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五四精神的意義

振興中華:“振興中華”的口號,是孫中山1894年在《興中會宣言》中最早提出來的。從那之後,大多數愛國志士無不以此爲終生奮鬥的最終目的。可以說,中國從此之後的一切革命鬥爭,無一不是爲了振興中華民族;所取得的一切進步和成就,無一不是由於它的催動和鼓舞。五四運動的發生,就是這種精神的直接繼續。愛國學生的奔走呼號,浴血奮鬥,廣大知識分子、市民、工人的積極響應和支援,最根本的動因就在於此。響遍全國的“外爭國權,內懲國賊”、“喚醒同胞,一致救國”等口號,最根本的含義也在於此。有的人當時在思想上雖然還沒有明確認識到這一點,純粹爲愛國熱情所驅使,但他們愛國的目的,並不是爲了保持中國的落後,最終目的還是爲了挽救中國的危亡,改變中國的落後面貌,振興中華民族。

當代五四精神的意義

愛國主義:在五四運動中,廣大學生之所以不顧高壓,奔走呼號,他們的愛國行動之所以能得到各界知名人士、上層人物和廣大工商界羣衆的支持,就是由於愛國主義的有力號召,愛國精神的強烈感染。今天,要勝利跨人21世紀,實現四個現代化,真正使中華民族振興起來,更要大力發揚愛國主義。

民主精神:新文化運動最先提出科學與人權並重(青年雜誌創刊詞中的提法),隨後講“賽先生”(科學)和“德先生”(民主,當時把人權和民主當作基本上同一的概念)。後來“賽先生”和“德先生”成爲“賽同志”和“德同志”,就是說,民主和科學一道,是中國共產黨歷來爲之奮鬥的目標。在五四運動中,民主即“德先生”是一面反封建、反專制的大旗,大大地解放了人們的思想。五四愛國運動之所以能夠發生,與民主精神的推動是分不開的。如果沒有民主的啓蒙和民主意識的覺醒,就不可能發生那麼大規模的愛國運動。現在,我國的民主政治建設已經有了顯著的'進步,在許多方面取得很大的成就。但是,距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目標還相差甚遠。要想盡快振興中華民族,就應該繼續高舉“德先生”的大旗,發揚民主精神,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

科學精神:在五四運動中,科學即“賽先生”與“德先生”一樣,是反封建、反迷信的另外一面大旗,並有力地促進了民主意識的發揚,反封建鬥爭的開展。陳獨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提出的六條新的思想,第六條就是“科學的而非想象的”。他說:“近代歐洲之所以優越他族者,科學之興,其功不在人權之下,若舟車之有兩輪焉”,“國人而欲脫矇昧時代,羞爲淺化之民也,則急起直追,當以科學與人權並重。”①[《獨秀文存》,第9頁,安徽人民出版社,合肥,1987。]因此,在發揚民主精神的同時,還應該發揚科學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