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裏的茶文化

"一部《紅樓夢》,滿紙茶葉香",古典名著《紅樓夢》中描寫茶文化的篇幅廣博,細節精微,蘊意深遠,爲中國小說史上所罕見。

紅樓夢》裏的茶文化

《紅樓夢》描寫的是鐘鳴鼎食、詩禮簪纓之家的茶文化,幽雅的茶事顯得富貴豪華。富貴人家喝茶,喝的是上好的茶。首先是小說第41回《品茶櫳翠庵》中的六安茶,六安茶產於安徽六安縣霍山,與龍井、天池併名,爲清代貢茶。其次是老君眉茶,是妙玉爲賈母特備的一種名茶,一般認爲指的是產於洞庭湖的"君山銀針"。清代也將其作爲貢茶。第三是普洱茶。小說第63回《壽怡紅開夜宴》,林之孝向襲人索取普洱茶,晴雯說的"女兒茶"也是普洱茶的一個品種,是盛行清代宮廷和官宦人家的名貴貢茶。第四是小說第82回中的龍井茶。第五是楓露茶,見於小說第8回《奇緣識金鎖》。以上5種名茶,反映了清代主要貢茶和名茶的狀況,堪稱"清代貢茶錄"。

"名茶還須好水泡",在《紅樓夢》中,烹茶之水尤爲講究,並被人們喻爲廣大雅趣。賈寶玉《冬夜即景》的詩中曰:"卻喜侍兒知試茗,掃將新雪及時烹"。妙玉招待黛玉、寶釵、寶玉喝茶,烹茶的水是她五年前收的梅花雪。飲茶這般講究的境界,可見中國茶道的不一般了。

有了名茶好水,還要講究烹茶藝術。《紅樓夢》對此也有描寫:"妙玉自風爐上扇滾了水,另泡一壺茶"。名茶沖泡要把握好開水溫度,一般宜用七八十度開水沖泡,使茶葉清醇幽香,茶葉品質又不受損壞。這些描述,不禁令人讚歎,作者深得飲茶之道。

飲茶之道還講究配以杯、壺、盤成套茶具。《紅樓夢》多處描述種種精美的茶具,可謂是古今茶具文化的一次博覽會。先說一般的茶具,小說中幾乎每一位富貴人家居室裏都擺着一套精緻的茶具。如賈母的花廳上,擺設洋漆茶盤裏就放着舊窯十錦小茶杯。王夫人居坐的正二室裏,也是茗碗瓶茶具備。女婢們用精緻的茶盤託着茶盅爲主人客人送茶,如寶玉的女僕襲人就用"連環洋漆茶盤"送茶水。連元妃獎給賈府兄妹的燈謎獎品也有茶具--一柄茶筅。

更值得稱道的是妙玉櫳翠庵裏的茶具。僅賈母、寶玉、黛玉來到櫳翠庵,妙玉就拿出10種不同的茶具招待客人。一是給賈母獻茶用的"海棠花式雕漆填金雲龍獻壽小茶盤";二是這小茶盤裏裝着成窯五彩小蓋盅,這是明代成化年間景德鎮官窯所產的茶具;三是給隨賈母同來的衆人的茶盞都是"一色官窯脫胎填白蓋碗";四是煮茶的風爐;五是煮茶的茶壺;六是妙玉貯藏梅花雪水的"鬼臉青"茶甕。這些茶具積澱了多少文化底蘊?用這些茶盞飲茶,稍稍一呷,就呷出一個遠古芬芳。

茶味服從於藝術,藝術融入於茶中,讓人們品出茶中之味,藝術之味,這正是曹雪芹的一大絕招。《紅樓夢》裏有不少茶詩茶聯,以茶入詩詞,風格獨特,佈滿濃厚生活氣息。如"烹茶水漸沸,煮酒葉難燒。""寶鼎茶因煙尚綠,幽窗罷措猶涼。"這些詠茶詩(聯),把《紅樓夢》中的"茶道"推向了**。

《紅樓夢》中提到的茶名主要有:賈母不愛吃的"六安茶"、妙玉特備的"老君眉"、暹羅國進貢的"暹羅茶"、怡紅院裏常備的"普洱茶"、茜雪端上的"楓露茶"、黛玉房中的"龍井茶"。另外還提到"漱口茶"、"茶泡飯"等與茶有關的茶。

