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校徽含義和意義

清華大學校徽是由三個同心圓構成的圓面。外環上下是英文校名;中環左右並列着“自強不息”與“厚德載物”兩個詞組,它們出自《易》乾坤兩卦的大象辭,這兩句話最先是1914年11月5日梁啓超先生到清華演講時勉勵清華學子時提出的,而校徽的原型來自清華兵操營的軍旗,其後又經歷多次更改的)。今天北京清華大學的校徽是2003年12月學校以“清華老校徽圖案”申請註冊教育服務類商標,並於2006年4月獲批,同時清華還註冊了其他幾個商標。

清華大學校徽含義和意義

起源:1914年,梁啓超先生到清華以“君子”爲題做演講,以《周易》“乾”、“坤”二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爲中心內容激勵清華學子發憤圖強。此後,學校即以此八字尊爲校訓,制定校徽。1917年修建大禮堂即以巨徽嵌於正額,以壯觀瞻。

關於校徽的'解釋: 早在1911年,清華學堂初創時就提出“以進德修業、自強不息爲教育之方針”(《清華學堂章程》)。1914年,著名學者梁啓超蒞校作《君子》爲題的講演,以“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勉勵學生,後被鑄入校徽,高懸於大禮堂的上方,成爲師生共同遵守的校訓。 在中國歷史文化的發展過程中,“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不斷獲得豐富和發展,被賦予新的內容。做爲一個高尚的人,在氣節、操守、品德、治學等方面都應不屈不撓,戰勝自我,永遠向上,力爭在事業與品行兩個方面都達到最高境界。在做人做事方面應該順應自然,胸懷博大,寬以待人,承擔起宏偉的歷史任務。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精闢地概括了中國文化對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關係的深刻認識與辯證的處理方法。中華民族歷經幾千年時間的考驗和興衰變化,而一直能穩固地凝聚在一起,並保持一個偉大民族的生機與活力,是同這種深刻認識分不開的。事實上,“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已構成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與民族性格的重要表徵。

在決定民族命運的較量中,清華大學承擔着不容推卸的重要任務。所有師生都必須樹立一流意識。胸懷祖國,放眼世界,奮發圖強,爭創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