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劇的特點有哪些藝術特徵

崑劇是隻採用崑腔這一單一聲腔演故事的劇種,是中國古老的戲曲聲腔、劇種。下面是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崑劇的特點,希望能幫到大家!

崑劇的特點有哪些藝術特徵

  崑劇的特點

崑曲的藝術特點主要表現在劇本、音樂、表演三個方面:

l、劇本:崑曲劇本採用了宋、元時代的雜劇傳奇的結構方式,每出大戲分很多摺子,每折戲自成單元,都有一個貫串在總的情節上相對完整的小段情節,它的許多單折戲可以獨立演出。

在文學語言上,它繼承了古代詩歌、唐詩、宋詞、元曲的優點和長處,採用了長短句的方法,使每句參差錯落、疏密相間,把漢語的音樂性發揮得非常充分,通過字調、韻律、句法結構,產生一種剛柔、長短輕重和諧的藝術效果,京劇則採用七言詩歌發展而來的七字句、十字句,每句唱的字數都是固定的。

崑曲直到現在還經常原封不動,演唱幾百年前作家的作品。

2、音樂:中國的戲曲音樂大致分成兩種結構形式,即曲牌體和板腔體。崑曲音樂呈曲牌體結構形式,有一千多個曲牌,崑曲的每齣戲就是演唱其中的北曲、南曲或南北曲全套的曲子,它的唱腔婉轉細膩、吐字講究,有四聲、尖團之分,而京劇音樂是板腔體結構,它分爲西皮二簧等幾個板式。崑曲唱腔沒有過門。一支曲子一直唱到底,而且音域非常寬,如女聲要真假聲結合,難度非常大,京劇則每句都有過門,崑曲的主要伴奏樂器是笛子,而京劇主要是京胡。

3、表演:崑曲由於它的劇本和音樂的特點,使之舞蹈化、程式化的動作非常高,崑曲最大特點是載歌載舞,由於崑曲文詞非常典雅,所以在每句唱段中經常用舞蹈動作來表現人物的內心感情,或者用動作來輔助對文詞的解釋,崑曲的舞蹈動作經過意象、變形和裝飾性的各種手法使動作非常優美。連綿不斷,但難度也非常大,必須經過刻苦的訓練,才能一邊演唱、一邊舞蹈,京劇則是演唱時沒有大幅度的舞蹈動作,或舞蹈動作時,一般都不演唱,凡載歌載舞的劇目,一般都是演崑曲劇目,象《擋馬》、《鬧天宮》都是崑曲劇目,後來經過加工提高,也成爲京劇經常演出的劇目。

崑曲的表演非常細膩,每個行當都有不同特點,如旦角的嫵媚多姿,小生的儒雅瀟灑,花臉的粗獷豪放,武生武旦的剛健瀟灑,小丑的詼諧幽默。

崑曲在其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形成了自己鮮明的藝術特點:即慢、小、細、軟和雅。

所謂“慢”,是說崑曲的節奏緩慢,輕柔而婉折。崑曲擁有獨特的聲腔系統,它的發音吐字比較講究四聲,嚴守格律、板眼,唱腔圓潤柔美、悠揚徐緩;它的'曲調是傳統曲牌體,每齣戲都由成套曲牌連綴而成。這既是當時緩慢的生活節奏以及人們的緩慢心理節奏在戲曲藝術上的反映,也是“水磨腔”格律特點和演唱要求所造成的必然現象。

所謂“小”,是指崑曲可以在各類劇場的舞臺上演唱,但它最宜於家宅的廳堂或花園亭榭上演唱,是典型的“紅氍毹藝術”。

所謂“細”,是指崑曲表演十分細膩。崑曲是一門集歌唱、舞蹈、道白、動作爲一體的綜合性很高的藝術形式,它通過象徵虛擬性和程式化的歌舞動作表演故事,並在刻畫人物性格、表達人物心理狀態、渲染戲劇性和增強感染力方面,形成了完整而獨特的表演體系

