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意義》說課稿

作爲一名爲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那麼說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比意義》說課稿,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比意義》說課稿

《比意義》說課稿1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與作用:本節內容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關,是地理高中階段要求掌握的重點內容,也是歷年大學聯考命題中常見的內容之一,同時由於受學生年齡特點的限制,難點也較多。學好本節內容將有助於學生解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現象,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2、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⑴瞭解正午太陽高度、四季、五帶等基本概念

⑵理解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季節變化規律和緯度變化規律

⑶理解四季、五帶的形成和劃分

(二)能力目標:

⑴能準確地畫出和識讀“二分二至日太陽照射地球的示意圖”,並能說明地球上不同地帶在不同季節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大小及季節變化狀況。

⑵培養學生讀圖分析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空間立體思維能力

(三)德育目標:

培養學生辨證唯物主義思想觀,理解事物之間是聯繫、發展變化的。

3、教學重、難點及依據:

由於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有規律的變化是形成四季、五帶的原因,同時又是大學聯考命題的重點內容之一,因此,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是本節內容的教學重點,又因爲學生在學習中涉及到太陽直射點南北移動、晨昏線的傾斜等空間想象,而絕大部分學生國中地理基礎差,空間想象力薄弱,所以理解和掌握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又是本節內容的教學難點。

二、說教法

1、 多媒體演示法。由於本節內容比較抽象,對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要求比較高,而傳統的教學方法很難去展示地球的空間運動,爲了貫徹新課程改革理念,充分利用課程資源,我這節課將利用多媒體動畫來展示地球的運動,通過這樣的一個展現可以生動形象地使學生獲得連續、動態、真實的感性材料,化靜爲動,化抽象爲具體,使學生更好地、更形象直觀地去認知地球的空間運動,從而能夠更好地掌握地球運動帶來的地理現象,有效突破難點。

2、探究法。通過探究活動培養學生髮散思維和綜合思維能力。

3、歸納推導法。通過歸納總結幫助學生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的認知過程。

三、說學法

(1)讀圖分析法。學生通過讀圖分析掌握理解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同時能加強學生讀圖分析問題的能力。

(2)自學法。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學習,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3)討論法。通過討論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相互交流學習,得出結論。

四、教學程序設計

(一)、導入新課:問題導入,通過提問:“進入秋季了,晝夜長短和前段時間有什麼變化?”等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問題導入新課,吸引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

(二)、新課教學

1、晝夜長短的變化

(1)首先讓學生觀看在北半球任取的一地點P隨地球自轉一週的動畫,比較P點位於晝半球和夜半球的時間長短,通過這一動畫演示來使學生掌握判斷一地晝夜長短的方法,即只要判斷所求地晝弧與夜弧的長短即可。

(2)用多媒體展示圖組“二分二至日太陽照射地球的光照圖”,讓學生讀圖分析二分二至日全球晝夜長短隨緯度的變化情況,爲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我將通過提問來督促促使。分析完晝夜長短的緯度變化規律後,播放全球晝夜長短隨太陽直射點移動而變化的動畫,讓學生觀察動畫分析晝夜長短的季節變化規律,最後歸納總結出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並補充晝長、夜長的計算方法及日出、日落時間的計算方法。之後展示幾個相關的練習題叫學生課堂上完成,做到當堂訓練,及時反饋,便於學生自查和教師瞭解學生對重點知識的掌握情況。

(3)講完這部分內容後佈置一個探究活動,即南極圈內地區與北極圈內地區相比,其同緯度地區的極晝、極夜天數是否一樣長,爲什麼?

(4)由於課本上沒有晝夜長短的動態變化圖,爲便於學生課後複習,可以演示動畫留下課件。

1、 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1)首先通過提問“一天中有幾個太陽高度?何時太陽高度最大?”來幫助學生理解正午太陽高度的概念。然後展示圖組“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陽高度示意圖”和全球正午太陽高度的季節變化動態圖,引導學生觀察和分析正午太陽高度隨緯度的分佈規律及隨季節的變化規律,然後歸納總結出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

(2)補充某地正午太陽高度的計算方法,之後展示幾個練習讓學生當堂訓練加以鞏固。

(3)補充正午太陽高度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如熱水器安裝問題、建樓樓距問題等。

3、四季和五帶的劃分

由於此部分內容比較簡單,學生可以自學完成目標,爲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和加強知識的體系性我設計了下面幾個問題:

(1)四季的劃分依據是什麼?若黃赤交角不存在還有四季嗎?

(2)五帶的劃分界限和劃分依據是什麼?若黃赤交角增大或減小3度,五帶將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4、課堂小結

課堂小結可以利用知識結構圖(圖見板書設計)把地球自轉和公轉產生黃赤交角到四季五帶形成複述一遍,這樣既可以把前面所學的知識納入知識體系中,又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四季與五帶形成的根源所在。

五、板書設計

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一、晝夜長短的變化

1、晝夜長短的判斷

2、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

二、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1、正午太陽高度的概念

2、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

3 、正午太陽高度的計算

4、正午太陽高度的應用

三、四季、五帶的劃分

1、四季的劃分

2、五帶的劃分

《比意義》說課稿2

一、說教材

《分數的意義》是選自人教版國小數學五年級下冊第四章第一小節的資料。這部分資料是在學生對分數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掌握了約數和倍數、最大公約數、最小公倍數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根據分數的意義,理解單位“1”和分數單位,這是學生系統學習分數的開始,是本單元的重點,也是之後解答分數四則運算和應用題的重要基礎。

結合對教材的分析,在新課標的指導下我確定如下教學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結合具體情境理解“單位1”和分數單位的意義;

2、過程與方法目標:學生在簡便和諧的氛圍中主動參與、進取合作、經歷認識分數意義的過程,培養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本事以及抽象概括本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並滲透數學來源於實際生活的思想。

我確定本節課教學重點是理解分數的意義,認識分數單位;教學難點:理解把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看作單位“1”。

二、說學情

爲了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做到有的放矢,我需要對學生情景有清晰明瞭的把握,接下來我說下學情,國小五年級的學生正處於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求知慾和好奇心都很強,已具備必須的獨立思考本事,樂於動手操作、合作探索,本節課的教學資料較爲抽象,對學生有必須的難度,尤其是對單位“1”的理解。所以教學中我會緊扣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認真觀察—獨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遵循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的規律,爲學生創設一個和諧的學習環境,幫忙學生在探索交流中,感受、理解和概括出單位“1”和分數單位的定義。

教法學法

學生認識事物是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學生雖然在前面的學習中對分數有了初步的認識,但要使學生理解單位“1”的概念,進一步明確分數的意義,必須遵循他們的認知規律。所以,本課堅持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的原則。採用啓發誘導、探究等教學法,並穿插自學、練習。經過動手操作、直觀演示,讓學生充分感知,再經過比較、歸納,突破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也能夠看作單位“1”這一難點,層層推進、步步深入,並在此基礎上理解分數的意義,培養了學生的多種本事。

古人云:“授人一魚,僅供一飯之需,授人一漁,則終身受用無窮”。現代教學認爲教學的任務不僅僅是傳授知識,而重要的是教給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所以,在教學中異常注重加強對學生學法指導,我會注重學生的體驗過程,經過討論交流,小組合作,比較推理等活動,使學生主動地建構數學知識,體驗從現實生活中抽象出分數的過程,讓學生感受到“生活處處有數學”。

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導入新知

上課伊始,我會在大屏幕出示建築工地工人測量石塊長度的情境圖,提問學生:用米尺測量時出現了不足1米的情景該如何計量呢?學生回憶分數的知識,想到用分數表示;之後我會再次出示生活情境圖,提問學生:兩個蘋果分給兩個同學,每個人分到幾個?如果是1個,每人又能分到幾個呢?學生獨立思考後回答出12,在日常測量、分物或者計算時,經常出現不是整數的情景,所以用分數來表示,從而引出課題:分數的意義。經過生活情境的展示,讓學生親身體驗分數產生的過程,感受和體驗到分數就在我們身邊,是隨着實際生產和生活需要而產生的。

2、師生合作,探究新知

活動一:認識四分之一

利用對分數的認識,請學生自我用教具表示出14,然後向全班彙報,第一個小組把一塊蛋糕分成4份,取了一份表示出14,第二個小組用一張紙片對摺的形式也得到了14,第三小組用紙條對摺分的方式表示出了14,教師會再次提問學生除了一個物體之外能否利用一些物體來表示呢?大屏幕中出示一把香蕉和一盤面包的情境圖,組織學生四人小組討論後向全班彙報,學生同樣得出14,由此教師比較兩種不一樣探究引導得出結論: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或是一些物體都能夠看作一個整體,把這個整體平均分成若干份,這樣的一份或幾份都能夠用分數來表示。這個整體數學裏用自然數1來表示,是一個量化的表示方法,板書中強調1加引號。

活動二:掌握分數單位

請學生先獨立完成課本中做一做,教師再帶領學生做逐一探究,一堆糖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一堆糖的幾分之幾,學生直接回答出12;如果平均分成3份,2份用分數表示爲三分之二,平均分成4份,3份就是這堆糖的四分之三,最終一個問題全班同學直接回答平均分成6份,5份是這堆糖的六分之五。學生結合分數的認識以及單位“1”的理解,教師直接給出分數單位定義,提問學生“你能說出上頭幾個分數的分數單位嗎?請學生代表回答。

本環節充分利用分數初步認識中學到的知識,經過對具體、形象的實物圖片的觀察,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參與獲得知識的過程,增加學生學習的成就感。

3、實踐練習,鞏固新知

這一環節是趁着學生學習的熱情,拿出課本上的例子,讓學生進行練習,學生練習的過程中,爲他們創設一個相互競爭的環境,比一比誰做的好做的快。隨後,我會和學生進行總結反思,貫穿“講練結合,練爲主線”的教學原則,經過鞏固學生對新知識理解掌握,發展學生的思維本事。

