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容》讀書筆記11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書筆記了。那麼讀書筆記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寬容》讀書筆記,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寬容》讀書筆記11篇

《寬容》讀書筆記1

著名作家房龍的名著《寬容》,是一部描寫人類思想發展史、暢銷近百年的通俗歷史讀本,

房龍作品《寬容》讀書筆記

。作者從人文主義的立場出發,從不同宗教派別的衝突中尋找背後的深層根源,爲我們展示了一幕幕因爲固執己見所帶來的人間悲劇,勾勒了一幅幅人類因爲和諧相處、共生共榮的發展場景。作者對寬容的闡述,如一絲清泉沁人心脾,讓心靈獲得一種釋放和淨化,給人啓迪。

何謂寬容?《不列顛百科全書》下定義曰:寬容,即允許別人自由行動或判斷,耐心而毫無偏見地容忍與自己的觀點或公認的觀點不一致的意見。《現代漢語詞典》曰:寬大有氣量,不計較或不追究。而我在閱讀了房龍這部用文藝性筆法敘述了自中世紀以來人類反抗無知、偏執和暴虐的歷史作品後,對寬容的理解更簡單明瞭。寬容即寬恕和包容,就是用一顆寬大、包容的心去對待與自己意見相左的人。這絕不是無原則地一味遷就,也不是懦弱無能地委屈忍讓;寬容是寬而有度地恕,包而見底地容。讓,不是軟弱無能,而是一種智慧,一種風度,一種雅量。寬容是做人的一種美德,是成熟的一個標誌。能夠寬容別人是一種美德,能夠理解別人是一種智慧,能夠讚美別人是一種修養,而能夠不斷否定自我,則是一種博大。寬容是人類至高無尚的美德,放射人性獨有的光芒。因爲寬容包含着人的心靈,因爲寬容可以超越一切,因爲寬容需要一顆博大的心。

寬容別人,首先要學會寬容自己。在人生的旅途中,幾十年的風風雨雨,誰都不可能一帆風順。磕磕碰碰是常有的事,摔上幾跤也在所難免。高山不理解流泉,設臵了許多路障,泉水卻永不停歇,饒過頑石,跳下斷崖,變成了飛瀑,變成了大江,奔向浩瀚的大海。船不理解岸,總要離去,但岸總是等待着,永遠張開寬大的臂膀。太陽不理解月亮,不喜歡她慘白的光,月亮卻永遠追隨着太陽,當太陽落山後,她卻用淡淡的柔光照亮整個黑夜。當你遇到挫折的時候,自己要保持良好的心態,要有戰勝困難的信心和勇氣。人不理解其實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對自己失去了信心。

其次要寬容地善待他人。沒有必要和他人斤斤計較,沒有必要和他人爭強鬥很,沒有必要……俗話說: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冤冤相報何時了,與其去記恨和報復別人,不如去理解和寬容別人。印度聖雄甘地說得好:要是人人都把‘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當作人生準則,那麼整個世界就會亂成一團了。給他人讓一條路,就是給自己留一條路。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正所謂一聲問候三天暖,半句惡言一月寒,面對他人的錯誤、失誤,與其不顧顏面橫加指責,不如用寬容之心待之,爲其留一條後路,或許會柳暗花明又一村,責人之心責己,則寬;利己之心利人,則容。

寬容是一種寧靜,寬容是人生的一種豁達。如果我們都善於設身處地替他人着想,沿他人思緒斟酌一番,人與人之間也許能相互寬容,諒解。寬容就是忘卻,人人都有痛苦,都有傷疤,動輒去揭,便添新創,舊痕新傷難癒合。忘記昨日的是非,忘記愛人曾經有過的一段浪漫,忘記別人先前對自己的指責和謾罵,時間是最好的止痛劑。學會忘卻,生活纔有陽光,纔有歡樂。寬容就是瀟灑。處處綠楊堪繫馬,

家家有路到長安。寬厚待人,容納非議,是事業成功、家庭幸福美滿之道。事事斤斤計較、患得患失,活得也累,難得人世走一遭,瀟灑最重要。學會寬容,你疲憊的心,也會變得年輕。因爲寬容,腳下的路會越走越寬,因爲豁達,生活會處處充滿陽光。寬容就是忍耐。同事的批評、朋友的誤解,過多的爭辯和反擊實不足取,惟有冷靜、忍耐、諒解最重要。相信這句名言:寬容是在荊棘叢中長出來的穀粒。能退一步,天地自然寬。

