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提高國小數學教學效果的方法論文

衆所周知,課堂教學是教學的基本形式,在傳統教學中,教師的講臺就是教學的主陣地。新課標要求在課堂教學中要把以往的“填鴨式”變成“自主式”,“鴉雀無聲”的課堂變成“小組討論”,新課標對國小數學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如何以最少的時間和精力,獲取最佳的課堂教學效果。下面就闡述一下提高國小數學教學效果的幾種主要的方法。

談提高國小數學教學效果的方法論文

一、充分做好課前準備

教師課前準備是否充分直接影響着課堂教學的效果,一個完整、明確的課堂教學目標必定能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果。那麼,科學的教學目標的制定體現在哪些方面呢?首先,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內容上合理地確定教學內容的廣度和深度。對低年級和高年級的學生要進行區分。由於不同年級的思維發展水平不一樣,因此相應的教學進度也要區別對待。其次,對教學內容中的重點和難點也要有所區分,這樣能夠避免在教學時抓不住主要的.基本內容,而在次要的或者學生容易接受的內容上多花時間從而達不到預定的教學效果。再次,教師要做好備課工作。如果教師對於一節課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過程等不能做到胸有成竹的話,如何能上出一節高效的課呢?數學老師不但要備課,而且要花時間深入鑽研教材,緊緊圍繞課題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做到“四個吃透”,即吃透教材、吃透學生、吃透設計、吃透自己。

二、擴大學生的參與度

數學課堂應該是“羣言堂”,學生的主體參與不應是少數“高材生”的“才藝表演”,教師必須發動學生羣體展開對課題的研討,對優秀學生固然要讓他們吃飽吃好,使他們的思維和能力得到充分地發展,但對所謂的“後進生”也絕不能放棄,而要量體裁衣,提出適合他們的問題,讓他們在解決之後感覺到自己的進步。學生羣體參與互相啓發所產生的互補、互促效應是個人單打獨鬥無法比擬的。

另外,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覺器官,鼓勵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在活動中、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行學習。在傳統的教學中,學和做是兩個獨立的過程,只有先學會了,才能去做,去解決有關的問題。我們要先鼓勵學生去做,在做中學。因爲在做的過程中,學生要充分藉助自己的生活平臺,綜合運用所有的生活經驗,甚至可能還要查閱有關的資料,從而做出合理的綜合和推論,分析解決當前的問題,形成自己的思考和認識。在這一過程中,學習者便可以建構起與此相應的知識經驗。在此基礎上,教師再進行提煉和概括,使得學習者所建構的知識更明確、更系統。

三、巧設情景科學引導

在教學新知識前,教師應有意創設生動、愉悅的意境,揭示知識間的聯繫,從而提高課堂效果。在創設情境上,教師可以把故事、遊戲引入課堂,也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進行操作。如在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前可安排這樣的情境“小剛、小強兩人吃一個蘋果,每個人吃多少呢?如果用數學該如何表示呢?”學生們會感到很有趣,並急於想了解,於是教師可以因勢利導,引出教學內容,帶學生們進入新知識的學習。由此可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力求將數學問題還原爲生活中常見的、能理解和接受的問題。也就是說,將數學“生活化”。這樣,學生不僅能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也能把數學學習同現實生活聯繫起來。當然,在教師提出問題後,也要注意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讓學生大膽嘗試解決問題。教學中要讓學生充分思考,要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性,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教師的主導作用在於設計好問題,激發思維,針對學生思考中的問題給以有的放矢的指導。

四、有效調整教學行爲

課堂教學是千變萬化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及時捕捉學生的閃光點,進行簡短的反思,給生成的問題騰出空間;要學會傾聽學生的見解,善於抓住機會,引導學生自主探究,並根據課堂上的具體情況,適時調整教學內容和方法,使每一個學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教師在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爲的同時,要觀察、反思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生學到了什麼、遇到什麼問題、形成了哪些能力等等。只有對學生學習行爲進行反思,纔能有效調整教學行爲,捕捉教學靈感,挖掘和拓展課堂資源,使課堂教學達到最佳效果,把上課所遇到的、處理了的問題,自己在課前沒有想到學生也沒有提到的而自己卻感觸到的寫成課後反思。

五、關注弱勢學生

學習後進生是指智力發展正常而成績欠佳這類學生。他們之所以成爲後進生,主要有以下原因: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學習缺乏興趣,主動性不強;學習能力相對較弱等。後進生是最敏感、最易受傷害的一個學生羣體,他們最需要的是教師的理解和關愛。教師應轉變自己的觀念,對待後進生,要充滿信心,滿腔熱忱地、科學地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