4、引導反思,全課小結

提問學生,經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收穫了什麼知識?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出本課的主要資料:單位“1”的概念,分數的意義。經過讓學生回顧新知,談收穫,給學生再次交流的機會,讓學生相互提醒,進一步突出本節課的知識要點。

5、佈置作業,課後延伸

課後作業我將分爲三個層次,首先是基礎題,第一題是讓學生用分數表示塗色部分,第二題是讓學生根據分數,給圖形塗色;這兩道題是讓學生進一步加深對於分數意義的理解;其次是綜合題,這個題目是讓學生聯繫實際生活,在生活中應用單位“1”的知識;最終是提高題,到達對知識的融會貫通。

《比意義》說課稿3

一、教材分析

分別是分數的意義、分數各部分的名稱和含義、以及分數單位和單位“1” 的含義等。而理解分數的意義是這節課的教學重點,也是學生們的學習重點。這節課教學難點是單位“1”的理解。學好這節課是後面學習真分數和假分數、分數基本性質以及分數應用題的重要前提,對以後學習有關分數知識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 說教法、學法

1、教法

“分數的意義”一課,是國小數學概念教學比較抽象,學生們較難理解的特點,爲能使學生們較好地理解掌握這一內容,採用啓發式教學。教學中充分利用直觀演示,遵循概念教學的原則,啓發引導學生們由感性認識到理解認識,由具體到抽象,充分調動學生們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發展學生們的思維能力。

2、學法

古人云:“授人一魚,僅供一飯之需,授人一漁,則終身受用無窮”。現代教學認爲教學的任務不僅是傳授知識,而重要的是教給學生們獲取知識的方法。因此,在教學中特別注重加強對學生們學法指導。

(1) 通過教學使學生們掌握從具體直觀到抽象概括的思維方法,爲了使學生們建立清晰的分數意義概念,爲學生們提供了豐富的感性材料。

(2) 引導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培養學生們良好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

三、 說教學程序

(一)談話導入,由舊引新

首先,通過激趣談話問學生們:把蛋糕分給4個學生們,怎樣分大家才滿意?根據學生們的已有經驗,很快回答是14,然後出示一個不平均分的蛋糕圖,問:這樣的一份能用14表示嗎?兩幅圖進行比較,得出:分數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礎上。

(二)探究新知,建構概念分4個環節來探究

1、獨立動手做分數

如果用圖表示14 ,100個人會有100種表示方法,老師爲你們每組提供了一些材料,你們能分別表示出它的14 嗎?

本環節充分利用“分數初步認識”中學到的知識,通過對具體、形象的實物圖片的觀察,學生們親自動手操作,參與獲得知識的過程。

2、動手操作,感知意義

學生們分五人一組,每組有一套學具,然後讓學生們選一種材料自己動手創造分數,並提出學習要求。學生們操作,彙報交流展示學生們把不同物體看做一個整體所創造的分數。

本環節在大量感性認識基礎上,充分調動學生們眼、口、腦、手等多種感官參與認識活動。

3、觀察比較、抽象單位“1”

思考:你們能給平均分的對象分分類嗎?

引導生歸納: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一個整體都中可以用自然數“1”來表示,通常叫做單位“1”。

討論:單位“1”爲什麼要加引號?它同自然數1的意義一樣嗎?

你能舉例說說我們生活中哪些可以看作單位“1”。

本環節,通過小組討論比較異同,全班交流,全面具體地感知單位“1”,這是理解分數意義的關鍵。

4、抽象概括、歸納分數的意義

(1) 學生們嘗試自己歸納分數的意義。

(2) 理解“若干”一詞的意義。

(3) 結合學生們發言,板書分數的意義。

本環節引導學生們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由具體到抽象,逐步深化,理解分數的意義。

三、分層練習,鞏固深化。

爲鞏固所學新知識,設計了基礎練習和拓展練習,貫穿“講練結合,練爲主線”的教學原則,通過鞏固學生們對新知識理解掌握,發展學生們的思維能力。

四、引導反思,全課小結

今天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穫?對自己的學習滿意嗎?請說說自己的感受和體驗。

總之本課教學設計,根據學生們認知規律,由直觀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特點進行教學,旨在使學生們在初步認識分數的基礎上,建立明確分數意義概念。教學重點放在把一個整體看作單位“1”上,讓學生們通過大量實例感知分數意義的基本內涵,培養學生們歸納概括能力。在教學中讓學生們動手、動口、動腦,讓學生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使學生們對分數意義有較深刻認識。

《比意義》說課稿4

一、說教材

《分數的意義》是人教版國小五年級數學第五單元第節的資料。主要由分數的產生、分數的意義組成。

分數的產生,經過分物引入分數,使學生感悟分數是適應客觀需要而產生的,從而提高學習的進取性,並促進對分數意義的理解。分數的意義,經過分鐵釘、分硬幣的實例,學生對“整體”有正確的認識,既能夠是一個物體,也能夠是一些物體,從而強調出單位“1”。在此基礎上再給出分數單位的概念。

二、說學情

五年級的學生學習態度端正,有着良好的學習習慣,上課時能進取的思考、主動、創造性的學習,但也有部分學生基礎較差,需要教師多關注、多引導,在課堂上多提問,充分的調動他們參與到課堂中來。

三、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制定本課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體會分數的產生,建立單位“1”的概念,認識分數的意義和分數單位。

過程與方法:經過說一說、分一分、折一折、寫一寫等體驗活動,認識分數的產生,熟知單位“1”和分數單位。在實踐中領悟必須的科學探究的方式方法,提高實踐本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經過創設互相協作,進取探索的學習環境,培養學習興趣,並滲透數學來源於實際生活的思想。

四、說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正確認識分數的意義。

難點:熟知單位“1”和分數單位。

五、說教法和學法

教學要讓學生親身經歷數學知識的構成過程,學生經過教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所以,在教學中我始終以學生爲本,以學生爲立足點,藉助多媒體教學,引導學生動手操作、觀察、探究充分調動學習學習的進取性。

教學中我主要採用創設情境、動手操作、自主探究的教學方法,把課堂還給學生,充分調動學生的眼、手、腦等感官參與認識活動,享受學習的樂趣。

六、說教學過程

環節一:複習回顧,激活記憶

首先,經過談話問學生“把一個蛋糕分成2半,每半表示多少?”根據學生的已有經驗,能很快回答是12,然後經過媒體呈現例1的幾幅圖,讓學生用分數表示圖中的塗色部分,並引導學生小組間相互說一說每個分數各表示什麼,在小組內交流且學生彙報所填寫的分數,預設學生在填寫最終一幅圖的分數時,出現“23、26、13”,這時肯定13這個答案是正確的。

環節二:自主探究,概括新知

這一環節分爲以下幾個層次

(一)合作交流,理解單位“1”

先讓學生觀察思考這幾個分數,小組間交流這些分數分別是把什麼平均分後得到的?再全班交流,預設學生能認識到那裏分別是把一個物體、一個圖形、一個計量單位、一些物體組成的整體平均分的,這時向學生明確一個物體、一個圖形、一個計量單位、一些物體組成的整體都能夠用自然數1表示,把它叫做“單位1”,之後要求學生根據對單位1的理解,同桌間相互說說這幾個分數分別是把單位1平均分成幾份,表示這樣的幾份,再指生回答。

(二)概括分數意義,認識分數單位

先讓學生說一說把什麼看作單位1,再交流這幾個分數是把單位1平均分成幾份,表示這樣的幾份,對於第一個物體預設學生能說出把這個餅看作單位1,34是把單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這樣的3份。中間一個圖形,一個計量單位,學生能仿照第一個物體較容易的說出,對於最終一個由許多物體組成的整體,向學生明確是把這若干個物體組成的整體看作單位1,然後把單位1平均分成3份,表示這樣的1份,根據上述對4個分數的討論,引導學生小組交流,概括出分數的意義,再組織全班交流,根據學生的交流結果適時總結分數的意義,在此基礎上揭示本節課的課題並板書——分數的意義。

全班齊讀分數的意義。之後讓學生試着說一說練習六的第3題各分數表示的意義,並仿照第(1)中的格式相互間說一說,第(3)小題,經過畫直觀的鐘面圖,讓學生認識到一節課的時間與1小時的關係。在對分數的意義有了進一步的理解上,向學生說明什麼是分數單位,之後讓學生結合例1完成試一試中的問題,小組裏相互說說每個分數的分數單位,再說一說有幾個這樣的分數單位。期間要幫忙那些對分數單位不是很理解的學生。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數學學習的重要方式。在探究分數意義的過程中,體會對單位1的理解以及認識分數的單位,感受分數在生活中的應用。

環節三:內化知識,解決問題

爲了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我安排瞭如下的練習:

練一練是要求學生用分數表示塗色部分且說出每個分數單位是什麼以及有幾個這樣的分數單位,使學生在例1基礎上鞏固了對分數單位的認識。

練習六的第1題要求學生先讀一讀各個分數,再說一說每個分數的分數單位,體會並明白一個分數的分母是幾,它的分數單位就是幾分之一。第2題讓學生根據23塗一塗,由於被看作1的桃的數量不一樣,每次需要塗的桃的個數也不一樣,有利於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異常是對單位1的理解。

練習六的4-5題作爲課堂作業。第4題要告訴學生0到1這一段表示單位1,經過用直線上的點表示分數,使學生更加清楚地理解分數的意義,把握分數與整數的關係,第5題讓學生在比較中更加透徹地理解分數。

經過不一樣形式的練習,不僅僅加深了對單位1的理解,進而內化了分數的意義且進一步認識了分數的單位,也爲後面學習用分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作了準備。

環節四:課堂總結,全面昇華

課結束前,讓學生說一說本節課的收穫有哪些。

經過總結,既鞏固了所學的知識,加深了印象,又培養了學生的概括本事。

七、說板書設計

爲了進一步突出重點,我的板書注重條理清晰,易於學生理解。

分數的意義

1.單位“1”是一個物體、一些物體的整體

2.分數單位:單位是“1”,把它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數。

《比意義》說課稿5

一、指導思想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讓學生親身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也就是經歷一個豐富、生動的思維過程,使學生通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因此,在教學中我將以學生髮展爲立足點,以自我探究爲主線,以求異創新爲宗旨,藉助多媒體輔助教學,引導學生動手操作,觀察辨析、自主探究,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全面、全程、全心地參與到每一個教學環節中。在教與學的過程中,使學生觀察、操作、口頭表達等能力得以培養,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得以開發與增強。

二、教材分析

《分數的意義》學生在三年級上學期的學習中,已經藉助操作、直觀,初步認識了分數,知道了分數各部分的名稱,會讀寫簡單的分數,並且知道把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平均分成若干份,取這樣的一份或幾份,可以用分數來表示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好這部分內容,將會對後續建構真分數、假分數等概念以及學習分數基本性質、分數四則運算、分數應用題等內容奠定堅定的基礎。

三、教學設計思路

根據學生由"感知—表象—抽象"的認知規律,在教學中主要採用了創設情境、動手操作及自主探究的教學方法,即把問、說、講、做的權利和時間交給學生,力途爲學生營造一個寬鬆、民主的學習氛圍,充分調動學生眼、口、腦、手等多種感官參與認識活動,讓孩子們真正感受到"我能行".

