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創新合理化建議範文(通用15篇)

隨着時代的變化,創新是我們現代人一種追求的目標,我們可以聽取他人合理化建議。小編爲大家精心準備了關於創新合理化建議範文(通用15篇),歡迎大家前來閱讀。

關於創新合理化建議範文(通用15篇)

創新合理化建議1

一、目的

卓企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高科技企業,創新是卓企生存之本,更是卓企持續向前高速發展的源動力,員工是卓企創新的源泉。爲進一步推動和完善公司整體管理水平,經營績效,技術發展,鼓勵各部門、全體員工積極參與公司管理,提出合理化建議並參與技術革新,優化生產和運營成本,提高產品附加值,並本着“鼓勵集思廣益,羣策羣力,每天發現一個更好的方法並去運用”的精神,結合卓企公司的實際情況,特制定本辦法。

二、適用範圍

本管理建議適用於卓企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全體員工,並由“總經辦”牽頭實施。公司設立“創新提案評審管理小組” ,由公司各部門總監組成評審小組。

三、創新分類

創新分爲合理化建議、創新成果兩類。

創新定義,在公司所經營範圍內管理、工程技術、研發、設備、消防安全、質量、財務、人事等各方面,在滿足各項規章制度,符合規程規範及相關法律前提下,打破現有的條條規規,以提高質量,安全、效益爲目的的一切方法、手段。

1、合理化建議事項是指建議、提案等,由各部門或個人填寫《合理化建議申請表》,由各部門經理、總監審覈後報行政部,由行政部定期組織各相關部門負責人進行評審,評審通過後報總經理批准。

2、創新成果是指在本年度工作中有突出(管理、研發、技術、設備、消防安全、質量、財務、人事、經營等方面)創新成果的部門或個人。由各部門自行申報申請,填寫《創新成果申請表》經部門經理、總監審覈後,上報行政部,由行政部統一組織各相關部門領導綜合評審。

四、管理範圍

(一)建議內容屬於下列範圍之一者,應予受理評審:

1、經營管理思路和方法改進方面的建議:

(1)各種工藝流程、規程的改進;

(2)各種有利於加強班組協作,提高協作效率的建議;

(3)各種有利於降低管理費用的建議;

(4)對本職業務有重大突破性改善建議;

(5)提高員工士氣和工作效率的建議;

(6)非職務範圍內的錯誤糾正方法的改善事項;

2、業務拓展的建議:

(1)新項目開發;

(2)現場管理、施工技巧建議;

(3)現有規範、規程、條例的改進;

(4)新軟件、新程序的開發;

3、質量改善建議:

(1)品質管理、質量檢測改進;

(2)質量管理辦法改進;

4、降低成本建議:

(1)與採購管理有關的建議和措施;

(2)原輔材料節約、廢舊物品的利用建議和措施;

(3)降低進場材料不合格品率和生產消耗的建議和措施

5、安全生產、環境衛生的改進建議和措施;

6、其它有利於公司發展並且有可能實現的建議;

(二)以下範圍的建議不予受理:

1、僅提出缺點或問題,而缺少具體改善內容及方法;

2、要求改善待遇或訴苦者;

3、公認的事實或正在改善的;

4、已被採用過或前已有的重複建議;

五、創新類別

一、管理創新:

1、突破思維,在工程管理上採用新的管理模式提高生產效益或改善勞動環境;

2、安全管理中,採用新的技術手段在不降低經濟效益下,安全成績突出;

3、在各項目工地上創新技術管理模式,技術管理工作成績突出,整體工程質量優良。

二、制度創新

1、修改和完善了原有的管理制度。

2、結合安全、質量、成本、進度提出和制定了結合實際的新制度。

三、活動創新

1、策劃和組織了有利於職工生活、學習、健康的特色活動。

2、策劃和組織了有利於提高管理水平、降低成本、促進團隊和諧、加強公司文化建設的活動。

四、技術創新

根據公司現有實際技術,結合安全、質量、成本等在原有技術上做出重大改善。

五、創新成果申報範圍:

1、各項創新成果向公司進行申報;

2、創新成果申報材料包括創新成果申報表,及不少於500字材料,申報材料應包含成果應用情況簡介,成果圖文資料,成果應用情況及效益,效果的評價。申報材料兩份文字版及一份電子版。

六、管理程序

(一)合理化建議:由部門或個人填寫合理化申報表,由部門經理、總監審覈後符合要求,統一上報行政部,由行政組織“評審小組”會議進行評審。

(二)管理創新成果:由單位部門或個人填寫管理創新成果申報表,報請部門經理,部門經理審覈符合要求、創新符合實際、可推廣應用或已踐行有績效的,由部門經理、總監簽字後,再由行政部組織評審。

(三)創新結果和建議、成果材料在行政部備案存檔。並在全公司公佈。

七、 創新成果評選

1、公司組織專業人員對所有申報成果進行擇優評選,評選結果在公司內部進行公佈;

2、創新成果主要參與者在各項先進評選中優先考慮;

3、特別優秀創新成果向公司進行推薦並推廣實施。

八、激勵辦法

(一)合理化建議:

1、被公司採納的,對於有明確計算經濟效益的建議一經採納實施,獎勵20-50元,重大改進可獎勵100-200元

2、對於經濟效益可預測的合理化建議,其獎勵金額爲經濟效益的10%,但最低不少於50元,最高不大於500元

3、合理化建議採納獎由行政部每季度統計一次,報總經理或副總經理批准後從財務部領取現金髮放,並張榜向全體員工公佈,以便全體員工瞭解。

(二)、創新管理成果

1、成果課題有評審、活動記錄完整、資料整理齊全,並且在公司取得一定效果的,公司獎勵活動小組200元人民幣。

2、對於經濟效益可預測的創新成果,其獎勵金額爲經濟效益的10%,但最低不少於200元,最高不大於2000元;根據預測結果,合計獎勵金額少於500元者一次性發放,大於500元者第一次給予50%獎勵(不低於500元),其餘部分滿一年後經財務部覈算真實效益後予以發放;

3、創新成果獎由行政部每年度統計一次,報總經理或副總經理批准後從財務部領取現金髮放,並張榜向全體員工公佈,以便全體員工瞭解。

九、附則

本辦法由公司總經辦負責制定並解釋,自文件簽發之日起執行。

創新合理化建議2

1.爲鼓勵職工隊伍技術創新,積極推進合理化建議活動的開展,促進公司安全生產、技術革新和節能降耗工作,提高勞動生產率和企業經濟效益,特制定本制度。

2.技術創新與合理化建議受理範圍:

(1).在加強安全生產、企業管理、經營發展等方面的好思路、好手段;

(2).節能降耗、增收節支、降低成本、減少費用支出的好方法、好建議;

(3).促進市場經營開拓以及增加煤炭銷量,提升銷售效益的好點子、好辦法;

(4).提高生產工作效率和經濟效益的技術創新項目,在加工製造、工藝流程、工程質量、技術設計等方面以“小發明、小改革、小創新、小設計、小建議”等爲主要內容的“五小革新”成果;

(5).職工隊伍建設、企業文化創建、管理創新和其他有利於公司發展的金點子、好舉措和合理化建議等。

3. 以下範圍的建議不予受理:誇誇其談、無實質內容的;爲完成任務而毫無新意的;公認的事實或正在改善的,已被採用過或前已有的重複建議等;針對個人及生活待遇的的;無署名的。

4.成立以董事長爲組長,各分管領導爲副組長,相關處室負責人爲成員的公司技術革新和合理化建議領導小組,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黨委辦公室,負責建議和成果的徵集、登記、整理、評審、總評和存檔等日常工作。

5. 定期進行論證評審,對各類上報的具有實際應用價值併產生一定經濟和社會效益的創新成果和優秀合理化建議當月進行獎勵。並於每年底組織對所有獲獎創新成果與合理化建議進行“十佳創新成果”和“十佳合理化建議”評選表彰。特別優秀的,推薦參加上級評選活動。

6. 職工各類技術革新成果和提出的合理化建議,應對當前存在存在問題加以分析,再具體說明革新項目、建議的具體應用效能或相關措施與步驟,最後還要有經濟效益分析及預期目標等,必要時應附圖紙、數據、專業資料等。

7. 職工完成的各類技術革新成果和建議,應每月25前及時上報所在工區、科室或直接送黨委辦公室。

8.每月底,黨委辦公室對各類上報的技術革新成果和合理化建議進行彙總,公司領導小組及時召集相關專業人員進行論證評審,對通過的各類具有實際應用價值併產生一定經濟和社會效益的創新成果和優秀合理化建議進行公示無異議後推廣實施,並次月6日前對成果創作和合理化建議人員進行獎勵。

9.獎勵標準:

(1).對推動企業安全生產、技術進步和促進生產經營管理具有重大作用,對企業安全、生產經營有着很大隱性價值,影響長遠,或爲企業創造、節約價值200-500萬元以上的項目,獎勵金額20000-50000元。

(2).對推動企業安全生產、技術進步和促進生產經營管理具有重大作用,對企業安全、生產經營有着很大隱性價值,影響長遠,或爲企業創造、節約價值100-200萬元以上的項目,獎勵金額10000-20000元。

(3).技術難度相對較大,應用範圍較廣,對推動礦安全生產、技術進步和經營管理具有一定促進作用的項目,或通過對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進行推廣,有效提高了企業安全效益、生產效益、經濟效益的,獎勵金額2000-10000元。

(4).技術難度相對較小,應用範圍較廣,對推動礦安全生產、技術進步和經營管理具有一定促進作用的項目,或通過對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進行推廣,有效提高了企業安全效益、生產效益、經濟效益的,獎勵金額1000-2000元。

(5)小改革、小發明、小創作、小建議、小設計等“五小”革新和建議酌情給予200-1000元獎勵。

(6)對獲得市級以上的科技成果及論文根據成果大小給予適當獎勵。

10.每年底公司技術革新和合理化建議領導小組組織對所有獲獎創新成果與合理化建議進行“十佳創新成果”和“十佳合理化建議”評選表彰。並推薦參加上級評選活動。

11.創新指標:對各單位以工區、處(科)室進行指標考覈,每年至少完成一項創新項目;中層管理人員要積極參與各項創新和建議活動,每月至少提交一條合理化建議。公司將年底予以通報或進行公示。

12.對所有受獎的革新成果和合理化建議,每月或年底由領導小組辦公室根據評審結果列表,報董事長簽字後組織發放。

13. 本制度由公司技術革新和合理化建議領導小組負責解釋。

創新合理化建議3

爲啓發全體員工之想象力,以集結個人之智慧與經驗,推動管理創新,增強內部活力,發掘各類有利於公司業務管理的可行性改善建議,達到開源節流、促進績效、彰顯“注重細節、追求完美、爭創第一”的企業文化精神,特制定本辦法。

