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優秀個人先進事蹟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事蹟吧,事蹟具有概括標明先進事蹟的主要內容或材料的用途。那麼擬定事蹟真的很難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鄉村振興優秀個人先進事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鄉村振興優秀個人先進事蹟

鄉村振興優秀個人先進事蹟1

我叫黃xx,1984年7月出生,中共黨員,是一名退役軍人,目前擔任桂平市木圭鎮泓源村黨支部書記。

自鄉村振興工作開展以來,在鎮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與大力支持下,泓源村積極圍繞貴港市委市政府打造“中國富硒小龍蝦之鄉”目標,堅持“一水兩用、一田多收、穩糧增效、糧漁雙贏”的原則,以“四級書記”抓稻蝦產業發展機制爲抓手,通過經營土地流轉、引進龍頭企業、反季節養殖等措施,推動稻蝦綜合種養產業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鄉村振興,關鍵在於產業振興。

泓源村全村人口6358人,人均田地0.5畝,人多地少,土地綜合效益不高,加之沒有產業支撐,村民們一年四季種農田,面臨着“農業單一、農民貧困、大量勞力外出務工、農田土地撂荒”的境況。面對鄉村振興產業發展瓶頸問題,泓源村黨支部結合村情實際,抓住近年來龍蝦市場火爆和貴港市、桂平市出臺稻漁綜合種養獎補政策的機遇,大力流轉土地,大力發展稻蝦養殖產業,走出了一條鄉村振興產業發展新路子。

一是堅持黨建引領稻蝦種養產業。

泓源村黨支部堅持黨建引領,探索“黨建+合作社+公司+農戶”農企合作新模式,引進廣西桂平市潯盛有限公司生產經營,採取提前育苗、蝦苗分養的方式繁育小龍蝦,發展稻蝦共作面積1000畝,建成了木圭鎮首個千畝稻蝦綜合種養基地。同時通過土地流轉、農戶增收、股份分紅等多種方式,幫扶全村30戶貧困戶實現增收脫貧,帶動周邊農民“抱團”發展稻蝦產業,吸納周邊60多戶農民務工,每人每年增收2萬餘元。

二是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

推動稻蝦產業的發展,重點是土地流轉,關鍵在村“兩委”幹部。在鎮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由政府黨員幹部和村“兩委”幹部爲主要成員的土地流轉工作專班,實行“5+2”“白加黑”工作模式,通過召開動員黨員大會、村民小組會、張貼告示、進屯入戶宣傳等方式,深入了11個自然屯900多戶農戶家裏宣傳發動。在土地流轉過程中,有一名老黨員在發放土地租金時向我說道:“我兒子也是在外地發展稻蝦產業的,現在看到稻蝦養殖在我們家門口發展,政策又好,政府也大力支持,他也希望回來發展稻蝦產業。我們村委在黨委政府的帶領下走了一條好的產業發展路子啊!這不僅使我們村裏面的產業得到了發展,也使我們村的農民得到增收,這纔是爲民着想、爲民辦實事的好政府!”經過一個多月,完成土地流轉1200餘畝土地,爲稻蝦養殖發展夯實了基礎。

三是踐行“三變”綜合發展模式。

泓源黨支部堅持“以農民爲主體、讓農民共同致富”的理念,探索實施“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的“三變”綜合性發展模式,形成了人人是股東、戶戶當老闆,走出了一條產業發展新路子,推動了鄉村振興發展。在資源變資產方面,我們將集體和農民掌握的資源和土地經營權以股權的形式入股合作社,變“死資源”爲“活資源”、“冷資源”爲“熱資源”,解決村集體有資源無資產,農民有權利無利益等問題。在資金變股金方面,我們將與公司合作所得到的土地租金進行進一步整合,集中投入到村合作社,合作社在與公司合作,量化爲村集體和農戶的股權,激活和放大資金使用效益,變“一次性”投入爲“持續性”增收。在農民變股民方面,在農民自願的基礎上,將個人的土地資源、資金等入股到經營主體,從而獲得穩定的收益回報,讓他們由“旁觀者”變爲“參與者”、由“打工族”變成“主任翁”。比如,桂平市潯盛公司從村裏流轉土地1000畝,每畝年付租金700元。20xx年小龍蝦預計畝產量最低300斤,按照每斤最低20元計算,收入600萬餘元;無公害水稻按種植面積800畝,畝產500斤,每擔300元計算,收入120萬元。除去生產成本和人員工資,預計稻蝦養殖第一年就盈利200多萬元。按照村股份經濟合作社佔股25%計算,全村11個屯的400多個股民可以分享50餘萬元的“紅利”。隨着“三變”的實施,我們村集體經濟得到進一步的壯大,鄉親們的“錢袋子”將裝得越來越鼓,生活越來越幸福。

