妙境界,對樂曲產生了無限嚮往,同時對貝多芬產生了深深的敬仰和愛戴之情。

教學片段:

“這首曲子多難彈啊!我只聽別人彈過幾遍,總是記不住該怎樣彈。要是能聽一聽貝多芬自己是怎樣彈的,那有多好啊!”

一個男的說:“是啊,可是音樂會的入場券太貴了,咱們又太窮。”姑娘說:“哥哥,你別難過,我不過隨便說說罷了。”

師:請同學們好好讀一讀這段對話。(多種形式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貝多芬是一個音樂家,有一顆敏感的心,他往往能從別人的話裏面聽出言外之意。你認爲他會從這句話裏聽出什麼?

生:貝多芬從這句話聽出了盲姑娘渴望聽到自己的曲子。

生:貝多芬從“那該多好啊”這五個字當中感受到盲姑娘對音樂的執着和渴望,聽自己彈一首曲子是她夢寐以求的願望。

生:盲姑娘之所以不能參加自己音樂會是有苦衷的,她在壓抑自己的情感。

師:你認爲她的苦衷是什麼?

生:她家境貧寒,買不起票,沒有機會親自聽貝多芬彈琴。

師:你們是從哪些地方感受到盲姑娘家境貧寒的?

生:他們家點的是蠟燭,燭光很微弱,住的是茅屋,鋼琴也是舊了,說明他們家家境貧窮。

生:盲姑娘的哥哥說“音樂會的入場券太貴了,咱們又太窮。”兩個“太”讓我感到了他們家境貧窮。

師:貝多芬聽出了這個姑娘雖然雙目失明,但依然熱愛生活;雖然家境貧寒,但從沒放棄過對藝術的追求。他的心被觸動了。我們一起帶着這份理解再讀一讀盲姑娘和哥哥的對話。(學生讀。)

師:聽到這裏,貝多芬又聽出了什麼呢?

生:我感覺貝多芬還聽出了姑娘的善解人意,因爲想聽貝多芬彈琴是她一直以來的願望,但她後來又說“不過隨便說說罷了”。她想安慰哥哥,她不想讓哥哥爲家裏窮聽不到貝多芬彈琴而難過。

生:這裏的“隨便說說”並不是真的是“隨便說說”。盲姑娘一直壓抑着自己的內心的情感。(師建議把“壓抑”改爲“掩飾”。)

生:貝多芬還聽出了姑娘一種難以抉擇的情感,一方面是情同手足的哥哥,另一方面是自己熱愛的音樂。但是盲姑娘特別善解人意,還是選擇了哥哥,因爲他家境貧寒,不想再給他哥哥造成負擔。(師生分角色讀。)

師:同學們,貝多芬就是從這段話裏聽出了盲姑娘不僅熱愛音樂,而且非常懂事,我相信他被感動了,所以他走進茅屋,爲盲姑娘彈了一曲。

案例評析:

從這節片段中我們感受到濃濃的情感瀰漫在整個課堂,簡直是把語文的“人文性”發揮到了極致。教學的視角巧妙而別緻,讓我們領略了老師的匠心獨運。

一、從貝多芬的角度走進盲姑娘的內心

在這個環節的教學中,蔣老師沒有說:“讀一讀想一想盲姑娘心裏在想什麼?”,那樣的話就使學生站在了第三者的角度,會使語言的體會、感悟直白而平靜,課堂上就缺少了情感的流淌,缺少了心靈的交融和碰撞。課堂上蔣老師讓學生體會“貝多芬此時會聽出什麼”,一下子把學生拉到了那個小茅屋的窗前,不知不覺中,學生已經是在把自己當成貝多芬來聽盲姑娘的話,學生彷彿看到了清幽的月光,彷彿聽到了盲姑娘輕柔而又充滿嚮往的話語,聽到了盲姑娘那斷斷續續的`琴聲。此情此景,怎能不讓貝多芬(此時實際就是學生)感動?情動而辭發,學生在講述貝多芬的感受的同時也是在表達自己的感動啊!

二、設身處地,走進貝多芬的心

這個環節的作用是雙重的,學生在走進盲姑娘的內心的同時,也在把自己與貝多芬融合起來,從而走進貝多芬的心,在聽楚盲姑娘的善良的基礎上也感受到貝多芬“讓自飢的音樂爲窮人造福”的志向,和對盲姑娘深深地敬意,貝多芬此時感動正是他走進茅屋爲盲姑娘彈奏一曲的原因。學生此時幾乎把自己當成了貝多芬,內心受到了一次人間美好情感的洗禮。

  國小語文課教學案例篇4

在國小的閱讀教學中,對於景美、情深的課文,教師要重視創設情境,使學生自然而然地入境入情,在陶情冶性的同時,品味生動、形象的語言。細細品讀、認真思考,我也深有同感。語文不是無情物,它本身棲息着浪漫和詩意,作者情誼的表達就隱匿於語言文字的深處。語文教學要讓情感流淌,讓課堂充溢濃濃的人文情懷。

案例

一:

在品讀“桂林山水的靜、清、綠”這一部分時,我是這麼處理的。

師:同學們,課文主要抓住了灕江水的哪幾個特點來寫的?

生:靜、清、綠。

師:你能把它的靜、清、綠讀出來麼?

生:能。(學生齊讀,但是效果很不理想。)

師:同學們讀的還不錯,如果感情再投入些就更好了。

生讀,可是感情還是不到位。我只好繼續往下進行下面的內容。

從上面的案例不難看出,我出發動機是好的,我極力想讓學生能通過有感情朗讀進一步在情感上和文本產生共鳴,即使是在學生朗讀十分不理想的情況下,我也想通過自己的表揚激發起學生朗讀的興趣,但效果甚微。畢竟,學生對灕江水還是比較陌生的,在情感上不能一下子和課文融爲一體。我忽略了應爲學生創設適當的情境,讓學生的情感一步步自然昇華。所以,造成了這一教學環節的失敗。

二 :

師:同學們,讀了這段文章你有什麼收穫?

生1:我感覺灕江的水真是太美了!

生2:我知道了這部分寫出了灕江水靜、清、綠的特點。

師:說得不錯。你能用感嘆的語氣說說嗎?

生:灕江的水真靜啊!灕江的水真清啊!灕江的水真綠啊!(學生語氣平淡)

師:你能讀出這種感情嗎?(生讀,較前面有了些感情。然後教師出示課件學生練習朗讀這三個感嘆句)

師:大家讀得很好,可是灕江的水究竟靜、清、綠到什麼程度我還是想象不出來,那怎麼辦呢?

生:還要把它讀具體才能讓人感受到。

師:這樣吧,老師讀上半句,同學們讀下半句。怎麼樣?

(生讀得非常投入。)

師:你能說說你爲什麼讀的這麼好麼?

生1:我是邊想象邊讀的。

生2:我注意了語氣的變化。

生3:我是懷着深深的讚美之情讀的。

生……

師:原來讀好書有這麼多的好方法。下面同學們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再練一練,相信你會讀的更棒。

師:灕江水這麼美,你們想不想親自去看一看?(播放課件)

師:同學們,帶着你剛纔的感受再把這部分美美的讀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