第一條"鼓勵創新"是公司企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司每一位員工除了按照公司規章制度盡力完成自己的本職工作外,還應積極參與公司工作的創新和改進。

第二條 員工創新獎勵的範圍包括以下內容:

1、提升客戶滿意度的改進措施和活動方案。

2、市場開拓及營銷的項目和建議。

3、工作流程、工作標準及安全措施的改進。

4、技術創新、作業方式的改進。

5、工具、設備、儀器的改進。

6、原輔材料、能源節約和三廢利用的建議。

7、美化公司環境,提高公司內外部形象的建議。

8、與其他有關降低成本與費用、提高效率和工作合理化等事項。

第三條 創新獎原則上即報即評,各部門或個人認爲有創新的方案均隨時上報。

第四條 創新獎級別:

公司創新獎勵按對公司經營的影響、技術水平含量、經濟效益進行綜合評定,獎勵應貫徹精神激勵與物質獎勵相結合的原則,分爲四級:

A級:重要的、創新性的,有科學依據,可行性強,經濟效益高。

B級:較重要的、改良性的,目的明確,有可行性,投入少,見效快。

C級:一般性的,針對解決個別問題點,內容清楚,可操作性強。

D級:對現有正常管理或經營有所改善,作用和效益較校

E級:建議內容有創新,出發點較好,但不具可操作性。

第五條 創新獎勵標準

一般性建議的獎勵標準:

1、評定爲A級的合理化建議,每項提案發給600元獎金。

2、評定爲B級的合理化建議,每項提案發給200元獎金。

3、評定爲C級的合理化建議,每項提案發給100元獎金。

4、評定爲D級的合理化建議,每項提案發給獎金50元獎金。

5、評定爲E級的合理化建議,每項提案發給一件紀念品。

重大合理化建議的獎勵標準:

員工所提建議,創造經濟效益明顯且可計量的,另按一定比例提成,發給獎金,具體方式如下:

1、合理化建議被業務部門採納並創造經濟效益且可計量的,由部門按所獲得效益的15-25%比例予以獎勵,具體比例由部門提議,報總經理審批。

2、合理化建議被公司採納並創造經濟效益或節約開支且可計量的,由公司按當年度所獲得效益或節約開支的20%比例發給獎金。

3、其他可衡量經濟效益或價值的建議,由公司視貢獻一次性給予固定額度獎金。

第六條 獎勵規定:

1、一般性建議獎勵在每月員工大會上頒發獎金和獎證。

2、重大創新性建議於每年年終一次性結算,發放單筆獎金。

3、是否提出創新性建議作爲優秀員工評選的必要條件之一。

4、對積極提出經人力資源部受理的合理化建議每年累計3項以上的個人,在公司年終晚會上給予額外禮品嘉獎。

第七條 特別設立團體特別獎:以部門爲單位,每年統計一次,針對部門成員創新建議最好、被採用最多的部門(二件以上),發放部門創新獎500~1000元。

第八條 公司人力資源部負責組織創新獎的申報和審批工作,必要時可組織有關部門或人員組成評審小組或聘請有關專家進行評審鑑定。

第九條 創新建議申報人應認真填寫《創新建議申報表》,必要時應提供有關的技術或管理文件。如果出現多名員工以個人名義申報同一類項目,公司只接收一方的申請,以申報時間爲準。

第十條 本制度由公司人力資源部負責解釋。

第十一條 獲獎項目如發現有弄虛作假或剽竊他人成果者,經查明屬實,即撤消其獎勵,追回其獎金,並視情節輕重給予行政處分。

第十二條 本辦法自公佈之日起實施。

創新合理化建議4

1物流管理創新性建議

物流管理體系包含內容衆多,如物流設備管理、物流人員管理、物流信息管理、物流場地管理、物流成本管理、庫存管理、收發配送管理等內容。

1.1制定完善的管理體系,統一管理標準

當前從事物流業的企業或組織都是根據經驗或者其他公司制度自行制定的規章制度,沒有統一的管理標準。而物流是區域跨度較大、涉及部門及人員衆多的行業,區域與區域之間,單位與單位之間沒有達成統一的管理標準,一旦出現問題就難以調和,影響行業信譽。規章制度的制定需要國家政策支持、相關行業的專業人士以及經濟專家、法律專家等衆多人員的參與。制度的內容不僅要包括企業利益,還要兼顧從業人員的個人利益。物流業從業人員流動性強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工作環境差、工作強度高,而得到的薪酬待遇卻難以平衡工作人員的付出,致使從業人員頻繁流動。制定完善的管理體系,是當前的首要任務。

1.2加強行業之間的聯繫,從而提升物流業整體的服務質量

物流包括商品包裝、存放、運輸、派發等工作。可以說物流業的發展離不開製造業、交通運輸業、建築行業等其他相關行業的支持,加強各行業之間的聯繫,可以有效解決物流在包裝、存放、運輸中可能出現的問題。例如,製造業技術的提升可以降低產品外包裝的成本,交通便利爲物流業的發展提供便利,從而降低物流成本和流通時間。安全、快速、便捷是信息化社會對物流業未來發展的要求。可以說物流業與其他行業的影響是相互的,我們應該利用這種相互性,形成其他行業發展促進物流服務質量提升、物流業服務質量提升推動物流業發展,從而帶動其他行業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

1.3引進先進技術,提升工作效率

物流行業的跨區工作特點極其明顯,物流已經從最初的同城運輸發展至跨省甚至跨國運輸。物流運輸國際化將是未來發展的趨勢。目前的技術水平顯然不適應信息化社會的需求。引進先進技術已是必然,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已經將其應用範圍擴展到衆多行業,物流行業也不例外。通過網絡技術可以實現信息資源共享,爲各個企業節約成本。條碼技術也可以極大地減少減輕工作人員的負擔,方便投遞者及時瞭解物品的流通狀態。先進技術的引進最大的困難在於人才的缺失,企業可以自己出資組建相應的基礎網絡設備、軟件及管理團隊,可以對相關信息進行及時、有效地更新和管理;這種模式的弊端在於成本過大,中小型企業難以承擔。還可以將這部分工作進行外包,利用外部資源處理業務,雖然節約了成本,但溝通的便利性有待加強。

1.4加快行業專業化進程,提升從業人員專業素質

就目前而言,物流行業從業人員的主要特點是文化水平有限、工作穩定性不高。值得一提的是,物流業的發展規模已經影響了社會經濟及教育,有部分學校已經設立了物流專業的相關課程。但遺憾的是,經過專業培訓的、文化水平較高的人員長期從事物流工作的可能性不高。這種現象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工作環境和工作強度與工作報酬不成正比例,還有一部分原因是工作人員的職業素養沒有達到相應高度。比如,部分員工由於服務態度差引起客戶投訴,由於包裝技術不達標造成物品損害被投訴或者由於責任心不夠造成物品丟失被投訴的現象屢有發生,致使被企業辭退。因此加快行業的專業化培訓,培養高素質、高專業技能的從業人員是當前的重要任務。

2物流業發展前景展望

物流業的發展拉動了國民經濟發展,但隨着物流逐漸向先進化、專業化、高科技化轉化,處於中層的小型企業的發展將受到限制,有可能被大型企業兼併或者整合,或者轉爲分區承包或者加盟的形式開展物流工作。這種行業的洗牌對物流業的發展有一定影響,但大部分的作用還是從整體規範了物流行業的企業行爲,爲物流業的統一管理,打下良好基礎,從而促進物流業向現代化、低成本、專業化方向邁進。

創新合理化建議5

要實現科學發展,就必須創新人才機制,更好地實施人才強縣戰略,應從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優化人才環境,做好人才引進。

一是優化政策環境。二是創新戰略環境。三是本文來源:

善服務環境。

二、完善教育機制,抓好人才培訓。

一要以提高執政能力爲重點,開展公務員培訓。二要以增強業務技能爲基礎,開展專業技術人員培訓。三要以增加農民收入爲目的,大力開展鄉土人才培訓。

三、堅持科學發展,創新人才管理。

在政策激勵方面,堅持不重學歷重經歷、不重資歷重實績的用人導向,真正讓優秀的人才脫穎而出、才盡其用。在經濟促進方面,對在招商引資、項目研發、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做出突出貢獻的各類人才,論功予以重獎;在服務保障方面。破除人才流動中的體制性障礙,以市場需求爲導向,把人才配置到最適合發揮作用的崗位。

創新合理化建議6

一個企業要想維持長期穩定的競爭優勢,就必須採取卓有成效的創新手段,確保企業能夠不斷的提高其市場競爭力的有力保障是企業保證處在持續的技術創新工作情況下。現階段我國的一些出口商品,大部分還是處在低附加值的層次,並且不能充分的掌握商品的核心價值,由此可見,我國企業迫切需要發展技術創新這一技術手段。企業創新意識的發展迄今爲止,依然緊密的依託於一定的企業制度框架的構建,然而公司治理機制作爲企業內部的有力決定機制,纔是能夠保證企業有效運行的具有戰略性意義的決策機制。由此可見,企業的技術創新必然會受公司的治理方式影響。因此,將公司的治理作爲企業技術創新研究的視角,對於企業技術創新的發展,對於提升企業的競爭力來說,是具有非常重要的一項改革措施。

一、公司治理和技術創新內容概述

(一)公司治理的內容分析

公司治理的本質內容概括來說可以認爲是企業將所有權和經營權進行分離的一種行爲。而從狹義的角度出發,進行分析,我們可以認爲公司的治理內容指的是企業所有者對企業經營者的監督和制衡的行爲,並且能夠解決存在於兩者之間的一些代理問題。從廣義的角度出發,我們可以認爲公司治理指的是企業協調公司和其他利益者之間利益關係的一種行爲制度。

(二)技術創新概念分析以及其發展的特點分析

技術創新可以歸納總結爲通過集成和綜合知識等手段針對新產品及新流程進行創新活動,由此可見,技術的創新一方面需要員工進行長時間的、集體性的學習,另一方面需要企業具備資源的長期投入能力。分析技術創新的概念,針對技術創新的發展,總結下來,一共需要考慮的因素有以下三個:

1、投資的專一性

投資的專一性指的是投資和技術創新過程的積累性和集體性有着非常緊密的聯繫,並且每項技術的發展都同參與者們的相互交流和學習的效果息息相關,要想產生創新性專業技能,必須重視投資的專一性。

