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大綱

《安娜·卡列尼娜》是列夫·托爾斯泰的代表作之一,托爾斯泰將形式與內容的對立統一運用在《安娜·卡列尼娜》,小說的形式上,主要由兩條線索構成。下面是小編爲您整理的關於安娜卡列尼娜的讀後感,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大綱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一

安娜臥倒在了那佈滿砂土和煤炭的枕木上,一顆曾經那麼動人的、真摯的、生氣勃勃的生命星劃過天際,終極的隕落在她愛恨開始的鐵軌上。《安娜卡列尼娜》的電影版本很早以前便看過了,但始終覺得那並不是真正的安娜,或者說那並不是我所希望看到的安娜,因此始終想看到列夫.托爾斯泰筆下的那個安娜,可認真的捧上書本來品讀時,內心卻始終不得安寧。當安娜與渥倫斯基在火車站臺第一次相見時,“但是感到他非得再看她一眼不可…當他回過頭來看的時候,她也掉過頭來了,她那雙在濃密的睫毛下下面顯得陰暗了的、閃耀着的灰色眼睛親切而留意地盯着他的臉、似乎是在尋找什麼人似的”一見鍾情固然以悲劇結尾,可浪漫的邂逅卻讓我沉醉在美妙的、沉靜的境界中。賽馬場上安娜的失控表露了他們的戀情,安娜生下了他的孩子,卡列寧的宗教寬容讓安娜感謝又憤怒,安娜與渥倫斯基出國了,又回來了,安娜遭到了社交界以及家庭的拋棄,而渥倫斯基卻重新踏進社交圈,醉心於自己美好的前途,懸而未決的離婚協議、肝腸寸斷的念子之情、自私深沉的愛情獨佔心理,這一切既讓安娜體會到了八年的無愛婚姻裏喪失已久,又讓她平靜的心靈經歷了一場喜怒哀怨的風暴。而我也隨着安娜的故事沉浮時而興奮,時而憂傷,時而掙扎。尤其到了後面,安娜被孤獨與嫉妒折磨得生不如死,沒有人傾述、沒有人理解時,我終於能稍微明白爲什麼安娜選擇死亡,她太痛苦了,死亡才能擺脫一切。

渥倫斯基愛安娜,而且他的愛並不膚淺,也許剛開始他對安娜的愛戀有着虛榮的成分,但安娜患上產褥熱即將死往時,“他在她患病期間真正熟悉了她,瞭解了她的心靈,所以他覺得以前就似乎從來沒有愛過她,現在,在他了解了她,真正愛上她的時候,他卻在她眼前顯得非常低下”甚至列文也爲她傾倒,由於“她除了聰明、文雅、美麗之外,她還非常老實…”我也愛安娜,從書中瞥見她的第一眼,我便愛上了這個“彷彿有一種過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整個的身心,違反她的意志,時而在她的眼睛的閃光裏,時而在她的微笑中顯現出來”的生氣勃勃的女人,而她鼓起勇氣與情人遠走高飛時,我更是不可抑止的迷戀上了她,這種迷戀不在是站在讀者的角度喜歡她、欣賞她,我甚至想自己就化身爲她,讓我能分享她生命力的一切迷人品質。

可愛的安娜還是自殺了,當看到她在自我折磨中苦度人生時,我甚至希看她早點結束生命。她的死亡始終是一個悲劇,吉蒂獲得了幸福,多麗依舊安穩度日,卡列寧照樣平步青雲,可只有安娜,由於她選擇了自由,選擇了真誠,選擇了勇敢,最後卻不得不死亡,她違反了貴族社會的遊戲規則,做了冷酷自私者中的一個叛逆者,由於“我只是想活,除了自己,不會傷害任何人,我有權利這樣”。這是她的咎由自取嗎?這是她成爲一個所謂的墮落的貴族婦女而理應遭到的報應嗎?安娜在姑母的安排下,嫁給了年長的、迂腐的、虛僞的卡列寧,八年時間裏,他壓抑了她一切的熱情和生氣,當我們知道排除了愛情以權力地位爲基礎的婚姻是不公道的,分歧人性的,當我們肯定了個人追求自由與幸福的價值,又有何權利指責她的選擇呢?