下一步,我們泓源村將進一步發揮支部黨建引領作用,依託稻蝦基地,聚焦產業振興,積極探索稻蝦發展的新路子,推動稻田產業升級,促進規模化經營、產業化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同時充分發揮基地的示範輻射作用,帶動更多農戶發展“稻蝦共作”綜合種養,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爲高質量推進鄉村振興打下堅實基礎。

鄉村振興優秀個人先進事蹟2

自20xx年到擺龍村任村主任助理以來,我便開始思考:鄉村振興,該如何振興?《鄉村振興要塑形更要鑄魂》一文中是這樣說的“農村是我國傳統文明的發源地,農村不能成爲荒蕪的農村、留守的農村、記憶中的故園、而應成爲‘望得見山,看得見水,留得住鄉愁’的美麗家園”。縱觀我黨百年發展歷史,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三農”工作始終都是我黨關心的重點,脫貧攻堅以後我們的工作重心便轉向了在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新時代新起點新徵程,抓好鄉村振興,推動農村建設已是當代社會發展的主旋律。

“望得見山”,“山”既是金山銀山,亦是綠水青山,“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

擺龍村位於貴定縣昌明鎮猴場堡社區東北部,與都勻市毛尖鎮接壤,地勢較高,村內多山地林地,自然資源豐富。駐村以來,我積極協助村支“兩委”開展村事務管理,積極推動村經濟發展和產業項目發展。項目前期,我頂着烈日與村“兩委”到貴州雲華農旅有限責任公司參觀調研山桐子生長種植情況、規模以及種植技術等,回村後我們便在各個網格組織召開村民小組會議,向村民們講解爲什麼要引進山桐子種植項目、如何種植、如何管護等相關事項,最終經過再三協調處理,我們成功說服了村民把山桐子種植項目引進了擺龍村,村民們增收致富又多了一條路。

20xx年,糧食安全被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縣委縣政府和鎮黨委政府都對糧食安全做出了相關的工作指示和安排。爲了能夠保障擺龍村的糧食安全,我協助村“兩委”積極開展玉米大豆套種的入戶宣傳工作。20xx年3月31日一大早,村委會門口早已熱火朝天,大家在學習完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技術培訓後紛紛排隊領取大豆玉米,他們邊領邊說“學完新技術,我準備種植4畝,2+3模式可以充分利用土地,提高產量,增加收入,是好事啊”“我準備種植5畝”“我要種9畝,我一直將土地空着,就是爲了種植這個玉米大豆”,村民們熱情高漲,看着大家這麼積極,我也加快了手上的動作,將一袋袋玉米大豆送到村民們的手上,並再次告訴大家種植方法,在大家的滿載而歸中我結束了充實的一天,也體會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看得見水”,“水”既是水資源充足,亦是駐村幹部與村民們魚水之情。

走向基層,最基本的就是要識五穀、分六畜,敢於挽起褲腳踏進田間地頭,敢於擼起袖子扛着米粟稻穀,掌握基本的勞動技能,知曉農業信息技術知識,與村民們學在一起、幹在一起。每每我進行入戶走訪時,“姥姥”們熱情招呼“小娃崽,來我家吃飯啊”,秉承着“不拿羣衆一針一線”的原則,我都婉拒了“姥姥”們的熱情邀約。在基層有這樣一句話,“駐村工作是否開展成功,看村民們會不會主動叫你去他家吃飯”,這意味着你的羣衆工作開展得好,得到了村民們的認可,他們已經把你當做了一家人,我也在大家的熱情邀約中逐漸有了歸屬感,擺龍村也成爲了我的家鄉。