2、技術創新結果的高度不確定性

創造任何一個創新產品,都必須經歷一個積極探索的過程,並且這個過程需要耗費大量的物力、資金和人力,除此之外,還會同非常多的環節和因素有着密切的關係,但是不論怎樣,最終是否能夠產生新產品,並不能從一開始就有一個定論,因此說技術創新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3、技術創新成果的未來回報具有非常大的不可預見性

之所以說,技術創新的成果具有很大的不可預見性,是因爲就算在創新的過程中,企業採取了最新的知識、最新的產品或者是最新的技術來進行技術創新的改革,最終也不一定能夠取得預期的`效果。

二、關於公司治理和技術創新之間關係的一些理論依據分析

一些傳統的經濟學觀點認爲,公司和公司相互之間是具有相似性的,而技術的創新不過就是一些利益追求者要求取得最大化利益而已。然而,現在看來,這一觀點是有偏差的。實際上,公司的內部結構以及組織上不是完全相同的。

(一)委託代理理論和利益相關者理論的內容概述

“股東利益至上”的看法是建立在委託代理理論基礎上產生的一種觀點,具體指的是股東通過促使經理層工作,來確保以最大化股東財富的形式經營公司,關於這個理論,從廣義的角度來說,那些能夠提升公司績效的行爲都隸屬於股東對經營的行爲和決策的控制力範圍,並且,股東作爲唯一一個在無任何確定收益的情況下還對公司進行積極投資的羣體,公司的其他成員則全都是受僱於股東名下的。由此可見,對於這個理論,總結下來,其認爲只有股東纔是一個企業收益權利的實際擁有者,而其他的贊助者都不是必要存在的。而理論相關者理論佔據了完全相反的理論支持,該理論將公司看成是大量利益相關者的集合,這個理論總結下來,我們可以看出,其認爲技術創新所需要的財產來源並不僅限於股東投入的資源。更重要的是,在技術創新方面,企業中的人力資源和股東投入的實物資源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並且,不論股東還是其他員工,這些人都在企業上下了賭,因此,針對公司中的技術創新發展來說,我們必須考慮可能影響創新過程發展的所有因素。

(二)不完全契約框架

在合同不完善的情況下,面臨創新產權分配問題時,消費者扮演的是創新成本承擔者的角色,往往是消費者使得創新的產品商業化。在這樣的經營模式的影響下,消費者和研究機構必須緊密結合在一起,才能大大減小套牢問題的出現,並且,只有當資本投入和人力投入相當的時候,才能維持創新技術的發展。與此同時,第三方擁有者必須是不對產品產生任何貢獻的普通投資方。並且,對於技術創新的發展來說,一個公司的技術是在創新的過程中逐漸發展成熟的,因此,失敗的創新過程是通過哪一個公司可能會變得不必要,基於這種理論,過去參與過投資的人可能會主張進行索取,但是他們所擁有的已經不是那麼重要了,這種情況會對技術創新的發展進程有一定的阻礙作用。

(三)組織控制理論內容概述

“組織控制理論”是由那些關注創新過程中基礎性組織條件的外國學者們提出的,這些人認爲一個企業要想進行技術創新,必須擁有以下三個條件:(1)戰略性控制,這一社會條件指的是,針對投資策略公司必須能夠對物力和人力資源進行分配;(2)組織整合,這一社會條件指的是,公司必須能夠在技術創新的過程中,充分調動起團隊成員對技術創新的積極態度;(3)資金支持,這一社會條件指的是,公司在資金投入方面,必須能夠持續的進行資金的投入,直到看到經濟回報。

三、三大因素對公司治理過程中對技術創新的影響

公司治理過程中的三大要素指的是:第一要素指的是公司對所有權、剩餘收益權以及經營權的分配權力。這個要素從本質上分析來說,指的是公司的所有權結構,一個公司的所有權結構決定着該公司的決策者對資源分配的控制能力以及該公司的決策者對投資的熱情;第二個要素指的是籌資方式對於技術創新的影響,不同的籌資方式對應着不同的管理機制,而這些管理機制強烈的影響着公司的投資決策能力;第三種要素是關於人力資源的要素,出於傳統原因,公司在治理的過程中,往往都忽視了這個要素,但實際上,人力資源這一要素是公司在治理過程中的一個核心要素。

(一)企業所有權結構分析

企業的資源配置結構是由公司的所有權結構來決定的,並且不可避免的對技術創新的發展產生着重大的影響。從傳統層面來說,財產的所有權集中程度對公司的機構建設起着決定性的作用,目前針對如何處理所有權結構和技術創新之間的關係,有以下兩種方式作爲處理手段:(1)第一種手段是基於委託代理理論提出的一種方法,該種理論認爲企業將所有權進行集中之後,可以加大對管理層的監督力度,進而有可能降低與技術創新產生的相關代理費用;(2)第二種手段是面對在不完全契約建設情況下,強調公司多元所有權結構和不同的執行方式之間的聯繫。

(二)籌資方式對於技術創新支出的影響作用分析

針對技術創新的發展,企業是否能夠源源不斷的獲得資金支持是非常重要的一項決定因素。作爲具有可選擇的性金融工具,債務籌資和股權籌資還是一種有效的治理結構。從一方面來說,發行新股可能會導致股東監管力度的降低;但另一方面來說,發行債券又可能會導致股東承擔過度的風險,分析造成這兩種現象的原因,可能是因爲股東面對着可能成功的項目,都是可以獲得收益的,而債權人卻獨自承擔着由於失敗而可能出現的損失。

(三)人力資源

企業的特定技能可以歸納總結爲創新產品的基本輸入,但是不管是從公司治理理論還是從公司技術創新理論出發,我們發現,這些理論的內容都很少涉及到人力資源的投資問題。因此,按照目前的理論來說,一個員工在接受一個公司的技能培訓後,很可能會跳槽去了其他公司,如果發生這種現象,那麼該員工進行的技能培訓對提高生產率不會產生任何的促進作用,同時,這種現象還會造成該員工在新公司不能得到與之前培訓相匹配的薪水。因此,這種情況有機會造成僱主事後調低薪水。而如果員工在之前就預期到了這種行爲,那麼在其學習的過程中就有可能避免學習關於特地公司的技能,因爲其在後期的回報是不可預知的。而在技術創新過程中,這種現象更容易造成惡性循環。

四、對於基本建議的分析

總結之前的論述和分析,我國企業在技術創新發展方面可以從以下幾點對公司的治理結構進行完善:

(一)改善之前的所有權結構

不同的股東對待企業的技術創新投資都有着自己的看法,根據國內外的研究表明,適度的進行股權集中對於企業技術創新的發展來說,具備着一定的促進作用,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因爲會有一定數量的股東在獲取企業長期利益發展的過程中,都會積極的對開發新技術、新產品進行投資。但是,如果股權過度集中,企業則會出現片面追求穩定的情況,就會阻礙創新的發展;而當股權又處於過度分散狀態時,又會不可避免的出現企業決策效率低下的現象。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國的很多上市公司還是國有股在絕對控股,這種局面,阻礙了機構投資者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不利於公司開展技術創新。因此,我們需要改變股權結構,使得機構的投資者擁有一定的公司治理能力,並能夠積極的參與公司管理的長期投資項目,促進企業的技術創新發展。

(二)提高員工的參與管理程度

分析一些企業在發展特定人力資源的時候,出現的各種協調失敗的問題,我們發現可以通過改變公司內部的治理結構,達到提高員工在進行公司決策過程中的參與度的效果。具體措施可以通過組織員工參與管理,這種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提升僱員和僱主之間的信任度的作用,並且可以使員工在管理的過程中積極的發表自己的看法。另一方面,企業必須重點開發人力資源,大力的鼓勵員工進行再深造,並積極爲員工提供培訓機會,通過這種形式,爲企業的技術創新發展提供更優秀的人力資源。並且切實的實行員工的持股計劃,真正的使得員工利益同企業的利益緊密聯繫起來,促使員工投入更多的精力到技術創新中去。

(三)完善激勵約束的機制

經營者對於技術創新的態度對於技術創新的發展有着至關重要的影響作用,企業在進行發展的過程中,對於經營者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態度有着很高的要求,尤其是在面對技術創新的時候,有效的激勵政策不僅可以提高企業經營者的積極性,還會對企業技術創新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企業應該結合自身的具體情況,來採取有效的激勵措施,將短期激勵同長期激勵相結合,採取多種激勵手段搭配使用,達到對經營者的激勵作用。

(四)改善外部環境

創新的環境對於企業的技術創新來說有着不能忽視的作用,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創造出一個適合企業發展、有利於企業技術創新的外部環境,是促進企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就目前來說,很多企業已經開始向技術創新進行轉變,所以,政府更應該在政策上給予大力的支持,爲企業的技術創新提供便利。與此同時,要進一步加強我國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只有技術創新的成果受到合理的保護,才能促進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的積極性。當前市場的情況瞬息萬變,企業要想在嚴峻的市場競爭機制中維持不變的競爭力度,需要不斷的進行技術上的創新,而技術創新同公司治理息息相關,本文詳細的闡述了,目前企業技術創新在公司治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並提出了具體的強化措施,能夠有效的維持企業的技術創新發展力度,幫助企業通過技術創新不斷的擴展新的經營領域,佔領新的市場,獲得更多的收益,同時促進社會經濟的建設和發展,促進我國的市場經濟建設。

創新合理化建議7

建築行業現代化發展的主要標誌,就是其管理模式的現代化發展。通過從工程管理體系的構建,具體管理體系運作方式的確立,人員管理效率的優化等方面對工程管理模式進行細節創新。文章主要以工程項目管理體系、管理體系落實的方向對管理模式創新進行分析。從市場經濟視角,就工程管理模式創新如何更加適應行業市場發展趨勢來作爲主要分析方向。

1工程管理模式發展現狀分析

當下,我國工程項目從整體構想、具體規劃,再到正式計劃建設。並在此確立招標方工程項目相關管理人員,確立工程項目基礎建設要求。並以這些要求爲主要標準進行招標。此時,各個競標建築企業通過企業綜合實力的競爭,確定工程項目具體承建方。最後再由承建方招募具體施工人員,對工程項目進行具體設計、建設。在整個一系列的建築工程項目成形過程,都離不開對整個運作流程中,各個相關單位或企業對整體工程項目發展的細節管理。我們建築企業多數情況下仍會採用傳統的分層、分批、分次的管理模式。也就是,在工程項目構想規劃、具體計劃階段,主要對項目規劃工作進行管理。而在招標過程中,則主要對招標過程以及競標企業實力評測工作進行管理。在工程項目具體施工時,則主要對施工現場進行管理。