櫳翠庵品茶[詳見小說第41回"品茶櫳翠庵"],當妙玉捧茶給賈母時,賈母初以爲是"六安茶"而不吃,當被告知爲"老君眉"後方才吃。在明代屠隆《考槃餘事》中記載:"六安茶品亦精,入藥最效,但不善炒,不能髮香,而味苦,茶之本性實佳。"又據《中國茶經》記載:"六安茶產於壽州盛唐[現爲安徽六安市],其中'小峴春'最爲出名。"自唐代始被列爲名茶,屬綠餅茶。而"老君眉"實爲岳陽[古稱嶽州]洞庭君山所產的"君山銀針茶"(也有學者認爲屬普洱茶,筆者認爲是屬黃茶類),其外形似眉毛,滿批白毫,又因產於君山,故名"老君眉"。清代袁枚《隨園食單》中記述:"洞庭君山出茶,色味與龍井相同,葉微寬而綠過之,採掇很少。"其品質爲,外形芽頭肥壯、緊實挺直、芽身金黃、滿披銀毫,湯色橙黃明淨,香氣清純,滋味甘醇,葉底嫩黃勻亮。屬於輕微發酵茶中的黃茶類的品種。老君眉葉片彎彎,滿披白毫,純淨如壽星之眉;製成茶葉,嫩、勻、鮮、淨,色澤潤綠賈母不愛吃"六安茶",而喜歡"老君眉",筆者以爲恐有以下原因:

(1)日常生活習慣所致。賈府在北方,而北方居民多喜飲花茶類和發酵茶類。

(2)賈母方纔吃了酒肉,而茶葉功效中就有醒酒去肥膩之勞,再加上賈母年事已高,脾胃虛弱,飲滋味醇和的茶葉較適合。因爲茶葉中一般發酵茶的去膩解酒的功效要好於不發酵茶[綠茶],所以北方少數民族地區因飲食中多酒肉,所以他們"寧可一日無食,不可一日無茶。"喝的多爲再加工茶中的緊壓茶或紅茶等等。

(3)符合賈母德高望重,一家之母的身份。取"老君"、"長壽"之意,顯示身份。最有意思的是賈母吃了半盞後便遞給了劉姥姥吃。而劉姥姥便一口吃盡,笑道:"好是好,就是淡些,再熬濃些更好了。"賈母衆人都笑起來。劉姥姥散居鄉下****力勞動繁重,日常生活中飲食方面口味也較重,所以說出如此之話,便很自然了。日常生活習慣的差異,吃茶習慣的強烈對比與反差,更襯托了賈母的寬厚慈愛、地位尊貴,從而也間接地刻畫了賈母的性格。從妙玉的備茶"老君眉"的行爲中,曹雪芹把妙玉的深懂茶道、人道[不得不恭維、討好賈母的"道"]的一個"檻外人"的性格,也刻劃的細緻入微,一個聰明乖巧,人見人愛的丫鬟呈現在讀者的面前。

"普洱茶",出產於雲南西雙版納、思茅等地,集散在普洱縣。自唐始用,到宋時已列爲貢品名茶。是黑茶中的一種,屬完全發酵茶。它的品質特徵是:外形條索粗壯肥大,色澤烏潤或褐紅,滋味醇厚回甘,並有獨特的陳香。具有良好的保健作用,有降血脂、減肥、抑菌、助消化、暖胃、生津、止渴、醒酒、解毒等多種功效。小說中第63回"壽怡紅開夜宴",有一段寫林之效家的查夜來到怡紅院,和寶玉的對話中提到了"普洱茶"。原文中:林之孝家的又向襲人等笑笑說:"該沏些個普洱茶吃。"襲人晴雯二人忙笑說:"沏了一盄子女兒茶,已經吃過兩碗了。大娘也嘗一碗,都是現成的。"關於這"女兒茶",學者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爲是普洱茶中極品。但據筆者考證在明代李日華《紫桃軒雜綴》記載,女兒茶爲泰山附近採青桐芽爲飲料。所以筆者認爲此女兒茶的功效應與普洱同,甚至要好於普洱茶。但怡紅院裏常備普洱茶該爲事實。此回中幾個丫鬟爲寶玉過生日,事先襲人晴雯已備好一罈上好的紹興黃酒,泡好了一壺女兒茶,又寶玉有話:"今日吃了面,怕停食,所以多玩了一會兒",林之孝家的建議丫頭們沏茶。這種種細節的描寫,也足見寶二爺這一圈子裏的人也知曉茶性,深懂茶道。