“留得住鄉愁”,鄉愁是一條無形的線,連着在外奔波的遊子與故鄉。

擺龍村布依族分佈較多,有極具少數民族風采的民族文化,如布依族的傳統節日“四月八”、“六月六”,這些頗具少數民族特色的民風民俗,是村裏寶貴的文化財富,是多少在外務工農民的鄉愁,我們通過開展文化活動宣傳家鄉文化,讓更多的人看到家鄉的風采,激勵更多的青年才幹熱愛家鄉,返鄉建設家鄉,推動家鄉的經濟社會文化發展。

鄉村是奮鬥的戰場,是展示的舞臺,是成長的天地。《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爲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舉全黨全社會之力推動鄉村振興》一文中曾強調“鄉村振興,關鍵在人、關鍵在幹。必須建設一支政治過硬、本領過硬、作風過硬的鄉村振興幹部隊伍”,鄉村振興離不開年輕幹部的力量,年輕幹部成就自我亦離不開鄉村振興的舞臺。我們這一代的年輕幹部應抓住鄉村振興這個機遇,在鄉村振興中建功立業,以青春之我、以奮鬥之我,書寫美麗鄉村之畫卷。

鄉村振興優秀個人先進事蹟3

我是貴港市覃塘區人民檢察院的一名幹警,20xx年4月份,組織選派我到了黃練鎮新朱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初到村委,生活、工作環境均不適應,我心裏有點膽怯和慌張,面對村裏一張張陌生的羣衆面孔,我有着深深的憂慮:擔憂他們不配合我的工作,擔憂自己無法勝任這份工作。在剛第二天入戶走訪入戶時,老奶奶知道我是新選派的駐村書記,馬上微笑說:歡迎你們,感謝國家和政府啊,之前派人幫我們脫貧,現在又派人幫我們把村裏變漂亮,真是謝謝你們。看着奶奶臉上慈祥的微笑,我慌亂的心立刻安定了不少,頓時有了信心。

聯合村委走訪瞭解,村主幹道兩邊空餘地帶剩餘較多,可栽種綠植美化村屯環境,在經過多方瞭解,爭取到社會愛心人士捐贈三角梅380餘株。組織黨員羣衆栽種時,我和其中一名老黨員搭檔,在把土埋好的時候我就說“可以了,下一棵”,然後這個老黨員就有點嫌棄的批評我:“還有踩實泥土澆水呢,你們做工就是這樣咯。”我解釋到:不好意思啊,我對這個不專業,還得多向你們學習。這時候我有點慚愧,感覺自己工作不夠紮實,得不到羣衆的認可。

後來到了黨員活動日,在村的老黨員們都過來開會,我就燒水泡茶並一個個遞給他們,遞給跟我搭檔種植三角梅的老黨員的時候,他很驚訝:“領導,這使不得”,我說:沒有領導,您們都是我的長輩,應該的。說完他直接給我豎起了大拇指,其他在場的黨員也點頭認可。和村委幹部在村裏日常走訪時路上見到他們主動打招呼,嘮家常,對於村裏的發展也經常徵詢他們的意見,後來我們開展黨員活動日、清理修繕水渠、綠植栽種等各項村裏的公益事業,這幫老黨員均帶領黨員羣衆們積極主動參與,並時常關心我們的生活,蔬菜糉子經常偷偷放到我們廚房就走,甚至去年春節前還給我準備了“粉絲、竹筍乾、蔬菜蘿蔔、釀酒”等慢慢一大紙箱的年貨,說給我拿回家過年,我說:叔,您的好意我心領了,但是你的東西我不能拿,上週我們領導還來村裏跟我們強調並嚴明工作紀律、羣衆紀律,尤其是不能拿村民的東西。他說:這又不是你拿的,是我把你當自家孫女一樣給你的。後來足足推脫了十幾分鍾才說服他收回去。雖然我拒絕了羣衆的心意,但是我深知收穫的是他們的認可、是在村裏開展工作的支持,我成爲了長輩們的孫女,成爲了他們新朱的一份子。

在村委班子的通力合作下,在黨員羣衆的大力支持下,我們一步步完善了村裏路燈安裝、安全護欄安裝、道路硬化、水渠清理修繕、同心文化牆等基礎設施、文化建設,村裏的生活環境和條件日益變好。

下一步,新朱村將以產業興旺帶動生態宜居爲主要抓手,結合區位發展優勢,堅決守住新朱村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解放思想,振興鄉村。

