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人物形象分析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於1874年-1877年間創作的第二部里程碑式的長篇小說,被廣泛認爲是寫實主義小說的經典代表。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安娜卡列尼娜人物形象分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安娜卡列尼娜人物形象分析

安娜卡列尼娜人物形象分析

"這種畫十字的習慣動作,在她心裏喚起了一系列少女時代和童年時代的回憶,周圍籠罩着的一片黑暗突然打破了,生命帶着它種種歡樂燦爛的往事剎那間又呈現在她面前……她想站起來,閃開身子,可是一個冷酷無情的龐然大物撞到她的腦袋上,從她身上碾過。”一個美麗的女子就這樣像花兒一樣枯萎凋謝了,生命其實很脆弱,社會的風雨,環境的黑暗,自身的矛盾讓這個美麗的女子只有用死來獲取心靈的安寧。這是一個悲劇,是一個百年來震撼人心的悲劇!當讀到安娜臥軌的那段時,心裏有一陣莫名的揪心的痛……或許只有這樣她才能夠解脫,負疚,嫉妒的愛戀,無可奈何的現實狀況,愛情的痛苦......解脫,徹底解脫......

安娜是一個美麗的女子,她的美不僅是外表的優雅高貴氣質,更是心靈的純真美。她的聰慧、典雅、質樸、活躍,她的單純、沉靜、從容、高貴使她成爲了蕪草叢中的奇葩。使得她在任何交際場上出現都是美豔絕倫的。

安娜是個美麗的貴婦人,她有一個在政壇上春風得意的丈夫和溫順可愛的兒子,她的生活是舒適安逸的,但卻也是缺乏生機的。“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如果說她嫂嫂的不幸是丈夫的不忠,那麼安娜的不幸則是擁有沒有愛情的婚姻。之所以說沒有愛情並不是安娜不愛她的丈夫,而是她的丈夫根本就不愛她,卡列寧在乎的是他的榮譽和官勳,他是一個自私的僞君子,正如安娜所說:"沽名釣予,飛黃騰達—這就是他靈魂裏的全部貨色."他從沒有考慮過安娜的想法,他不懂得如何去愛她。缺乏愛情的婚姻就如一潭死水,卡列寧能夠虛僞的苟活,但真誠的安娜不行,愛情是她靈魂的一部分,沒有愛情,她的生活就沒有了生機。伏倫斯基第一次見到安娜時只是短促的一瞥,“伏倫斯基發現她臉上有一股被壓抑着的生氣,從她那雙亮晶晶的眼睛和笑盈盈的櫻脣中掠過……她故意收起眼睛裏的光輝,但它違反她的意志……”長期生活在沒有愛情的家庭裏,安娜只好壓抑自己,順從現實的狀況,可她畢竟是個弱女子,她渴望真摯的愛情!可現實狀況了卻成全不了她,當她向卡列寧承認自己與伏倫斯基的關係時,卡列寧想到的解決辦法永遠都是爲了自己的利益和名譽,"要麼離婚,但離婚就要上法庭,就要出醜......我不該倒黴,她和他也不該幸福......採用一切辦法斬斷他們的私情,最主要的一點是—他本人不承認—要懲罰她......她活該倒黴."卡列寧認爲所有的錯都在安娜,她的做法使他蒙羞,她是罪人,她理當受到折磨和懲罰,對於這樣的丈夫,安娜氣得發抖,氣得痛哭,她不想欺騙自己的感情,她寧願他把她殺了,可這是不可能的,她明白,她沒法掙脫丈夫設下的羅網.事實也確實如她所想的那樣,直至最後,卡列寧斬釘截鐵地拒絕同安娜離婚,不能離婚,安娜就永生不能自由,心靈永遠無法安定!婚姻的失敗爲安娜的悲劇埋下了伏筆,它時時刻刻都折磨着安娜,這是一道深淵,安娜永遠無法跨越,她所看到的只有絕望和無助!