四、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使學生了解分數的發展史。

(2)使學生在初步認識分數的基礎上,理解分數的意義,知道分子、分母和分數單位的含義。

(3)通過創設互相協作、積極探索的學習情境,培養學生抽象、概括能力。

2、能力目標:

通過直觀教學和動手操作,使學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理解並形成分數的概念;培養學生的實踐、觀察及創新能力,促進其思維的發展。

3、情感態度的價值觀:

通過同學間的合作,進而促進學生的傾聽、質疑等優秀學習習慣的養成。

五、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建立單位"1"的概念,理解分數的意義。

2、教學難點

理解單位"1"的概念。

六、說教學方法

學生認識事物是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學生雖然在前面的學習中對分數有了初步的認識,但要使學生理解單位"1"的概念,進一步明確分數的意義,必須遵循他們的認知規律。因此,本課堅持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的原則。採用啓發誘導、探究等教學法,並穿插自學、練習。通過動手操作、直觀演示,讓學生充分感知,再經過比較、歸納,突破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也可以看作單位"1"這一難點,層層推進、步步深入,並在此基礎上理解分數的意義,培養了學生的多種能力。

七、說學法指導

學生學習過程的始終,都離不開學法。在本課的教學中學法的指導寓於教學過程的始終。

1、教給學生探索知識的方法。教師爲學生提供了一些動手的材料,8顆子、2塊糖、10粒豆子、一幅熊貓圖等,讓學生用這些學具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將他們分一分、畫一畫、折一折表示1/2.然後觀察、比較他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領悟出單位"1"不僅僅可以是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還可以是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達到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昇華。

2、引導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掌握對事物本質進行歸納總結的方法。學生在在動手操作、比較之後歸納出了單位"1"也可以是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讓學生進行2次操作體會由於分的份數不同,取的份數不同,產生的分數也不同,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明確分數的意義概括出: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的一份或幾份的數,叫做分數。

八、教學流程:

(一)展示資料,瞭解分數的產生

1、請一個學生用米尺測量黑板的長,說一說用"米"作單位,測量結果能不能用整數表示?

2、在古代,人們已經遇到這樣的問題,請看第60頁上面的插圖。

3、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爲了平均分配一些東西,也常常遇到不能用整數表示的情況。請看第60頁下面的插圖。

通過談話自然引入,讓學生通過調查,把自己知道的例子說給大家聽。使學生有滿足感,產生對學習分數的興趣,感受到分數產生的必要性。

這一環節的設計,調動了學生已有的認知經驗,對分數有了初步再現,展現了分數的發展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積極傳播了數學文化。

(二)動手操作,創造分數

1、動手操作,感知意義

學生四人一組爲單位,每組有一套學具, 8顆棋子、2塊糖、10粒豆子、一幅熊貓圖等,然後讓學生選一種或幾種學具自己動手創造分數,並提出要求:在創造分數的過程中,你可以動手擺一擺、分一分、說一說、你把誰看作了一個整體,你是怎樣分的,創造了一個怎樣的分數。學生操作、彙報交流展示的是學生把不同物體看作一個整體所創造的分數。(課件)

此環節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直觀地感知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及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幾份的數,都可用分數來表示,也就是初步感知分數的意義。

2、師生互動,理解意義

在學生初步感知意義的基礎上,採用師生互動的形式,藉助多媒體課件,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意義。互動分爲兩次,第一次藉助小旗圖,(課件)以教師首創了一個分數1/2爲例,激活學生的思維,"還是這幅圖,你能創造不同的分數嗎?"激發他們創造的慾望,學生動手操作一定會創造出不同的分數如(課件)。第二次出示熊貓圖的辨析題(課件)教師引題"當我們把6只熊貓看作一個整體,把這個整體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這個整體的幾分之幾?由於教師給出了三個答案,進而引發學生的思考,在學生辯解、交流中,知道把這個整體平均分成3份每份就是這個整體的三分之一。(課件)

此環節的設計意圖是直觀的幫助學生感知份數與個數的不同,從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分數的意義,爲概念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3、深化整體,總結意義

在上一環節成功教學之後教師小結"剛纔我們把8面小旗,6只熊貓分別看作了一個整體。"從而再一次揭示了一個整體,通過直觀演示、使學生明確單位"1"可以是一個圓、一個計量單位、還可以是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由此拓展"我們還可以把什麼看作一個整體",學生自由回答,有的可能會說"我把一張餅看作一個整體,把4個棋子看作一個整體,把全班50套桌椅看作一個整體,把全校師生看作一個整體等等,從而深刻體驗了一個整體的含義,進而引出單位"1".最後藉助一組練習題,通過對1/2、3/5兩個分數意義的理解,逐步總結出分數的意義,即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一份或幾份的數,叫做分數。進而揭示課題,完成板書。

4、巧妙練習,強化意義

比如爲"1/4"這一分數配圖(課件)教師提出要求"大家看這裏有一個分數,你能試着給它配幾幅圖嗎?配出一幅的是達標,2幅以上的是良好,3幅以上的是優秀。"藉助激勵性的語言,學生們一定會躍躍欲試,可能會出現許多不同的作品。那麼同是分數1/4,爲什麼會出現這麼多不同的作品呢?那是因爲學生假設的整體不同,也就是單位"1"不同,因此所配出來的圖是不一樣的。藉助爲分數配圖這一環節,從另一個側面進一步強化了分數的意義。

(三)媒體演示,揭示產生

其內容就是分數的產生過程,其目的就是創造一種寬鬆、愉悅的氛圍感受數學文化。(課件)

整個教學過程教師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引導、點撥,學生是在一種自主、自動的時間和空間中,通過自己的思考,達到學習目標的。實現了先進教育思想與現代教育技術的有機融合。

(四)反饋練習

這一環節,教師根據學生反饋的信息及時調控教學,使學生切實掌握知識,達到訓練和提高的目的。爲了能使面向全體和因材施教相結合,讓每一位學生獲得成功,我設計下列練習:

1、用分數表示下面各圖中的塗色部分

2.用下面的分數表示圖中的塗色部分對嗎?爲什麼?

以上兩道題是基本練習題,目的是:突出本節課的重點、難點、深化對分數意義的理解。

3.遊戲"奪紅旗"

男、女各一隊,派代表到前面奪紅旗,但要聽老師指揮,拿對了紅旗歸這一隊,錯了機會自動轉給下一隊,老師當發令員,其他同學當小小裁判員。女同學代表到前面拿走全部的2/11、男同學拿走剩下的1/9、女同學拿走剩下的1/4、男同學拿走剩下的2/3、女同學拿走剩下的1/2,剩下的一面獎給全班。

此題設計加深了學生對分數意義的理解,又增強了學習的趣味性,符合國小生的心理特徵,同時訓練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思維的廣闊性、靈活性。

(五)、全課小結,揭示課題

"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了分數的意義,對分數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關於分數還有很多很多的知識哪!同學們課下繼續去學習、去探究吧!"教師將學生的學習興趣延伸到了下節課。

教學反思

《分數的意義》這堂課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在課堂實踐中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教學設想,使我得到很多啓發。本節課教學的主要特點是:在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的基礎上,能用學生自主學習、提出問題、討論交流、解決問題的方式來組織教學活動,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學得生動、活潑,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得到充分發揮,對於教學目標的重新認識及由此採取的相應的教學策略、方法和手段,我認爲具體表現爲以下幾點:

1、 確定基礎與發展並重的教學目標

以人發展爲本是當前教育的共同理念。在本節課中,教師不僅重視讓學生掌握知識,並能十分重視學生對學習過程的體驗和學習方法的滲透,重視學生的個性化思維的展示,讓學生通過回憶想象、學習交流、動手實踐等數學學習活動來發現知識,感受數學問題的探索性,促進學生學會學習。在教學過程中,始終把學生放在學習的主體地位,努力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學習興趣。

2、 着力於自主探索的學習方式

教師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提出了自主探索學習的步驟,學生通過自主選擇研究內容、獨立思考、小組討論和相互質疑等學習活動,獲得了快樂數學知識,學生的能動性和潛在能力得到了激發。體現在兩大特點;一是大膽放手,給學生提供自主學習和合作交流兩種學習方式,重視直觀教學,通過觀察、判斷、交流、動手操作抽象出分數的意義。二是做到了學生能自主探索的知識,教師決不替代。如:讓學生自己動手找出多種平均分的方法;分母、分子不同時出現,就是讓學生看到分母就想到平均分,看到分子就知道表示這樣的份數,讓學生在實踐中去感悟,自己弄清楚分母、分子的含義,並能用分數表示;對不懂的地方和發現與別人不一樣的,有提出疑問的意識,並願意對數學問題進行討論交流,加以解決。這樣就給了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使學生有了發揮創造的空間,有了充分表現自己的機會,同時也讓學生體驗到學習成功的愉悅,促進了自身的發展。,