所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寬容是海,納百川而清澈明淨;寬容是山,壘礫石而巍峨挺拔;寬容是天,容萬象而朗朗清清;能寬容就能發展壯大。曹操之所以能從僅有幾個子弟兵,到剿滅北方羣雄,佔據中原,擁有百萬大軍,與他山不厭高,水不厭深的胸懷是分不開的。寬容是鮑叔牙多分給管仲的黃金。他不計較管仲的自私,也能理解管仲的貪生怕死,還向齊桓公推薦管仲做自己的上司,兩人共同爲齊桓公建立霸業做出了巨大貢獻。正是由於這種寬容的氣魄,干戈可化爲玉帛,刀劍可化爲耕犁,難解之事就在相互容忍和包容中妥善解決。所以寬容是助人成就事業的基石,是所有想成就事業的人們必須具備的涵養。

當你對他人多一點寬容;多一點大度;多一點容忍;多一點體貼;多一點諒解,與此同時,你自己也會少一些憂愁;少一些煩惱;少一些鬱悶;少一些悶悶不樂;少一些不快;降低了耗氣傷神的砝碼,增加了健康快樂的基數,善待他人益於己。

法國19世紀的文學大師雨果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寬容是一種胸懷,寬容是一種氣度,寬容是一種智慧。寬容是一種博大,它能包容人世間的喜怒哀樂;寬容是一種境界,它能使人生躍上新的臺階。寬容,是人類應該具有的一種修養,也是使世界充滿愛的一種美德。如果人與人之間多一份關懷,多一份理解與寬容,那麼世界將變得更加美好!

《寬容》讀書筆記2

房龍所著的《寬容》敘述的是關於人類的故事。他以寬容爲線索利用文學的手法向我們娓娓道出從原始時代到一戰期間的人類思想的發展歷程。從書名上看,這本書似乎是要告訴我們關於寬容的歷史,然而恰恰相反的是,作者是要告訴我們人類的歷史,其實就是一部不寬容的歷史。

《寬容》是一部描寫人類思想發展史、暢銷近百年的通俗歷史讀本。房龍從人文主義的立場出發,從不同宗教派別的衝突中尋找背後的深層根源,揭示了一幕幕因爲固執己見所帶來的悲劇,勾勒了一幅波闌壯闊的人類思想解放史。作者圍繞人類生存發展的最本質問題,向人類的無知和偏見挑戰,深入淺出地將知識和真理普及爲人所共知的常識。其智慧的妙語和真知灼見讓人獲益匪淺

寬容是一種美德。寬容能使人性情溫和,消除許多無謂的矛盾,化干戈爲玉帛。寬容的人,時時處處都會受到人們的擁戴,因爲他能夠處理好各種人際關係,能夠很快地適應各種不同的環境,能夠融洽地與人合作,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

現在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是家裏的寶貝,在學校受到別人家孩子的欺負,父母就心疼得不得很多父母喜歡這麼說:“別人對不起你,你就對不起他;別人打你,你就打他。”這樣的教育方法很明顯是錯誤的。但是,很多的父母還是沿用這一方法來教育孩子。這種錯誤的教育方法會影響孩子以後的人生觀及處世態度。因此,教孩子學會寬容,不僅是爲了孩子今天能處理好同學關係,也是爲了孩子將來的幸福打基礎。父母應該讓孩子明白,他人是自己的影子,要在生活中學會理解他人,善待他人,也就是善待自己。

在生活中,不要過分計較自己的得失,能夠笑一笑,這就是寬容。

寬容是人的一種美德,是做人的一種風度和境界。生活中笑一笑,沒什麼大不了。

“有朝一日,寬容會大行其道。那時,不寬容就會像屠殺無辜戰俘、燒死寡婦、盲目崇拜書本一樣,成爲一個神話。”這是作者寫在結尾的話,是美好的憧憬和願望。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畢竟是生活在上世紀初的作家,其思想難免會有一些歷史的侷限。其實,導致不寬容的因素有很多很多,作者的這種結論未免太過樂觀與武斷了。人類即便戰勝了自身的恐懼,寬容也未必會大行其道,又或者說,如果寬容真的大行其道,社會就真的會比現在美好嗎?

