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有意義的事情做得有意思

評價一堂好課的標準有很多,而且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對於一節課我們往往強調文以載道的傳統,是不是有意義,有多大意義,一直非常重視。聽課後與老師交流更多的是知識點,重難點如何突破等,更多的是站在教育立場看問題、想問題。當我們走進課堂,看到學生毫無興趣地聽課時,是不是更應從學生的立場出發思考:學生願不願意學,學沒有學到,學到多少。

如何把有意義的事情做得有意思

10月13日,正逢小教部到我校聽課,我陪低年級語文教研員走進賈春暉的課堂。她不是我校在編教師,因爲承擔諸多工作的出色表現,有機會擁有了第一批孩子。進入班主任角色很快,而且承擔語數雙科教學,面對一年級的這些小淘氣,更有自己的小妙招。今天她選擇了拼音教學,採用情境教學法。課堂上創設情境,讓學生一同走入老師的愉悅教學中,沉醉於海南的椰樹、海上的月亮、耳聽音樂吹海風,在這樣的情景下,認讀、書寫、拼讀ie、üe、er,學生饒有興致地學習了複韻母。在ie—ye,üe—yue的教學中,以故事引入,讓學生觀察其變化,區分韻母與整讀音節,化難爲易。40多孩子全身心投入,目不轉睛地跟着老師學習,就連我也一起徜徉在拼音的學習中

孩子們樂學的狀態,讓我對這位年輕教師刮目相看:一個半月的學生訓練,是何等地高效。這不禁讓我想起行動着的思想者——劉彭芝的一句話:一節課要在有意思中接受有意義的東西。

賈春暉的'這節課,我看到了有意思,更多的是情趣。教師設置的每一個教學情境都那麼有趣,強有力地吸引孩子們去發現,去研究,去學習。在美麗的情趣陶冶下,學習有意義的知識。

今天(10月15日)恰逢我巡課,又一次感受到美術課堂的有意思。由於畫素描,王春麗老師把四年級孩子拉到室外,坐在學校前院的小操場上,學生舞動稚嫩的筆,時而目測,時而低頭勾畫。有的趴着,有的半臥,有的互相靠着,這哪像我們平日的課堂呀,可就這樣,孩子們仍舊細緻地畫着,絲毫不覺得煩。連那些愛講話的小淘氣也成了“小畫家”,一本正經地繪着自己得意的作品。

在秋日暖暖的陽光下,學習儼然成了孩子們心中願意做的事情。再看他們的作品,真的比坐在課堂畫得好!老師的招法可真高,這不就是在有意思中做有意義的事情嗎?

有意義和有意思,應該同時存在於我們的課堂中。教師更應該關注如何有意思地去上課,讓我們的每一節課都創造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