"龍井茶",產於杭州西湖龍井村。自宋代以後被列爲貢品名茶,屬於細嫩綠茶,它有四絕:色翠、香郁、味醇、形美。外形扁平挺秀,光滑勻齊,芽毫依稀可見,色澤翠綠悅目,香馥若蘭,滋味甘鮮,頰齒留芳,沁人心脾,湯色明亮。清代康熙皇帝在杭州創設"行宮",把龍井列爲貢茶黛玉請寶玉喝龍井茶[小說第82回中]說明寶玉在林妹妹心中的重要,然而寶玉一下學第一時間就來看這位妹妹,不能不說二位是心有靈犀的。林妹妹生於江南自喜飲綠茶,又好龍井,從另一個側面也說明了林黛玉也是一個飲茶高手,超凡不俗。

至於寶玉所鍾愛的"楓露茶",暹羅國進貢的"暹羅茶",產於何時,如何製法,均不得而知,筆者在此也不多加猜測了。

水爲茶之母:雨雪入茶

陸羽《茶經》中曰:"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撿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即"泉水"、"江水"、"井水",這三種水最爲常見。《紅樓夢》中提到的雨水和雪水,在古代的典籍中也多有記載。如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晚起》詩句:"融雪兼香茗",唐代陸龜蒙《煮茶》詩中有:"閒來鬆間坐,看煮鬆上雪。"的詩句,宋代蘇軾《記夢迴文二首並敘》詩前"敘"中曰:"夢文以雪煮小團茶。"等等。爲何曹雪芹在運用茶文化用水時而不多言陸羽的"三水",而唯獨在雨雪上下工夫呢?比筆者認爲這其中恐有三點原因:

(1)北方地理氣候的客觀原因所至。北方多幹旱天氣,河流水質不佳,山泉較少④。井水中,好水也不多,北京故宮裏的"大庖井"水質不錯,但那是皇上專用的,管理甚嚴,小說中也不可能選用。

(2)雨雪水是"天泉",古代的自然環境比現代好,食用雨雪水是生活中的常識現象。如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曾有茶聯:"白菜青鹽粯子飯,瓦壺天水菊花茶。"描寫的就是尋常百姓的日常生活的真情實景,這裏的"天水"指的就是雨雪水。對於雨水,其品質一般因季節而異,秋季天高氣爽,塵埃少,雨水清洌,泡茶滋味爽口回甘;梅雨季節,和風細雨微生物易滋生,泡茶品質較次;夏季雷陣雨,常般飛砂走石,水質不淨,泡茶茶湯易渾濁,不宜飲用。所以在小說中,當妙玉約寶釵、黛玉去吃"梯己茶"時,黛玉問妙玉:"這也是舊年的雨水?"妙玉回答:"這是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臉青的花甕一甕,總捨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開了……隔年的雨水,那有這樣的輕浮,如何吃得?"而古人對貯水也頗有研究:要貯水得法。如明代熊明遇在《羅岕茶記》中指出:"養水須置石子於甕……"明代羅癝在《茶解》中曰:"大甕滿貯,投伏龍肝一塊,即竈中心乾土也,乘熱投之。貯水甕預置於陰庭,覆以紗帛,使晝挹天光,夜承星露,則英華不散,靈氣常存。假令壓以木石,封以紙箬,暴於日中,則內閉其氣,外耗其精,水神敝矣,水味敗矣。"在小說中,也可見曹雪芹對貯水之法也頗有研究。

(3)自然界的水有軟硬之分,雨雪水屬軟水。軟水中含有的其他溶質少,茶葉的有效成份的溶解度高,用其泡茶,則茶湯明亮,香氣高純,滋味鮮爽,茶味也濃;而硬水中含有較多的鈣鎂離子和礦物質,茶葉中的有效成份的溶解度低,故茶味淡,若水中的鐵離子含量過高,茶湯就會變成黑褐色,甚至會浮起一層"鏽油",簡直無法飲用。所以對古代北方來說,雪水、雨水被視爲茶之良母便是自然了。

一、茶飲是且飲且讀先生選擇的一種文明的生活方式

如今,人們的生活節奏變得越來越快,人們的心理壓力也越來越大,於是,很多人開始追求豪宅、華服、美食的奢侈生活,很多人爭鬥、傾輒於名利場上,說着言不由衷的話,做着違背良心的事。急功近利、躁動不安、僞飾和虛誇之風逐漸成爲當今社會的時代症候。處於這樣的一個物慾橫流的年代,一些有道德良知的文人們是不屑於營營苟苟,隨波逐流的。他們開始在落落寡歡中尋求他途。