2工程管理模式存在問題分析

2.1整體管理體系缺乏創新

如上文所提到的傳統工程項目管理模式中,對各個工程發展階段進行鍼對性管理,雖然能在細化工程管理細節方面起到一定作用。但整體管理模式過於固化,具體管理工作分類過於繁瑣,工程項目管理人員人數也過於繁多。這就導致了建築工程項目整體管理效率的低下,同時也加大了工程項目的管理成本。同時,由於工程管理體系的上下級分類特徵,導致規劃方、招標方、承建方、施工單位等工程項目相關單位在進行工程管理工作時,缺乏交流。可能導致上下級管理方式和管理標準的相互矛盾,爲整體工程管理體系的運行造成很多不必要障礙。

2.2工程各類人員統籌管理效率低下

工程管理中,人員管理一直都是重中之重。人員管理可以細分爲管理人員管理工作,技術類工程人員管理工作;施工人員管理工作三個方面。同樣受傳統工程管理模式的侷限。各層管理階段中,管理工作成果很難做到有效交流和及時更新。同時,在挑選各個階段管理人員時,一些企業單位對管理人員確立工作不夠重視,導致管理人員實際管理能力低下。缺乏對管理工作中其他主要被管理人員的統籌管理經驗。最後導致各階段工程管理中都會或多或少的出現一些問題[1]。

2.3工程管理落實效率低下

在成功構建工程管理體系的前提下,對管理標準的落實工作影響了工程管理工作的整體質量。如果工程管理工作中,還是採用“上傳下達”“言聽計從”的手段,採用對被管理羣體或個人進行利益懲罰等方式,迫使被管理單位能夠按照實際管理需求被動的規範自身行爲。而這一管理模式的落實方式,會嚴重影響管理模式的實際調節工作。使管理工作整體過於死板,管理模式上缺乏實用性。

3工程管理模式創新建議

3.1工程管理體系創新方向建議

工程管理體系創新應以符合市場經濟發展趨勢,順應行業現代化發展趨勢爲主要方向。在工程管理體系的構架上也能與時俱進。如嘗試採用先進的人本管理理念,把工程項目的具體羣體作爲管理主體。根據各階段管理工作需求的變化,對管理工作落實方式進行優化。如,在進行施工現場管理工作中,能夠結合招標文件,對於建築企業實力以及常見管理模式的分析結果,科學管理施工進度,更爲具體對施工成本進行細節管控。再比如,運用多媒體雲管理理念,實現不同工程管理階段,管理數據的實時溝通。是管理體系的整體運作更加順暢,有效減少因爲信息溝通不暢導致的管理問題[2]。

3.2工程管理中人員管理體系的創新建議

首先,人員管理體系構建過程中,科學合理的對不同人員進行鍼對性管理。如在選擇管理人員時,要以管理人員實際管理工作經驗爲主要標準。有相關單位共同協商決定各類型管理人員的主要人選,以此保證管理工作的人員管理效率。其次,在進行技術類人員管理時,應該以對技術類管理人員技術水平的評測爲主要管理方向。確保工程項目各個階段技術類工作人員的實際技術水平都能以數據或信息進行記錄分析。在進行相應的技術管理工作時,能夠更有針對性的選擇更加合適的技術類人才負責相應的技術類工作。提高工程整體技術類人力資源利用效率。最後,在施工人員管理工作中,保證各類人員管理數據信息的相互溝通。保證整體人員管理體系都能符合公平、科學、合理、高效的特點。重視基層施工人員施工技術標準的管控工作。通過加強崗前培訓,施工現場監督,施工質量評測系統管控等手段提高施工人員整體管理力度。

3.3工程管理模式落實方式創新建議

首先,採用更爲高效的管理數據信息交流平臺。通過對工程項目管理工作建立專門的數據分享分析平臺,提高管理數據的上下溝通準確性,有效解決因爲管理數據溝通障礙導致的管理工作效率低下的問題。其次,有針對性對各類管理類型的管理工作制定更爲科學的獎懲制度,幫助工程管理制度能夠順利實施。最後,完善工程管理工作質量評測體系的評測過程,使工程管理質量評測結果更加細節化。是工程管理模式的調節和創新工作也能更加具體化。

4結論

建築工程管理模式涉及到工程項目發展的各個階段。工程管理模式細節管理標準的制定相當重要。因此,文章從市場化角度,就建築工程管理模式的創新方向進行理論分析。希望其分析結果能爲工程管理模式的現代化發展提供一些有益的理論參考。

創新合理化建議8

一、全媒體時代,機遇和挑戰並存

傳播方式的改變。網絡的高速發展,全媒體時代的來臨,這爲電視文藝晚會提供了新的發展空間和機遇。以往的電視文藝晚會,大多數爲錄播,電視是唯一傳播媒介,不僅需要定時定點觀看,而且缺乏觀衆實時參與性與互動性。在如今的全媒體時代下,電視已經不再是唯一傳播途徑,手機、電腦,可以隨時隨地觀看,並且參與互動,已經成爲當代文藝晚會新的亮點。以瀋陽廣播電視臺《好人之城———2017感動瀋陽頒獎典禮》爲例,晚會在保持傳統節目特點的同時,增加了評審團。評審團的設立,增加現場的互動感,爲觀衆情感設置出口。專業的點評,同時與片子內容互爲補充,將人物故事、情感輸出、價值昇華,立體化呈現。

傳播範圍的改變。全媒體時代也是一個全球傳播的時代。2016年,日本最大的某彈幕網站在日本媒體史上第一次全程直播央視春晚,並邀請嘉賓對節目內容和演員背景進行精彩解說,吸引了大量日本觀衆觀看並發表彈幕參與互動。直播後的調查顯示,觀衆滿意率高達90%以上。這一嘗試的成功經驗表明,文藝晚會也要跳出傳統模式,應當積極與不同媒體渠道合作,不斷提高文化影響力。

晚會節目製作方式的多樣性。電視文藝晚會以多種藝術表現形式爲依託,對晚會的主題進行闡釋。傳統的主題文藝晚會表現方式相對單一,即文藝表演+主持人串接。這種方式刻板而不生動,缺乏晚會活力。而瀋陽電視臺《好人之城——2017感動瀋陽頒獎典禮》則增加了“互聯網+”思維:短片結合動漫、中國畫、簡筆畫等互聯網流行形式。用時下觀衆更容易接受的形式,替代傳統的拍攝模式。打破觀衆的收視習慣,在視覺疲勞中,讓人眼前一亮。值得注意的是,這並不是爲了博人眼球而濫用流行元素,一切新的嘗試依然以人物情感與故事展現的需要爲依託。

二、文藝晚會的創新和突破

技術創新。隨着社會物質文化的發展,人們對文化的需求和品質也在不斷提升。這也要求晚會創作人員,在進行晚會節目策劃的同時,要加強節目、舞臺表現等形式的技術創新。以瀋陽廣播電視臺《好人之城———2017感動瀋陽頒獎典禮》爲例,在節目表現形式上做了以下創新嘗試:①延伸舞臺。將舞臺延伸至觀衆席,形成通道。獲獎人物從觀衆席走上通道,進入主舞臺。增加頒獎環節的儀式感與莊嚴感。同時利用空間距離的拉近,讓觀衆身心更直接地置身於晚會之中。②十座獎盃以不同造型立於樂池之上,運用舞臺機械,進行升降。增加頒獎環節的儀式感與莊嚴感。同時舞臺打破了常規,耳目一新。③舞臺用燈光設計替代實景裝置。更多變化,更多功能,同時形式更加新穎。④增加地面LED通道。爲獲獎人物增加頒獎通道,設計LED演繹變化。這些創新,爲晚會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爲觀衆帶來更多可視性和觀賞性體驗。

2. 觀念及內容創新。電視文藝晚會作爲大家喜聞樂見的藝術表現形式,多以歌舞、相聲、小品等節目表現形式爲主,幾十年下來,容易造成觀衆的視聽疲勞。對於主題文藝晚會,如何轉變觀念,進行內容的創新,成爲文藝晚會的重中之重。以瀋陽廣播電視臺《好人之城———2017感動瀋陽頒獎典禮》爲例,它打破了傳統的文藝演出加表彰的形式,而是用短片的故事講述代替頒獎詞,用更豐富的電視語言,向觀衆闡釋一個個瀋陽好人的故事。用質樸的語言替代一切繁複的表現手法,最大程度地還原人物本真的樣子,面對面近距離傳遞,更富感染力。與此同時,情景劇的穿插運用,將故事情節直接挪移到舞臺上。不失真,同時又增加故事感染力。整臺晚會給人以莊嚴、大氣,娓娓道來之感。

三、辦好地方文藝晚會的幾點建議

1. 立足本地資源,體現地方特色。在飛速發展的全媒體時代,地方臺不僅受到節目資源、晚會資金等限制,還受到受衆關注度不斷下降的考驗。地方臺要想辦好地方文藝晚會,首先就要立足本地資源,在本地特色上做文章。瀋陽廣播電視臺《好人之城———2017感動瀋陽頒獎典禮》立足瀋陽,選取的諸多好人,都具有濃重家國情懷,他們是這座城市的縮影和代表,具有濃重的地方特色。這臺晚會也受到了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創造收視新高。

2. 利用網絡,加快全媒體融合。現代網絡的飛速發展,新媒體的雨後春筍般呈現,讓傳統媒體步履維艱,電視文藝晚會也同樣面臨着嚴峻的挑戰。因此,只有加快電視、廣播、網絡等全媒體融合,將地方電視文藝晚會,實現全媒體直播,纔可以擴大收視,增強晚會的文化傳播功能。

3. 加強文藝晚會內容策劃,打造精品晚會。各地晚會的千篇一律、相互效仿已經讓電視文藝晚會失去了曾經的光彩,不管科技如何應用,舞美燈光如何發展,晚會的內容,依然是決定晚會好壞的重要標準。因而,只有加強文藝晚會的內容策劃,以精品致敬精品,以誠意致敬誠意,才能做出打動人心,經久不衰的經典之作。《好人之城———2017感動瀋陽頒獎典禮》在瀋陽創造了新的收視增長點,其原因,還是內容爲王。從晚會策劃,到內容選擇,到故事形式的展現,都體現了晚會創作內容的高標準要求。這也是本臺晚會受到觀衆好評和認可的重要原因之一。總結隨着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電視文藝晚會在高科技的運用下美輪美奐,賞心悅目。然而,網絡時代的飛速發展,給電視文藝晚會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全媒體時代的新挑戰。只有轉變思想,不斷創新,適應時代發展需求,適應人們增長的文化需求,電視文藝晚纔會再次綻放異彩。