鄉村振興優秀個人先進事蹟4

官成鎮位於平南縣城北部,距離縣城15公里,轄17個行政村,人口10.8萬人,行政區域面積203平方公里。20xx年,我鎮財政收入4170.15萬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1601萬元、規上工業總產值16613.3萬元、工業投資5453萬元。20xx年,我鎮獲評爲黨建達標鄉鎮,八寶村獲評爲全國第二批鄉村治理示範村,自治區鄉村振興改革集成優秀試點村(社區)。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鄉風文明是保障,治理有效是基礎,生態宜居是關鍵,生活富裕是根本。在產業興旺、治理有效上,官成做了積極探索。作爲一名鄉鎮幹部,是鄉村振興戰略的直接執行者,在幾年的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工作過程中,我感受最深的有兩點,一是傳統產業必須轉型升級才能成爲促進農民增收的引擎,二是鄉村治理要出成效關鍵要發揮羣衆的主觀能動性。

一、傳統產業必須轉型升級才能成爲促進農民增收的引擎

官成鎮日照時間長,雨量充沛,無霜期長,種植的作物糖分足、甜度高,羣衆歷來有種植紅薯、龍眼、荔枝的傳統,人稱官成三寶。全鎮的龍眼種植面積20272畝,年產量達8896噸,荔枝種植面積3598畝,年產量2131噸;紅薯種植面積1322公頃,年產量700多噸。雖然也有龍眼乾、紅薯幹加工,但是大多以小作坊爲主,全鎮的紅薯幹加工作坊有200多個。且因鮮果(薯)銷路不暢、價格低迷,羣衆種植管護的意願不高,進入了羣衆越不管、品質越不好、價格越不高、收入越不增、品種越老化的惡性循環。爲突破傳統產業發展瓶頸,我鎮黨委政府一方面通過電商平臺擴大鮮果(薯)的銷售;另一方面通過發展蜜蜂養殖,增加蜂蜜銷售、採蜂蜜體驗等發展項目,增加農民收入。第三是引導傳統的加工作坊提檔升級,重點培育三寶培強紅薯專業合作社、薯大郎食品有限公司、喜樂食品等紅薯幹、龍眼乾加工企業,引導企業引入直播帶貨、電商平臺等銷售渠道,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模式切實提高產品知名度、擴大銷售量。通過三措並舉,不斷做大做強我們的甜蜜產業。目前,官成鎮紅薯幹年產量達1萬噸,深加工產值收入近1.6億元,月銷售額達2萬多單,銷售量達5萬多斤,遠銷廣東、港澳和東南亞各國,解決了本地農民4500多人就業增收問題。通過深入挖掘農產品附加值,推動了傳統產業提檔升級,成爲助農增收的優勢產業。

二、鄉村治理要出成效關鍵要發揮羣衆的主觀能動性

我鎮通過搭建一套鄉村治理組織體系、建立一套鄉村治理規範機制、開展一系列鄉村治理有效行動“三個一”舉措開展鄉村治理,取得了一定的實效。在這些措施中,最有效的當屬結合“萬名幹部回故鄉,帶領羣衆建家鄉”活動,組建以“老黨員、老幹部、新鄉賢”等“二老一新”爲主導的屯級理事會,由他們帶動、引導村民主動參與到矛盾糾紛處理、文明鄉風引導、環境衛生整治、鄉村風貌提升等鄉村治理中,讓村民從“要我做”向“我要做”轉變。也構建起了黨建引領、幹羣聯動、羣防羣治的鄉村治理工作格局。20xx年,全鎮完成了114個基本整治型村屯和八寶村喜地屯精品型村莊建設;在主要路口、村莊新增攝像頭3500多個;全鎮約70%的矛盾糾紛化解在村屯一級,調處信訪積案7件;全年無較大以上信訪維穩事件和安全事故發生;評比出鄉風文明標杆屯46個;八寶村被評爲全國第二批鄉村治理示範村。

鄉村振興,不僅是黨委政府的責任和幹部的職責所在,更需要發揮羣衆主體的能動性,只有他們主動參與、發揮作用,才能更順利、更高效地推進。以上是我在參與推進鄉村振興過程中的一些探索和體會,謝謝!