然而安娜的死亡是必然的,這並非由於她道德敗壞,自私善妒,只是由於她是女人,是一個真誠的女人,是一個貴族社會真誠的女人,是一個男權社會下貴族社會裏還保持着真誠的女人,因此她只能自殺。假如她是多麗,忠信老實地守着家庭,在懷孕生子,再懷孕生子中耗費青春,而且不得不苦嚥下風騷丈夫到處拈花惹草帶來的痛苦,她就會繼續如困獸般維繫無聊的婚姻,假如她是培特西夫人,私下放蕩荒***但表面道貌岸然,她就不會在賽馬場上失聲而起,而且隨着渥倫斯基離開了家庭,或者假如她能有一份自己的事業,她就能發揮自己的才智,充實自己的生活,不再是隻要愛情,一切都不重要的小女人。但她的命運註定她無法生存。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二

在經歷了一場奇怪的感情歷程以後,爲了讓自己靜下來,準備看幾本小說,滋養一下心靈。最近剛看完安娜卡列尼娜,又犯了愛入戲的毛病,夜裏輾轉反側,揣摩書中的人物,閉上眼睛,頭腦中雪亮一片,全無睡意。

對於安娜這個人物,即是可愛又是可憐的。男人紛紛爲之傾倒,連沃倫斯基的母親也忍不住說“我都愛上您了”,足見安娜的可愛。但安娜品嚐到愛情的甜美和幸福後,整個身心彷彿被喚醒了,尊嚴、教養、理性、地位,甚至母親的職責都成了讓她痛苦的桎梏。人性裏有有真善美,也有自私和慾望,假如人可以退去光鮮的面具和外衣,徹頭徹尾的真實,人心裏的魔也會無所畏忌的衝出來,讓人失去內在的平和,走向精神崩潰和自我毀滅。雖說安娜在不懂得愛情的時候就嫁人生子,雖說卡列寧比不上沃倫斯基玉樹臨風、風流倜儻,醉心仕途,循規蹈矩,死要面子都讓安娜不稱心,甚至厭惡,也都不是安娜出軌的有說服力的理由。和很多生氣勃勃的人們一樣,安娜性格里有一股不安分,不惜代價獲取成就感的力量。作爲一個無所事事的貴婦,實在缺乏獲得成就感的途徑,那麼擁有一場空前絕後的愛情,正好滿足了這份缺憾。從安娜在火車站上與沃倫斯基第一次邂逅的回眸,在吉提家舞會上嫵媚動人的打扮,都能看到她心裏的魔。以及小說快到尾聲處,安娜對愛人疑神疑鬼,心態失衡,見到吉提的丈夫列文時的那段描寫,她那麼清楚自己的魅力,貌似不經意地魅惑着男人,然後一轉身又把他們完全忘了。後來還在吉提面前刻意提到與列文的見面,強調自己很喜歡他。她心裏的魔就這樣在“追求真實”的召喚下,被引誘出來,擾亂了她的心智,腦子裏充斥着妒忌、報復和自我毀滅。這種性格的女人可愛又危險,即使第一段婚姻還算如意,也會因爲追求完美且不能自制而早晚要出軌。

愛情能當飯吃嗎?安娜就是那種把愛情當飯吃的人,愛人就是生命,就是一切。她不能接受愛人的心裏除了她還放下其他的人和事,她在愛人“因爲愛而犧牲了一切”“爲愛差點殺掉自己”這些表象中獲得無上的滿足和愛的高潮感。但這正是女人的天真和愚蠢的所在。男人是不能僅靠愛情而活的。雙方需求的不對等最終會導致悲劇的結局。安娜得到了愛情,卻沒能好好把握。她要的太多,要的太不理智。但如果她理智,也就不會出軌了。她的愛情來勢洶洶,壓倒一切,有瘋狂的成分。男人們夢想得到女人瘋狂的愛,但得到了也就滿意了。瘋狂的必不持久。