創新合理化建議9

創新能力是一個企業得以長久生存和發展的關鍵所在。中小企業的發展離不開創新,可以從技術、營銷、文化、管理等多個方面實現創新,從而實現中小企業的資源優化組合,實現中小企業的利益最大化,但是中小企業在創新發展的道路上並不順利,受到了諸多因素的制約。所以,要想支持中小企業的發展創新,必須要結合實際採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及辦法。

一、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創新的意義

根據我國相關部門的調查統計,從改革開放到現在,我國中小企業擁有了65%的發明專利,完成了75%的自主創新,增加了80%的新產品,也就是說,中小企業的創新能力已經代表了我國的普遍創新能力,支持我國中小企業的發展創新,就是提升我國國力的創新,提升國家的國際競爭力。創新通常包含以下三方面,第一方面是發現新的理論,新的方法以及新的技術發明,第二種創新是將各種有關聯的技術進行完美融合,形成更具市場競爭力的產品,第三種創新是將先進的技術進行引進、消化吸收、實現再創造。所以要想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創新,提升中小企業的創新能力,需要有一定的方法和途徑[1]。

二、中小企業創新面臨的問題

(一)欠缺創新意識目前我國的中小企業主要是屬於服務類企業或者加工製造類企業,大多數都是低端科技產品,創新產品非常少。而且很多中小企業大多都是依賴大型企業或者憑藉廉價的勞動力資源,或者模仿技術等方式在生存,因爲受到資金,技術等因素的限制,並不願意承擔創新所帶來的風險。

(二)缺乏創新人才創新需要有創新型人才,而創新型人才一般都具有較多的經驗,較高的技術,也需要有較高的薪酬,但是中小企業卻無法承擔這些創新型人才的薪酬,所以因爲缺乏創新型人才,而導致中小企業沒有足夠的創新經驗。另外一方面,中小企業也不願意拿出大量的資金來進行創新團隊的組建和員工的培訓。

(三)管理創新認識不到位很多中小企業認爲創新的意思是技術的創新和產品的創新,忽略了管理創新的重要性。其實實現管理方面的創新,才能夠真正地駕馭創新產品和創新技術。爲了中小企業的創新發展,更應該進行管理創新。

(四)對國家政策反應慢中小企業往往對市場變化十分敏感,但是面對國家的一些政策,反應卻非常慢,因爲沒有把握住國家的利好政策,而失去了很多寶貴的機會。而因爲中小企業自身的不足,例如融資渠道,財政支持,信息獲取方式、技術共享、以及員工福利等方面都無法和大型企業相比,所以中小企業的創新必須要有政府的支持,例如財政,例如金融方面的政策支持。

三、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創新的建議

(一)幫助中小企業建立融資網絡融資渠道匱乏,融資金額小一直是限制中小企業發展創新的因素,所以要想支持中小企業的創新發展,提升創新能力就要爲中小企業建立融資網絡,提供更多的融資渠道和融資金額,在確保其有一定經營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情況下,增加融資服務。可以通過以下方法支持中小企業融資:第一,針對中小企業設立發展基金,主要是爲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提供支持。第二設立風險投資基金,針對有專門技術卻沒有足夠資金的創業者提供支持,並幫助其承擔創業時期的風險。第三設立貸款擔保機構,可以由政府和金融機構互相配合,建立高新項目的相關孵化基地[2]。

(二)建立信息共享機構中小企業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孤軍奮戰,沒有實現戰略合作,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爲有些中小企業擔心合作之後自身的信息被泄露,對其發展構成潛在的威脅。其實不然,開展戰略合作是實現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和信息共享的必要手段。因此,可以通過政府、金融、科研機構等主動合作,創建信息共享機構,主要是提供一些科技開發,技術共享等信息,將中小企業與科研機構,大學等進行結合,三方共同建立創新機構,主要結合市場需求,不斷地輸出創新技術和創新產品。同時可以促進中小企業與大型企業的創新合作。同時也可以針對中小企業所處的各行各業提供市場諮詢,主要是組織調查中小企業所處行業的現狀,針對中小企業的發展創新現狀提供決策分析,提供行業情報和經濟信息,幫助中小企業更好地把握市場動態和科技動態。這樣既可以幫助中小企業獲得市場有效信息,又可以降低中小企業的相關成本。

(三)規範中小企業服務中心的運作可以大力扶持中小企業的相關中介服務機構,通過行業、中介機構來促進各個中小企業之間的聯繫。中小企業服務中心的規範化運作,良好的機構信譽,可以成爲各個中小企業之間聯繫的樞紐,諸多中小企業可以通過該服務中心實現與政府的聯繫,實現與科研機構的聯繫,從而提升中小企業的生產水平,提升中小企業的科研水平和技術創新,提升中小企業的市場銷售環節,根據不同中小企業的不同優勢,實行資源對接以及信息整合,實現共同創新,共同發展,共同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抵抗創新風險。

(四)加強培訓中小企業的創新發展離不開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針對人才的缺乏,可以以各大高職院校爲主,開展多層次的人才培訓,爲中小企業儲備人才,培養創新型人才,加強人才的技能培訓和業務培訓,根據不同的崗位需要和市場競爭培訓不同的人才。

結語:

中小企業要想長久發展,在市場競爭中保持優勢,就要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但是目前中小企業的諸多限制,在發展創新上存在諸多問題,所以需要對中小企業的發展創新報以支持態度,通過建立中小企業的融資網絡,幫助中小企業建立信息共享機構,規範中小企業服務中心的運作,還可以通過高職院校等機構實現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通過以上方法來支持和促進中小企業的發展創新。

創新合理化建議10

近年來,隨着現代農業和大數據技術的發展,科學高效支農成爲國家重點關注的內容,歷年頒佈的“一號文件”都將“三農”問題作爲首要解決的問題,列入年度工作。隨着我國經濟發展將步入“新常態”,經濟“新常態”必將催生金融“新常態”,推動現代農業與農村金融的融合發展極爲關鍵。

一、大數據時代金融支農產品創新動因

市場經濟體制下,所有產品的創新都必須與市場需求相結合。在新常態經濟背景下,農村金融需求呈多元化,個性化,金融產品創新需從需求側和供給側兩個層面分析哈爾濱銀行支農小額貸款產品創新動因。

(一)農村產業發展的需要。近年來,哈爾濱地區支農信貸呈現出增長乏力的態勢,傳統小農信貸需求日趨飽和,而對於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等新型信貸需求無法滿足。隨着現代農業不斷髮展,農業形態逐步發生轉變。橫向上看,農林牧漁轉變爲休閒旅遊、生態環境等產業形態;縱向上看,產業前、中、後的鏈條持續延伸。產業的一系列變革和轉型,都需要大量資金和金融服務支持,由此就推動涉農金融產品創新。

(二)農業現代化的需要。隨着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哈爾濱市僅以純糧食種植或是小規模種養殖已經較爲少見,多數農戶開始發展經濟價值高的水產、畜禽類養殖以及苗木種植。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對資金的需求特徵也發生轉變,由以往的短期、小額變爲長期、高額。通常金額爲10-20萬、1年以上的貸款需求最大,部分養殖戶若要大規模生產,資金需求量會更大。而現階段哈爾濱銀行由於對現代農業發展需求瞭解不及時,小額貸款產品在貸款額度與期限方面都難以滿足農戶經營需求。

(三)同業競爭的需要。隨着利率市場化的推進和中央“一號文件”的陸續頒佈,大中型銀行開始將業務下沉到農村地區,且一些政策性銀行、村鎮銀行紛紛針對現代農業發展實情。他們通過大數據技術,結合農戶實際需要,推出一系列金融產品,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留給地方性銀行耕耘的空間日漸緊縮。在此背景下,哈爾濱銀行應當依據大數據思維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思路,對現有小額貸款產品進行改進和創新,進一步做大“乾道嘉”品牌。

二、大數據時代金融支農產品創新現狀及問題

(一)創新現狀哈爾濱銀行是國內首個進入農村金融領域的城商銀行,近年來在農業金融領域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涉農貸款總額逐年攀升。根據哈爾濱銀行披露的年報顯示,2015年涉農貸款338億,同比增長6.6%,2016年涉農貸款378億元,同比增長12.0%,2017年涉農貸款460億元,同比增長21.5%。在發展過程中,哈爾濱銀行牢牢把握黑龍江省兩江平原現代農業改革契機,結合農村實情,實施金融產品創新,研發出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活體畜禽抵押貸款以及線上產品——豐收E貸。

(二)存在的問題(1)產品同質化傾向明顯。與四大行和大型商業銀行相比,由於沒有引入大數據技術,哈爾濱銀行未能及時捕獲市場需求,產品創新能力還存在一定差距。在支農貸款產品方面,產品開發多是採用模仿和跟隨戰術。以“活體畜禽抵押貸款”爲例,多家銀行都推出有此類產品,由此使得哈爾濱銀行的“畜保通”並未凸顯出較強的競爭力,其抵押畜禽僅限於常見的養殖活物,如雞、牛、羊等,而對於一些特色農業養殖產品則不支持抵押。

(2)產品缺少創新性。整體來看,哈爾濱銀行多數涉農產品只是在其他產品上進行一定改動即變爲支農信貸產品,未考慮農戶實際需求。儘管引入了國外銀行的金融產品創新模式與管理模式,但多數吸收的是便於操作和掌握的產品,吸納的成分較多,原創成分偏少。就哈爾濱銀行現階段的各類農村金融產品來看,多數爲負債類產品,而較少有資產類產品,並且產品創新與市場營銷間不具備聯動性。

(3)創新產品難以滿足需求。現階段,農村金融市場呈現出供小於求的局面,加上現代農業呈現出高速發展態勢,農戶資金需求量不斷增多,在此背景下,哈爾濱銀行推出的涉農貸款產品並未提高貸款額度,多數貸款金額在5-10萬之間,且有些產品還存在一定限制,如必須購買指定供應商的產品等,難以有效破解農戶資金不足的困境。

(4)農村地區信用體系不完善。近年來,哈爾濱政府投入專項擔保基金確保哈爾濱銀行涉農貸款業務的順利開展,並決定承擔其貸款擔保淨損失的50%。儘管有良好的外部政策支持,但由於產品的服務對象多是分散的農戶,涉及信息較多,且真實性也難以保障,加上農村地區信用環境較差,相關征信法律尚未建立,農戶信用意識淡薄,逾期、違約等情況頻頻發生,給哈爾濱銀行的正常經營帶來諸多隱患。