3、 營造民主、寬鬆的探索學習氛圍

這節課從一開始到結束,始終處於熱烈的氣氛之中,平等的師生關係和開放的學習方式,有力地支撐了這種積極的氛圍,形成學生對數學知識的主動獲取,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維過程。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教師尊重學生,平等對話、相信學生、讓學生有表現自己的機會。二是注重課堂自主學習與合作精神的體現,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真正懂得如何與他人融洽地協作學習,真正懂得正確對待探索中遇到的困難。學生面對新知識,敢於提出一連串想知道的新問題,教師組織學生廣泛地探討,使概念內涵充分揭示,讓學生動手操作深化對分數的理解。整節課都在民主、寬鬆的學習環境中學習數學,獲取知識。

《比意義》說課稿6

一 、教材分析

教材內容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53頁——54頁。做一做。練習十一 1——3題。教材的編寫意圖是從等式引入,首先通過天平演示,說明天平平衡的條件是左右兩邊所放物體質量相等。同時得出一隻空杯正好100克,然後在杯中倒入水,並設水重x克。通過逐步嘗試,得出杯子和水共重250克。從而由不等到相等,引出含有未知數的等式稱爲方程。

爲提供更爲豐富的感知材料,教材提出:你會自己寫出一些方程嗎?然後通過三位小朋友在黑板上寫方程的插圖,讓學生初步感知方程的多樣性。

在“做一做”裏,教材給出了6個式子,讓學生識別哪些是方程。要讓學生明白,未知數還可以用不同的字母表示。

“你知道嗎”的閱讀材料,簡要介紹了有關方程的一些史料。通過讓學生閱讀,瞭解一些有關方程的歷史和發展。

二、學法指導

學生在學習了用字母表示數量關係以後通過一定的情景進一步學習方程的意義,列方程和用方程表示簡單的數量關係。學生要在熟悉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數量關係的基礎上理解和掌握方程的意義。在天平的演示情景中觀察,思考,討論,探究。說出方程的特點並由不等的式子到相等的式子,從而推導方程的意義並能擴展到根據方程的意義列出簡單的方程和用方程表示簡單數量關係。

三、教法

1.指導思想

本課教學是以天平的演示實驗爲情景引入教學內容的,教學引導學生充分地觀察,探究,主動掌握有關知識和技能;進行合作學習和探究,培養學生的交流意識,發現意識。

2.教學方法

根據五年級學生的知識結鉤和認知水平,從生活實際中的情景——用天平稱量物體重量入手,通過教學課件的使用使學生觀察“等式”——“不等式”——“方程”的演示過程,深刻理解方程是含有未知數的等式。然後結合幾道判斷題讓學生舉例深化對方程意義的理解,最後設計二組情景讓學生列出方程和用方程表示數量關係使方程的概念得到拓展和沿伸。

四、 教學流程

1.舊知練習,學前準備

這一部分共安排了4道填空題。目地是通過複習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數量關係來爲本節課的內容作鋪墊從而引入本課的課題“方程的意義”。

2.情景引入,探究新知

從天平的認識入手,讓學生了解一些天平的使用知識。然後演示出天平左右盤分別放一個空杯子和一個100克的琺碼,使學生觀察到在天平平衡的情況下空杯子的重量和琺瑪的重量是相等的。從而爲等式的引入作鋪墊。繼續演示,在杯中倒滿水,天平傾斜,說明不平衡,得到100+x》100的不等式。再增加琺碼,又得到100+x《300的不等式。最後天平逐漸平蘅,左右兩邊相等,得到100+x=250這樣一個含有未知數的等式,稱爲方程。使學生理解,方程應該是一個等式,而且是一個含有未知數的等式。這樣就讓學生初步掌握了方程的意義。接着將式子中的x換成b,式子還是方程。說明方程中的未知數可以用不同的字母表示。

3.深化概念,加強理解

先出示一組式子判斷是不是方程,說出判斷的理由,使學生對方程的概念作初步的理解和判斷。討論m+n=3是否是方程,讓學生知道方程中的未知數可以不只一個。最後讓學生寫出一些方程和舉出反例是對學生知識和技能及運用能力的培養。

4.聯繫實際,應用拓展

(1)列出第62頁第2提的方程是讓學生在熟悉的情景中根據方程的意義列出方程。

(2)用方程表示數量關係的情景是對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數量關係和方程的意義的整合運用。引導學生列出方程,還可啓發學生列出不同的方程。

5.總結全課:對教學內容進行梳理。

6.課堂作業:當堂練習或課下完成。

《比意義》說課稿7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大家好!

我說課的題目是《方程的意義》。我將從學情分析、教材分析、教學流程三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學情分析

《方程的意義》對於兒童來說是一堂全新數學概念課,是算術思維的一種提升,是數的認識上的一個飛躍,在用字母表示未知數的基礎上,使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數學工具,從列出算式解發展到列出方程解,從未知數只是所求結果到未知數參與運算,思維空間增大,這又是數學思想方法上的一次飛躍,它將使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二、教材分析(出示教材圖)

方程的意義是學生在已經掌握了用字母表示數,可以用一些簡單的式子表示數量間的關係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將爲要學習的利用等式的性質解方程及列方程解應用題打下基礎。教材在編排上注重讓學生根據具體的情景根據各個天平的狀態,寫出等式或不等式,在相等與不等的比較中,學生進一步體會等式的含義,同時也初步感知方程,積累了具體的素材。

人教版教材《方程的意義》教材內容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53頁——54頁。做一做。練習十一1——3題。教材的編寫意圖是從等式引入,首先通過天平演示,說明天平平衡的條件是左右兩邊所放物體質量相等。同時得出一隻空杯正好100克,然後在杯中倒入水,並設水重x克。通過逐步嘗試,得出杯子和水共重250克。從而由不等到相等,引出含有未知數的等式稱爲方程。

爲提供更爲豐富的感知材料,教材提出:你會自己寫出一些方程嗎?然後通過三位小朋友在黑板上寫方程的插圖,讓學生初步感知方程的多樣性。

在“做一做”裏,教材給出了6個式子,讓學生識別哪些是方程。要讓學生明白,未知數還可以用不同的字母表示。

“你知道嗎”的閱讀材料,簡要介紹了有關方程的一些史料。通過讓學生閱讀,瞭解一些有關方程的歷史和發展。

冀教版教材《方程的意義》是學生已學過整數四則運算法則和定律,掌握了用字母表示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同時又是即將學習的“解方程”的基礎。教材選擇了天平這個直觀教具,提出了“觀察天平圖、用式子表示天平兩邊物體質量關係”的要求。在學生觀察、按要求寫式子,以及對寫出的式子進行分析歸納的基礎上,認識等式和方程。教學“方程的意義”,並非讓學生簡單地認識方程的外形特徵——“含有未知數的等式”,而是要讓學生體會方程的本質特徵——揭示事件中最主要的數量關係。揭示“方程的意義”,必須藉助於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利用具體的問題情境去幫助學生尋找相應的等量關係,構建“方程”的概念。基於以上分析,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認知目標:結合天平示意圖,在觀察、用式子表示數量關係、歸納、類比等活動中,經歷認識等式和方程的過程。

2、能力目標:瞭解等式和方程的意義,能判斷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能根據具體情境列出方程。

3、情感目標: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獲得積極的學習體驗,激發學習新知識的興趣。

教學重點:掌握“方程”、“等式”的意義。

教學難點:理解“等式”與“方程”之間的關係。

三、教學流程:

本節課我安排了五個環節:

一、口算練習。

這些練習題主要依據的是教研室提供的題目,一共30道口算題。訓練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學生的口頭計算能力和計算技巧。時間2分鐘,做對20道題的得滿分,多者加分,少則扣分。

二、創設情境,抽象出等量關係。

目的在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學習質量。因此創設情境要具有簡潔性、趣味性和問題性。

1、提出問題:老師這裏有一本字典和一本數學書,大家來猜一猜哪個重一些?可以掂一掂再來猜。

(說明:師生進行猜質量的活動,既激發學生參與的興趣,又爲下面的學習創造素材。)

怎樣才能驗證剛纔估測的結果呢?(用秤稱或用其它方法稱出物體的質量)非要稱出它們的具體重量嗎?(學生充分說完引出天平測量)

2、小結:也就是說天平平衡了,兩邊的物品重量就是相等的,是這樣嗎?天平就是利用這個特性,把其中的一邊換成了有具體重量的砝碼就可以知道中一邊物品的重量了。今天我們就利用天平這個我們都非常熟悉的測量工具來學習方程的意義。

(在課的開始,我就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讓他們說說見過的稱物體重量的工具,順勢提出天平,介紹天平。從中感知“數學來源於生活”的道理,把新知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之上,不至於拔高起點。)

三、自主探究。

由於學生對天平以及天平的用法並不陌生,所以接下來我安排了兩個活動。

導學一:

1、觀察六幅天平示意圖,你能用式子表示天平兩邊的數量關係嗎?

在這裏我首先利用課件出示第一幅天平示意圖,引導學生用式子表示天平兩邊的數量關係。重點觀察天平左右兩邊砝碼的質量和天平此時所處的狀態。由於學生已經有了使用天平的經驗,大多數學生能夠正確寫出關係式的,如果有個別學生有困難就得需要同學的幫扶老師的指導了。接下來我會利用課件把其餘五幅天平示意圖全部出示出來,引導學生觀察每個天平左右兩邊砝碼的質量和此時天平所處的狀態。重點引導學生觀察每個天平左右兩邊砝碼的質量都是用什麼數表示的,還有此時每個天平所處的狀態有什麼不同,然後再引導學生寫出關係式。問題預設:由於有了前面的經驗,絕大多數學生能夠根據圖意正確寫出關係式,但是也有可能出現下列錯誤:如遇到有字母的不會表示,遇到天平此時所處的狀態不是平衡狀態的不會用不等式表示,或者把所有的關係式都寫成等式了。

遇到這種情況時,首先引導學生自主解決,引導他們再次觀察,找出自己錯的原因。自己實在解決不了的由同學或老師幫助解決。

2、當同學們把六個關係式都寫正確後,出示問題:上面的六個關係式有什麼異同點,你能給它們分成兩類嗎?