無規矩不成方圓,任何社會任何團體要想得以生存就必須依靠某種法律(又或者是一些生存秩序),只不過嚴苛的程度不同罷了。既然善惡同在,那麼懲治措施便是必不可少的了。如果以此寬容大興其道,那麼前提首先是“只有善,沒有惡”,可是如此的大同世界離我們還是相當遙遠的吧。當然,作者在人類思想史方面的成果是顯著的。

最後,還是引用奧勒利烏斯。敘馬庫斯的一段話吧:

我們爲何不應和平、和諧地相處呢?

我們仰望同一星辰,共居在同一個星球上,生活在同一片藍天之下。

每個人沿着哪一條道路尋求最終的真理有什麼關係呢?

生存之謎奧妙無窮,通向答案的道路不止一條。

《寬容》讀書筆記3

寬容人類精神上的“不寬容”

著名作家房龍的名著《寬容》,是一部描寫人類思想發展史、暢銷近百年的通俗歷史讀本。作者從人文主義的立場出發,從不同宗教派別的衝突中尋找背後的深層根源,爲我們展示了一幕幕因爲固執己見所帶來的人間悲劇,勾勒了一幅幅人類因爲和諧相處、共生共榮的發展場景。結合原著,寬容是一種美德,更是一種奢侈品;寬容是對文明的唯一考驗,也是對文化的最大考驗。這是一部人類思想的解放史,房龍用手中那支有魔力的筆展示人類尋求自由的漫長過程。

何謂寬容?《現代漢語詞典》解釋:寬大有氣量,不計較或不追究。而我在閱讀了房龍這部用文藝性筆法敘述了自中世紀以來人類反抗無知、偏執和暴虐的歷史作品後,對寬容的理解更簡單明瞭。寬容即寬恕和包容,就是用一顆寬大、包容的心去對待與自己意見相左的人。這絕不是無原則地一味遷就,也不是懦弱無能地委屈忍讓。不是軟弱無能,而是一種智慧,一種風度,一種氣量。寬容是做人的一種美德,是成熟的一個標誌。能夠寬容別人是尊貴的,是高雅的。寬容是一種美德,能夠理解別人是一種智慧,能夠理解自己則是一種豁達。寬容是人類至高無尚的美德,放射人性獨有的光芒。因爲寬容包含着人的心靈,因爲寬容可以超越一切,因爲寬容需要一顆博大的心。

然而遺憾的是,一說起寬容,多數人都會有這樣的想法:如果寬容了別人,會讓對方感到我是軟弱無能的,軟弱的人只會被別人欺負!

其實不然,寬容不是軟弱,不是無能,而是一種修養,一種風度。它可以使人際摩擦減少到最低限度,甚至可以化衝突爲祥和,化干戈爲玉帛,一個懂得寬容的人,他的天地一定廣闊,精神一定充實,心靈一定純潔,靈魂一定美麗!

寬容是一種人生的修養。我們稱頌爲人厚道、寬以待人,我們鄙夷尖酸刻薄、苛求於人;我們欣賞相逢一笑泯恩仇,我們不齒冤冤相報無盡休。作爲修養,寬容就是肯定自己也承認他人;就是國人謙遜真誠,待人禮讓大度;就是能夠寬恕別人無意間對自己的傷害……換言之,它是一種善待生活,善待別人的境界。在寬容的背後,蘊含的是愛心和堅強,是挺直的脊樑,是博大的胸懷。寬容是一種做人的原則。人只要在社會中生活,就必須同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寬宏大度者,能夠允許別人有行動和判斷的自由,甚至尊重、悅納與自己志趣不投,抑或格格不入的人或事。面對非議、誤解,過多的爭辯和反脣相譏,只能事與願違,惡性循環。相反,如能冷靜、忍耐、諒解,容時間作證,最終可以冰釋前嫌,握手言和。當然,它還必須具備一個前提,那就是不違背憲法和相應的法律。大度者,能夠以德報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從這個意義上講,寬容教會人們爲人處世,教會人們和平共處,也教會人們合作與共同發展。寬容也是一種思維方式。生活中我們常常看到這樣的現象:一些人向另外一些人爭取自己的權力,或者批判對方的觀念、堅持自己的學說,他們總是指責對方的專橫爲不寬容;而當他們一旦擁有了權力,一旦自己的學說被承認後,便多以不寬容的態度來對待那些批評他們的人。我們說,寬容既不是