鄉村振興優秀個人先進事蹟5

樹高千尺不忘根,水流萬里總思源。

今天,我帶大家認識一下我的家鄉——桂平市南木鎮聯江村綠水衝屯,給大家講講我的鄉村振興小故事。

綠水衝屯位於廣西桂平市4A級龍潭國家森林公園境內,毗鄰大藤峽水利樞紐工程,地理位置優越,旅遊資源豐富,村莊依山傍水、仙氣繚繞,這裏的空氣飽含負氧離子,讓人身心爲之沉醉,是不可多得的休閒旅遊好去處。

小時候,我的家鄉偏僻閉塞,進城返鄉需要跋山涉水,先步行40分鐘的山路,再坐1個小時的輪船才能到達縣城,黔江是唯一的交通要道,船是唯一的交通工具,每天只有一趟船,中午1點從碼頭登船出發,第二天才有船返回,而且每次經過黔江弩灘段險灘時都有一次死裏逃生,出行非常困難。父親從小教育我們這一代:“要走出大山必須靠自己。”父親的話一直鞭策着我成長,20xx年大學畢業後,我考上了公務員,真正地“走出”了大山。但是,我依然盼望着能有一天再“回到”大山。

綠水衝屯,這裏有養育我的熱土,有我可親可敬的鄉親,有我魂牽夢縈的鄉愁。富而思源,富而思報,支持家鄉發展謀振興,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

兜兜轉轉,20xx年7月,根據組織部的安排,我回到了南木鎮人民政府任職,組織的這份信任讓我既歡喜又擔憂,高興的是回到了生我養我的地方貢獻青春力量,擔憂的是怕做不好愧對父老鄉親。在掛點聯繫老家聯江村的.2年多時間裏,我走家串戶,和父老鄉親打成一片,我時刻惦記着如何帶領綠水沖人走出大山,走進更多人的視野,如何讓大山裏“走出來”的孩子再回到家鄉,建設家鄉,這始終是我心頭的一件大事。

20xx年,桂平市委市政府大力開展“萬名幹部回故鄉,助推羣衆建家鄉”活動,號召鄉賢們參與到建設家鄉中來,回到家鄉置業,支持家鄉發展。我非常興奮,這是一次改頭換面的好機會,我馬上把這好消息告訴村民,連續4次召開了綠水衝的戶主會、理事會,謀劃村莊發展事宜,在我的勸說下,鄉親們紛紛表示願意給我一次機會,一起改造村莊。

非成業難,而得賢難。有了父老鄉親的支持還不夠,鄉村振興需要強大的外力支撐,而鄉賢迴歸可以實現人才、資金、信息、技術等資源要素的迴歸。於是,我又開始尋找綠水衝在外發展的鄉賢,通過微信、朋友圈等方式動員鄉賢回鄉出錢出力和獻策,我主動帶頭並動員家族兄弟姐妹們捐款捐物,村民和鄉賢們也跟着踊躍參加,僅3天時間就籌集到捐款捐物20萬多元用於改善村莊基礎設施建設,出乎我的意料。同時,爲解決羣衆出行難的問題,經過多方走訪和爭取,建成“一事一議”道路1.5公里,搭建了總投資80萬元的村莊大橋,徹底解決了一到洪水期道路就被淹沒導致羣衆出行難的歷史遺留問題,消除了學生上學途中的一大安全隱患,得到了村民的認可。

同時,依託人大履職平臺的優勢,我多次邀請各級人大代表實地調研綠水衝屯,傾聽各界人士對綠水衝未來發展規劃的意見建議,並形成記錄,和鄉親們反覆探討,邀請了廣西設計院的專家一起參與村莊的規劃,深入瞭解村莊存在的實際問題、農民意願、發展動力,確保鄉村風貌提升建設符合村莊的實際發展要求,滿足農村居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求。

不忘家鄉根,回報桑梓情。大部分喝着龍潭水成長起來的綠水沖人,骨子裏都有一種濃烈的鄉情。未來,我將繼續用情懷號召人,讓鄉賢迴歸成爲家鄉建設者用美景吸引人,讓鄉賢迴歸成爲旅遊開發者。以“旅遊+康養”爲特色產業,通過發揮綠水衝的自然環境特色,向山坡覓空間,將綠水衝打造成一個集康養保健、休閒娛樂、文化體驗、觀光住宿爲一體的鄉村振興和康養旅遊度假名村。