安娜單純、善良、自然、雅緻.剛下火車,當她聽說一個看路工因喝醉酒而不幸被火車軋死,他家裏有一大幫子人全靠他一個人養活時,安娜激動地說:"不能替他想點辦法嗎?"一顆真誠善良的心躍然紙上.在舞會上,伏倫斯基請安娜跳舞,吉娣因此很不高興,第二天,安娜邊急着離開,她爲這件事情而感到愧疚和自責,因爲她破壞了吉娣的"幸福",雖然這並不是真正的幸福.在她和伏倫斯基談論感情話題時,她的臉燒的通紅,單純而羞澀,安娜是一個很有魅力的女人,這種魅力是來源與內心的.對安娜一直懷有成見的列文,都爲她的美爲她的豐富活躍的精神世界所吸引,她那在瞬間由悠閒恬靜而又顯得那麼優美雅麗突然變爲好奇、氣憤和傲慢的神情,她的美貌、聰明和良好的教養,都深深打動了他,使他不由地在內心裏讚歎道:“這是怎樣一個女人!”“一個多麼出色、可愛、逗人憐惜的女人!”“這個活人身上帶着一種新鮮的動人心魄的風度。” 短暫的會面,便使列文依依不捨地離安娜而去時,他“又望了望那幅畫像和她的姿影,他感到對她發生了一種連他自己都覺得驚訝的一往情深的憐惜的心情。”

安娜是一個勇敢、誠實、正直、有高度人格尊嚴感和責任感的女性.當她接受伏倫斯基的愛情後,她就處於一種矛盾之中,她想離開卡列寧,然後和伏倫斯基結婚,永遠扔掉那種自欺欺人的生活,擁有真正的愛情和美滿的家庭,但是她也是一位母親,她想到了兒子謝遼查,偌大的家庭,卡列寧不能給她愛,兒子就成了她的一切,如果她離開丈夫,兒子怎麼辦?她想帶走兒子,但這是根本不可能的,如果她爲了自己的愛情而離開,兒子將失去母愛,如果這樣做了,兒子會怎樣對待她這個拋棄父親的母親,她愛兒子但卻無可奈何,取捨之間難以抉擇。安娜能勇敢的直面卡列寧,對他坦白並跟舊生活決裂。她說:“我知道了我不能再欺騙自己,我是活人,罪不在我,上帝生就我這樣一個人,我要愛情,我要生活。”她是一個正直而不放蕩的女人,她追求真摯的愛情,她曾對伏倫斯基說:“愛,我所以不喜歡那個字眼,就正因爲它對於我有太多的意義,遠非你所能理解的。”她想遠離社會虛僞的淤泥,追求真正的自己,真正的生活,超脫自己,所以她大膽的追求自己想要的愛情,哪怕她失去所有。她對伏倫斯基說:“你要明白,自從我愛上你那天起,一切都發生了變化。對我來說天下只有一樣東西,就是你的愛情。只要有了它,我就覺得自己很高尚,很堅強,對我來說沒有什麼是屈辱的。我以我的處境自豪……”她從沒有後悔過自己對愛情的執着,當她被社會所否認時,她依舊穿着富麗的連衫裙去看歌劇,她想獲得心裏上的勝利感,雖然這很痛苦,但她還是要這樣做,她所追求的是真實的自己,她知道自己不可能得到社會的尊重但她依然要迎難而上,她想找到一個可以讓她感覺安全的生活方式或者心理安慰來支撐她的精神世界,但卻無法找到!

安娜同時也是一個矛盾的人,她缺乏安全感,疑心重,她想超脫自己但生活和社會的種種顧慮讓她無法做到這一點。當她徹底與卡列寧決裂,和伏倫斯基一起生活時,她無法坦誠的面對自己,因爲她的心中有太多愧疚和顧慮,當陶麗開導她讓她給卡列寧寫信要求離婚時,她有些怯懦,“就算我去試一試。可這意味着什麼呢?這意味着我雖然恨他,卻不得不在他面前低頭人錯......我也許回得到一個侮辱性的答覆......就算我取得了他的同意,可是兒子......兒子呢?”"謝遼查和伏倫斯基,我可以說是一樣愛......把他們聯結在一起卻是我唯一的願望.這一點要是辦不到,一切也就無所謂了."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其實她心裏很清楚,她選擇了伏倫斯基就意味着她會失去兒子,但她怎麼都割捨不下,無法完美的事情她希望完美,結果只能越來越失望.社會的排斥,安靜的生活環境讓她害怕失去僅有的愛,她對生活很迷茫,不知所措,特別是當卡列寧拒絕離婚時,她唯一的希望也破滅了,所以她不惜一次又一次的和伏倫斯基吵架,對他發生猜疑,生他的氣,尋找種種理由發泄,哪怕她知道這很危險,這樣做可能會讓他遠離自己,但她沒辦法擺脫自己的心魔,她需要他陪在她身邊安慰她,愛她,給她安全感,讓她知道這個世界還有人能疼惜她.她需要尋找一個支點讓自己找到現實和未來的方向,但怎麼也找不到,所以她以折磨自己和他人的方式來解除這種痛,她越來越害怕寂寞,害怕孤獨,她雖然和伏倫斯基吵架,但這也表明她越來越依賴伏倫斯基,越來越離不開她.她找不到合理的方式來解決自己內心的矛盾,所以採取了極端的方式,但卻不能被伏倫斯基完全體諒,由此痛苦就更深一層,當積累到一定程度而無法排遣時,她只有選擇死亡,只有死亡才能讓她解脫,讓她安寧!

