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的範文

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寫的,讀了這本書,你都有什麼樣的感受呢?小編爲大家精心準備了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歡迎大家前來閱讀。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的範文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的範文篇一

今天,我們四年級組一起閱讀並討論了第30條“談談直觀性問題”。通過閱讀,我們知道培養注意力的唯一手段就是施加作用於思維,而直觀性只有根據它刺激思維過程的程度,起着促進注意力的發展和深入的作用。使用直觀手段,對教師有很高的要求,既要懂得兒童心理學,又要懂得掌握知識的過程。

烏申斯基曾寫道,兒童是“用形式、聲音、色彩和感覺”思維的,所以直觀性是兒童的腦力勞動的一條普遍原則。在我們的語文課堂上,直觀地展現景象、現象、人物、歷史並不罕見,並通過這些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感悟,從而提高了課堂效益。

在文中,有一句話讓我們年級組老師陷入思考,繼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這句話是這樣說的“在運用直觀性時,必須考慮到怎樣由具體過度到抽象,直觀手段在課的哪一階段上將不再是需要的,那時學生已經不應當把注意力放在直觀手段上。”這句話強調了直觀性也是要有選擇地使用的,講究一個時機,它只是在促進思維積極化的一定階段上纔是需要的。

我們的語文姓“語”,學習的對象是語言,這是區別於其他學科的本質特點。我們該考慮直觀性什麼時候介入,怎樣介入對語言的發展是有促進作用的。就拿多媒體輔助手段來說,這確實對增大課堂容量,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但如果我們把多媒體這個配角當成了主角,把直觀展示代替了語言探究,這就是我們教師發生了認識上的偏差,用直觀性剝奪了學生語言探究、語言實踐的機會。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如一位教師在教學《我應該自豪纔對》時,製作了精美的電子白板課件,播放了沙漠中狂風捲來,黃沙漫天飛舞的錄像,場景令人震撼;清晰地展現了駱駝的腳掌、睫毛、駝峯,花了大量的時間探討了三者在沙漠中的作用,課堂氣氛非常熱烈。但一節課下來,學生的生物知識得到了拓展,而語文能力未見有明顯發展。筆者不禁疑惑,這究竟是一節科學課、生物課,還是一節語文課?

我們對上述案例討論後找到了對策,那就是我們還是要立足文本,在直觀展示的時候更注意課件的內在美。課前,教師要在深入解讀文本,設計有利於學生語言發展的教學流程上花大工夫,明確課件的使用是爲了使已有設計更有利於學生學習而採用,而不是爲了追求轟動效應才加進去。在製作課件時,要注意排除對學生學習的干擾,不追求華麗的外表,把是否能促進學生的語言發展放在第一位,真正爲課堂教學服務。在多媒體展示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加強與學生的互動與情感交流,讓課文中的文字描述與眼前的景象疊加,然後轉變爲更爲個性化的語言從學生的嘴裏流淌出來,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最後,讓我們用蘇老的一句話作爲自勉“運用直觀性原則是需要很高的技巧,需要了解學生的思維和心情的。”只要我們不斷學習、不斷實踐、不斷總結,我想,一定能恰如其分地選對方法,用好方法。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的範文篇二

蘇霍姆林斯基是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給教師的建議》是一部專爲中國小教師而寫的經典書集。書中每一條建議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雖是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國度,但他閃光的思想、精練的語言,對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來說,絲毫不顯過時,它仍像一場及時雨,滋潤着一顆顆乾渴的靈魂。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它的一些建議竟與我們現在正在進行的第八次課程改革有那麼多相似的地方,有那麼多的契合點。可以看出,蘇霍姆林斯基早在用自己的思考和行動在實踐着新課改的理念了。

在書中第六十四、六十五條的建議中提出:“教師要把學生的腦力勞動放在注意的中心”和“讓學生進行獨立的腦力勞動”。在這兩個章節中告訴我們“課”是什麼,它首先是具體的兒童。“如果教師不瞭解他的學生的情況,不瞭解聽他們講課的是些什麼樣的人,那麼他是無法備好這節課的。”聯繫我們的教學,由於應試教育在教師心中根深蒂固,因此有幾人在備課時能充分地想到了我們的工作對象學生。即使是新課改的公開課,很多老師也是按事先精心設計地一步一步“套”在學生身上。他們惟恐在規定的時間裏完不成教學任務,乃至在課堂上遇到學生精彩的話語、獨特的見解也讓它石沉大海。試問這樣的課堂,學生還有真正的一席之地嗎?

蘇霍姆林斯基書中說到:“在絕大多數下,數學教師和語文教師在一節課上所講的時間,不應超過5至7分鐘。而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東西,才能成爲他自己的東西,纔是他真正地掌握的東西”。這是多麼深刻的表述啊!新課標同樣也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學生通過課前質疑、讀中釋疑、學後小結,這樣全程參與,學生主動性、積極性怎能不高呢。我認爲,要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根本轉變,做爲教師,就必須學會“放棄”。常說放棄是一種美麗,而教師如果放棄的是一直以來主宰的地位,我想這也是一種美麗。

那教師的任務是什麼呢?還是傳道、授業、解惑?不,不是。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這樣指出:教師的任務就是不斷地保持學生對學習、活動的熱愛,點燃創造性的火星,設法使它們熊熊地燃燒起來。這與在新課程改革中提到的創新、個性發展不是同樣的道理嗎?我想只要教師主動從“首席指揮”退居到“幕後策劃”,把發展的空間全部留給學生,將心比心,以情換情,那我們的課堂內外就將永遠如沐春風,充滿歡笑了。

又如他在建議中多次提倡的“閱讀”,都是我們當今新課程改革中提的最多的內容。在他的例子中生動地告訴我們“書籍對於少年來說,並不是真理的倉庫,而是內心體驗的源泉。”告訴我們“一個現代的人,如果沒有經常與書籍的精神交往,如果沒一種想通過讀書來提高自己的尊嚴的自豪願望,那麼他的生活就是不可思議的。”是的,讀書能打開智慧背囊。一個愚昧的孤陋寡聞的人不可能有智慧,只有用源源不斷的知識清泉去滋潤才能茁壯成長。就像我們縣裏組織的“以讀爲主”的課改實驗、“書香潤校園”,還有今天的讀書心得交流等等這些讀書活動,不僅促使學生啓迪智慧,開闊視野,也使教師提高自己的修養學識。

另外如果我們認真讀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就會發現他的有些理念比新課程改革的一些理念還要全面還要深刻。所以當大家遇到困難,無從下手時,那不妨拿起這本書來讀讀,領會領會其中的真諦。或許他經驗和思想可以幫助我們解決課改中遇到而無法解決的難題。

所以,我真誠地邀請工作在一線上的同行們,一起來讀,一起來實踐!因爲它就是一位老師,會與你面對面的交流,會給你豁然開朗的感覺;因爲它就是一面鏡子,會讓你找到真正的答案,會使你變得更加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