一種武器,也不是一面旗幟,更不是一番說辭,而一種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後所產生的思維方式。這種方式可以使人們獲得一種前所未有的視野,也可以使人們達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境界。如果對於一切新事物都不採取寬容的態度,那麼,社會也就無法進步了,人類也就只能生活在愚昧、黑暗、弱肉強食的野蠻時代。

怎樣做到寬容。

要做到寬容別人,首先要學會寬容自己。在人生的旅途中,幾十年的風風雨雨,誰都不可能一帆風順。磕磕碰碰是常有的事,摔上幾跤也在所難免。當你遇到挫折的時候,自己要保持良好的心態,要有戰勝困難的信心和勇氣。人不理解其實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對自己失去了信心;其次要寬容地善待他人。沒有必要和他人斤斤計較,沒有必要和他人爭強逐利。俗話說:“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冤冤相報何時了,與其去記恨和報復別人,不如去理解和寬容別人。給他人讓一條路,就是給自己留一條路。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如果我們都善於設身處地替他人着想,沿他人思緒斟酌一番,人與人之間也許能相互寬容,諒解。忘記昨日的是非,忘記別人先前對自己的指責和謾罵,時間是最好的止痛劑。學會忘卻,生活纔有陽光,纔有歡樂。

記得小時候,我一直是一個樂天派份子,不論是考試失利或是與朋友鬧彆扭,我都像一個沒事人一樣,彷彿這世界上根本沒有什麼能讓我變的不開心的事情。可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隨着學習和工作的壓力,我慢慢地溶入了多愁善感的人羣,讓自己憂傷的事情越

來越多,快樂的事情越來越少,直到後來,彷彿只有沉醉在街舞音樂的海洋裏的時候纔會快樂,只有和朋友交流心事的時候纔不會寂寞。真的不知道自己怎麼會變成這樣。現在想想,也許是因爲我自己也已迷失了寬容的心境吧!倒不是說自己無法容忍他人的錯處與誤解,而是自己對快樂的定義下的過高了。其實,生活中的每一件事當你從不同的角度上去看的時候,就會得出截然不同的答案。親情、友情、愛情也是如此。也許,樂觀的人看身邊的事物都會是多彩的,而悲觀的人看身邊的一切都是灰色的。

寬容對於自己來說是無比重要的。更何況一個國家。但是,國家講究的是“不寬容”。

在面臨全球化經濟的今天,一個國家要想站穩腳跟,就必須有強大的經濟實力。國家內部的改革、對外的開放必不可少,一個個舊企業面臨停產甚至倒閉,一批新興工業正在迅速崛起,市場經濟來不得一絲一毫的寬容。緊抓實效,落實方針,適時調整,抓準機遇,迎接挑戰。一個國家只有對自己不寬容,才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看完這本書,腦海中時常會浮現出奧斯卡電影“撞車”中的種種片段,不同種族之間相互的碰撞、摩擦,誤解、猜疑和不信任讓人們互相傷害、彼此受傷。其實,歸根結底,是人們心中的恐懼感在作祟。因爲害怕受傷,所以跌跌撞撞。

作者結尾寫道:但是它會到來的,它將緊隨着人類第一個真正的勝利——對人類自身的恐懼的征服——而到來,歷史將記下這一切。的確,寬容兩個字,聽起來簡單做起來難。這和做人一樣。無論是大

學還是將來工作,我們都要慢慢懂得去欣賞,去接受。身邊總是美好的,活着就是美好的事。或者我們也可以從房龍的《寬容》裏提取點東西來,“他相信對於世界的拯救要靠每個人的共同努力,要想改造好世界,首先得改造好每一個人。”這句話是否也可以這樣改寫:“要想拯救別人,首先得拯救好自己。”

學會寬容,做一個聰明人。

《寬容》讀書筆記4

寬容是一時的忍讓,寬容是一種力量,寬容也是一種美德,更是成長的綠蔭。這就是我今天讀完《寬容》後的感想。

《寬容》主要寫了作者生病住院,一位年輕的護士爲作者扎針,可是打了兩下也沒扎中,妻子非常惱火,就叫她請她們的護士長過來,可作者卻沒有責備她,反而鼓勵她,讓她再扎一針,最後護士用力插入血管,終於一針見血。