所謂“軟”,是指昆戲說的吳儂軟語,唱的是柔婉的“水磨調”,再加上擅演纏綿悱惻的文戲,自然給人以一種軟而香的感覺。

所謂“雅”,是指崑曲高雅、文雅、典雅和清雅的風格。崑曲,單單看劇本,就是一種美的享受,而許多唱詞其實就是婉約悽美的詩詞。是故,崑曲藝術被知音者比喻爲蘭花。而崑曲藝術之“雅“,又是由它的慢、小、細、軟諸特色所決定的。

  崑劇的代表作

崑曲劇目共計保留了來源於南戲、傳奇作品和少量元雜劇的400多出摺子戲。現存輯錄摺子戲的曲譜有《納書楹曲譜》、《遏雲閣曲譜》、《六也曲譜》、《崑曲大全》、《集成曲譜》、《粟廬曲譜》等。《審音鑑古錄》是較早的身段譜。演出較多的有100多出,如《浣紗記—寄子》、《寶劍記—夜奔》、《鳴鳳記—吃茶、寫本》、《牡丹亭—鬧學、遊園、驚夢、尋夢、拾畫、叫畫》《玉簪記—琴挑、秋江》、《漁家樂—藏舟、刺樑》、《長生殿—定情、酒樓、絮閣、驚變、哭像、聞鈴、彈詞》。

崑曲在長期的演出實踐中,積累了大量的上演劇目。其中有影響而又經常演出的劇目如:王世貞的《鳴鳳記》,湯顯祖的《牡丹亭》、《紫釵記》《邯鄲記》《南柯記》,沈璟的《義俠記》等。高濂的《玉簪記》,李漁的《風箏誤》,朱素臣的《十五貫》,孔尚任的《桃花扇》,洪昇的《長生殿》,另外還有一些著名的摺子戲,如《遊園驚夢》《陽關》《三醉》《秋江》《思凡》《斷橋》等。

  崑劇的發展歷史

崑劇,舊稱昆(山)腔、崑曲,相傳爲元末明初江蘇崑山人顧堅初創,明中葉經魏良輔改革,形成曲調婉轉,以管笛伴奏爲主的新風格,俗稱“水磨腔”,受到觀衆歡迎。明萬曆年間(1573~1619年)出現大批作家和作品,並以蘇州爲中心向長江南北廣泛傳播。

元代後期,南戲流經江蘇崑山一帶,與當地語音和音樂相結合,經崑山音樂家顧堅的歌唱和改進,推動了他的發展,至明初遂有崑山腔之稱。明嘉靖十年至二十年間,居住在太倉的魏良輔總結北曲演唱的藝術成就,吸取海鹽、弋陽等腔的長處,對崑腔加以改革,總結出一系列唱曲理論,從而建立了委婉細膩、流利悠遠,號稱“水磨調”的崑腔歌唱體系。這時的崑腔也只是清唱,閒雅整肅、清俊溫潤。

之後,崑山人梁辰魚,繼承魏良輔的成就,對崑腔作進一步的研究和改革。隆慶末年,他編寫了第一部崑腔傳奇《浣紗記》。這部傳奇的上演,擴大了崑腔的影響,文人學士,爭用崑腔創作傳奇,習崑腔者日益增多。於是,崑腔遂與餘姚腔、海鹽腔、弋陽腔並稱爲明代四大聲腔。萬曆末,崑腔傳入北京,成爲全國性劇種,稱爲“官腔”。

從明天啓初到清康熙末,是崑曲蓬勃興盛的時期。劇作家的新作品不斷出現,表演藝術日趨成熟,行當分工越來越細緻。從演出形式看,由演出全本傳奇,變爲演出摺子戲。摺子戲的演出既刪除了軟散的場子,又選出劇中的一些精彩的段落加以充實、豐富,使之成爲可以獨立演出的短劇。

摺子戲以其生動的內容,細緻的表演,多樣的藝術風格彌補了當時劇本的冗長、拖沓、雷同的缺陷,給崑曲演出帶來生動活潑的局面。出現了一批生、旦、淨、醜本行爲主的應工戲,是觀衆百看不厭的精品。

由於崑曲格律嚴格,文辭古奧典雅,使她逐漸脫離了世俗社會。到乾隆末年,在北方崑曲的優勢地位已經讓位給後來興起的花部亂彈了。

猜你喜歡:

1.京劇的特點有哪些特色

2.戲曲特點有哪些特徵種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