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茶文化的表現介紹

篇一:

中國傳統茶文化的表現介紹

傳統茶文化的繼承表現介紹

國際茶文化的頻繁交流,使茶文化跨越國界,廣交天下成爲人類文明的共同精神財富。那麼傳統茶文化的繼承表現突出在哪些方面呢?下面就做一介紹。

一是對提高人們生活質量,豐富文化生活的作用明顯。茶文化具有知識性、趣味性和康樂性,品嚐名茶、茶具、茶點,觀看茶俗茶藝,都給人一種美的享受;

二是茶文化是應付人生挑戰的益友。在激烈的社會競爭,市場競爭下,緊張的工作、應酬、複雜的人際關係,以及各類依附在人們身上的壓力不輕。參與茶文化,可以使精神和身心放鬆一番,以應付人生的挑戰,香港茶樓的這個作用十分顯著;

三是有利於社區文明建設。經濟上去了,但文化不能落後,社會風氣不能污濁,道德不能淪喪和醜惡。改革開放後茶文化的傳播表明,茶文化是有改變社會不正當消費活動、創建精神文明、促進社會進步的作用;

四是茶文化以德爲中心,重視人的羣體價值,倡導無私奉獻,反對見利忘義和唯利是圖。主張義重於利,注重協調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係,提倡對人尊敬,重視修生養德,有利於人的心態平衡,解決現代人的精神困惑,提高人的文化素質;

五是促進開放,推進國際文化交流。上海市閘北區連續四屆舉辦國際茶文化節,擴大了閘北區對內對外的知名度,閘北區四套班子一致決定茶文化節要一直辦下去,並投資在閘北公園興建茶文化景點,以期建成茶文化大觀園。

以上就是對傳統茶文化的繼承表現介紹,希望對大家瞭解這一知識有所幫助。

篇二:

茶葉和碗在吐蕃出現的傳說

都鬆莽布支在位之時,蕃著出現了以前未曾有過的茶葉和碗。某一個時候,國王都鬆莽布支得了一場重病,當時吐蕃沒有精通醫學的醫生,國王只能注意飲食行動加以調理。

當國王安心靜養之時,王宮屋頂的欄杆角上,飛來一隻以前沒有見過的美麗的小鳥口中銜着一根樹枝,枝上有幾片葉子,在屋頂上婉轉啼叫。國王看見了小鳥,開初並沒有注意它。第二天太陽剛剛升起時,小鳥又飛來了,還和前一天一樣啼叫。國王對此情景不禁犯疑,派人去查看,將小鳥銜來的樹枝取來放到臥榻之上。國王發現這是一種以前沒有見過的樹,用手摘下樹葉的尖稍放入口中品嚐其味,覺得清香。加水煮沸,成爲上好飲料。 於是國王召集衆大臣及百姓,說:“諸位大臣及平民請聽,我在這次病中對其他飲食一概不思,唯獨小鳥攜來的樹葉作爲飲料十分奇妙,能養身體,是治病之良藥。對我盡忠盡力的大臣們,請你們去尋找這樣的樹長在何地,對找到的人我一定加以重賞。”