茶作爲大自然的精靈,質樸無華、自然天成。品茶一直被文人當成一種高雅的藝術享受,一種淡泊的人文精神,既講究泡飲技藝,更注重情趣,追求天然野趣。茶飲具有清新、雅逸的天然特性,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修煉身心,這與提倡清靜、恬淡的東方哲學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中國儒釋道三家的“內省修行”思想。吳覺農先生曾說:“把茶視爲珍貴、高尚的飲料,因茶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種藝術,或是一種修身養性的手段。”

據朋友介紹,且飲且讀君曾深入鑽研過茶樹的栽培種植、茶葉的加工製作到各類茶葉的品飲鑑別,尤其是茶文化的歷史演變,茶與古代詩詞歌賦、書畫陶瓷,甚至宗教哲學等方面知識。從第一部茶葉專著唐代茶聖陸羽所著《茶經》,到宋、明、清各代茶文化著作,以及現當代茶界專家的作品都做過系統深入地研讀。並在各種茶文化專業雜誌上發表了有關茶文化的學術論文和散文隨筆近百篇。完成了散文集《詩畔說茶》和《紫砂文化漫談》等兩部茶文化著作。經過多年的理論研究,他還走出書齋,走進茶區,遍訪名茶產區,遍訪茶文化專家,組建茶文化協會,積極投身於促進飲茶養生的社會實踐中。

與且飲且讀君的交往中,能感覺到他是個十足的文人。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和古代文人雅士的沾溉,愛好茶飲似乎已經成爲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他的文章裏,茶已成爲他淨化心靈、文思泉涌、創作大塊文章的動力。他談茶論道,暢意人生,將情思、情性和情趣溶入了琴、棋、書、畫之中,這種品茗論道的方式,是他所選擇的一種陶淵明悠然見南山式的生活方式。

茶與中國的書法藝術

“酒壯英雄膽,茶助文人思”。茶能觸發文人創作激情,提高創作效果。但是,茶與書法的聯繫,更本質的是在於兩者有着共同的審美理想、審美趣味和藝術特性,兩者以不同的形式,表現了共同的民族文化精神。也正是這種精神,將兩者永遠地聯結了起來。

中國書法藝術,講究的是在簡單的線條中求得豐富的思想內涵,就象茶與水那樣在簡明的色調對比中求得五彩繽紛的效果。它不求外表的俏麗,而注重內在的生命感,從樸實中表現出韻味。對書家來說,要以靜寂的心態進入創作,去除一切雜念,意守胸中之氣。

書法對人的品格要求也極爲重要的,如柳公權就以“心正則筆正”來進諫皇上。宋代蘇東坡最愛茶與書法,司馬光便問他:“茶欲白墨欲黑,茶欲重墨欲輕,茶欲新墨從陳,君何同愛此二物?”東坡妙答曰:“上茶妙墨俱香,是其德也;皆堅,是其操也。譬如賢人君子黔皙美惡之不同,其德操一也。”這裏,蘇東坡是將茶與書法兩者上升到一種相同的哲理和道德高度來加以認識的。此外,如陸游的“矮紙斜行閒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這些詞句,都是對茶與書法關係的一種認識,也體現了茶與書法的共同美。

唐代是書法藝術盛行時期,也是茶葉生產的發展時期。書法中有關茶的記載也逐漸增多,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唐代著名的狂草書家懷素和尚的《苦筍貼》。

宋代,在中國茶業和書法史上,都是一個極爲重要的時代,可謂茶人迭出,書家羣起。茶葉飲用由實用走向藝術化,書法從重法走向尚意。不少茶葉專家同時也是書法名家。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宋四家”。

唐宋以後,茶與書法的關係更爲密切,有茶葉內容的作品也日益增多。流傳至今的佳品有蘇東坡的《一夜帖》、米芾的《苕溪詩》、鄭燮的《竹枝詞》、汪巢林的《幼孚齋中試涇縣茶》等等。其中有的作品是在品茶之際創作出來的。至於近代的佳品則更多了。

法門寺地宮的茶具和法門寺發現的茶文化

西安大雁塔在慈恩寺內,是玄奘法師譯經的地方,傳說玄奘爲擔憂經文梵篋遇到火難而散佚,乃請高宗皇帝採西域之制,建大雁塔,安置梵篋。

大雁塔的來源還有兩個傳說,都非常動人。

一是在一位菩薩捨身的紀念日,慈恩寺的法師聚集在一起誦經,這時,一羣雁子呈人字飛過天空,有一位僧人起了一念:“我們生活艱苦,一直不能飽腹,菩薩也應該知道吧!尤其今天是他捨身的日子。”