作者待人如此寬容,而我常爲一些小事斤斤計較,和作者比起來,我真是慚愧不已。記得有一次,小明在交作業的時候,因爲跑得太快,不小心撞到了我的鉛筆盒,只聽見“砰”的一聲,我的鉛筆盒狠狠地摔在了地上。我頓時氣得火冒三丈,一下子站起來,手指着小明的鼻子大聲地說:“你幹嘛跑那麼快呀,你看,我的鉛筆盒都被摔壞了。”“我…我…我不是故意的,對不起。”小明支支吾吾地說。“對不起有什麼用,我的鉛筆盒都壞了,你賠給我。”我氣勢洶洶地說。頓時小明漲紅了臉,低着頭不說話。第二天,在我的桌子上出現了一個新鉛筆盒,比我原來那個更精緻,可我卻怎麼也樂不起來。從那以後,我們再也不說話了,總是覺得有堵牆把我和小明的友誼給擋住了。

讀了《寬容》這篇文章,我豁然開朗,他讓我明白不能爲一點小事而斤斤計較,要像文中的作者一樣學會寬容。即使別人犯錯,我也要原諒他們,這樣纔會得到更多的朋友。難怪紀伯倫曾經說:一個偉大的人有兩顆心,一顆心流血,一顆心寬容。

寬容是冬日和煦的陽光,會融化了你心中寒冷的冰塊;寬容是夏日裏的一陣涼風,會帶給你無限的涼爽;寬容是夏日裏的一層綠蔭,會幫你遮住刺目的日光。我決定了,明天就帶着歉意和鉛筆盒,去拾起我和小明丟失的友誼。

《寬容》讀書筆記5

雖然這本書早就讀完,但是因爲一直沒有時間(懶)做個總結。今天將此書重新速讀一遍,又增加了些許體會,在此還清舊賬。

人類從開始到現在從來就沒有徹底寬容過,所有的悲慘事件無一不是因爲思想觀念的固化而導致的衝突流血,不寬容事件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生,沒完沒了,即使在現在也沒有看到結束的那一天。

當蘇格拉底整天埋沒於街頭巷尾,與人爭論不休,說些奇談怪論,“人的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中,不要寄希望於上帝";而雅典人的觀念根本難以理解,最終這位偉大的小個子哲學家還是被那些據說能通曉上帝旨意的目不識丁的糧販子之流依法死刑。當一杯毒酒解決了這個令人厭煩的倔強老頭之後,那些據說通曉上帝旨意的雅典人,自認爲對社會做了極爲有利的事情,在對他的學生們下手之後,終於如釋重負,世界清靜了,沒有了令人討厭的帶有褻瀆上帝的異端學說在耳邊叨叨。但是一切風平浪靜之後,那一套思想依然飄蕩在雅典上空,漸漸侵入到雅典人的精神骨髓裏。

雖然自己也是猶太人,當耶穌看到猶太教義不合理的地方,着手進行修改,而被少部分人信仰而成新教派的領袖,這是他本人完全沒有意識到的。基督教義因爲飽含關懷的私人感情和更親密的接觸,在當時的奴隸社會的思想中獲得了廣大底層民衆的歡迎。但是猶太民衆怎麼能容忍這麼一個擅自修改自己的民族信仰,於是一場廣場審判將其送往十字架。在當時看來寬容博愛的基督教義,此後不斷出現觀念衝突,在1500年後,一個新的異端——布魯諾就被基督教宗教法庭死刑,在羅馬的鮮花廣場的火刑柱上被活活燒死。難道隨着布魯諾的骨灰隨風飄逝,基督教義就可以被維護得不受塵埃半點侵了?也許是借用或真的對於基督教義的很多不滿,最終形成了加爾文和路德的宗教改革,但是改革本身只是對原有教義小修小補。打倒舊權威和舊禁忌的同時,卻樹立了一個同樣讓人不能冒犯的新權威和新禁忌。

從動物性來說,人類天生是具有恐懼心理的。當有人跟自己不同時,如果此人與很多人都不同,就會打着維護正確思想的旗號,改造所謂的異端;如果發現自己是異端,就會陷入擔憂之中,多數人就改變自己,讓自己跟別人一樣。