鄉村振興優秀個人先進事蹟6

xx自20xx年3月入駐拉伯鄉拖甸村委會以來,按照省、市、縣關於“回頭看”文件精神,紮實開展“四項工作”,以走村入戶瞭解情況、徵求意見爲前提,以解決羣衆中存在的熱點難點問題爲目的,與當地黨員羣衆同學習,同工作,在實踐中創造性地開展工作,確保了拖甸村委會幫扶活動不走過場、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效果。

深入走訪,準確掌握村情民意

拖甸村位於拉伯鄉政府所在地,距縣城147公里。全村有15個村民小組,610戶,2542口人,其中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91戶,667人。

xx把自己看作是一名普通的村民,把駐地當作自己的家,克服了高溫的考驗,起早貪黑、走村串戶,深入農戶調查摸底,訪貧問計,短短兩個多月時間,足跡踏遍了拖甸村委會15個村民小組,走訪建檔立卡貧困戶159戶。他還不時與村組黨員幹部、農民羣衆座談交流,瞭解生產生活狀況,認真記好民情日記。通過查村情和深入的走訪調研,他不僅準確掌握了建檔立卡貧困戶的第一手資料,還清楚掌握了整個村情社貌。

吃透政策,深入查找扶貧對象是否精準

xx剛來,正趕上全省扶貧工作轉入整改階段,按照省、市、縣關於“回頭看”文件精神,先後進行了7次“回頭看”。他先後參與了拖甸村委會易地搬遷工作存在問題的`摸底調查、拖甸村卡外農戶的摸底調查和託甸村精準扶貧動態調查等專項活動。xx與兩委班子一道,及時組織廣大扶貧幹部職工認真學習領會,把握政策要點,吃透政策精神,並緊緊圍繞“兩不愁三保障”目標和“六九五六”貧困退出標準,嚴格對標對照,逐戶分析研判。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了進村入戶摸底調查等工作任務。

在調查工作中,xx始終堅持問題導向,聚焦脫貧目標,深入查找產業發展、易地扶貧搬遷、就業創業、安全飲水、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兜底保障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深入查找扶貧對象是否精準,扶貧措施是否有效,資金管理是否嚴格,貧困退出是否真實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等,按照“五查五看、三評四定一公示”的要求,逐村召開村民大會、黨員大會對村內建檔立卡戶進行覈實,擬定貧困戶於組內,經村內評議、村內張榜公示後無異議報鄉政府,確保了全村貧困戶的準確性。

摸底調查結束後,他與其他隊員一道不辭辛苦,認真撰寫出《寧蒗縣拉伯鄉託甸村駐村扶貧工作隊入戶調查統計表》、《託甸村回頭看整改意見彙總》、《託甸村回頭看統計表》《託甸村建檔立卡貧困戶人數增減情況明細表》、《託甸村貧困戶信息表修改》等,準確掌握了拖甸村民委員會建檔立卡貧困戶變動情況,着力降低錯評率、漏評率,努力提高了羣衆的滿意度,從而確保了拖甸村委會“整改”活動不走過場、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效果。

謀劃項目,農牧民受益匪淺

xx與雲南省社科院駐村工作組,籌建了託甸村委會精準脫貧作戰室,並以查民情、聽民意、解民憂、惠民生爲出發點,同村班子一道,齊心協力,真抓實幹,把跑辦幫扶項目當成自己的事情來辦,盡最大努力爭取項目資金。

xx與他的隊友們,在確保託甸村委會貧困戶1萬元掛聯配套資金、家庭助學基金10萬等足額投入外,時刻關注並落實託甸村委會三江口、布落、兩家村“灌溉用水”、託甸村委會文化活動廣場等工程項目推進情況。同時加強溝通協調,爭取更多資金幫助村民解決安裝太陽能路燈及安裝廁所+淋浴室+太陽能熱水器等項目建設。爲此,xx親自認真撰寫了《安裝廁所+淋浴室+太陽能熱水器項目立項申報建議書》、《安裝太陽能路燈項目立項申報建議書》等報告。經過xx等同志不懈的努力,雲南省社科院共落實項目資金27萬元,在格落、草皮甸、古魯甸三個村組試探性地實施了太陽能路燈項目,經評估驗收後進行運營,效果十分良好。在最短的時間內辦成了讓羣衆看得見,摸得到,用得上的好事實事,用實實在在的工作成績贏得了羣衆的認可。

