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入園老師注意事項有哪些

新生入園老師的注意事項

新生入園老師注意事項有哪些

孩子剛上幼兒園,一般都會有哭鬧和不情願的情況發生。這是因爲孩子從小在家長身邊長大,突然要離開家長到一個陌生的環境當中去,他就會產生“分離焦慮”和“陌生焦慮”。

“分離焦慮”使孩子產生一種離開家長的不安全感;“陌生焦慮”使孩子因爲接觸到新環境和新老師、新同學而感到緊張,所以對親人的依戀感特別強。新的環境對他們提出了新的要求,這種新要求與他們原有的心理髮展水平往往會產生矛盾,形成心理衝突。從心理學角度看,這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常見的現象。

下面這些事項大家可以參考參考

  一、不宜“關”

現象:在幼兒入園的第一天早晨,教師從家長手中接過孩子後,往往把教室的前後門都關上,甚至拉上窗簾。因爲孩子不熟悉幼兒園的環境,教師擔心孩子走失,往往把孩子關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空間裏。如果教師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在關門的一剎那,孩子的哭聲會更大。因爲在三四歲孩子的直覺行動思維中,關門了,就意味着爸爸媽媽不能進來了。孩子也會將封閉的空間與許多可怕的事聯想在一起。如“被關起來了”,這是一個很可怕的懲罰概念。 對策一:教師不要把活動室的門都關起來,可留一小扇門開着,讓配班老師多留意這扇門,防止孩子溜走。

對策二:幼兒園的大門一定要關好,各班級教師密切配合,注意觀察園內孩子情況。這樣,孩子生活的小空間開放,大空間封閉,既不給幼兒造成壓迫感,又不會造成安全隱患。 對策三:允許孩子帶一件喜愛的玩具來幼兒園。對於在陌生環境中的孩子來說,一件熟悉的物品可成爲他們依戀的對象,緩解分離焦慮。

  二、不宜“偏”

現象:教師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哭鬧的孩子身上,而對不哭鬧的孩子甚少關注。這些孩子因爲無所事事,或得不到老師的關注,反而會在今後的入園中哭鬧起來。

對策一:在入園幼兒與家長分別後,教師之間要做好分工合作,既要有教師安置好哭鬧的孩子,又要有教師帶好不哭的孩子,組織他們活動。

對策二:教師要準備較多的玩具和材料供不哭鬧的孩子操作,讓他們有事可做。對於哭鬧的孩子,教師要根據他們的興趣愛好,多開展豐富有趣的遊戲活動,以轉移他們對家和親人的注意力。

對策三:教師可引導不哭鬧的孩子主動與哭鬧的孩子交往,讓他們在互動中體驗同伴交往的樂趣,如組織“開火車”“小胖豬搬新家”等簡單有趣的遊戲。

  三、不宜“嚇”

現象:對哭鬧的孩子,有些教師喜歡用這樣的語言來恐嚇孩子:“再哭,爸爸媽媽不來接你了。”“再哭,把你一個人關到一間屋子裏去。” 這樣做或許一時能奏效,但起不到長期效果,而且可能導致孩子第二天不願來幼兒園,甚至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使孩子在相當長的'時間裏,對老師抱有畏懼感和不信任感。

對策一:孩子哭鬧時,教師不妨直呼他的小名,多與他肌膚相親,如摸摸小腦袋、拉拉小手、抱抱他、說說悄悄話等。隨着相互間距離的貼近,孩子會逐漸消除緊張恐懼的心理,對教師產生親切感和依戀感。

對策二:孩子的情緒會相互“傳染”的,往往會出現“這方哭罷那方登場”的情況。爲此,教師可使用短時隔離法,暫時將哭鬧嚴重的孩子帶離活動室。不過,要由專門的老師對其進行安撫,待其情緒平和後再帶回活動室和其他孩子一起遊戲。

對策三:許多孩子哭鬧是因爲生活中碰到了進餐、如廁、穿衣服等困難。生活自理問題對孩子來說是一種挑戰,當需要自己來完成而又有困難時,他們就特別想念親人。這就更需要教師留心觀察孩子所遭遇的困難,適時幫助他們度過難關。

  四、不宜“急”

現象:剛入園的孩子,沒有一日活動的規則意識。有些教師急着建立常規,第一天就上規矩,固定座位、排隊洗手等。孩子第一天適應新環境,又要接受新規則,這往往容易加重分離焦慮感。

對策一:對特殊的孩子,不妨讓他多隨意兩天,允許他不參加集體活動,允許他抱着自己的玩具玩,給他一個適應的過程。並逐步通過遊戲、故事、談話等方式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孩子樹立常規意識。

對策二:對拒絕吃飯的孩子可以讓他少吃一些,下午多準備一些點心,供孩子取食。對拒絕午睡的孩子,教師可以先讓他坐在牀邊,給他講故事,待他疲倦了,再要求他躺下睡覺。 對策三:應儘量滿足孩子的合理要求,如孩子喜歡什麼樣的遊戲,喜歡玩什麼玩具,喜歡和誰做朋友,教師就儘量讓他按自己的意願去做,並在行動中給予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