三、基於大數據技術的金融支農產品創新建議

(一)運用大數據技術推動產品創新多元化。隨着同業競爭的日趨激烈,哈爾濱銀行應當轉變原有創新理念,秉承“客戶需求爲本”的思維,運用大數據技術,及時瞭解客戶需求;同時,建立合理激勵機制,使產品開發人員的能動性得到發揮,營造良好企業文化氛圍,使員工能夠推陳出新,對現有產品進行優化或是開發新產品,推動支農貸款產品多元化。比如,哈爾濱銀行可利用大數據建立農戶需求收集平臺,同時組建專門的調研小組,深入農村地區進行調查,通過與農戶深入交談,分析農戶本質需求,再結合當地經濟水平,對不同區域定製與之需求相匹配的金融產品,提高產品針對性,即遵從“理論融入實踐,實踐檢驗真理”的工作思路,增強創新產品的可靠性。此外,還需根據現代農業的特點和實情,拓寬創新產品的覆蓋範圍,通過調查農戶開展的特色種養殖項目,如大鯢養殖等,在市場中評估大鯢價值,提供相應的抵押貸款。

(二)運用大數據技術培育產品創新意識。創新是發展的第一動力,對於哈爾濱銀行而言,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應在內部營造良好的產品創新環境,培育開發人員產品創新意識,給予產品創新充分的資源,提高支農貸款產品的創新成分。一般而言,創新意識越成熟和主動,創新質量和效益就越高,因此,在銀行內部建立健全的激勵機制,推動產品開發人員的創新意識由被動變爲主動,實現自覺型和文化型創新。此外,在產品開發中,還需結合各區域實際情況,針對農戶需求和現代農戶特點,合理設計產品額度和期限,破解農戶資金困境,推動現代農業發展。

(三)運用大數據技術開展同業合作。爲了給產品創新創造良好的基礎環境,更好地服務三農,降低經營風險,哈爾濱銀行應當探索同業合作,特別是風險信息共享,以拓寬各大金融機構的風險來源,緩解信息不對稱問題,避免各行無序競爭,建立現代化、規範化的農村金融市場秩序。通過同業合作,運用大數據技術實現資源共享,爲支農貸款產品創新奠定良好基礎,進而滿足農戶資金需求,實現多方共贏。除了與銀行合作以外,哈爾濱銀行還可與券商合作,獲取中間業務利潤;和保險公司合作,創新擔保機制,拓寬業務範圍,爲農戶提供更優質的金融產品支持。

(四)運用大數據技術建立健全農村信用體系。加強農村信用和徵信知識宣傳。首先,哈爾濱銀行一方面要運用互聯網技術對相關知識進行宣傳,另一方面派遣專員前往農村地區開展信用知識宣講,讓農戶認識到信用建設的重要性,瞭解失信帶來的惡劣影響,提高各大經濟主體的信用意識。其次,央行應當充分發揮行政與經濟功能,聯合各地政府,共同搭建農村信用徵信體系,打造健全徵信數據庫,並將數據在各大銀行內共享。再次,政府部門也要發揮其職能,利用多種媒體宣傳渠道在農村地區普及徵信知識,爲農村地區徵信體系建設奠定良好政策基礎。最後,健全相關法律條例,對於失信主體,施以嚴厲的懲處機制,並利用社會輿論,提高經濟主體的失信成本。

四、結語

隨着現代農業的發展,對金融需求特點也朝着規模金融、產業鏈金融以及多元化金融需求轉變,由此就需要金融機構對產品需求進行及時掌握,以滿足農戶貸款需要,促進現代農業發展。哈爾濱銀行近年來深耕農村金融領域,爲現代農業發展提供強有力支撐,在未來的發展,哈爾濱銀行還需秉承現代創新思維、體現大數據思維,結合農戶需求,不斷進行支農貸款產品創新,爲現代農業發展貢獻自身力量。

創新合理化建議11

一、 我國企業自主創新的現狀

中國經濟持續20多年的高速增長,但始終困擾我們的一個大的問題是技術創新能力薄弱。科技水平遠遠落後於經濟發展水平;這種格局的影響非常深刻,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我國企業的技術基礎都比較薄弱。在前些年中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我國企業用於產業發展的技術來源相當一部分是通過引進技術解決的,加之對消化、吸收和再創新工作的重視不夠、投入不足,有些企業的研發系統已經出現了被邊緣化的傾向,技術對外依存度仍超過50%;中國是世界製造大國,但重要的技術裝備和關鍵零部件主要依賴進口;我們出口已位居世界前列,但出口產品中擁有自主品牌或知識產權的只佔10%。我們清楚地意識到,大國經濟必須要有技術支承;中國工業化最終要靠自有的技術來源。缺乏核心技術的支柱產業,缺乏自主品牌的龐大生產能力,缺乏知識產權的製造業,缺乏創新能力的衆多企業,從經濟角度看,處於增值鏈的低端,不能分享高附加值的利益;從安全的角度看,中國大多數企業處於產業鏈的低端。

(二)創新能力轉化爲生產力動力不足。我國目前的生產、技術和新產品的研發任務更多是由高校完全承擔的,使大專院校科研院所成了企業的科技研發主體。全國擁有普通高等學校1792所中就設有科研機構316家、全國範圍高校科研成果給企業帶來的效益也只在20%左右。由於大量科技成果非企業自主承擔完成,使科技成果轉化多了若干環節,大大降低了轉化率。企業現有的技術創新活動也主要處於低層次,基本上沒有涉及戰略性的超前研究開發、產業關鍵核心技術的開發和大規模的系統性技術集成等,高端的技術創新活動大多被跨國公司所壟斷。

(三)創新能力財才兩缺。我國的研發經費投入還相當不足,研發人才短缺現象比較嚴重。比如對於研發人員相當集中的高新科技工業園區,國外每開發10平方公里,一般需要1.5~2萬名高新技術人才,而我國情況比較好的華東地區的4個高新科技工業園區,按規劃面積要9~10萬名高新技術專業人才,至今也只有4萬人。一般認爲,企業的研發費用佔其銷售額的2%,企業才能基本生存;當達到5%以上時,而國內的許多企業經營者存在短視行爲,受急功近利的商業文化的影響,企業經營者缺乏創新精神,制約了自主創新意識的強化。

二、 我國企業自主創新的潛力剖析

(一)研發投入有所上升。企業的最大特點是貼近市場,尤其是能前瞻性地掌握市場發展所產生的潛在需求,使其研究開發的目標更具針對性,更能體現以市場爲導向。目前,我國的很多的企業已經開始認識到這一點,不斷加大企業創新能力的投入。例如,聯想集團在完成了與IBM部門的併購之後,研發人員比例超過20%,消化1500項IBM專利。並打算今後每年將把營收的2%投人到產品研發與技術創新。

(二)企業與高校正尋求長期高效的合作。有統計顯示:在上海企業中技術含量高的發明專利僅200項左右,而上海普通高校每年的R&D課題就超過1萬項。集團企業努力將長期規劃分解到“產學研”合作項目中去。寶鋼成立的“產學研合作推進會”曾先後在國內幾十所高校“巡遊”, 都是長期戰略性產品。

(三)國際交流日益趨近。我國企業在進行研發活動已不單單把目光停留在國內或本企業內部,在加強自主創新的同時,加強國際合作,提升我國企業自身的競爭能力。海爾集團在2002年已向香港引人業務,海爾香港分公司將招聘20一30名員工。目前,海外業務佔集團整體營業額比重只有1/3,因此,未來將擴展海外市場,並期望在只至五年內擴展至佔整體業務的2/3。

三、 如何利用法律開發企業自主創新的潛力

中國的發明創造比世界其他地區的發展速度都要快,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具有潛力,我們現在要做到就是完善相關法律環境,爲專利發展推波助瀾。

(一)完善高校與企業技術合同、實踐合同制度,建立高校科研學員進企業,增加大學生就業率。在中國,16%的專利來自學術界,而在美國和日本,該比例分別是4%和1%。這就導致創新產品轉化爲生產力動力不足的現象存在。事實上,我們如果能巧妙協調我國高校教育實踐不充分和企業缺乏創新人才的矛盾,就不僅會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還能夠緩解金融危機下的就業矛盾。在具體的應用過程中,我們應該規範其中的法律環節,避免出現因法律缺位導致的市場秩序混亂,關注高校與企業在研發過程中籤訂的技術合同規範性、參與研發的學員的物質保障條款和就業條款、獎勵條款、教學實踐條款。一方面注重鼓勵大學生爲進入高新技術產業而不斷提高自身能力水平,另一方面又能夠爲大學生進行實踐教學提供現實空間。

(二)適度優惠的金融稅收法律體制,給企業注入創新資金。政府應該在資金與政策上方面加大對企業自主創新活動的投資力度,採取財稅優惠等有效措施鼓勵社會資本的進入,努力營造一個有利於企業從創

新中得到現實或長遠利益的良好環境。擴大和完善自主創新的金融擔保機制,拓展企業自主創新的融資渠道,加大商業性金融機構對科技的投資力度。如要鼓勵商業銀行在信貸方面對企業的支持。

(三)深入貫徹勞動合同法相關規定,加大員工國際交流和培訓投入,提高勞動者自身研發能力。據日本有關資料統計,工人文化水平每提高一個等級,技術創新者的人數就增加6%,而工人每提出一個有效的創新建議則能降低成本10% ~15%,而受過良好教育和培訓的管理人員,因創造和運用現代管理技術,則有可能降低成本30%。這些足以說明人力資本投資的高回報率。新出臺的勞動合同法中關於企業員工培訓、服務期限、獎勵激勵制度的規定,如同宏觀調控的槓桿,一方面解決企業飽受爲他人做嫁衣之痛,一方面爲企業職工不斷提高自身能力創造物質基礎,在具體貫徹落實的過程中,國家相關審批制度

應該爲企業員工出國培訓的大開方便之門,企業應該把我經濟危機帶來的挑戰,通過提高軟件設施、員工不斷增強國際競爭力。

創新合理化建議12

企業競爭力=企業資源潛力×企業人力資源配置力

企業在本質上是一定資源的集合體,正是這一定的資源在時空上按相對一定的規則動態地組合在一起才構成了企業及其運作的基礎和前提,離開了這些的資源及其有序而動態的組合,企業就不可能良好地存在和運作。

企業若缺乏優質的人力資源配置力,企業也便有“巧婦難爲無米之炊”的無奈;反之,企業資源再雄厚、再優越,人力資源潛力再大,若缺乏足夠的資源配置力的激活和放大,也只能處於休眠狀態,無法形成現實的競爭力。