xx還直接參與了《託甸村精準脫貧示範村建設項目》方案的草擬工作。通過深入調查,瞭解掌握了拖甸村目前的發展現狀,初步確定了以打造4個示範村,即民族文化生態示範村、民族團結進步示範村、美麗鄉村建設示範村、鄉村旅遊示範村,建設房屋固化工程、道路硬化工程、路燈亮化工程、庭院美化工程、環境淨化工程、特色產業、村民素質提升工程、基層黨建創一流工程等爲主的10大惠民項目。

艱辛的付出,收穫了累累碩果。如今,拖甸村委會各種規章制度健全,發展思路明確,農村經濟有了堅實的保障。走進拖甸村,一條條寬敞的路面、一盞盞明亮的太陽能路燈、一間間整齊的民房、完善的各類公益設施,儼然向人們展示了一個祥和、安康的農村新景象。

牢記宗旨,展現人民公僕形象

在離開昆明時,xx在他的日誌中寫道:說實在的,年逾五十,重新接受一項全新的工作,確實有一定的挑戰性,何況是去偏僻的鄉下,有那麼一瞬的忐忑。但這次去的地方,卻是生我養我的故土,我能拒絕嗎?我拒絕得了嗎?故鄉時時象一隻無形的手,牽絆着我的心,何況我的故鄉還是那麼落後、閉塞,我能爲她做點什麼呢!好吧,去了再說,那怕只有三分力,我會使出四分勁!就讓我帶着一顆誠心,一份熱忱,故鄉我來了!

剛入村那天,看着從車上搬下的三套行李、洗漱用品,鄉黨委書記驚訝地說:“真住啊?”xx真誠地說:“從今天開始,我們就是你的村民,每月要住20天以上。”從此,一住就是5個月。作爲雲南省社科院派出的駐村扶貧工作隊員,xx首先認真思考了四個問題,一是省委爲什麼要開展“找問題、補短板、促攻堅”爲主題的整改活動,二是下派駐村工作隊到村做什麼,三是駐村期滿給黨員羣衆留下什麼,四是回去收穫什麼。xx爲了回答好這四個問題,他時刻警醒自己,駐村工作隊是一面旗子、一面鏡子,要時時、處處、事事嚴格要求自己。

xx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上,堅持和羣衆“同吃、同住、同學習”。作爲一名有着30多年黨齡的老教師,他深知脫貧攻堅工作事關黨羣、幹羣關係;事關黨和政府在人民羣衆中的形象;事關黨的執政基礎。他毫無怨言、義不容辭地投入鄉村。時刻把基層黨員羣衆的反映做爲第一信號,時刻把羣衆滿意又不滿意做爲標準。他時常對身邊的年輕隊員說,我們工作隊來村是爲百姓辦實事、辦好事的,不是來享福的,要多向老黨員、老幹部請教、學習,加強黨性鍛鍊和思想改造,自覺把廉潔自律貫徹到工作、生活的各個方面。

在“整改”工作中,xx善於宣傳教育和政策落實,他不僅帶頭講黨課,而且在深入村組和貧困戶家中時,耐心細緻地做好羣衆思想工作,解釋政策變動的原因及新政策要點,使羣衆理解支持政策調整並根據實際情況做出選擇。

幾個月的相處,老百姓把xx和他的隊友當成了親人,他們的住處也成了村辦公室,一天到晚總會有老百姓來嘮家常,村民誰家有事,不管大小都願意來和工作隊商量。他感慨地說:“都說羣衆工作不好做,通過駐村這幾個月工作經歷,我看只要心裏始終有老百姓,帶着感情真正走到羣衆中去,老百姓就會把你當自己人,那就沒有做不成的事!”

“回到寧蒗,回報家鄉,這是本人長久以來的一個強烈願望。在駐村期間,我一定嚴守扶貧工作紀律,勇於擔當,勤勉工作,真正做到用心、用情、用力,努力完成各項扶貧攻堅工作任務,給組織和當地民衆交上一份圓滿的答卷。”這是xx抵達拖甸村委會後第一篇日誌中的話,可也正是他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