安娜的悲劇從多方面揭發和控訴了沙皇俄國特別是它的上流社會的腐敗和黑暗,腐化,虛僞的貴族道德原則,愛慕虛榮的風氣......整個社會讓安娜無處藏身,除了封閉自己,她別無選擇!愛情的幻滅是悲劇的直接原因,爲了愛情,安娜幾乎犧牲了一切,換來的結局卻是失望與憎恨。安娜企圖通過愛情擺脫“虛僞與欺騙”的上流社會,但伏倫斯基是不可能和她一起遠離社會的,他需要在虛僞的上流社會中爲自己的未來謀出路.她對伏倫斯基估計過高,期望過大。期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她的世界與伏倫斯基的世界的鴻溝越來越大,越來越深,無可挽回.......愛情的幻滅讓安娜徹底崩潰,混亂的內心世界除了解脫已沒任何希望!所以她選擇了死亡來安撫自己!:“全是虛僞,全是謊話,全是欺騙,全是罪惡!”是她對社會的控訴,也是她對愛情絕望的最後哀訴!

托爾斯泰成功的塑造了安娜這個形象,在我看來,托爾斯泰通過安娜的矛盾和思考表現了自己對整個社會的思考,這本書深刻反映了俄國資本主義制度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也反映出作家自身的深刻的思想矛盾,他的民族主義與他的無政府注意和泛愛論幻想混合在一起;他反對少數人在物質和精神上剝削多數人,但又號召人們以非暴力的方式去求取解放;他自己身上也充滿着一種戰鬥的叛逆精神,但卻又用一套所謂“道德自我完善”和“全人類的愛”的枷鎖來約束自己和別人;他看到並承認科學與文化的進步對人類發展的意義,卻又主張回到原始的自然生產方式中去,只因爲資本主義制度下掌握在剝削階級手中的科學成果給人民帶來災難和窮困。托爾斯泰一生都在苦苦地追求和探索,但他卻永遠都不能求得內心的平衡和安寧......

《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偉大的作品,一部讓人回味無窮,一部讓人反省和深思的作品!

安娜卡列尼娜中的精彩書摘

奧勃朗斯基憑着一點小聰明,在學校裏書念得不壞,但他常常偷懶,又喜歡淘氣,因此畢業時名次還是排在末尾。他生活放蕩,年資不高,卻在莫斯科官廳裏擔任一個體面而且俸金優厚的官職。這個位置他是通過妹妹安娜的丈夫阿歷克賽·阿歷山德羅維奇·卡列寧的關係謀得的。卡列寧在部裏身居要職,奧勃朗斯基的官廳就隸屬於他那個部。不過,即使卡列寧不給他的內兄謀得這個位置,奧勃朗斯基通過其他許多親戚——兄弟、姐妹、從表兄弟、從表姐妹、叔伯、舅父、姑媽、姨媽等等——的關係,也可以弄到這個或其他類似的位置,每年約莫有六千盧布俸金。他需要這筆進款,因爲他的妻子雖說有大宗財產,他自己經營的事業卻總是很不順手。

奧勃朗斯基的親戚朋友極多,莫斯科和彼得堡幾乎有一半人認識他。

他生於炬赫的官宦世家。官場裏上了年紀的人,有三分之一是他父親的朋友,從小就認識他;另外三分之一是他的知交;再有三分之一是他的老相識。這樣,地位、租金、租賃權等塵世福利的支配者都是他的朋友,他們是不會把一個自己人忘記的。因此,奧勃朗斯基要弄到一個肥缺並不太費力。他只要不固執己見,不妒忌,不同人吵架,不發火就行,而他生性隨和,素來沒有這些毛病。要是人家說,他不能得到他所需要的肥缺,他會覺得可笑,再說他也沒有什麼非分的要求。他所要求的只是領取跟他的同年人一樣的俸金,因爲他任這類官職絕不比別人差。

