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利用參與式教學提高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實踐探索

1研究背景

關於利用參與式教學提高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實踐探索

有研究表明,79%的大學生認爲,進入高校後感覺最煩惱的問題是“人際交往能力差”,並常常會因這些事情而煩惱,國內外學者也一直關注大學生人際交往問題,知網搜索“大學生人際交往”,每年均有700篇左右的研究論文,可見大學生人際交往問題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點和難點。筆者在長期的心理諮詢工作中也發現,大學生心理問題中最多、最常見的正是人際交往問題,據統計,最近兩年,我校心理諮詢中心所接待的來訪者中,大約50%的來訪者受人際交往問題困擾。可見大學生人際關係不良,已成爲影響大學生活的主要因素。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化是實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方式之一,對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心理健康課程內容中,人際交往是必不可少的內容之一,然而在實際的教學中,這一章內容往往採用傳統理論教學方式,教師在前面講,學生在臺下聽,學時爲2學時左右,學生們在短時間內很難真正學會如何進行人際交往,他們的煩惱仍然存在。因此,我們要改革教學方法,採用參與式教學方式,通過8學時的體驗和實踐,讓學生親身體驗感悟、理解和驗證,實踐證明,這樣可以切實有效地提高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使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有助於高校實現人才培養目標。

2參與式教學設計

參與式教學作爲一種教學方法,其心理學依據是瑞士學者讓·皮亞傑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美國學者弗洛姆的學習期望理論。本研究認爲,比較適合國內心理課現狀的參與式教學模式應該是,課堂內容的70%~80%左右爲參與式教學活動,其餘20%~30%的課堂內容爲本節課主講內容及活動介紹、總結和分享。要求全體聽課學生都參與到我們設計的參與式活動中來。我們根據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的學生們認爲自己在人際交往方面存在的問題,總結整理出針對學生實際問題的教學內容,教學內容分爲4部分,每部分需要2學時,教學方法採用情景劇表演、團體訓練、小組討論、理論講授以及互動分享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其中部分設計如下。

2.11~2學時

2.1.1將全班同學分組,8~10人一組,選出小組長,大家一起爲小組起名字,確定本小組的口號。小組內部成員通過團體心理訓練的小練習快速熟悉彼此。(課後要對所有小組長進行培訓,培訓內容包括工作方法、工作內容等。)

2.1.2理論講授人際交往過程中普遍存在的人性的特點,人際交往究竟難在哪裏。

2.1.3以小組爲單位,將自己經歷過的、聽說過的或者懷疑過的人際矛盾事件,通過心理情景劇的形式表現出來,小組長負責組織,現場分工,保證每個組員都有自己負責的工作。教師要給班級同學現場示範心理情景劇的表演模式,所有小組課後自行排練,下節課全班展示。對於無法通過心理劇展示的問題,請學生爲教師留言,網上解答。

2.23~4學時

2.2.1以小組爲單位,表演心理情景劇。教師要現場講解應該如何處理該矛盾(付出與回報)。其他小組要爲表演的小組現場打分。

2.2.2理論講授人際交往的技巧,法寶之一,微笑和讚揚。

2.2.3作業,搭訕陌生異性,目的是認識彼此,找到共同話題。搭訕過後寫出整個過程及自己的感受。下節課展現整個搭訕過程,學生可以邀請搭訕對象來到下次課的課堂,也可以找本組成員代替表演。

2.35~6學時

2.3.1表演搭訕過程,心理教師要及時指導學生,使其熟練應用微笑與讚揚,以及如何應對尷尬等情況。其他小組要爲表演的小組現場打分。

2.3.2理論講授,人際交往技巧,法寶之二,自嘲(示弱)。對於如何自嘲或示弱,心理教師要與學生搭檔進行示範教學,示範要注意,儘量使用學生語言,讓學生產生共鳴,提高課後練習的效率。

2.3.3作業,以小組爲單位進行課後練習,每位組員都要針對自己的薄弱環節對自己進行自嘲,其他成員配合。下節課展現自嘲過程。

2.47~8學時

2.4.1以小組爲單位,表演自嘲過程,教師要在其表演過程中及時指導並給予當事人鼓勵,其他小組要爲表演的小組現場打分。

2.4.2心理教師現場組織全班同學,開展提高自信心的小練習活動,以小組爲單位,進行討論與分享,最後,小組長帶領本小組開展團體訓練活動——“優點轟炸”。

3研究過程與方法

3.1被試

隨機選取在校大一學生380名,男女各半。採用《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和《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調查問卷》在班級的教室團體施測,發放問卷380份,回收372份,剔除廢卷7份,最終有效問卷365份,有效回收率爲98%。在選取有效的.365個學生被試中,選擇人際交往能力較差的、得分處於低分段的146名大學生,隨機分成兩組,每組73人,一組爲實驗組,使用參與式教學,另一組爲控制組,使用普通式教學,學習內容爲“大學生人際交往”課程。