首先引導學生細緻觀察六個算式的異同點,然後再試着分類。問題預設:學生可能會給分成等式、不等式、含有字母的、不含有字母的四類。

3、緊接着再次提出問題:你能把上面的等式再分成兩類嗎?

讓學生細緻觀察等式的特徵,找出這些等式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然後再進行分類。問題預設:學生可能分成含有字母的和不含有字母的兩類。

4、自學課本25————26頁的內容。概括出等式和方程的意義。

根據以上分類情況,再根據書中的介紹由學生自己概括出等式和方程的意義。重點強調方程與等式的區別: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5、舉例說明什麼樣的式子是方程?

當學生真正理解了等式與方程的意義後,試着讓學生寫出幾個方程。預設:學生寫的可能都是含有未知數x的方程,還有可能寫出的是不含有未知數的等式。這就需要引導學生從方程的意義入手,正確寫出算式。並且強調:在方程裏,未知數一般用x表示,有時也可以用其它字母表示,如:y z k等。

導學二:

1、完成“試一試”。(目的是檢驗學生對方程的意義是否真正理解。)

2、把上面自主探究內容與同桌對學,然後進行小組交流討論。(小組長把小組內存在的問題、疑點進行分類整理準備展示。)

此環節全部放給學生,由各小組長組織。老師藉此機會參與到各小組和學生一起探究,一起交流。

四、展示。

1、小組派代表進行成果展示。(此環節主要是展示學生在自主探究過程出現的錯誤,解決不了的問題,以及疑點。由學生自己自主解決,實在解決不了的再由老師進行點撥。)

2、總結回顧:

問: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有什麼感受?

(說明:簡單的總結,讓學生梳理本課所學內容,強化方程的意義與本質)

五、反饋。

反饋的目的不僅是考察學生對本節課知識的掌握情況,還要考查學生利用新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豐富用數學解決問題的活動經驗,更主要的可以爲今後學習列方程解應用題打好基礎。

我安排了兩項內容:“練一練”要求所有的學生都完成,拓展練習要求有餘力的同學完成。(體現了因人而異,不同層次的學生有不同的學習任務。)

以上是我的說課,謝謝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比意義》說課稿8

課堂簡介:

一、談話導入,揭示小數的產生

1、師:認識小數嗎,你能說一個小數嗎?

2、你還知道小數的哪些知識?

3、你知道小數是怎樣產生的嗎?

二、教學小數的意義

1、認識一位小數

2、認識兩位小數

3、認識三位小數

……

4、概括小數的意義

師:分數與小數之間有什麼聯繫呢? (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數可以用小數表示。)

5、認識小數的計數單位。

6、認識進率

三、鞏固練習(略)

四、課堂小結(略)

聽課反思:

聽了屈老師的《小數的產生和意義》一課,我不禁感嘆:這節課真的不好講!同時,本節課也有我比較困惑和值得思考的地方。

1、課堂引入要有針對性。

我們都說: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對於一節課來說,尤爲重要。可是,要真正做到這一點,真的是件很不容易的事。雖然是講小數的產生和意義,但要怎麼引,確實值得琢磨:這麼引對教學是否有幫助,是否和新內容有一定的關聯。小數對於四年級的學生來說已經不是第一次接觸,屈老師在課上開門見山的引入小數,喚起了學生的學習經驗。簡潔精煉,有針對性的導入,這是我的收穫之一。

2、在教學時如何體現小數的意義。

《小數的產生和意義》一課的重點是建立分數與小數的聯繫,利用分數接觸小數。回顧自己以往的教學和屈老師的這節課,屈老師利用板書和多媒體輔助教學,採用了三層次教學,促使學生腦、眼、手協同作用,獲得豐富表象,引發學生理解一位小數、兩位小數、三位小數……的意義。並通過多形式、多層次的練習,強化學生對小數意義的理解和小數計算單位的掌握。如果在教學中能夠多側重說一下表示的意義就好一些,如:0.1米表示什麼?0.3米又表示什麼?……然後我認爲計數單位的教學可以揉到小數的意義的揭示過程中。還有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有利工具,所以我覺得最後的練習環節應該聯繫實際設計一些生活中的練習題。

3、注重方法滲透,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達爾文曾說: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於方法的知識。數學思想方法是高一級的知識,是對知識的一種本質揭示,是數學知識結構的靈魂。在教學中,既要注重學生知識的獲取和能力的培養,更應注重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本節課中,在教學1分米= 1/10米=0.1米時,滲透等量替換思想,並以此爲基點展開,先讓學生初步感悟十進制分數與一位小數之間的聯繫,進而鼓勵學生由此及彼、遷移類推得到許多一位小數,再讓學生比較這些小數的共同點,歸納出一位小數的意義。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遷移、類比認識二、三位小數。歸納小數意義時,滲透抽象化方法,在學生多層面、多角度豐富感知的基礎上,再加以抽象去掉數量、單位名稱,最後抽象出十分之幾、百分之幾、……可以寫成一位小數、二位小數……,使學生順利地從直觀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

《比意義》說課稿9

一、教材及學生情況分析

“比的意義”是國小六年級第十一冊教材中教學重點之一。它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啓下的重要作用。通過對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不僅可以使學生對已有的兩個數相比的知識得以昇華,同時也能夠對學生進一步學習比的性質、比的應用和比例的相關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比的意義”這部分知識內容繁雜,學生缺乏原有感知、經驗、不易理解和掌握。針對知識內容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在教學過程中,我採用組織學生圍繞“比”的問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析、概括、比較、總結的教學方法,突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實現學生自主學習。在教學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

二、教學目標

“從知識與技巧”、“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確定以下目標。

(一)理解並掌握比的意義,會正確讀與寫。記住比各部分的名稱,並會正確求比值。

(二)通過主動發現的討論式學習,激發合作意識,理解並正確掌握比與除法、分數之間的聯繫,明確比的後項不能爲零的道理。同時懂得事物之間是互相聯繫的。

(三)培養學生比較、分析、抽象、概括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培養他們在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提出問題的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理解掌握比的意義,比與分數、除法之間的聯繫。

三、教學方法的設計

(一)用創設情境法,激發學生對比的知識的研究興趣。

(二)從日常生活中,培養學生能夠發現數學問題。

(三)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提高解決問題能力。

(四)當堂鞏固,當堂反饋練習,練習形式多樣,使學生從多種學習方式的活動中理解比的意義。

(五)採用激勵、評價等多種有效的方法,鼓勵學生多比較、多思考,善於探究與協作交流,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數學的習慣。

四、教學過程的活動與安排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利用一則消息引起學生對比的知識的研究興趣,學生對這則消息進行討論、交流時,不但可以受到思想教育獲得情感體驗,同時能發現比在生活中的應用,從中培養學生在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提出問題的意識。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比的意義”教學。

第一步給出班級男生人數與女生人數兩個條件,請學生提出問題並列式,根據學生列的除法算式,明確是男生和女生兩個量在比,啓發學生思維,除了用以前學的除法知識對兩個量進行比較外,還可以用一種新的方法進行比較。然後展開“比的意義”教學活動,說成男生人數與女生人數的比是多少比多少。第二步看算式,運用新知識說說。(說明:從學生身邊的數量中提取數學問題,從而引出新知識。運用舊知識進行傳遞,輕鬆快樂。)第三步,出示表格(填表)使學生初步知道兩個不同類的數量之間的關係也可以用比來表示。在上面兩個例子的基礎上,讓學生概括出比的意義。

2、比的讀法與寫法、各部分的名稱、求比值的方法的教學。

教師引導學生掌握比的讀法和寫法,在小組合作學習中,自主探究比的各部分名稱和求比值的方法。然後組織同學們彙報學習成果,引導學生介紹求比值的方法。知道後,並引導學生運用方法,能夠寫出幾個比的實例,計算出比值,從而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在彙報過程中,尋找比值的規律,即可以是分數、整數,也可以是小數。

3、比與除法、分數之間的關係,比的後項爲什麼不能爲零?

通過引導學生看板書,合作交流能夠比較出“比”、“除法”、“分數”之間有什麼聯繫,填寫出表格,再通過“相當於”這一詞的理解,明確他們的區別。

(三)總結、歸納引導學生談學習感受。

通過本節課學習,同學們學到了那些知識,請把你的收穫告訴大家好嗎?在學生彙報中,使本節課的知識點得以鞏固。

(四)多層次練習,鞏固新知識。

練習形式多樣,既鞏固本節課的知識,又增加了樂趣,特別是培養學生養成了獨立思考的習慣。

《比意義》說課稿10

各位領導、老師:

你們好!我執教的認識百分數是蘇教版教材六年級上冊第九單元中的內容。下面我就這節課的內容安排、教學設計與大家做一下交流。

首先是教材的內容編排:

本節課內容是在學生理解分數意義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百分數在生活中有着廣泛的應用,現實世界爲百分數的學習提供了豐富的學習素材。例1安排了三個層次的學習活動,引導學生逐步理解百分數的意義。第一層次,呈現學校籃球隊3名隊員在投籃練習中投籃次數和投中次數的統計表,並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通過比較表中分數的大小作出判斷。第二層次,將表中的幾個分數分別改寫成分母是100的分數,並比較它們的大小,初步體會百分數的特點和作用。第三層次,在學生初步感知百分數的特點和作用的基礎上,揭示百分數的概念,介紹百分數的讀、寫方法。在試一試與練習中進一步完善和理解百分數的意義,初步體會百分數與分數、比之間的聯繫,初步瞭解百分率,爲進一步學習百分數積累經驗。

這是教材中原定的內容,在本節課中我稍有改動,後面還要提到。接下來就說說學生學習這部分知識的學情是怎樣的:

百分數是在學生學過整數、小數、分數,特別是解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這類問題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部分內容是學習百分數與分數、小數之間的互化和用百分數知識解決問題的基礎,是國小數學階段重要的基礎知識之一。雖然大部分學生在平時生活中已接觸過百分數,對百分數有了一些零散的感性認識,比如:投籃命中率、及格率、含鹽率等,但對百分數的產生及確切的含義等還缺乏系統、全面、深入的認識。針對以上情況我預設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分數經驗進行教學,並給與學生定向的引導,以促進新舊知識的有效銜接。

根據新課標要求和本課教學內容,考慮到學生的知識現狀和年齡特點。

我制定出以下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初步理解百分數的意義,會正確讀、寫百分數。

2.讓學生經歷百分數意義的探究過程,體會百分數與分數、比的聯繫與區別,積累數學活動經驗,進一步培養數感。

3.通過舉例和解釋生活中的百分數,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社會生活的密切聯繫,瞭解數學的價值,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百分數的意義,會正確讀、寫百分數。

教學難點是:體會百分數與分數、比的聯繫與區別。

前面我們一起分析了教材,弄清了這節課的教學目標,下面我再談談這節課的教法與學法:

爲了更好地完成預設目標,我準備採取以下策略進行教學: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思考。而生活化、活動化的問題情境容易引發學生的興趣和問題意識,使學生產生自主探索和解決問題的積極心態。因此在導入新課時,我就從學生身邊取材,爲學生創設了一個選拔籃球隊員參加比賽的情境,來調動他們的參與熱情,激發他們的求知慾。

2、知識遷移,以舊求新

對教學影響最大的因素之一是學生的已有知識,教師要預測學生已有的經驗水平,找到新舊知識的銜接點或轉折點,巧妙地推進新課的教學。本節課,我由分數的意義(把單位1)入手,引導出分數意義的另一種表述方式(當分數表示爲分率時,就可以說成是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而第二種表述方式正是我們教學百分數意義的重要基礎。知識的生髮點找準了,後面的教學也就有章可循。

3、循循善誘,適時啓發

新課標要求教師教學應該以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經驗爲基礎,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啓發式和因材施教,爲學生提供充分的數學活動的機會。因此,本節課教學時多采用啓發式的提問,給學生指明方向,讓他們自己尋找問題的答案。

4、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合作教學是我們常小的教學特色,基於個人思考基礎之上的小組合作交流,可以幫助學生比較順利地找到解決重點問題或疑難問題的突破口,打開學習新知識的思路。

以上四點是我們在教法方面的預設,但老師們都知道,數學活動是師生共同參與、交往互動的過程,有效的數學教學活動必須是教與學的和諧統一。所以,如何指導學生學習也是我們備課中應該關注的重點內容之一。

中國有句古語說得好:受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的課標理念下,我想努力營造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係,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放手讓學生觀察、思考,通過積極探索與合作交流,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運用,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接下來讓我們來看看整節課的教學設計。

首先,我們先來確定課的類型。認識百分數一課屬概念教學,情境串理念下的概念教學一般分爲三大部分,

一是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二是自主探究,解決問題;

三是自主練習,應用拓展;

還可細分爲五個環節,分別是:

(一)創設情境,提供素材;

(二)分析素材,理解概念;

(三)藉助素材,總結概念;

(四)舉例解釋,深化概念;

(五)鞏固拓展,應用概念。

下面結合趙老師的課來具體說說這五個環節的教學設計。

第一個環節:創設情境,提供素材

本節課,我選擇了一個與學生生活背景有關的情境(爲籃球賽挑選參賽選手)導入新課,爲學生髮現數學問題、探索數學問題提供豐富的資源。再通過預設的連環追問來引發學生的認知衝突,引導學生更深入地思考,從而爲教學百分數的意義做好充分的鋪墊。

在這一環節中,我一開始預設的是分三次出示投籃情況的表格。第一次,先出示投中次數,讓學生說說推薦幾號參加比賽;一想不行,還要看投籃次數,於是又出示投籃次數,第三次出示投中次數佔投籃次數幾分之幾,然後讓學生在相互交流中發表自己的看法,並從中選擇合適的解決問題的辦法,這也是教材中的原創。可後來在試講時發現,出示第三次表格後束縛了學生的思維,不利於學生思維的發散。後來,我就採用了劉主任和趙主任的建議,做了一些改動,只出現兩次表格,即投中次數和投籃次數,讓學生緊緊圍繞應選幾號球員這一中心問題自主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案。這樣放大了學生的思考空間,學生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也就呈現出來了。

第二個環節:分析素材,理解概念

提出中心問題、爲學生提供可研討的表格素材之後,我就預設通過小組交流,讓學生把計算所得的原始分數分別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數,並根據呈現的材料說一說分數含義,再逐步引導到分率的表述方式上去,即表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一百分之幾。大功就初步告成了。

這一環節的設計很好地利用了學生已有的分數知識基礎,藉助分率的表述方式,在百分數的意義與分數的意義之間巧妙地搭建了一座隱形的鵲橋,使百分數的意義呼之欲出。

第三個環節:藉助素材,總結概念

經過對材料的感知、對分母是100的分數的理解之後,就讓學生進行交流:什麼是百分數?從而揭示百分數的意義是表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的數就是百分數。至此,百分數的概念教學已基本完成(百分率和百分比放在試一試中揭示)。之後就教學百分數的讀寫。

第四個環節:舉例解釋,深化概念

舉例子是學生理解概念的好幫手。學生會舉例、會解釋了,也就理解了。本環節是藉助課本中的一個讀百分數、說含義的圖片習題,延伸到學生蒐集的生活中的百分數。通過表述多個百分數的含義,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所學知識,讓學生切實感受到百分數在日常生活、生產中的作用,增強學好數學的決心。

第五個(最後)環節:鞏固拓展,應用概念

知識的掌握、技能的形成、能力的培養,需通過一定量的練習才能實現。本節課的練習設計既注重了智慧性又增添了趣味性。其中,下面哪幾個分數可以用百分數表示一題通過辨析既突出了百分數的本質特徵,又讓學生認識到百分數與分數的聯繫與區別。使學生在掌握新知識的同時,智慧也得以增長。

縱觀整節課的設計,我力爭體現以下兩個主要特點:

一是選取學生身邊熟悉的素材,既有利於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促進學生對百分數意義的理解,又能使學生真切感受到百分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有利於學生形成數學應用的意識。

二是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遷移類推能力。

以上是我個人對本節課的認識,不合理的地方懇請領導和老師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比意義》說課稿11

一、說教材及學情

《分數的意義》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一課。在這一單元中,《分數的意義》十分重要,學好這部分內容,將會對後續建構真分數、假分數等概念以及學習分數基本性質、分數四則運算、分數應用題等內容奠定堅定的基礎。

《分數的意義》是在學生已經三年級上冊初步認識了分數,並且知道把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平均分成若干份,取這樣的一份或幾份,可以用分數來表示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重點是使學生理解不僅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可用自然數1來表示,許多物體看作的一個整體也可用自然數1來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單位“1”,進而總結概括出分數的意義。基於學生的知識基礎及對教材的編排情況,我計劃安排2個課時來學習,今天着重對第一課時的教學設計進行說明, 該課的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如下。

1、知識目標:建立單位“1”的概念,理解分數的意義,知道分數各部分的名稱及意義。

2、能力目標:通過直觀教學和動手操作,使學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理解並形成分數的概念;培養學生的實踐、觀察及創新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教學的重點:建立單位“1”的概念,理解分數的意義。

教學的難點:建立單位“1”的概念。

二、說教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讓學生親身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也就是經歷一個豐富、生動的思維過程,使學生通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因此,在教學中我以學生髮展爲立足點,以自我探究爲主線,以求異創新爲宗旨,藉助多媒體輔助教學,引導學生動手操作,觀察辨析、自主探究,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全面、全程、全心地參與到每一個教學環節中。在教與學的過程中,使學生觀察、操作、口頭表達等能力得以培養,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得以開發與增強。在教學中主要採用了創設情境、動手操作及自主探究的教學方法,即把問、說、講、做的權利和時間交給學生,力途爲學生營造一個寬鬆、民主的學習氛圍,充分調動學生眼、口、腦、手等多種感官參與認識活動,讓孩子們真正感受到“我能行”。全課以“實踐導入,喚醒已知—動手操作,創造分數—媒體演示,揭示產生”三大主線貫穿全課。

三、教具、學具準備

根據教學需要,我準備了多媒體課件、學習卡和蘋果圖和熊貓圖、一袋奶糖等。

四、教法、學法

我主要採用“提出問題”、“動手操作法”、 “引導發現法”、 “講解法”、“ 遊戲教學法”等引導學生認真審題、發現問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最後通過動手操作、討論、理解、歸納、總結出分數的意義。既提升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合作意識與探索精神,又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五、說教學流程:

(一)趣味加法導入,激發興趣。

闖關前教大家一個有趣的加法題:1+1=?(一隻手加一隻手等於一雙手)1+1+1=?(一個父親加一個母親再加一個孩子等於一個幸福之家) 1+1+…+1=?(把10顆糖裝進一個袋子裏就是一袋糖) 共10個

通過“趣味加法”導入新課,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熱情,又爲後面學習把多個物體看做單位一奠定基礎。

(二)回顧已有知識,達到新舊知識的銜接。(闖關一)

⑴以 爲例,說說分數的各部分名稱。

1 …… 分 子

— …… 分數線

4 …… 分 母

⑵你能把一張長方形(或正方形)紙平分成兩份嗎?拿起其中的一份來,它的面積是原先那張紙的幾分之幾?你能用摺疊的方法把它的面積變成現在的 嗎?能用線段表示 嗎?

⑶分數的產生:

生活中經常遇到像這樣不能用整數表示的情況,於是就產生了分數。本節課我們就來研究“分數的意義”。

通過闖關一引領學生回憶已有知識,感知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幾份可以用分數表示,又根據學生自己動手強調平均分,使學生在感覺好玩兒、不知不覺的動手操作中開始學習新知,調動了學生已有的認知經驗,對分數單位“1”在生活中有初步感知,爲後面突破難點奠定基礎。

(三)動手創造分數,感知分數意義。(闖關二)

⑴老師這裏有一堆蘋果,如果平均分給四位同學,每位同學分得多少?