凡是認識奧勃朗斯基的人都喜歡他,不僅因爲他善良樂天,誠實可靠,還因爲在他的身上,在他英俊健康的外貌上,在他閃閃發亮的眼睛,烏黑的眉毛、頭髮和白裏透紅的臉上,有一種招人喜愛的生理上的力量。“哦!斯基華!奧勃朗斯基!是他來了!”誰遇見他都會這樣笑逐顏開地叫起來。即使有時同他談話並不特別有趣,但到了第二天或者第三天,遇見他還是很高興。

奧勃朗斯基主管莫斯科那個官廳已有三年,他不僅獲得同僚、下屬、上司和同他打過交道的一切人的好感,而且受到他們的尊敬。奧勃朗斯基贏得他的同事普遍尊敬的主要原因是:第一,他由於知道自己的缺點,待人接物極其寬大;第二,他的自由主義不是從報上學來,而是天賦的,因此很徹底,本着這樣的自由主義思想,他對人一視同仁,不問他們的身分和頭銜;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他對職務總是很隨便,從來不賣力,也從來不犯錯誤。

奧勃朗斯基到了官廳,在畢恭畢敬的看門人陪同下,挾着公事包走進他的小辦公室,換上制服,這才走到辦公大廳裏。全體文書和公務員紛紛起立,快樂而恭敬地向他鞠躬。奧勃朗斯基照例走向自己的位子,一路上跟同事們——握手,然後坐下來。他先講幾句笑話,講得很有分寸,接着開始辦公。辦公時應保持多少自由、隨便和禮節,才能使大家愉快地工作,這一層奧勃朗斯基比誰都懂得。祕書像其他官員那樣,愉快而恭敬地拿着公文走過來,並且用奧勃朗斯基所提倡的沒有拘束的親暱語氣說:“我們終於拿到奔薩省的報告了。這就是,你要不要……”“終於拿到了?”奧勃朗斯基用一隻手指按住公文說,“哦,各位……”辦公就這樣開始了。

“他們不知道,我這個長官半小時前還像一個做錯事的孩子呢!”他一面煞有介事地低下頭聽報告,一面想,但眼睛裏含着笑意。辦公要持續到兩點鐘,這以後才能休息和進餐。

不到兩點鐘的時候,辦公廳的大玻璃門突然打開了,有一個人闖進來。坐在沙皇像和守法鏡下辦公的全體官員,看到有機會鬆散鬆散都很高興,紛紛向門口回過頭去。但看門人立刻把闖進來的人趕了出去,隨手把玻璃門關上。

等祕書讀完公文,奧勃朗斯基站起來,伸了個懶腰,按照時髦的自由主義作風,就在辦公廳裏掏出一支菸,往他的小辦公室走去。他的兩個同僚——老資格的官員尼基丁和侍從官格里涅維奇跟着他走去。

“吃過飯還來得及辦完。”奧勃朗斯基說。

“當然來得及!”尼基丁說。

“福明那傢伙是個十足的騙子手。”格里涅維奇說到同他們正在辦的案件有關的一個人。

奧勃朗斯基聽了格里涅維奇的話皺皺眉頭,表示不該過早地下判斷,但一句話也沒有說。

“剛纔闖進來的是誰?”他問看門人。

“大人,有個人趁我一轉身,問也不問就鑽了進來。他要見您。我說,等官員都走了,再……”“他在哪裏?”“大概在門廳裏,剛纔還在這兒走來走去呢。哦,就是他。”看門人指着一個體格強壯、肩膀寬闊、蓄有鬈曲大鬍子的男人說。那人也不脫下羊皮帽,就沿着石級磨損的臺階矯捷地跑上來。一個瘦小的官員挾着公事包正好往下走,就站住了,不以爲然地望望這個跑上來的人的兩隻腳,然後用詢問的目光對奧勃朗斯基瞟了一眼。

奧勃朗斯基站在臺階頂上。他一認出跑上來的人是誰,他那張被制服的繡花領子托住的和顏悅色的臉就更加容光煥發了。

“哦,原來是你!列文,你到底來啦!”他打量着迎面走來的列文,帶着友好而嘲弄的微笑說。“你怎麼屈駕到這鬼地方來找我呀?”奧勃朗斯基說。他不以握手爲滿足,又吻了吻他的朋友,“你來好久了嗎?”“我剛到,很想看看你。”列文一面回答,一面羞怯而憤怒地向周圍望望。