另外我想說,小說中展示了俄國19世紀貴族們的生活場景,主人們頭腦發熱,雞毛蒜皮的小事都要寫成神祕的紙條,讓僕人、車伕們穿梭傳遞,窮苦人跑斷了腿也沒人可憐。假如安娜、沃倫斯基都是平頭百姓,工薪族,每天朝九晚五,工作忙得四腳朝天,每天算計着如何付房租,還房貸,柴米油鹽……是否還有時間談這個轟轟烈烈的婚外戀嗎?轟轟烈烈的超凡脫俗的愛情是奢侈品,只屬於有閒有錢的人們啊。我等窮人,還是在大學畢業剛工作的那幾年裏在同學同事朋友裏,找個談得來看着順眼的,然後結婚生娃,好好工作好好過日子,爲人類做點有益的事,培養個質量合格的下一代,有空去遊歷下大好河山,沒事微信上曬曬美食。什麼初戀、什麼安娜,一切都隨風去吧~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三

“一切的文學藝術都源於生活,並且高於生活,”文學巨匠列夫·托爾斯泰的傑作《安娜·卡列尼娜》對這句話作也了非常好的`闡釋。無法否認這是一幕悲劇,主人公的愛情命運是曲折的。福音書中提到,“你們當中誰是沒有罪的,誰就可以先拿石頭打她。”如此說來,我們每個人都是有罪的,可見同情瀰漫於每一個讀者的心靈。直至合上書本,靈魂深處仍會受到強烈的震憾,彷彿從一個沉重的旋渦中掙扎出來,悲劇的色彩,作家神奇中頗見細膩的筆觸擾如茶般回味無窮,任縷縷清香在空氣中蔓延……

安娜·卡列尼娜這個人物的性格,是俄國人特有性格的體現,帶有很強的民族色彩。這跟魯迅筆下的阿Q,孔乙己等悲劇人物是截然相反的。她雖然是外表柔弱的女子,但內心卻是極其“叛逆”,或者說敢於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不違背自己的本質,在原則上做自己的主人,做主宰自己命運的神。這絕非是自我中心主義,相反我認爲這是一種人性至上的體現。也許這在我們的國度是會被相當多的一部分人所摒棄的,把她看成是一個不忠的婦女形象。然而在如今的時代,顯然這種看法是不可取的,但絕非不可理解。作爲中國人,我們有着悠久的歷史、傳統文化,換句話說:我們被這種傳統的枷鎖牢牢禁錮,孔孟的“中庸之道”深深紮根在每個人的心中,充溢於大多數人的每一個大腦細胞。

如此看來她似乎是一個幸福的人,有過一段邂逅,在她看來曾經是完美的。愛情是文學永恆的主題,這個被壓抑的生氣勃勃的女人愛上了外表俊美,內心空虛的伏倫斯基,這使她忘卻了一切煩惱,恐懼,在幻想中只爲了愛情而活。在這個既短暫又漫長的過程中,她也曾徘徊,猶豫,極度的矛盾使她忍受巨大的煎熬,難以適從。她想起了家庭與道德,但此中並沒有是非之分,對錯之分,只有理智與情感不懈的抗爭。

愛情的力量曾使她幾度衝破世俗的蕃籬,但自私、罪惡感很快會降臨,將她團團包圍。另一方面一種虛妄的狂熱使伏倫斯基在一種征服感下迷失了自己。這種虛榮之心決定了他對安娜·卡列尼娜的愛情是膚淺的,同時他並非喪失責任與義務,他是一個始終屬於世俗的人,無力反抗,也就無法幫助安娜擺脫極度危險的精神危機,最終將其帶入痛苦的深淵。

俗話說“水滿則溢,月盈則虧”,這個世界從來只有更美,而沒有最美。而最靠近完美的一刻,就是最容易走向相反的時刻。如同飛蛾撲向野火,決定這場愛情要將她毀滅。對生活和理智徹底失望的安娜最終選擇離開,這不是放棄,不是妥協;不是社會拋棄了她,是她拋棄了社會,是用她的方式找尋心靈的完全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