(這堆蘋果的 )爲何不說是多少個呢?(不知道共有多少個)如果是這一盤蘋果(學生可以清楚看到是4個),每位同學分得多少個呢?(1個)你爲什麼這麼說呢?(因爲這一盤蘋果共4個,平均分給四位同學就是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1個,所以每位同學就分得1個)

師:我聽明白了,你們把這4個蘋果看做一個整體,平均分成4份,每位同學分得一份,就是1個,也就是這個整體的 。誰能像老師這樣再說一遍?

⑵各小組選擇自己喜歡的學具(8個蘋果、24支彩筆),自己動手創造分數 ,並和身邊的同學說一說:你把誰看作了一個整體?是怎樣分的?取了其中的幾分?(選兩個小組的成果展示)

此環節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直觀地感知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幾份的數,都可用分數來表示,也就是初步感知分數的意義。

2、師生互動,理解意義

⑶師闡明單位“1 ”:

這三分圖都是把多個物體看作一個整體,所以說一個物體、一些物體等都可以看作一個整體,把這個整體平均分成若干份,這樣的一份或幾份都可以用分數來表示。

這個整體可以用自然數1 來表示,我們通常把它叫做單位“1 ”。

⑷仔細觀察這三幅圖,特別是老師的蘋果圖和你們自己的蘋果圖,有何發現?(每一份的數量不同,但都可以用 來表示?)這是爲什麼呢?(單位“1”不同)它們的單位“1”分別是誰呢?

⑸我們還可以把什麼看作一個整體?

引發學生的思考,在學生辯解、交流中,知道把這個整體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這個整體的'三分之一。此環節的設計意圖是直觀的幫助學生感知份數與個數的不同,從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分數的意義,爲概念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⑹把學習卡上的24顆五角星平均分一分。創造出自己喜歡的分數,想一想你是怎樣得到這些分數的?把它們寫在卡片上。

⑺概括分數意義:

師闡明:平均分的份數作分母,取的份數作分子。同桌分別再說一個生活中的分數,並且說一說它的意義?

⑻生活中的分數舉不勝數,選一條你喜歡的說說句中分數的意義。

此環節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分數的意義,並從身邊的生活中感知分數。

(四)反饋練習,拓展創新 (闖關三)

這一環節,教師根據學生反饋的信息及時調控教學,使學生切實掌握知識,達到訓練和提高的目的。爲了能使面向全體和因材施教相結合,讓每一位學生獲得成功,我設計下列練習:

⑴判斷題:用下面的分數表示圖中的陰影部分,對的打“√”,錯的打“×”。

⑵選擇題:

①用分數表示下面圖中的陰影部分。

A A A

B B B

C C C

D D

②用分數表示下面圖中不是陰影的部分。

⑶下面每個圖中塗色的小正方體各佔整體的幾分之幾?

⑷分糖塊遊戲:

師:分數不光出現在我們的課堂上,還經常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請看大屏幕:①頭部的高度約佔身高的八分之一;②長江干流約五分之三的水體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只有幾分之幾的水體沒被污染?面對這種情況,我們該如何從自身做起?同意的請舉手!這時候舉手的人數該用哪個分數表示?老師也舉着手呢!)③死海表層的水中含鹽量達到十分之三。選擇你喜歡的一條說說其中分數的含義。

此題設計加深了學生對分數意義的理解,又增強了學習的趣味性,符合國小生的心理特徵,同時訓練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思維的廣闊性、靈活性,並滲透保護環境意識。

生活中的分數多不勝數,有時在你的腳下,有時又在你的眼前,老師的口袋裏就有許多分數,(從口袋裏掏出9顆糖)前邊的同學數一數一共有多少顆。老師想把這些糖分給大家,但是有個條件,你必須拿對我所說的分數,否則空手而歸,“望糖興嘆”。(一位女同學先來拿走三分之一,一位男同學也拿走剩下的三分之一。)老師最公平!男女同學分別拿走三分之一!(同學們嚷嚷“不公平!”)師反問:都是單位一的三分之一,爲何又不公平呢?(女同學拿了3顆糖,男同學只拿了2顆糖)、誰在更清楚地說一說?(女同學拿時單位一是9顆糖,男同學拿時單位一是6顆糖)結論:單位一不同時每一份中的顆數也不同。(女同學回到座位,只留男同學在講臺)現在再請一位女同學來拿走剩下的二分之一,咦:爲何三分之一和二分之一都是兩顆糖呢?(男同學那的三分之一是把6顆糖看做單位一,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2顆;而這位女同學拿的二分之一是把4顆糖看做單位一,平均分成2份,每份也有2顆,所以……)現在再換一種方法,你自己先說一個分數,再拿走和這個分數對應的糖。問什麼都拿走了?還可以用那個分數表示全部?我口袋裏還有很多糖,這是其中的十分之一,你能猜出我口袋裏現在有多少顆糖嗎?

此題進一步強化了分數的意義,

(五)、全課小結,揭示課題

“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了分數的意義,對分數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關於分數還有很多很多的知識哪!同學們課下繼續去學習、去探究吧!”教師將學生的學習興趣延伸到了下節課。

(六)、佈置作業:

P63練習十一1——4題填在課本上。

六、媒體演示:

藉助媒體演示,其目的就是創造一種寬鬆、愉悅的氛圍感受數學文化。整個教學過程教師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引導、點撥,學生是在一種自主、自動的時間和空間中,通過自己的思考,達到學習目標的。實現了先進教育思想與現代教育技術的有機融合。

七、說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設計清晰明朗、形象直觀,通過板書引領學生回憶整節課所學知識,學生通過這一環節可以將整個學習過程進行回顧、按一定的線索梳理新知,形成整體印象,便於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比意義》說課稿12

 一、說教材分析

1、說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內容與1。4課《地球運動的基本形式——自轉和公轉》緊密相連,與1。5課《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一)》是並列的內容。地球的自轉與公轉運動,產生了黃赤交角;由於黃赤交角的存在,引起了太陽直射點一年中有規律的在南北迴歸線之間往返運動;又因爲太陽直射點的迴歸運動,引起了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同一緯度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隨時間(季節)發生變化,就形成了四季。同一時間(季節),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隨緯度發生了變化,形成了五帶。因此1。6課又是1。4課、1。5課內容的繼續。它可以幫助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同時,進一步理解黃赤交角存在的地理意義和太陽直射點南北迴歸運動的規律。還可以進一步培養學生空間想象力,形成事物之間是聯繫發展的思想意識。因此,我設計了下面的教學目標。

2、說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A、學生理解正午太陽高度、四季、五帶的基本概念。

B、理解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四季五帶的形成。

(2)能力目標:

能根據太陽直射圖分析說明地球上不同地帶晝夜長短、正午太陽高度的大小及季節情況。

(3)德育目標:理解事物之間是聯繫發展變化的。

確立以上教學目標的規律:正午太陽高度,四季、五帶是地理學重要基本概念。學生必須理解。四季、五帶是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有規律變化的結果。因此,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律是本課的教學重點。又因爲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涉及到太陽直射點南北移動、晨昏線的傾斜的空間想象、而絕大部分學生國中地理基礎差,空間想象力薄弱,所以理解和掌握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律又是本課教學的難點。

二、說教法

根據教學重點和難點,我設計了以下教法:

1、設疑導學法

2、圖例導析法

3、歸納推導法

有些提問是用來幫助學生理解基本的概念,有些設疑是圖例導析過程中學生加深理解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律的必要補充。

圖例導析是學生理解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律的最直觀手段。爲學生構建直觀空間想象的平臺。因爲課本的三幅“二分二至全球的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分佈”分佈圖,很多學生看不出太陽直射點移動與晝夜長短,正午太陽高度動態變化規律的關係。因此我在圖例導析過程中比教材多了兩幅圖,如後圖所示。

 三、說學法

1、閱讀法。

2、圖畫法。

學生可以結合教師提問閱讀教材理解基本概念,如:正午太陽高度、四季、五帶。

學生與教師一起畫,太陽直射點與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律圖,有助於知識的鞏固和以後的複習深化。

 四、說教學程序

1、說導入:通過前兩節學習我們知道了地球自轉產生了晝夜更替,地方時、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地球公轉產生了二分二至自轉與公轉疊加產生了黃赤交角,由於黃赤交角存在使太陽直射點在南北迴歸線之間的來回移動。太陽直射點來回移動又會產生怎樣的天文現象呢?這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習的主要內容。

我採用複習導入和反問法導入,一方面複習前兩節知識引起學生對舊知識的回憶,有利於本課新知識的學習。另一方面用反問法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

2、說新課教學:

我在黑板中間春分太陽直射圖,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圖1。26C圖,從C圖上來掌握判斷P地晝夜長短的方法。過程如下:

要求學生在圖上畫出P點所在的緯線,標出晨昏線,標上字母A、K、B。得出P點所在的晝弧AK等於夜弧BK,所以春分日P點晝夜等長。如黑板所示。從而使學生掌握判斷某地晝夜長短的方法。即只要判斷所求地晝弧與夜弧的長短。爲加深學生掌握判斷某地晝夜長短的方法,還可提問,如何判斷一個地方的晝夜長短?

學生地理基礎薄弱,教師必須在黑板上邊畫邊講,幫助學生掌握判斷晝夜長短的方法。

爲使學生掌握晝夜長短的緯度變化,季節變化,我在黑板上按次序畫3月21日、5月6日、6月22日五幅太陽直射與晝夜長短變化圖,如後圖所示。只要比較不同日期的—晝弧長短即可看出晝長變化,掌握了這三個日期的晝長變化規律,後面日期的晝長變化也就迎刃而解了。配合以下提問基本可以掌握太陽直射點與晝夜長短的緯度變化規律、季節變化規律:(1)從3月21日到6月22日P地晝夜長短怎樣變化?

(2)從6月22日到9月23日P地晝夜長短怎樣變化?

(3)晝夜長短與緯度有何關係?

