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峯人物形象分析2000字左右

蕭峯,作爲金庸先生著名武俠小說《天龍八部》中的主人公,歷來受到衆多“金庸迷”的追捧,其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是本書中最成功的一個,我們認爲這個人物既合乎西方悲劇的特徵,又展現了中國傳統的英雄形象,具有非常典型的審美意義。

蕭峯人物形象分析2000字左右

一、西方悲劇特徵

蕭峯這一人物形象,不同於中國古典的悲劇人物,他具有古希臘神話式的悲壯,正向魯迅先生所講——“悲劇是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蕭峯的一生就從多個方面詮釋了對悲劇的這一理解。

(一) 主人公的身份

傳統西方悲劇,其主角要麼是皇室貴族,要麼是英雄豪傑,從盜火種的普羅米修斯到難脫命運擺佈的俄狄浦斯王,從歐里庇得斯塑造的美狄亞到莎士比亞筆下的哈姆雷特無一不是如此,他們都不同於我國傳統的悲劇主角——命運多舛的底層民衆,尤其是柔弱沒有反抗能力的女性。

蕭峯作爲《天龍八部》,甚至是金庸所有武俠小說中塑造的第一大英雄,無疑不是底層民衆,更並非柔弱沒有反抗能力。他本是中原第一大幫丐幫的幫主,是率領中原武林抵抗異族侵略的中堅力量。蕭峯天生神勇,即使是宋朝街頭巷尾的孩童都會打的“太祖長拳”,在蕭峯用來也如絕世神功一般。繼而蕭峯機緣巧合地救了女真首領完顏阿骨打,又幫助遼皇平定叛亂,被封爲遼國的南院大王,並與後來成爲大理皇帝的段譽、靈鷲宮主人同時又是西夏駙馬的虛竹結拜爲兄弟,從當時的政治形勢上看,他的地位可以說是放眼天下幾乎沒有能與之相匹敵的。

這樣的個人能力再加上相當的政治實力,蕭峯和我國傳統悲劇主角有着天壤之別,他更接近西方悲劇中那些有着較好出身的主人公。

(二) 主人公的精神

西方悲劇中,往往着重描寫主人公與無法調和的異己力量之間的衝特和抗爭,或命運如俄狄浦斯王,或性格如哈姆雷特,或社會如斯多克芒,但是無論阻擋在前邊的是什麼,主人公都會用自己所有的力量主動出擊,希望能夠找到解決問題的答案。但是正如易卜生在戲劇《人民公敵》中借斯多克芒說出的那樣:“世上最強的人,就是那個最孤立的人。”

作爲努力追求結果的蕭峯來講,他做一切事情,但是無法改變自己的命運。蕭峯一直希望通過努力、進取和拼搏能夠擺脫所謂冥冥之中的外力,他設法尋求身世的真像,苦苦尋找所謂的“大惡人”,卻更不能離開掌握他命運的漩渦。他一生悲苦:身世的糾纏,江湖人對其的不理解,所愛之人死於自己手下。儘管如此,蕭峯依然沒有被打-倒,他依然儘自己的能力去追求真-相,直至在“王霸雄圖 血海深恨 盡歸塵土”一回中,蕭峯才知道之前所謂的“大惡人”其實正是自己的親生父親。

(三) 主人公的結局

西方悲劇不會存在魯迅先生講的“廉價的大團圓”結局,英雄在結局中必須死去。別林斯基在《戲劇詩》中提到:“如果沒有這個犧牲或死亡,他就不能成其爲英雄,便不能以自己個人爲代價實現永恆的本體力量,實現世界的不可逾越的生存規則。”①可見,西方悲劇中英雄的死亡纔是劇情真正的高-潮,也只有這樣才能達到震撼人心的效果。

“意外的遭遇,不是悲劇。 ① 別林斯基:《戲劇詩》,楊-周涵主編:《莎士比亞評論彙編》,上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79年版,第443頁。

明知會朝這條路走下去,結果是悲劇,但仍然非朝這條路走去不可,這纔是悲劇。”② 蕭峯的結局是他自己選擇的,他沒有任何私心,沒有爲了哪個民族,也沒有爲了哪個國家。而是爲了天下衆多黎民,爲了天下蒼生的和平安詳,蕭峯選擇了死亡。蕭峯選擇自盡以後,不同的人懷着不同的心思,卻都展現出相同的悲傷和相同的崇敬。這一情節同時也把整部《天龍八部》推向了高-潮,而蕭峯的個人形象也只有用少林寺掃地僧的讚譽——“唯大英雄能本色”才能夠概括了。

二、傳統英雄形象

(一)古代英雄特質

蕭峯身上繼承了中國傳統的英雄特質,他武藝高強,慷慨好義,且一定要殺人。蕭峯曾經發誓不會殺死一個漢人,但是他大戰聚賢莊,殺死了不知道多少的昔日好友,然而我們沒有一個人苛責他,反而大聲叫好,深有快意恩仇之感。

中國的英雄不好色愛喝酒,蕭峯身世被揭開就是因爲他不好色,康敏爲了報復蕭峯“不曾看過她一眼”纔有了以下種種。身爲大理世子的段譽第一次見到蕭峯,就是看到蕭峯在店中飲酒,他一見之下就有想結識的心意了。金庸也爲這爲英雄設計了一位紅顏知己,但是爲了增強悲劇性,蕭峯親手殺死了自己最心愛的人。從另一個角度來講,阿朱是必須死的,因爲這是傳統英雄身邊不允許出現的角色。

(二)傳統母題借用

金庸先生在創作蕭峯這個人物的時候,大量借用了我國傳統母題。施愛東先生指出蕭峯故事的發展中,基本完全遵循了我國“英雄殺嫂”模式。

《蕭峯人物形象分析2000字左右》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