3.2研究工具

《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包含了軀體化、焦慮、抑鬱、自卑、社交退縮、社交攻擊、偏執、強迫、依賴、衝動、性心理障礙、精神病傾向等12個因子,信度爲0.837。

《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調查問卷》爲自編問卷。該問卷由28題組成,包括影響力、情緒控制、開放性、包容度、衝突化解、樂羣性、友誼表達、異性關係處理、交往風度及語言表達10個小維度。通過對10個小維度的進一步因素分析,又可爲4個大維度,即人際結交能力、人際融合能力、人際表達能力和人際理解能力。該問卷的克倫巴赫係數在0.725~0.946之間,總量表重測信度爲0.876。平均得分在2分以下的爲交往能力差,得分在2~3分的爲交往能力較差,得分在3~4分的爲交往能力較好,得分在4~5分的爲交往能力好。

3.3研究方法

大學生被試體驗不同的教學方式,課程共8學時,一週一次2學時課程,課程結束後分別對兩組學生進行《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調查問卷》的調查,再利用spss軟件比較實驗組(參與式教學)與控制組(普通式教學)的結果差異。

3.4數據處理

採用MicrosoftExcel2004和SPSS13.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處理。

4結果

4.1實驗組與控制組前後測組間對比

對兩組成員在授課前和結束後進行前測與後測,現將兩組統計結果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見表1所示。

結果表明,授課前,實驗組與控制組不存在顯著性差異;授課後,實驗組得分明顯高於控制組,且差異顯著。

4.2實驗組與控制組前後測組內對比

爲進一步瞭解成員的差異是否由授課內容導致,現對實驗組與控制組成績採用配對樣本t檢驗的方式進行前後測組內對比,結果如表2所示。

由表2結果可知,實驗組人際交往四個維度成績在授課前後呈現顯著性差異,而控制組授課前後分數雖有提高,但各維度分數均無顯著性差異。

5分析與討論

研究結果表明,經過實驗組被試在人際交往四維度上呈現顯著性差異,說明參與式教學有助於調節大學生的人際關係,可有效促進大學生交往能力的提高。

通過表1可以看出,實驗組和控制組在授課前並無顯著性差異,說明這兩組學生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開始前兩組的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處於同一水平。隨後實驗組採用參與式教學方式,而控制組採用傳統的授課方式,授課後兩組出現顯著性差異,說明參與式教學方法可有效改善大學生人際關係。

通過表2可以看出,實驗組被試在人際交往四維度上呈現顯著性差異,而控制組在人際交往四個維度上並未呈現顯著性差異。說明,參與式教學有助於調節大學生的人際關係,可有效促進大學生交往能力的提高。這與其他研究者(如:王月琴、李海燕等)關於大學生團體心理輔導的實驗結果是一致的。

原因分析:首先,參與式不再侷限於傳統的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教學氛圍十分融洽,小組活動提高歸屬感,降低孤獨感,摒棄傳統課堂中出現的事不關己的“低頭族”現象。在團隊中提倡每位小組成員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其他成員,在團隊互動過程中通過觀察、分析來體驗自己與他人相處的方式,從而認識自我,調整自我。隨着團體活動的深入,成員體會到了真誠、溫暖的團體氛圍,逐漸放鬆自己,消除心理防衛,更加積極主動與小組其他成員進行交談,在積極參與團體的過程中進行深層次的經驗分享與自我反思。

其次,在課程進行中採用心理劇的方式進行,能夠使學生更好地設身處地的理解在人際交往中可能會出現的問題,心理劇具有很強的感染力能夠更好地引導學生找到合理的處理辦法,使我們心理健康教育課成爲能夠真真正正幫助學生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一門有價值的課程,教師在這一過程中起引導作用,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最後,參與式教學設計有較強的針對性,方案的制定是根據學生實際的需求,除了教授學生掌握人際交往的方法還協助他們解決遇到的共性發展問題,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動尋求社會支持系統的幫助。

另外,授課後無論是實驗組還是控制組,都比授課前的要有所提高,控制組在授課前後並在人際關係四個維度並無顯著性差異,但其人際關係能力也有所提高。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實驗中被試爲大一學生,剛來到大學新環境接觸新同學難免會在人際交往中出現較多困擾。隨着成員在新的教學方法逐中漸學習了人際交往技能,適應了新的環境,其人際交往水平都有所提高,前後測出現了顯著性差異。控制組進行的是傳統的授課方式,其人際交往水平略有提升,但後測與前測相比無顯著性差異,分析原因主要是大一學生一直處在一個需不斷摸索和學習人際交往的新環境中,隨着課程的進行這段時間他們所經歷的日常生活事件、自身成長等因素導致其水平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