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措施及建議

一、 保護性耕作的技術內容

推廣措施及建議

保護性耕作主要作業形式是免少耕施肥播種、秸稈覆蓋留茬還田、機械化深鬆、病蟲草害綜合防治。

1.1秸稈覆蓋留茬還田技術 該技術將作物秸稈經機械作業處理後,拋撒覆蓋地表減少水蝕、風蝕和蒸發,提高天然降水利用率。秸稈的處理方法有:①前茬作物粉碎處理,前茬作物在收穫時,使用碎草器或秸稈粉碎機對秸稈直接進行粉碎拋撒,均勻覆蓋地表。②粉碎淺旋處理,秸稈經切碎或粉碎拋撒後,使用旋耕機淺旋土壤表層,使秸稈與土壤充分混合。③留根茬處理,對殘留地表的根茬,不影響下茬作物種植髮育前提下,留茬10—15釐米。

1.2免少耕施肥播種複式作業技術 該技術主要方式有免耕鐵茬施肥播種和少耕(淺旋)施肥播種,簡化作業工序,減少機械軋地次數,降低生產成本。①免耕鐵茬施肥播種是除施肥播種之外不進行任何耕作,使用免耕施肥播種機可一次完成開溝、播種、施肥、覆土、鎮-壓作業。②少耕(淺旋)施肥播種是表土破茬作業,基本不破壞土壤結構,使用帶狀旋耕施肥播種或淺旋播種施肥機械可一次完成土壤淺旋、開溝、播種、施肥、覆土、鎮-壓作業。

1.3 機械化深鬆技術 該技術是用機械鬆碎土壤而不翻土,基本不破壞土壤結構和地表植被,疏鬆耕作層以下5—15釐米的心土,促進耕作層下面的土壤熟化,從而提高天然雨水入滲率,增加土壤含水量,爲作物根系深扎和供水提供保障。深鬆作業首年進行一次,以後根據犁底層情況適時進行作業,週期一般在3年以上進行一次。

1.4 病蟲草害綜合防治 該技術使用化學藥劑控制雜草、病蟲害,也可進行表土作業控制雜草。

二、保護性耕作技術路線和機械化措施

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應用,離不開可行性耕作技術模式和適用機具的使用,埇橋區經過多年試驗對比研究,探索出比較適合該區進行保護性耕作的模式和機具類型。

2.1 保護性耕作技術路線

夏季:⑴小麥機械化高茬收穫-→秸稈切碎覆蓋地表-→深鬆(3至5年一次)-→免耕播種玉米(大豆)-→播後出苗前土壤封閉化學除草-→全生育期田管

⑵小麥機械化低茬收穫-→機械打捆回收-→深鬆(3至5年一次)-→免耕播種玉米(大豆)-→播後出苗前土壤封閉化學除草-→全生育期田管

秋季:⑴玉米(大豆)機械化收穫-→秸稈粉碎覆蓋地表-→深鬆(首年深鬆,之後根據土壤情況選用)-→免(少)耕施肥精少量播種小麥-→小麥返青期化學除草-→全生育期田管

⑵玉米人工摘穗收穫-→淺旋秸稈還田-→施肥精少量播種小麥-→鎮-壓-→田管-→小麥返青期化學除草-→全生育期田管

2.2 保護性耕作適用機械

經過試驗比對,較適合該區保護性耕作技術作業的機具有下列類型:

2.2.1秸稈還田機械 ①使用4Q、4J系列秸稈粉碎還田機,配套70-90馬力拖拉機,可將作物秸稈直接粉碎覆蓋地表,粉碎的秸稈符合農藝要求。②使用4MQP系列秸稈切碎器,將收割機排草口的秸稈直接切碎拋撒覆蓋地表,切碎長度、切碎率符合要求。③玉米聯合收穫機配置秸稈粉碎還田機,直接將玉米秸稈、根茬粉碎覆蓋還田。