特別是對人力資源而言,若不能有效激發其積極性、自覺性與創造性,不能協調好各種人際關係,其結果就不僅僅是資源潛力難以發揮的問題了,它還會因爲企業成員之間的有害衝突與矛盾而引起內耗,輕則增加企業的內耗成本,重則危及企業的生存。

員工培訓將成爲人力資源發展核心

由於體制和機制的問題,不少企業面臨嚴重的人才缺乏問題,可以通過培訓彌補人才的不足。需要指出的是,只有持續不斷的強有力的培訓,才能培養與保持企業持續發展與員工自我發展的後勁。

一個良好的培訓機制離不開科學的培訓規劃以及合理的控制制度。也就是說,員工培訓必須做到經常化、制度化。企業可以充分利用國家義務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和各種社會輔助教育等形式來開展員工培訓工作,既要注重培訓的內容,又要注重培訓的層次。

培訓不僅作爲一種福利,更作爲激勵員工、保持發展的重要手段,在企業文化建設中發揮積極的作用。

塑造企業文化,凝聚團隊力量

企業可以着手塑造活潑進取、不斷創新的企業文化,使員工和企業同發展。

在我國,企業文化主要表現在:合作有餘而創新不足,所以企業文化的改革應該注重運用各種方法激勵員工的創新潛力,在這方面,我們的企業還有一個很大的組織資源可以被充分利用,那就是工會。

工會作爲員工自己的組織,應該充分發揮它的協作作用,成爲聯繫職工與企業領導人的橋樑,用一種民主的機制促進職工創新能力的發揮:首先要確立企業文化建設的目標;要有企業自己的口號或精神標語;努力形成企業和員工之間良好的“心理契約”。

制定有效的激勵機制

有效的激勵可使員工的個人發展與企業的發展戰略緊緊相連,極大地調動員工的積極性與創造性。企業採取精神激勵與物質激勵相結合,管理激勵與自我激勵相結合的方式,對不同的員工和崗位採用不同的激勵手段。

企業必須把激勵機制與人力資源管理的培訓開發、管理溝通、崗位輪換、考覈等,相互聯結起來,對不同的員工和崗位採用不同的激勵手段,如分配激勵、晉升激勵、技術激勵、培訓激勵、崗位輪訓、長期工齡激勵等。

企業要留住人才,當然需要一套完備的人才資源管理制度。隨着世界社會經濟形態向知識經濟和知識社會轉變,人力資源管理的理念創新顯得日趨重要。

新經濟時期的最大特徵就是:人成爲最重要的生產要素,人的創造力成爲企業核心的發展力,這已經成爲新經濟時代無可爭議的道理。

創新合理化建議13

一、科技創新活動的重要意義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在科技迅猛發展的今天,培養青少年的科技創新能力就顯得尤爲重要。我國教育體制存在的弊端嚴重阻礙了青少年創新能力的發展。如今,儘管我國提倡素質教育,但是尚未擺脫傳統教育的影響,與西方國家相比,我國的青少年缺少科技實踐的機會。我國的青少年只有進入大學,或者是一些試驗單位、科研單位才能夠接觸到科技創新活動,但我們在發展的初級階段已經落後於西方國家。唯有發展科技創新活動才能使青少年具有創新意識,才能承擔科技創新的重擔,不斷提高我國的科技水平。

二、如何開展科技創新活動

1.善於學習,瞭解科技發展動態

牛頓曾經說過“我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因此,我看到的比別人遠。”這句話充分說明了知識積累的重要性,我們只有掌握了基礎的科技知識,才能根據現有的知識原理不斷進行整理和組合,創造出全新的技術和產品。因此青少年在進行科技創新時要熟練掌握現有的知識,只有這樣才能進行科技創新。瞭解科技的實時動態不僅是一個學習的過程,還是我們明確目標的一個過程,可以使我們在進行科技創新的過程中少走彎路。那麼,如何獲取科技的最新動態呢?首先,我們可以閱讀一些自己感興趣的關於科技的書籍。其次,可以通過網絡、電視等獲取科技知識。這些方法都可以爲我們提供實時的科技動態,再加上青少年的想象力,必定可以激發創新的火花。

2.從日常生活中挖掘創新的源泉

衆所周知,科學技術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所以說,我們要善於觀察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如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清掃機器人,在進行創新時可以以這種機器人爲模板,深入研究其工作原理,並運用聯想的方式分析這種工作原理是否能應用到其他方面,從應用的角度進行創新,對於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會接觸到的事物,我們要善於發現它存在哪些不合理的地方,並且對其稍加改動,使其使用更加方便、稱心,這就是簡單的創新。

3.要培養鍥而不捨、持之以恆的精神

前人的經驗告訴我們,創新的過程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不斷糾正的,因此,需要我們具有堅持不懈的精神。培養自己對科技創新的興趣,積極參加各種科技創新活動。每一次跌倒都會成爲下一次進步的墊腳石,因此,青少年在進行科技創新時要正視失敗,認真從每次失敗中吸取經驗。

三、結語

綜上所述,科技創新並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其中包含着諸多複雜的問題。在進行科技創新的過程中只要善於分析各種科技要素之間的聯繫,把握其中的規律,就一定能克服種種困難,實現科技創新。

創新合理化建議14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職業院校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職業院校培養學生職業素養的重要途徑。通過調查發現,當前職業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較爲落後,重視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忽視學生道德與職業素養的培養。本文通過對相關問題及原因的分析,提出對職業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與方法進行創新優化及進行鍼對性教育教學的建議。

關鍵詞:職業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職業素養;道德體系

2000年3月,教育部下發了《關於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意見》(簡稱《意見》),對職業院校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目標,要求職業院校緊跟時代發展步伐,深入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際需要的應用型人才,並對人才培養內容提出了新的要求。《意見》指出,職業教育人才培養不僅僅是培養應用型技術人才,還是培養素質的全面人才,要求學生具有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與價值觀,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爲指導,推動職業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發展。2009年7月,教育部印發了《關於加強和改進中職學校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見》,對當前職業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要任務進行了全新的解釋,並對拓展和創新思想政治教育途徑提出了寶貴意見。隨着職業教育越來越被重視,創新職業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培養全面發展的職業應用型人才,成爲當前職業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課題。

一、職業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

職業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一方面與其他性質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務具有相同之處,如熱愛祖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民族自豪感與民族責任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擁護黨的領導與黨的基本路線、遵紀守法,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質與健康的心理素質;另一方面還具有職業教育特徵,如良好的職業素養、“工匠精神”的培養、質量意識與效率意識、環境意識等。職業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任務具有層次性與針對性,提出職業教育的特點。從層次性來看,職業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則在將學生培養成合格公民的基礎上,將他們更進一步地提升爲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與創業精神的高素質勞動者。從針對性層面來看,職業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貼近學生生活實際,並針對職業院校學生這個年齡階段的心理髮展規律,從培養民族自尊心、自豪感與自信心開始,引導他們自覺維護祖國尊嚴與榮譽,並樹立爲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而奮鬥的決心。此外,還應針對學生心理髮展特點,培養他們正確認識自我,發展並完善自我,增強自信心,養成樂觀向上的心態,並逐步形成良好的職業能力與職業素養。

二、職業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現狀調查

1.存在的主要問題

職業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是學生,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佔據主體地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創新必須是基於學生自身情況與學習規律的。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需要對學生思想政治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實際需求等進行調查分析與研究,纔能有針對性地選擇教學措施,採取科學的對策。本文對職業院校學生現狀進行調查研究,對存在的主要問題總結如下。一是職業院校學生日趨強烈的情感與心理缺憾並存。對職業院校學生進行調查發現,多數學生爲獨生子女,長期生活在優越的家庭環境中,進而在情感上具有天生的優越感,以及居高臨下的傲氣與霸氣,自我中心的意識較重。另一方面,他們又缺乏足夠的社會閱歷與經驗,面對挫折時的心理素質不健康,心理承受能力較差,對問題的解讀存在偏差,這些導致其在學習中容易出現自暴自棄、情緒煩躁、逆反心理等問題。二是學生成才慾望與功利意識並存。調查中發現,絕大多數學生希望通過學校學習獲得安身立命的本事,進而在畢業後能夠具備一技之長,甚至在社會上獲得成功。但多數學生在價值觀上有希望獲得優厚的待遇,同時又不要太累,表現出較強的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三是在自我意識增強的同時,逆反心理也在增強,自律能力較弱,使得他們較容易陷入功利陷阱,貪圖享樂而不願付出。在當今社會多元價值觀的衝擊下,他們的價值觀較爲模糊,行爲、思想容易出現問題。此外,從職業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現狀調查來看,教學中也存在較多的問題,比如,教學觀念陳舊,教學方法單一,無論是學校、社會、家庭還是教師與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與作用認知不夠,職業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評價體系不完善,缺乏過程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等多元評價方法的應用。另外,在當前網絡環境下,網絡多元思想對職業院校學生的“三觀”、生活方式等產生消極影響,部分學生沉迷於網絡無法自拔,或者出現不健康的心理狀態,這些都給職業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

2.原因分析

深入分析職業院校學生存在的問題及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可知,有以下幾個方面因素導致目前的現狀。一是社會實踐基礎上職業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學生的主客體因素相互作用與協調的結果。其中,主觀因素主要是學生個體在心理成長過程中的主觀意願與個性,客觀因素是學生在成長與學習過程中所接受的教育和外界環境因素。這兩種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協調,最終構建了學生的成長與學習過程和結果。二是職業院校學生在思想政治學習中,主體角色的內在思想矛盾轉化的結果。在社會環境中的多元價值觀與思想的影響下,學生主體內各種思想與價值觀一直在矛盾衝突中“優勝劣汰”。三是職業院校學生心理成長與客觀環境影響的結果。職業院校學生正處於青春期,他們的心理髮育還未成熟,正處於未成年人向成年人過渡階段,多表現出自制力差、好奇心強、精力充沛、對外界不良信息的抵制力差等。此外,社會、學校、家庭等外界環境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視程度不足,使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必要的環境與氛圍,主導性差。