“嗯,到我的辦公室去吧。”奧勃朗斯基知道這位朋友自尊心很強,容易惱羞,就說。他挽住列文的胳膊,拉着他走,彷彿帶着他經過什麼危險的地方。

凡是相識的人,奧勃朗斯基差不多都“你我”相稱;不論是六十歲的老人還是二十歲的青年,是演員還是大臣,是商人還是侍從武官,他都一視同仁,因此在社會最上層和最下層,他都有許多老朋友。這些處於社會兩極的人,要是知道通過奧勃朗斯基的關係,他們之間也有共同的東西,準會感到驚奇的。他會跟隨便什麼人一起喝香檳酒,凡是同他喝過香檳酒的人,他都同他們“你我”相稱。因此,如果有下屬在場,他遇見一些不體面的“你”——他就這樣戲稱他的許多朋友,——他也會憑他的機靈沖淡下屬不愉快的印象。列文並不是一個不體面的“你”,但奧勃朗斯基憑他的機靈感覺到,列文以爲他也許不願在下屬面前暴露同他的親密關係,因此連忙把他領到他的小辦公室裏去。

列文跟奧勃朗斯基的年齡不相上下,他們彼此“你我”相稱也並非只是因爲香檳酒的緣故。列文從小就是他的同伴和朋友。他們儘管性格不同,志趣各異,卻像一般從小就熟識的朋友那樣感情深厚。不過他們也像一般行業不同的朋友那樣,對對方的工作,口頭上也會談論並表示贊成,心底裏卻總是鄙薄的。他們各人都以爲自己所過的是唯一正確的生活,而別人卻在虛度年華。奧勃朗斯基一看見列文,就忍不住露出嘲弄的微笑。他看見列文從鄉下來到莫斯科不知有多少次了。列文在鄉下忙忙碌碌,但究竟在忙些什麼,奧勃朗斯基從來不很清楚,而且也不感興趣。列文每次來莫斯科,總是情緒激動,慌慌張張,手足無措,又因自己這種窘態而惱怒,而且對各種事物往往抱着人家意料不到的新觀點。奧勃朗斯基對他的這種態度又是嘲笑,又是欣賞。同樣,列文心裏也瞧不起朋友這種城市生活方式和他的職務,認爲他辦的公事根本沒有意思,因而經常加以嘲笑。所不同的只是,奧勃朗斯基做着一般人都在做的事,笑得很自在,很淳樸,而列文卻笑得不自在,有時還有點氣憤。

安娜卡列尼娜的人物介紹

安娜·卡列尼娜是19世紀俄羅斯文學巨匠托爾斯泰筆下最富有魅力的女性形象,她那迷人的風采,至今仍然像磁石一樣牽引着全世界無數渴望善與美的心靈。她那勇敢的叛逆和不屈的追求,猶如一束衝動的野火,燭照着整個俄羅斯的文學畫廊。作者極力表現安娜美麗的外貌、美麗的感情和美麗的精神世界,以致他娓娓寫道:“她那穿着簡樸的黑衣裳的姿態是迷人的,她那戴着手鐲的圓圓的手臂是迷人的,她那掛着一串珍珠的結實的頸項是迷人的,她那鬆鬆的捲髮是迷人的,她的小腳小手的優雅的輕快的動作是迷人的,她那生氣勃勃的、美麗的臉蛋是迷人的”,這一連六個“迷人”,充分展示了安娜超凡出衆的美麗風采。

安娜出身極爲高貴,是柳立克王室的後代,半個彼得堡都是她的親戚。可是她的命運卻很不幸,從小父母雙亡,寄居在姑母家裏。在她17歲還沒有成年的時候,就由姑母作主,嫁給了37歲的省長卡列寧。卡列寧這個長着一對討厭的扇風耳、肥頭大腦的傢伙,野心勃勃,虛僞透頂,一心想向上爬,這就是他靈魂中全部的東西。而且他的確也一帆風順,短短8年時間,就爬上了內閣部長的高位,成爲“彼得堡最重要的官員”。他最最關心的是如何打敗自己的政敵,鞏固自己的官場地位,這個官氣十足也理性十足的人物,根本不關心妻子的感情生活。以致於他同妻子談話的時候,也像起草他最喜愛的公文一樣,先寫下一個大綱,然後一條兩條三條四條,搖頭晃腦念上一遍,簡直就同向女祕書訓話一樣枯燥。這對於人格高潔並以感情爲第一生命的安娜,無異於地獄般的煎熬,因而安娜痛苦地說:“卡列寧不是男子,不是人,他是一架官僚機器。想升官,這就是他靈魂中全部的東西。”儘管如此,安娜仍然壓抑着內心的痛苦,同他過了8年苦悶虛僞的生活,還生了個兒子謝廖沙。安娜曾經試圖去愛丈夫,可是丈夫根本就不值得愛,可見,兩人思想性格的尖銳對立,正是家庭破裂的根本原因。