他的念頭才閃過,空中雁羣裏有一隻雁子突然筆直墜落,當場觸地而死,爲了紀念這隻捨身供僧的雁子,在它觸地的地方蓋了一座雁形的寶塔。

二是曾有獵人在慈恩寺外射雁,一隻大雁被射中了,它的伴侶悲啼數聲,飛上高空,然後急速地撞地而亡,爲了紀念這對雁子的情深義重,慈恩寺的僧人遂蓋大雁塔以爲見證。

不管哪一個說法是正確的,每一個都令人十分動容。

法門寺則是收藏佛骨舍利的地方。唐朝皇帝經常迎佛骨舍利入宮供養,使得韓愈看不過去,寫了《諫迎佛骨表》給憲宗皇帝。

我想去法門寺,不只是爲了瞻禮佛骨,而是十年前因法門寺的寶塔崩塌,發現了“地宮”,這地下宮殿裏保留了非常重要的茶文化,還是首次被發現。

可惜行程的安排太緊,使我沒有時間到大雁塔和法門寺,幸好,在書店裏找了許多書籍資料,對法門寺發現的茶文化有了更新的認識。

在陸羽的《茶經》裏雖然對茶作過非常完整的記述,但陸羽到底是一個平民,對於唐朝宮廷的飲茶方式是無法記載的。

此外,陸羽對茶具雖有細緻的描寫,可惜因年代久遠,找不到當時的茶具,無法呈現出茶道在唐朝的原貌。

法門寺在一九八八年發現的茶具,製成於鹹通九年到十二年,爲僖宗皇帝御用的真品,保留得非常完整,這套唐朝宮廷用的茶具,是迄今世界上發現最早、最完善、最精緻的茶具文物。

法門寺地宮的茶具包括:

一、烘焙器:金銀絲結條籠子、鎏金飛鴻球路紋籠子。

這兩件都是烘烤團茶所用的,通體剔透,工藝精巧,可見早在唐代,金絲編織工藝已達到極高的水準。

二、碾羅器:鎏金鴻雁流雲紋銀茶碾子、鎏金仙人駕鶴紋壺門座茶羅子。

因唐代用團茶,煮茶之前,要將團茶烘烤,用茶碾子碾碎,再用茶羅子篩茶。當時的人品茶,多是自碾自羅,是品茶者醞釀品茶情趣的重要過程。

陸羽在《茶經》中主張碾羅器要用竹木製成,法門寺出土的茶具顯然豪華得多,也可見帝王飲茶的.享受比一般人講究得多。

三、貯茶器、貯盆、椒器:鎏金銀龜盒、鎏金人物畫壇子、鎏金摩羯紋蕾紐三足架銀鹽臺。

唐人吃茶,以茶粉末放入爆發中烹煮,加入椒、鹽等佐料,調成糊狀,一起吃下。

四、烹煮器:鎏金飛鴻紋銀匙、鎏金飛鴻紋銀則。

銀則是投茶時的匕狀量具,形如勺,茶匙是煮茶時用來擊沸湯麪,使茶末融於湯中。

五、飲茶器:鎏金伎樂紋銀調達子、素面淡黃色琉璃茶盞、茶托。五瓣葵口圈足祕色瓷茶碗。

可見以琉璃製成的茶具,早在唐代就已起用,色茶碗更可看出茶具在唐朝已經在造型、釉彩、紋色等方面達到最高境界了!

法門寺地宮得以保存如此完整的茶具是非常偶然的。原來,晚唐的皇帝經常到法門寺拜祭佛骨舍利,祈願“聖壽萬春,聖枝萬葉,八荒來服,四海無波”。這套文思院特別爲僖宗打造的茶具,不知是僖宗拜祭時供養佛陀所用?或者是隨行喝茶所用?它就存放在法門寺的地窖裏,上面又蓋了寶塔,才能經歷千年還毫髮無損,完美如新。

這套茶具使我們知道茶道在唐朝不只是成熟的文化現象,具有深邃的思想內涵,還是精美的藝術形式,成爲生活的完美實踐。

宮廷,是封建社會的最高層,也是社會意識的源頭。既是時尚與文明的典範,又是文化思想傳播的中心。當皇帝講究飲茶之道,御用茶具金碧輝煌、華美富麗到了極致,社會飲茶的風靡也就可想而知了。