(4)北半球晝長大於夜長的是哪段時間?此時太陽直射在哪裏?

(5)北半球晝長小於夜長的是哪段時間?此時太陽直射在哪裏?

(6)北半球晝最長、夜最短是什麼節氣?此時是南半球的什麼季節?

(7)何時全球晝夜平分?哪個地方全年晝夜平分?

教學過程中,把重要的知識點寫成板書,如後圖所示。

在講解太陽直射點與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律時,先通過提問“一天中有幾個太陽高度?何時太陽高度最大?

《比意義》說課稿13

一、教材及學生情況分析:

1、“比的意義”是國小六年級第十一冊教材中教學重點之一。

它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啓下的重要作用。通過對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不僅可以使學生對已有的兩個數相比的知識得以昇華,同時也能夠對學生進一步學習比的性質、比的應用和比例的相關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比的意義”這部分知識內容繁雜,學生缺乏原有感知、經驗、不易理解和掌握。針對知識內容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在教學過程中,我採用組織學生圍繞“比”的問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析、概括、比較、總結的教學方法,突出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實現學生自主學習。在教學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

2、教學目標:

“從知識與技巧”、“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確定以下目標。

(1)理解並掌握比的意義,會正確讀與寫。記住比各部分的名稱,並會正確求比值。

(2)通過主動發現的討論式學習,激發合作意識,理解並正確掌握比與除法、分數之間的聯繫,明確比的後項不能爲零的道理。同時懂得事物之間是互相聯繫的。

(3)培養學生比較、分析、抽象、概括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培養他們在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提出問題的意識。

3、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掌握比的意義,比與分數、除法之間的聯繫。

二、教學方法的設計

1、用創設情境法,激發學生對比的知識的研究興趣。

2、從日常生活中,培養學生能夠發現數學問題。

3、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提高解決問題能力。

4、當堂鞏固,當堂反饋練習,練習形式多樣,使學生從多種學習方式的活動中理解比的意義。

5、採用激勵、評價等多種有效的方法,鼓勵學生多比較、多思考,善於探究與協作交流,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數學的習慣。

三、教學過程的活動與安排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利用一則消息引起學生對比的知識的研究興趣,學生對這則消息進行討論、交流時,不但可以受到思想教育獲得情感體驗,同時能發現比在生活中的應用,從中培養學生在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提出問題的意識。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比的意義”教學。

第一步給出班級男生人數與女生人數兩個條件,請學生提出問題並列式,根據學生列的除法算式,明確是男生和女生兩個量在比,啓發學生思維,除了用以前學的除法知識對兩個量進行比較外,還可以用一種新的方法進行比較。然後展開“比的意義”教學活動,說成男生人數與女生人數的比是多少比多少。第二步看算式,運用新知識說說。(說明:從學生身邊的數量中提取數學問題,從而引出新知識。運用舊知識進行傳遞,輕鬆快樂。)第三步,出示表格(填表)使學生初步知道兩個不同類的數量之間的關係也可以用比來表示。在上面兩個例子的基礎上,讓學生概括出比的意義。

2、比的讀法與寫法、各部分的名稱、求比值的方法的教學。

教師引導學生掌握比的讀法和寫法,在小組合作學習中,自主探究比的各部分名稱和求比值的方法。然後組織同學們彙報學習成果,引導學生介紹求比值的方法。知道後,並引導學生運用方法,能夠寫出幾個比的實例,計算出比值,從而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在彙報過程中,尋找比值的規律,即可以是分數、整數,也可以是小數。

3、比與除法、分數之間的關係,比的後項爲什麼不能爲零?

通過引導學生看板書,合作交流能夠比較出“比”、“除法”、“分數”之間有什麼聯繫,填寫出表格,再通過“相當於”這一詞的理解,明確他們的區別。

(三)、總結、歸納引導學生談學習感受。

通過本節課學習,同學們學到了那些知識,請把你的收穫告訴大家好嗎?在學生彙報中,使本節課的知識點得以鞏固。

(四)、多層次練習,鞏固新知識。

練習形式多樣,既鞏固本節課的知識,又增加了樂趣,特別是培養學生養成了獨立思考的習慣。

《比意義》說課稿14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人教版五年數學下冊分數的意義。

2、教材分析

分數的意義是在三年級學生已經初步認識分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主要是使學生理解不僅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可以用單位“1”來表示,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也可以用單位“1”來表示,進而總結概括出分數的意義。

3、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瞭解分數的產生,認識單位“1”,理解分數的意義,能說明一個分數所表示的實際意義。

能力目標:通過一些直觀演示,實際操作,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目標:讓學生在輕鬆和諧的氛圍中主動參與,積極合作,充分體驗,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4、教學重點、難點:建立單位“1”的概念,理解分數的意義。

二、說教法:

學生認識事物是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學生雖然在前面的學習中對分數有了初步的認識,但要使學生理解單位“1”的概念,進一步明確分數的意義,必須遵循他們的認知規律。因此,本課堅持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的原則。採用創設情景、啓發誘導、自主探究、動手操作等教學法,並穿插直觀演示。通過動手操作、直觀演示,讓學生充分感知,再經過比較、歸納,突破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也可以看作單位“1”這一難點,層層推進、步步深入,並在此基礎上理解分數的意義,培養了學生的多種能力。

三、說學法:

學生學習過程的始終,都離不開學法。在本課的教學中學法的指導寓於教學過程的始終。

1、教給學生探索知識的方法。教師爲學生提供了一些動手的材料,正方形紙、四個蘋果、一米長的繩子,讓學生用這些學具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將他們分一分、畫一畫、折一折、剪一剪表示四分之一。然後觀察、比較他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領悟出單位“1”不僅僅可以是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還可以是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達到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昇華。

2、引導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掌握對事物本質進行歸納總結的方法。學生在在動手操作、比較之後歸納出了單位“1”也可以是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讓學生進行2次操作體會由於分的份數不同,取的份數不同,產生的分數也不同,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明確分數的意義概括出: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的一份或幾份的數,叫做分數。

三、設計思路

本節課着重研究的是分數的意義,主要設計思路是儘可能多的讓學生動手去操作去實踐,從而自己得出分數的意義。在備這節課時我就挖空心思地爲學生考慮,應該準備哪些材料讓學生操作?什麼材料既讓學生容易操作又能進行有效學習?最後決定用一張圓形紙片、一張長方形紙片、一米長的線段平均分成10份、一些正方體以及一些火柴棒,組織學生分小組學習,提高交流合作學習的能力。儘量做到讓每一個數學知識都是在學生親身經歷了知識產生過程、體驗了愉快的學習過程之後纔在學生的腦海中生根發芽。使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從而使他們獲得發展。

在課堂教學時,學生利用我爲他們準備的材料展開別開生面的研究,在小組合作操作過程中,學生獲得許多不同的分數,然後從這些不同的分數產生中逐漸得出分數的意義。特別是學生在利用正方體和火柴棒進行操作的時候,可以從中很好地體驗把許多物體看作一個整體,也就是單位“1”,突破這節課的教學難點,從而讓學生深刻地理解分數的意義。

四、說本節課的教學過程。

這部分我將分爲以下幾個環節:

1、複習回顧,激活記憶

2、自主探究,概括新知

這一環節分爲以下幾個層次

(1)合作交流,理解單位“1”

(2)概括分數意義,認識分數單位

3、內化知識,解決問題

4、課堂總結,全面昇華

《比意義》說課稿15

《小數的產生和意義》是在學生三年級學習了“分數的初步認識”和“小數的初步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學生系統學習小數的開始。通過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使學生裝進一步理解小數的意義和性質,爲今後學習小數四則運算打好基礎。

本課時的教學重點是使學生明確小數的產生和意義,小數與分數的聯繫,小數的計數單位,從而對小數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認識。

教學難點是:抽象小數的意義。

知識教學點是:

1、使學生了解小數的產生;

2.使學生理解小數的意義;

3.掌握小數的計算單位及單位間的進率。

教具準備:

米尺、課件.

能力訓練點是:

1.培養學生的觀察力;

2.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爲達到上述目標,我在這節課的主設計中採取了以下方法。

一、採用“一引、二扶、三放”三層次教學,促使學生眼、腦、手同時作用,獲得豐富表象,引發學生理解一位小數、兩位小數、三位小數的意義。 第一層次是讓學生通過觀察米尺圖,在教師啓迪下,學生積極思維,根據嚴密的邏輯性,探索出規律。第二層次先出示米尺讓學生感知,然後提問,不直接回答,留 給學生思考餘地。再通過填空的形式把思考過程反饋出來。第三層次的教學是通過教師點撥和學生觀察、討論、語言敘述,將規律靈活運用的過程,達到進一步清晰 表象的目的。

二、運用分數的有關知識作遷移,類推出小數的意義,揭示其本質特徵。如再次引導學生觀察米尺,結合板書討論問題:把1米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這樣的1份或幾份可以用分數來表示,然後結合板書討論出小數的計數單位,以及相鄰兩個計數單位間的進率是10。

三、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利 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將文字、圖片、聲音、音樂、動畫等直觀形象地展現給學生,以調動學生的視聽覺等多種感觀,使學生的內心體驗推向高潮,使他們產生一種學習的衝動,求知的慾望。如一開始讓學生聽課件中的讀一讀。小數對於學生來說並不陌生,在日常生活中學生是有體驗的。這樣設計就可以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初步的認識,消除抽象的數學與學生的距離感。

教學過程設計如下:

1、猜一猜,量一量,這兩條帶子有多少長,不能得到整“米”數時,須用其它數來表示,教學小數的產生。

3、結合課件教學一位小數、二位小數、三位小數……,教學小數的義意。

4、完成填一填,教學小數的計數單位和相鄰兩個計數單位間進率是10。

5、完成連線題,

6、學生閱讀課本內容,提出問題。

7、學生進行全課小結。

8、練習“思維訓練”。

板書設計:

小數的產生和意義

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數可以用小數表示。

小數的計數單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分別寫作0.1、0.01、0.001……

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間的進率是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