三、職業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建議

1.創新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在調查中發現,職業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僅作爲初級階段的基礎課程,且教學觀念與理念較爲落後,教學形式單一,僅僅是課堂上的教師講授,學生被動接受,學生學習興趣不高,積極性較差。因此,在現代教育理念的引導下,職業院校必須與時俱進,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構建現代化的職業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體系。首先,面對當前職業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無論是學校層面還是教師層面,都應創新教育理念,樹立“大德育”觀念。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具體實施中,教育者要積極拓展思想政治教育途徑,在學校及學生生活環境中的所有有利於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及事物,都應積極開發利用,使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學生生活與學習的各個角落。其次,職業院校要將德育教育放在更重要的地位,將思想道德教育和專業教育融合在一起,促使思想道德教育真正成爲職業院校教育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思想政治實踐教學中,職業院校可結合實際情況,將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分爲兩個階段,即基礎階段與專業階段。在基礎階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堅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專業階段,將其與職業道德相結合,形成專業特色的教學內容體系。再次,要樹立科學的教師觀與學生觀。學生和教師都是需要不斷髮展的生命個體,教師應自覺成爲終身學習的楷模,鼓勵學生“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堅持民主,發揚教學平等,真正將學生放在教學的主體地位,教師發揮組織、引導、指導等作用。最後,教師要創新現代教育觀念,正確認識現代教育技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積極作用。職業院校思想政治教師要善於發揮互聯網作用,在互聯網資源中積極尋找正能量資源,將最前沿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職業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2.創新現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職業院校要結合自身職業特點和學生的成長規律,努力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積極開拓多樣化教學手段與方式。在實踐教學中,創新教學方式的途徑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校園環境的滲透式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即職業院校積極建設良好的校園文化,打造優秀的校園文化氛圍,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校園文化建設中。要在校園文化建設形成自己的特色,並努力塑造校園精神,使學生在日常生活學習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二是體驗性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即帶領學生走出校園,走進社會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內容包括學生自己的人生實踐,思想政治教學活動中的社會實踐,思想政治行爲的實踐。思想政治教師要通過社會實踐來檢驗教學效果,引導學生善於觀察、發現、分析社會中的問題,並用思想政治知識解決社會問題。體驗性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主要有社會調查、參觀訪問、公益勞動、社會服務活動、青年志願者服務、軍訓、社區活動等。三是網絡化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充分發揮互聯網、多媒體的作用,打造網絡化教學平臺。學校應積極營造校園網絡信息環境,加強網絡化思想政治教育建設,規範網絡行爲,防範網絡失範行爲,打造網絡教學平臺,如QQ羣、微信羣、博客、論壇等。四是參與式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即打破傳統的課堂講授式教學模式,轉變教學中教師與學生的角色,讓學生真正參與到教學中來,模擬場景,促使學生身體力行。參與式教育的主要方式包括開設第二課堂、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等,例如,每年清明節開展烈士陵園專題教育活動,構建主題讓學生學習,每年國慶節開展祖國發展專題學習活動等。

3.設置並普及歷史課,藉助中國歷史融入民族道德教育

中國歷史擁有極爲豐富的德育教育內容,在職業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可將歷史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起來,藉助中國歷史發展進程開展主題思想政治教育。歷史學習在職業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積極的作用,歷史教育能夠培養職業院校學生堅定愛國之心,樹立報國之志,引導學生繼承和發揚愛國主義傳統,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與自豪感。此外,通過歷史教育,可使學生獲得人生體驗、人生意義和人生啓示,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人格取向,以及積極進取的人生觀,將民族特色的精神財富社會實踐化。在歷史教育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推進中,國家、社會、學校、家庭層面要達成共識。要積極推進歷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將歷史教育納入職業院校的教學評估指標體系中。安排歷史課程時,在內容上可選擇易於融合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部分,如中國優秀的民族文化、抗戰史、經濟建設史等。在教學組織上,可採取大班制,即同一年級不同專業班級在同一時間上課。引入歷史知識重在教會學生用唯物主義觀點來分析和解決問題,引導學生學會如何對待歷史問題。在最終的考覈環節,可採取演講、答辯、論文等形式,尊重學術研究,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職業院校是社會重要的應用型人才培養陣地,能夠向社會源源不斷地輸送專業應用型技術人才,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力量。隨着社會對職業教育重視程度的不斷提高,對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要求也在不斷提升,對學生的職業素養、道德品質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職業院校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發揮着重要的作用,對培養學生的全面素質尤爲關鍵。結合當前職業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現狀,不斷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使其能夠緊跟時代發展步伐,具有積極的意義。

創新合理化建議15

一、引言

當今國內和國際上爭相進行科技創新革命,我國經濟發展模式由粗放型向創新型轉變的趨勢日益明顯,對新技術的需求量持續增長。作爲向市場輸送人才的高校,大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的培養也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新時期的大學生經過大學聯考的“廝殺”,按照“定式模式”進入大學,學生具有以下特點和不足:一是具有創新意識,但不善於利用和創造條件;二是思維敏捷,但缺乏創新性思維的方式;三是有創新的靈感,但缺少必備的創新技能;四是有創新的興趣和熱情,但缺乏毅力。科技創新能力是大學生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的考覈指標,是中國大學生普遍很少具備的一種能力。科技創新是大學生通過運用所學的專業理論知識,以一個全新的思路去創造獨有的設計,依靠個人或團隊集體智慧,從理論基礎到實際操作,做出最終的設計模型。在這個過程中,大學生的研究能力、提出-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團隊精神、意志力、自信心和人際交往能力等都會直接影響科技創新活動的結果。當前,大學生在校期間通過參與“飛思卡爾”智能汽車競賽、大學生全國“挑戰杯”競賽、全國數學建模大賽等活動,科技創新能力得到了一些提高,單單通過此類競賽培養大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還存在着問題。

二、制約大學生科技創新的因素分析

(一)課程設置制約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提升當前很多大學的課程設置過於理論化教育,實踐課程要求不夠嚴格,實踐課程和理論課程設置非常不合理。理論課程的學習是大學生專業發展的基礎,但實踐課程能夠更好地促進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實踐課程,能夠訓練學生理論聯繫實際的應用能力,改變以往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方式,使學生達到主動探求知識的目的,提供及時、直觀、全面的學習信息反饋,真正達到“實踐—理論—實踐”的課程體系。

(二)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受就業導向影響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開展需同學們投入的時間和精力越來越多,較短時間內做出的成果很難得到競賽組專家或市場的認可。再加之大學生就業壓力形勢的影響,同學們更多的願花時間和精力去考取相關證書和學科考試,真正花在科技創新活動中的人數越來越少。

(三)社會上“浮躁”嚴重影響着大學生科技創新校內大學生遇到問題總有些同學說,“有啥問題找百度”,不敢主動需求答案,“便捷”、“急功近利”充斥着校園。學生的家長普遍對大學生在創新的思考和實踐方面缺乏應有的關注和支持,更多的持有否定和保守態度,不太願意大學生去“挫折”、“冒險”。

(四)傳統教學方式制約着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培養目前教學活動通常採取灌輸式教學方式,教育中一直提倡“創新”,但是目前大部分高校仍沿用着講授式和實驗室訓練(灌輸式),課堂教學時間較多,實踐教學時間較少,影響着大學生的主體性和能動性,忽視了大學生自身的內在作用。

(五)大學生科技創新競賽參與率不高各大專院校都組織大量學生開展科技創新活動,但是總體參與率不高。經調查,一是大學生對科技創新興趣不濃。大部分學生願意參加各類科技創新活動,但真正付諸於行動卻寥寥無幾。二是各類科技創新活動難度大。各類競賽更多的是要提前掌握相關而複雜的知識,往往學生不願吃苦而止步,使得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受此影響。

(六)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尚未建立與時俱進的管理制度指導教師和輔導員的認可度需落實,實際上,各高校教師或多或少承擔着繁重的教學、科研等任務,很難確保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給予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指導。學校或二級學院(系)未能形成完善的激勵機制和考評體系,缺乏從本質上調動教師的積極性,由於未得到足夠的技術指導,使得學生的參與無法持續深入地進行。

三、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的建議

(一)適當減少理論課程的比例,增加實踐和動手能力的培養高校應改變傳統灌輸式教學方式,在參與科創活動或競賽中,積極推行啓發式和討論式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的觀察力和想象力,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思維習慣。適當改革現有考試製度,由於現有的考試方式主要通過分數來衡量對知識的掌握程度,這樣就嚴重挫傷了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同時,合理地調整課程結構,增加選修課程比重和可供學生自由選擇的課程種類數量。

(二)建立科學、公平、立體的大學生評優體系,在理論知識考覈外,增加科技實踐活動參與度的考覈標準高校現有的考試方式主要側重對學生所學課程的理論知識進行測評,用一張試卷的成績來衡量學生對知識掌握的情況,這嚴重壓抑了學生參與科技創新活動的積極主動性,理論教學脫離實踐檢驗,從根本上扼殺了大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建立有效的激勵制度,對在科技創新方面表現突出的學生,進行表彰與獎勵,可作爲評優和頒發獎學金的重要依據。

(三)搭建基於SNS(社會性網絡服務)的網絡服務平臺利用微信、微博、QQ等在大學生中的影響,做好科技創新的宣傳推廣工作,營造濃厚的創新氛圍,並做到知識共享、資源共享。例如,對於參加科技創新活動獲獎的同學進行表彰獎勵並授予榮譽證書的同時,利用網絡平臺做好相關方面的宣傳工作,激勵其他同學的參與熱情。

(四)鼓勵學生多參與各種機構組織的科技創新活動或競賽,培養其科創能力和學習能力建立科技活動中心或成立科技協會,給學生充分的自由度,使學生根據科技活動內容,大家集體商議確定完成時間表,每個學生都有實際操作和動手的機會,分工協作,提高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自己的見解,學習和創造的積極性得以充分發揮。

(五)授予教師適當的“權利”結合課程計劃、授課內容,穿插科技創新知識,鼓勵學生髮揮操作能力,適當調整“課上”與“課下”的時間安排,針對學生特點,安排“課上”的目標任務,靈活安排增加“課下”學生主動動手能力,創建集體學習的氛圍,分別針對學生組建學習興趣小組。

(六)強化教師評優機制,對於指導學生進行科技創新活動並取得成績的教師在績效考覈時給予加分充分鼓勵教師積極參與學生的科技創新活動,充分發揮教師的各方資源,提供給學生實訓基地、實驗儀器設備、技術支持等,引導學生開展科學研究,撰寫簡單的科技論文,指導學生申請實用新型專利等。如邱洪斌、王瑩等呼籲建立教師配套機制。

(七)成立大學生科技創新競賽委員會以賽促培,通過各類各級競賽,促進學生由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轉變,競賽過程中涉及到的一些國際或國內領先科學技術,需要學生掌握尚未知曉的領域,促進學生主動去學習,主動去尋找創新,提升自身能力。競賽委員會可吸納有經驗教師、年輕教師、博士以及一線輔導員,利用“經驗+活力+學術+管理”,跨學院(系)組建高水平委員會,分門別類地推薦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