如果我們將飲茶分爲不同的層次:民間茶道是爲了聯結友情、品味人生;寺院茶道是爲了超脫世俗、寧靜致遠;宮廷茶道是爲了揀精擇極、豪華享受。這樣,我們才能對茶道有全面的瞭解。

漢魏六朝——中華茶文化的醞釀

茶是因作爲飲料而馳名的,茶文化實質上是飲茶文化,是圍繞飲茶活動所形成的文化現象。茶文化的產生是在茶被用作飲用之後,兩晉南北朝是中華茶文化的醞釀時期。

(1)茶與宗教結緣

漢魏六朝朝時期,是中國固有的宗教——道教的形成和發展時期,同時也是起源於印度的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時期,茶以其清淡、虛靜的本性和卻睡療病的功能廣受宗教徒的青睞。

(2)茶文學初興

晉宋時期的《搜神記》、《神異記》、《搜神後記》、《異苑》等志怪小說集中便有一些關於茶的故事。孫楚的《出歌》、張載的《登成都白菟樓》、左思的《嬌女詩》、王微的《雜詩》是早期的涉茶詩。西晉杜育的《荈賦》是文學史上第一篇以茶爲題材的散文,才辭豐美,對後世的茶文學創作頗有影響。南北朝時鮑令暉撰有《香茗賦》,惜散佚不存。

(3)茶藝萌芽

茶藝即飲茶藝術,是藝術性的飲茶,是飲茶生活藝術化,它包括選茶、備器、擇水、取火、候湯、習茶的程式和技藝。

杜育的《荈賦》中有對於茶藝的描寫,有擇水:“水則岷方之注,挹彼清流”,擇取岷江中的清水;選器:“器擇陶簡,出自東隅”,茶具選用產自東隅(今浙江上虞一帶)的瓷器;煎茶:“沫沉華浮,煥如積雪,曄若春?。”煎好的茶湯,湯華浮泛,象白雪般明亮,如春花般燦爛;酌茶:“酌之以匏,取式公劉。”用匏瓢酌分茶湯。

兩晉南北朝,佛教、道教徒與茶結緣,以茶養生,以茶助修行。茶文學初步興起,產生了《荈賦》等名篇。中華茶藝亦於西晉時萌芽。這一切說明,兩晉南北朝是中華茶文化的醞釀時期。

唐代——中華茶文化的第一個高峯

(1)煎茶道形成與流行

中國茶道的最初的表現形式就是形成於中唐的煎茶道,陸羽《茶經》奠定了煎茶道的基礎。“茶道”首見於陸羽的至交、詩人、茶人釋皎然《飲茶歌誚崔石使君》詩,“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封演《封氏聞見記》卷六“飲茶”記:“楚人陸鴻漸爲《茶論》,……有常伯熊者,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於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煎茶道形成於八世紀後期的唐代宗、德宗朝,廣泛流行於九世紀的中晚唐,並遠傳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

(2)茶文學興盛

大唐是文學繁榮時期,同時也是飲茶習俗普及和流行的時期,茶與文學結緣,造成茶文學的興盛。唐代茶文學的成就主要在詩,其次是散文。唐代第一流的詩人都寫有茶詩,許多則是膾炙人口。如李白、杜甫、錢起、白居易、元稹、劉禹錫、柳宗元、韋應物、孟郊、杜牧、李商隱、溫庭筠、皮日休、陸龜蒙等,無不撰有茶詩。尤其是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更是千古絕唱,爲古今茶詩第一,“盧仝七碗”成爲茶文學的經典。

(3)茶書的創着

茶書的撰着肇始於唐,現存唐代(含五代)的茶書總共有六部,完整的有陸羽《茶經》、張又新《煎茶水記》、蘇廙《十六湯品》、毛文錫《茶譜》。部分的有斐汶《茶述》、溫庭筠《採茶錄》。

陸羽《茶經》的問世,奠定了中國古典茶學的基本構架,創建了一個較爲完整的茶學體系,它是茶葉百科全書,是茶學、茶藝、茶道的完美結合。

此外,唐代尚有茶事繪畫、書法的出現,茶館也在中唐產生,茶具獨立發展,越窯、邢窯南北輝映。唐代文化發達,宗教興盛,特別是陸羽《茶經》的問世,終於使得茶文化在唐代成立,並在中晚唐形成了中華茶文化的第一個高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