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說》的象徵意義——自由之歌

一般來說,詩歌不是以直說的方式,而是以對外物形象(意象)描繪的方式表達思想感情的。詩人是借外物形象隱喻和暗示思想感情,這外物形象便自然成爲思想感情的象徵。

《雨說》的象徵意義——自由之歌

因而,詩人詩歌創作的祕密說到底,就是爲他要表現的思想感情找到一種最恰切、最形象、最典型的外物形象,也就是說,要爲他表現的思想感情創造一種最合適的象徵。

所謂最合適的象徵就是,詩人要表現的思想感情得到了外物形象的.‘同構”性的表現。詩人要表達的思想感情的“結構”形式與外物形象的“結構.形式獲得了“同構”性表現,詩人的思想感情便得到了隱喻和暗示性的表達,詩的象徵性也就達成了。詩人創造時“靈感”的爆發其實就是苦苦折磨他的思想感情突然獲得了‘.同構”性的象徵表現方式。

譬如,同樣是唐人詠蟬的詩歌,在朝廷作官的虞世南說“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標立的是一種高潔的人格;身陷圖圈的駱賓王發出的是“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的感嘆;而輾轉於仕途,只能做幕僚的鬱郁不得志的李商隱以“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來形容自己的生存狀態。可見同一個物象,詩人賦予不同的思想,抒寫的是完全不同的情懷。

所以,我們在欣賞詩的時候,要牢牢地記住,詩人所描繪的外物形象不是純粹的外物形象,而是思想感情的`象徵。詩人從來不對外物形象作純粹的描繪,詩人描寫外物形象是爲他要表達的東西尋找“客觀同構物”。這就要求我們在欣賞詩的時候,要通過外物形象來理解和感悟詩的象徵意義。

比如對出自一個孩童之手的一首小詩的理解:“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青波。”它能象徵什麼呢?它象徵了什麼呢?如果僅僅把它看成是鵝戲水這一自然本性的描繪那可就實在是錯了;但如果只是把這首詩看成是白與綠與紅與青顏色的錯綜搭配,以及曲項向天的形式和喚起讀者對鵝鳧水倒影的藝術性想象,那也還是沒有真正領悟到這首詩的情趣。這首詩的巧妙之處就在於,整首詩就是鵝戲水動作的特寫,但它卻表達了另外的意義。那意義就是兩個字:自由。這自由的思想感情是通過鵝在它最需要的環境中也是它最喜歡的環境中的無拘無束、悠然自得、和諧一致、隨意嬉戲表現出來的,鵝需要水,鵝得到了它需要的水,鵝在它需要的水中隨心所欲,鵝就獲得了生命的自由和歡欣。

一般來說,一首詩應該是由它的兩個方面構成的,一方面是它的外物形象,一方面是它象徵的思想感情。詩人的藝術性就在於,它始終讓我們看到的是外物形象或意象,而不能直接看到其內蘊的思想感情。這要靠我們讀者讀詩時去再創造。這再創造就是我們讀者根據詩人描繪的外物形象特徵,進行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而獲得的藝術審美過程。

現在我們來看一下現代詩人鄭愁予的(雨說))。

貫穿全詩的主要意象是“雨”,“雨”以深情的口吻在向“四月的大地”訴說,向着孩子們訴說,向着田圃和牧場,向着魚塘和小溪……詩人要表現的思想感情正是通過“雨說”的外物形象象徵性地表達出來的。

雨和大地的關係是.‘雨說”的理由。

“雨”之所以要探訪四月的大地,之所以要向大地深情地訴說,就是因爲雖然是四月了,但大地仍然處在生命或死亡或蟄伏的冬季!牛羊、種子和游魚都被冬天的寒冷凍僵了;田圃、牧場和小溪都失去了應有的生機。正是在這時候,“雨”來了,雨使大地冬眠的萬物復活—詩人爲他要表現的思想找到了一種最恰當的象徵:雨象徵着自由的思想,大地冬眠的萬物象徵着被禁錮的生命。