吐蕃的臣民們遵命在吐蕃的各個地方尋找,俱未找到。大臣中有一名最爲忠心、一切只爲國王着想之人,沿着吐蕃邊境尋找,看見漢地有一片密林,籠罩紫煙,就前往該處。他心想:“那邊的密林之中,必定有這樣的樹木”密林的這一邊,有一條大河,渡不過去,卻隔着河望見那種樹就長在對岸林中。大臣想起國王之病,決心冒險過河。 此時忽然有一條大魚在他面前出現,遊過河去。使大臣看到河面雖然寬闊,但水深並不足以淹沒人,心中大喜,就沿着魚遊過的路線涉過大河。大臣到達森林之中,只見大多數都是小鳥帶來樹枝的那種樹,心想:“這必定是魚王顯現,爲我引路。”他歡喜不盡,採集此樹樹枝一捆。又思量道:“此物對我王之病大有效用,中間道路如此遙遠,若有人前來幫助揹負,或有一頭馱畜,豈不更好。”想到此處時,忽然有一白色母鹿,不避生人,跑到身前。大臣想:“此鹿或者可以馱載。”乃試驗之,果然如願,於是將此樹枝讓母鹿馱上一捆,大臣自己背上一捆,返回國中。路上跋涉,非止一日。一月之間,母鹿馱載,直送大臣到達能望見吐蕃國王宮城之處。 吐蕃大臣在此處召集民夫,將樹枝送到國王駕前。國王十分歡喜,對此大臣重加賞賜。國王療養病體,亦大獲效益。此後,國王說:“此種樹葉乃上等飲料,飲用它的器具,不能用以前有的瑪瑙杯、金銀等珍寶製做的瓢勺,需要找一種以前沒有的器具。聽說漢地的皇帝有一種叫做‘碗’的器具,可派人前去要來。”於是派出使臣前往漢地,漢地皇帝說:“我們漢地與吐蕃雙方多次交戰和會盟,爲利益吐蕃,我已歷次送去醫藥歷算、各種工匠,各種樂師,吐蕃並不記住我的恩德,因此不能將碗贈給吐蕃。若吐蕃自己有製作的原料,我可派遣一名製造碗的工匠前去。” 吐蕃使臣將漢地造碗的工匠請來,在國王駕前將出使經過奏聞。國王說:“如此,我們還是自己製造。只是不知需要些什麼原料和工具?”工匠回答說:“原料上等的用寶石,中等的用石癤,次等的用白石頭也可以。”國王說:“如此,府庫中這三種原料都可供給。”工匠問:“碗的種類很多,不知要造什麼樣的?”國王說:“我想要造的碗,應是以前漢地也沒有興盛過的。對形狀的要求是,碗口寬敞、碗壁很薄。腿短、顏色潔白、具有光澤。這種碗的名字因爲是以前吐蕃沒有時興的東西,依靠它又可以長壽富足,所以就叫做興壽碗,碗上的圖案,第一應是鳥類,因爲是鳥將茶樹枝帶來的。 上等的碗上應繪鳥類口銜樹枝的圖案。中等的碗上應繪魚在湖中游,下等的碗上應繪鹿在草山之上。比這三種再差一些的碗,其圖案和形狀由工匠自己隨意決定。”於是工匠分別原料的好壞、清濁,製成興壽等六種碗。按照國王的吩咐製成的三種,分別起名爲夏布策、南策、襄策。普通的三種,起名爲特策、額策、朵策。吐蕃叫做興壽的這各種碗,這以前在漢地也未曾有過。這即是茶葉和碗最初在吐蕃出現的情形。

篇三;

中國飲茶起源究竟源於哪個朝代

中國飲茶起源何朝?對這個歷史疑問衆人可謂衆說紛紜。起於上古?起於周?起於秦漢?三國?南北朝?抑或是唐代?造成這個疑惑的主要原因是由於唐代以前無“茶”字,而只有“荼”字的記載,直到茶經的作者陸羽,方將“荼”字減一畫而寫成“茶”,因此有茶起源於唐代的說法。其它則尚有起源於神農、起源於秦漢等說法。

神農說

根據陸羽茶經的記載“茶之爲飲,發乎神農氏”,而中國飲茶起源於神農的說法也因民間傳說而衍生出不同的觀點。有人認爲茶是神農在野外以釜鍋煮水時,剛好有幾片葉子飄進鍋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黃,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腦,以神農過去嘗百草的經驗,判斷它是一種藥而發現的,這是有關中國飲茶起源最普遍的說法。

另有說法則是從語音上加以附會,說是神農有個水晶肚子,由外觀可得見食物在胃腸中蠕動的情形,當他嘗茶時,發現茶在肚內到處流動,查來查去,把腸胃洗滌得乾乾淨淨,因此神農稱這種植物爲“查”,再轉成“茶”字,而成爲茶的起源。

秦漢說

現存最早、較可靠的茶學資料是在漢代,以王褒撰的《僮約》爲主要依據。此文撰於漢宣帝三年(公元前五十九年)正月十五日,是在茶經之前,茶學史上最重要的文獻,筆墨間說明了當時茶文化的發展狀況,內容如下:“舍中有客。提壺行酤。汲水作餔(晚飯)。滌杯整案。……烹茶盡具。餔已蓋藏。舍後有樹。當裁作船。上至江州。下到煎主。……武陽買茶。楊氏池中擔荷。往來市聚。慎護奸偷。”由文中可知,茶已成爲當時社會飲食的一環,且爲待客以禮的珍稀之物,由此可知茶在當時社會地位的重要。