由於安娜的哥哥奧布浪斯基同家庭女教師外情,嫂嫂杜麗便同哥哥大鬧一場,家庭危機愈演愈烈。爲了調解哥哥與嫂嫂的糾紛,安娜不得不從彼得堡乘火車去莫斯科。在火車上,她遇到了青年軍官渥倫斯基。渥倫斯基22歲,比安娜還小4歲,他風度翩翩,熱情活潑又年輕,渾身洋溢着青春活力,這就同年老古板、官氣十足的卡列寧構成尖銳的'反差。同渥倫斯基的相遇是安娜性格的轉折點,使她第一次領略到了她從來沒有體驗過的愛情,認識到過去全部生活的虛僞。於是,個性解放的激情衝破了上流社會陳腐偏見的羅網,她喊出了“我要愛,我要生活”的叛逆呼聲,並且不顧一切地同渥倫斯基結合了。

安娜以感情爲第一生命,是個內心世界豐富崇高的女性,有着極其崇高的人格追求,渾身煥發着美麗的生命元氣和青春活力。她極其珍視自己的愛情,不願意像其他貴婦人一樣,偷偷摸摸當情婦,以喪失個性的人格尊嚴來獲得上流社會的默許。在觀看軍官賽馬的時候,她一旦看到渥倫斯基從馬上摔下來,立刻淚流如雨,整個胸部都在顫抖着抽泣,因而大受上流社會小姐太太們的指責。在回家的途中,她公開承認自己與渥倫斯基同居,可卡列寧的回答卻是:“嚴格地遵守外表的體面”,不要把渥倫斯基帶到家裏來。卡列寧的殘酷自私使得安娜渾身發冷,她再也無法在這個家庭裏生存,而她同渥倫斯基的公開結合卻又把自己置於同上流社會對立的地位。於是,這個弱女子同上流社會之間,便展開了力量懸殊的殊死鬥爭。

緊緊包圍安娜的上流社會有三個集團。第一個是卡列寧爲首的官僚集團,代表政界,慣於採用法律與專制來迫害進步的人們。第二個是老太婆莉濟婭爲首的虔信宗教的貴婦人集團,代表宗教界,“和一切教會和教派的最高權威都有着密切的關係,”時常運用宗教力量來壓迫安娜。第三個是特培茜代表的年輕貴族婦女集團,代表社交界,她們無恥,只是因爲一隻手牢牢地抓住了宮廷,纔不至於墮落到娼妓的地位。她們向安娜關閉了社交界的大門,使得安娜無人可談,無處容身,陷入了空前的孤立。正是這三個集團組成了密密的羅網,封鎖着安娜的一切出路,最後把安娜逼得自殺。由於卡列寧是個權位顯赫的高官,以致上流社會的男男女女們都爭先恐後地爲他效勞,自告奮勇充當迫害安娜的走卒。在這類官本位的社會態勢下,勇敢而柔情的安娜已經無路可走了。她提出離婚,卻沒有人理睬;她提出帶走兒子,卻受到冷冰冰的拒絕,甚至她來到戲院裏看看戲,也受到貴人們羣起而攻之的起鬨,以致於安娜遭受了終生難忘的侮辱。由於這個上流社會手段無所不用其極,勢力又無孔不入,安娜像一隻陷入網中的小鳥一樣東躲西藏最後還是逃脫不了滅亡的命運。可見,上流社會的殘酷迫害,是導致安娜死亡的根本原因。

