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提高國小數學課堂教學提問的效果

近兩個月的“國培計劃”遠程項目的培訓,使原本繁重的工作更讓人忙碌,但卻也讓我多了一份沉甸甸的收穫,衆多專家和學者的精彩課程,使我受益匪淺。參加“國培”培訓之後,我認真學習了相關課程,並積極參加班級論壇的討論,期間參加了鎮數學優質課比賽和在本校聽了幾位老師的課。現結合本人教學實踐就談談自己的一些粗淺看法。

如何有效提高國小數學課堂教學提問的效果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好的問題能激發思維,引導思維。教師要充分利用各種學習資源,爲學生提供值得探索的問題場景,爲學生的質疑、探究、應用提供幫助,做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組織者、引領者和合作者。

1提問要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心理學研究表明:興趣是力求認識某種事物或愛好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在活動中,興趣可以給人以巨大的動力;有了興趣,就能體驗到愉快和滿足,即使付出很大體力或長時間工作也不會覺得疲勞。

中南國小的黃老師在教學《認識整萬數》時,提出一個學生非常感興趣的問題:“同學們,我們鎮清水河上新建了跨江大橋,你們到過嗎?想不想領略一下跨江大橋的風采呢?”問題一提出,立即引起學生的興趣。清水河是我們家鄉的著名景區,跨江大橋是什麼樣子呢?學生們懷着激動又迫不及待的心情觀賞起景區的美麗風景,點擊了學生思維的興奮點,在快樂、興奮的氛圍中不知不覺地走進整萬數的認識和研究中。

2.提問要留給學生恰當的探索空間

《國小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問題的設置要具有啓發性,問題的呈現要有利於展開觀察、實驗、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動,引導學生進行探索與交流。因此教師在課堂上所提的問題,既要有一定的空間又要有一定的指向,這是從國小生的學習認知水平和數學學科的特點以及課堂教學40分鐘的限制出發的。也就是說,問題首先是一個具有現實性的、有意義、富有挑戰性的問題。其次問題也必須是指向明確的、它的提出要依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針對本節課的教學重點、難點,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比如在《比例的基本性質》教學中,問

題“比例中的內項和外項還有一個有趣的規律,請大家觀察課本中的四個比例,看看你能發現什麼?”一經提出,立即引起學生的思考與討論,一方面這個問題有一定的挑戰性,這個問題要運用一定的數學知識或方法,經歷一個過程才能解決。另一方面這個問題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問題直指“兩個內項”、“兩個外項”的規律,容易引起學生的注意,學生直奔“主題”,產生思維碰撞,發現比例的基本性質。從而確保有效教學時間的利用率

3.提問要能激發學生思考慾望

我在教學《圓柱的體積》時,

引入新課後,(1)談話:我們一起來回憶一下在學習圓面積計算時,是如何把圓轉化成我們已經學過的圖形來計算的? (學生回答後媒體演示,板書:轉化)

引發思考:那麼能不能把圓柱也轉化成我們學過的立體圖形呢?

(2)引導學生實驗操作:分組合作把圓柱切、拼成近似的長方體,並提出以下問題。(課件顯示)

① 圓柱通過切割、拼合後,轉化爲近似的長方體,什麼變了?什麼沒變?

② 這個近似的長方體的底面積與原來的圓柱的哪一部分有關係?

③ 這個近似的長方體的高與原來圓柱的哪一部分有關係?

④ 圓柱的體積計算公式是什麼?用字母如何表示?

談話時提出的“能不能把圓柱也轉化成我們學過的立體圖形呢?”這一問題的提出實際是滲透並啓發學生運用數學學習上一種重要的“轉化”思想。數學新知的學是建立在舊知的基礎上,將新知轉化爲學習過的內容。如平面圖形面積的計算、立體圖形體積的計算等。學生根據老師提的問題,積極開動腦筋尋求新知與舊知的聯繫點,激活了學生思維的火花。

第二層次的4個小問題,更是環環相扣地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孩子們在問題情境中一步一步進入到思維的高-潮,引導孩子們自主探究出圓柱體積的計算方法和公式。同時也滲透了以直代曲的觀點,又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

4.提問要兼顧全體學生

公開課中,你常常看到教師提了問題後,指名回答的學生都是對答如流,爲什麼正確率這麼高呢?我曾經做過調查,在聽了某老師的課後,問了那個班的學生,回答問題的都是些什麼樣的學生?“都是尖子生。”有的是本班學生,有的在借班上課時,竟然從幾個班抽調優生到自己的課堂上來助陣,回答問題。筆者就在想,這樣的課堂提問怎麼能做到“面向全體”呢?提的問題應做到兼顧優生和差生,調動所有學生的積極性。

5.提問要適合時機

課堂上的問題可以很多,但出現或提出的層次需要看具體情況,並不是所有的問題一下子全部出示。讓學生有個思維的層次感。適當的時候才提適當的'問題。

《如何有效提高國小數學課堂教學提問的效果》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