2.2.2免耕(少耕)機械 ①使用2BMG、2BMXS、2BMFS系列免耕播種機播種小麥、大豆,配套動力70-90馬力拖拉機,可一次完成滅茬、旋耕、播種、施肥、覆土、開溝、鎮-壓等多道工序,特點爲設有掏草刀,防壅堵。②使用2BQMF、2BXY系列玉米施肥播種機播種玉米,配套動力90-120馬力拖拉機,可一次完成開溝、播種、施肥、覆土、鎮-壓等工序,特點爲精確、省種、省時。③使用農民自主研發的2BMH-7小型播種機,配套動力15-30馬力拖拉機,可一次完成秸稈粉碎覆蓋、板茬播種、鎮-壓等工序,特點爲播種深淺一致、秸稈覆蓋良好、動力資源豐富。

2.2.3深鬆機械 ①使用ZS-180型振動深鬆機,配套動力90-120馬力拖拉機,可打破25-40釐米之間的土壤板結層,特點爲工作平穩、便於操作。②使用IS-5型深鬆機,配套動力90-120馬力拖拉機,深鬆深度20-40釐米,特點爲通過性好、效率高。

三、埇橋區保護性耕作發展現狀

埇橋區自推廣保護性耕作近十年以來,按制定的《埇橋區保護性耕作項目實施方案》,投入保護性耕作機具410餘臺(套),通過在各鄉鎮、示範園區推廣保護性耕作,累計完成試驗面積近2000 hm²。保護性耕作試驗示範研究的項目區,與傳統耕作田塊對比:減少機車進地次數4次,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減少農業生產環節的工時;增加天然雨水利用率,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疏透性,作物增產10%左右,增收節支明顯。保護性耕作技術已具備在該區加快推廣的`基礎條件。

埇橋區農業生產的特點爲一年兩熟,基本爲小麥-→玉米(大豆)輪作。夏季作物玉米(大豆)種植方式爲免耕播種,而秋季小麥種植方式,仍然按傳統耕種方法種植,保護性耕作技術卻遲遲未得到廣泛推廣應用,其中存在諸多原因。

3.1傳統耕作模式,難以提高土地產出率。傳統耕作方法的弊端日益突顯,農戶土地規模小且分散,各家各戶小機具作業,地塊中扶基(壟)高,墒溝窪;過度依賴和使用化肥,有機質含量降低,土壤貧瘠;土壤板結嚴重等現象普遍,已經制約了土地的產出率,很難實現作物高產和效益增加。

3.2種植時間與習慣,不利於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推廣應用。該區每年70%的降雨量發生在七月份,這個季節夏作物基本爲免耕搶種,很少進行深鬆作業吸納降水。秋季小麥適播期在每年的十月中旬,這個時節乾旱居多,所以當地農戶習慣在秋收后土地適墒期進行耕翻、耙壓(九月末),待到小麥播種期再進行播種。

3.3保護性耕作機具數量少,難以形成規模化。該區爲農業大區,但家家戶戶小型機具多,埇橋區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十幾年以來,做了數次保護性耕作現場演示會和宣傳培訓教育,可技術並沒有得到應用,保護性耕作機具數量很少,且閒置居多,並沒發揮它真正的效益。

3.4免耕播種機具通過性差,影響使用。雖然免耕播種機開溝器分別設在前後主樑上,拉大開溝器距離,但壅堵、拖堆現象時有發生,作業中仍有漏播現象。

3.5農機農藝結合不夠。保護性耕作技術涉及到農業生產的諸多領域,包括工程、種子、植保、等等技術,缺少對品種、配方施肥、播量、秸稈還田量、田間管理等農藝措施指導,及區域內部分土壤是否適合深鬆的剖面分析等方面報告,所以需要農機農藝緊密配合,共同促進技術的實施,才能使保護性耕作技術更具技術含量。

3.6注重免耕播種環節,忽視秸稈還田、深鬆、化控等技術。秸稈還田對免耕播種機具的通過性影響最大,秸稈還田的方法和量,以及深鬆、化學除草等技術,也應一併跟上,才能真正意義上,實現保護性耕作技術的全面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