渥倫斯基對愛情的冷淡則成爲加速安娜死亡的催化劑,使得安娜陷入了空前的絕望和孤立無援的窘境。固然,作爲一位洋溢青春活力的青年,他接受了個性解放時代潮流的感召,有一定的民主思想。他也有許多的優點,例如,他爲人慷慨,把父親留下來的絕大部分遺產都讓給了哥哥,對下層人民也表現出一定的同情,在火車上看到一名鐵路工人被壓死了,立刻拿出200盧布,贈給孤苦無依的寡婦。他對安娜的愛情儘管時冷時熱,卻不乏真誠,否則聰明的安娜就不會把人生的希望捆綁在他身上。但是,他作爲上流社會“花花公子的高級標本”,遊戲人生,耽於享樂,整個思想觀念都打上了上流社會的深深烙印。他根本不可能改變根深蒂固的貴族生活方式,整日沉迷於遊獵、騎馬、賭博。他有時候,勁頭十足,號召安娜離開丈夫,兩人重新開始新的生活,或者乾脆逃到國外去當寓公。可是他回過頭來仔細一想,便“清楚地看到還是避免那樣做爲好”。

這是因爲,功名心是他從小夢想,當他看到自己的同學謝爾普霍夫斯科依如今掛上了耀眼的將軍肩章,而自己卻是一個可憐巴巴的騎兵大尉,於是便妒嫉得眼睛流血,抱憾不已,爲自己的愛情而大吃後悔藥。他越來越感到委屈,感到自己爲安娜犧牲得實在太多,爲了愛情而把本可以輝煌一番的前途給毀了。謝爾普霍夫斯科依狠狠地教訓這位昔日的老同學說:“女人是男子前程上的一個大障礙。

愛上了一個女人,再要做什麼事情就很難了。”這句話顯然對渥倫斯基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他羞愧得“漲紅了臉”。由於他覺得自己付出的的代價太大,對安娜的愛情也就必然冷淡下來。事實上,爲了維繫這個愛情,安娜也作出了最大的努力,她極力投渥倫斯基所好,每天都精心打扮,藉以彌補雙方年齡的差距;不願意生孩子,藉以保持苗條的體形;甚至還勉爲其難地愛上了養馬和體育運動,爲的是培養同對方的共同語言。結果仍然堵不住渥倫斯基日益膨脹的功名心,以致雙方不斷地鬧彆扭,“公開承認感情完全冷淡了”。並且渥倫斯基不顧安娜的堅決反對,一定要進城去請母親在財產委託書上簽字,而把安娜冷落在一邊。於是,維繫生命的最後一根細線崩地一聲斷了,安娜已經走投無路,既不可能回到丈夫家裏,也不可能繼續這種難堪的同居生活,她年輕的身軀便奔向了飛馳的車輪,一顆美麗的靈魂便在瞬息之間灰飛煙滅。

應該指出,渥倫斯基的確真誠地愛過安娜,他聽到安娜死訊的時候,立刻變得蒼老,“充滿痛苦的面孔像石化了一樣”,而且整整六個星期他對誰也不說話,幾乎不吃東西。他唯一的選擇,是報名當志願兵上前線,在戰場上毀滅自己無謂的生命。可見問題並不在於他不愛安娜,而是他無法理解安娜的嚴肅愛情,雙方人生價值觀的差距實在太大了。

同時,安娜作爲貴婦人的性格弱點也在這一悲劇中產生了十分嚴重的負面效應。安娜畢竟是柳立克王室的後代,她的血管裏奔流的是貴族的基因,根深蒂固的貴族教養的因襲重負,使得她在這場殊死搏鬥的人生大角逐中顧慮重重,痛苦萬狀。她接受了個性解放的影響,勇敢地保衛自己神聖的愛情權利,體現出英雄般的勇氣和令人顫慄的人格力量,她那“我要愛,我要生活”的強勁呼聲,迴響着時代的召喚,時代的強音。另一方面,她又用貴族傳統的人生價值觀來看待自己的愛情,承認自己是“有罪的女人”,“墮落的女人”。她總是希望把愛情與“合法”聯繫起來,希望把代表“合法”的卡列寧同代表愛情的渥倫斯基合二而一,她便不停地做惡夢,夢見兩個粗野的男人“同時對她濫施撫愛”。內心兩種觀念的劇烈衝突使她的靈魂佈滿傷痕,最後導致她精神崩潰而自殺。

安娜形象具有永恆的魅力,她充盈的生命元氣,不屈的叛逆精神,那種絕不向惡勢力屈服的勇士氣概,化作一曲生命的頌歌,其中每一個美麗的音符,都在讀者胸膛中激發起對舊制度的憎恨與對新生活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