同樣,“雨”和孩子們的關係是“雨說”的另一種理由。

“雨”之所以要深情地訴說,之所以要來“探訪四月的大地“是因爲孩子們的緣故。孩子是什麼樣的情形呢?(雨說)並沒有直接描寫孩子們的情形,但通過“雨”對孩子們深情的呼喚,婉轉而曲折地表現了孩子們的情形。“當我臨近的時候你們也許知悉了/可別打開油傘將我抗拒“別關起你的門窗,放下你的簾子/別忙着披蓑衣/急着戴斗笠”。“雨”說“我是到大地上來親近你們的/我是四月的客人帶來春的洗禮/爲什麼不揚起你的臉讓我親一親/爲什麼不跟着我走,踩着我腳步的拍子?”如果我們認可了“雨”是自由的象徵,那麼孩子們對“雨”的躲避和拒絕就是對自由的躲避和拒絕。孩子們對雨的躲避和拒絕象徵性地表現出了孩子們的兩種情形:第一,孩子們的思想感情是和冬天大地上的一切一樣都被僵化的思想禁錮了,孩子們的心是凝滯的、死氣沉沉的,他們不敢接受新鮮的內容;第二,孩子們的心根本就是封閉的、保守的、不開化的。“四月已在大地上等待久了”,說明大地上的萬物對生命自由的渴望和期待,而孩子們卻沒有像四月的大地那樣,他們拒絕了春雨,而拒絕了春雨就是拒絕了自由的訊息、拒絕了自由的呼喚、拒絕了自由的洗禮,他們不願接受春雨帶來的訊息。

這首詩寫於改革開放之初,內容指向了一個特定的時代,那是一個幾乎人人喪失了意志、思想和自由的時代。面對荒蕪陰冷了十年的中國大陸,詩人看似溫婉的“訴說”,實則是魯迅“救救孩子”的另一種呼喊。但詩人的訴說中少了幾分痛惜,多了幾分欣喜,因爲大地終於回春了。雨之所以要向孩子們急切地呼喚,就是因爲囿於習慣或其他,孩子們拒絕或不敢接受春雨帶給他們的歡欣。所以,詩人急切地想告知孩子們,寒冷的冬天—對自由禁錮的時代已經過去,讓我們的思想和精神“勇敢”地走向生機勃勃的春天吧,讓我們的思想和精神趕緊呼吸春天清新、自由、美好的空氣吧!

詩中一些非常具體的關於“雨”的描寫,正是作者抽象思想—自由的象徵。

其實,真正優秀的文學作品是超越時代的,如果我們將《雨說)侷限於六七十年代的那場文化浩劫,那這個文本就小了,就淺了,甚至死了。“雨”在那個特定的背景下有多種解讀,它可以是一種政治氣候,是一種時代精神;也可以是迴歸的人性,復甦的良知,以及人天然生活狀態的一種復現等。但我們把它放大到任何時代、任何生命領域來看,它仍然是新鮮的,有着流動的思想和血液。(雨說》向我們揭示了一個真理:只有順應天性自由地生長,生命纔是健康美麗的。“雨露滋潤禾苗壯,萬物生長靠太陽”,任何人爲的遏制和扭曲,結果只能適得其反。

自由是生命的最高境界,它來自遙遠的地方,‘.那兒山峯聳立,白雲滿天”,是陶淵明的“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是人的意志和精神以及情感獲得了真正意義上的解放,那是一個自在和諧的世界。

“雨說,我來了,我來了就不再回去”,自由就是這樣一種能生根的東西,它是一種信仰,是可以支撐生命的骨骼。“雨”把自己灑向了大地,“雨”把自己灑向了孩子們,“當你們自由地笑了,我就快樂地安息”,這就是“雨”的使命,“雨”的歸宿。“有一天,你們吃着蘋果擦着嘴要記着,你們嘴裏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雨”要孩子們享受自由的果實,“雨”要我們每個人都能獲得這一份神賜的珍貴禮物。

《雨說)的“雨”是自由的象徵,“雨說”是自由思想在說,(雨說》是一首自由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