六朝說

中國飲茶起於六朝的說法,有人認爲起於孫皓以茶代酒,有人認爲系王肅提倡茗飲而始。日本、印度則流傳飲茶系起於達摩禪定的說法:傳說菩提達摩自印度東使中國,誓言以九年時間停止睡眠進行禪定,前三年達摩如願成功,但後來漸不支終於熟睡,達摩醒來後羞憤交加,遂割下眼皮,擲於地上。不久後擲眼皮處生出小樹,枝葉扶疏,生意盎然。此後五年,達摩相當清醒,但最後一年又遭睡魔侵入,達摩採食了身旁的樹葉,食後立刻腦清目明,心志清楚,方得以完成九年禪定的誓言。達摩採食的樹葉即爲後代的茶,此乃飲茶起於六朝達摩的說法。故事中掌握了茶的特性,並說明了茶素有提神的效果,然因秦漢說具有史料證據確鑿可考,因而削弱了六朝說的地位。

篇四:

徑山茶的歷史淵源

徑山茶主要生產於浙江省的西北境內的徑山上。早在唐宋的時候就已經開始盛名於世。由此可以看出徑山茶的歷史也是相當的悠久。宋朝時候的文集中就有此記載着:徑山產茶質優異。所以徑山寺那時候生產的徑山茶茶葉品質最爲優異。

到了南宋時候,有一位來自日本的高僧從遙遠的的南浦紹明遠渡到中國。在現今浙江省的徑山寺內一起學習研究探討佛學。在回去的時候帶上了此地的茶籽以及飲茶用的茶具回日本,並把茶佛傳入日本。

到了現在新中國成立以後。在開始不斷的研究重新制作徑山茶,取得了成功。在一九七九年的時候徑山茶在浙江省獲得了名茶評比的第一名。又在一九八五年時候被評爲全國性的名茶。最後還榮獲了中國文化名茶的美稱。

篇五:

漫談中國飲茶歷史

中國歷史上有很長的飲茶紀錄,已經無法確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麼年代了,但是大致的時代是有說法的。並且也可以找到證據顯示,確實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飲茶的習慣是從中國傳過去的。所以,很多人認爲飲茶就是中國人首創的,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飲茶習慣、種植茶葉的習慣都是直接或間接地從中國傳過去的。

但是也有人能夠找到證據指出,飲茶的習慣不僅僅是中國人發明的,在世界上的其他一些地方也是飲茶的發明地,例如印度、非洲等。1823年,一個英國侵略軍的少校在印度發現了野生的大茶樹,從而有人開始認定茶的發源地在印度,至少是也在印度。中國當然也有野生大茶樹的記載,都集中在西南地區,記載中也包含了甘肅、湖南的個別地區。茶樹是一種很古老的雙子葉植物,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

在國內,也有關於茶樹的最早原產地的爭論,有好幾種說法。今人不少人認定在雲南,有一學者在認真研究考證以後斷言,雲南的西雙版納是茶樹的原產地。人工栽培茶樹的最早文字記載始於西漢的蒙山茶。這在《四川通志》中有載。

神農時期:

唐·陸羽《茶經》:“茶之爲飲,發乎神農氏。”在中國的文化發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與農業、與植物相關的事物起源最終都歸結於神農氏。歸到這裏以後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爲如此,神農才成爲農之神。

西周時期:

晉·常璩《華陽國志·巴志》:“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茶蜜......皆納貢之。”這一記載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紂時,巴國就已經以茶與其他珍貴產品納貢與周武王了。《華陽國志》中還記載,那時並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園了。

秦漢時期:

西漢。王褒《僮約》:“烹荼盡具”,“武陽買荼”,經考該荼即今茶。我們現在還在飲用與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之流相同的飲料,確實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能夠給我們很多的遐想。

篇六:

馬黛茶是什麼茶

茶葉最早起源於我國,後來隨着文化之間的傳播交流,茶葉也隨之在國外傳播開來。對於外國來說,其也有自己的茶品,下面要爲大家介紹的這款茶是產於南美地區的茶品——馬黛茶。下面大家就跟隨小編我一起來認識一下吧。

來源

馬黛茶來源於“mati”,產於南美地區。人們又將其稱爲“巴拉圭來的茶”、“耶穌會茶”、“傳教士的茶”等。馬黛茶是用馬黛製作成的茶品。馬黛是一種冬青科常綠灌木,人們又將其稱爲巴拉圭草,馬黛的樹葉是呈翠綠色的,形狀爲橢圓形,枝葉間開雪白小花。

功效

馬黛茶中含有多種有益人體的營養成分,長期飲用對於改善人體健康很有益處。經常飲用有助於減脂降壓,調節血壓平衡,養顏護膚,清腸解膩等。其中獨有的綠源酸、芸香甙等成分對於提升血液品質,全面保持機體營養平衡很有幫助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