不寬容的事件充斥着整個世界,宗教充斥着各種不寬容,排斥其他教派,民族主義也一樣如此。此書雖然只講西方爭取寬容和維護舊制度的很多個案例,在中國卻也是到處都是,各種歧視;五胡亂華南北朝時期,不過是歧視別人已經沒有本錢,被歧視的人實力大增,而產生的一個不斷融合和寬容的過程;再往後的朝代一樣如此,即使到了最近的清依然如此。難道到我們這裏就沒有了嗎,看到越難/菲律賓/印度還是忍不住叫聲阿三,那聲調裏蘊藏了豐富的含義。對於寬容,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寬容》讀書筆記6

《寬容》是荷裔美國作家房龍的一部名著。作者用極其輕巧的文字撰寫通俗歷史着作,細述人類思想發展的歷史,倡言思想的自由,主張對異見的寬容。故去的歷史人物變得鮮活,帶領我們神遊歷史,探尋人類精神不寬容的根源。在崇尚知識和理性的時代,人類更要學習寬容。

從兒時起,我極愛寬容,因爲癡迷清麗的句子:“被踏碎的花兒,仍將芬芳沾上鞋履,這,就是寬容。”

天空收容每一片雲彩,不論其美醜,故天空廣闊無比;高山收容每一塊岩石,不論其大小,故高山雄偉壯觀;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不論其清濁,故大海浩翰無比。這是一位哲人對“寬容”最生動直觀的詮釋。一日讀到“紀伯倫”的詩:“我永遠在沙岸上行走,在沙土和泡沫中間。潮水會抹去我的腳印,風也會把泡沫吹走。但是海洋和沙岸,卻會永遠存在……”心靈默默顫動。我想我能理解海洋的永恆,我銘記着海洋的寬容。霎那間我似乎肯定自己理解了寬容——用愛來回報他人的怨恨,便是寬容了。霎那間我似乎覺悟到寬容是一個單純的理想,她的存在僅僅需要一個高尚堅韌的靈魂。然而,當我讀了的《寬容》後,我才發現,房龍先生似乎對“寬容”別有一番見解。

《寬容》一書雖然主要論及西方宗教歷史上的不寬容及爲這種不寬容所進行的鬥爭,但今天看來,房龍這本書的意義已遠遠超出宗教領域,而成爲人類精神層面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範疇。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爲爭取寬容而戰的歷史。房龍在書中要說的道理很簡單,可以引用他自己的一段話來說明:“大凡爲寬容而戰的人,不論彼此有什麼不同,都有一點是一致的:他們的信仰總是伴隨着懷疑;他們可以誠實地相信自己正確,卻又從不能使自己的懷疑轉化爲堅固絕對的信念。”房龍最反對的是世俗全力和精神信仰結合後施加給所有信徒及非信徒精神和肉體上的暴政。在他看來,任何絕對的信念,都包涵着潛在的暴力,一旦信念找到了通往世俗權力的門徑,它的暴虐本性就會顯露出來。房龍給出的解決是懷疑,對任何的觀念、理論、思維方式都要用懷疑來沖淡它繁殖、複製、獨裁的'本性,就連自己都要懷疑。懷疑一切,用懷疑給一切以改善發展的餘地。在房龍的眼中,大部分信念信仰的開端都是樸素的,甚至可以說是浪漫的,但一旦穩定發展起來,就會落入功利主義的魔爪而萬劫不復。痛恨功利的房龍卻用功利觀來解釋敘述歷史,勿寧說這是合乎邏輯的,因爲那最初的純潔高尚很可能在本質上是虛假的,是違反人類天性的。政治上的浪漫主義會演變成流血的暴政,帶有浪漫情懷的君主往往都墮落爲暴君,前者有法國大革命爲證,後者在我們身邊就可以找到蛛絲馬跡。今天看來,“寬容”這個話題的意義已遠遠超出了宗教本身,而成爲人類精神層面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現象,諸如出於懶惰的不寬容,出於無知的不寬容和出於自私自利的不寬容等等。在面臨全球化經濟的今天,一個國家要想站穩腳跟,就必須有強大的經濟實力。

房龍先生堅信“寬容一統天下的日子定會到來,它將成爲人類歷史上的進步”。思想的束縛、戰爭的暴虐、種族的歧視等等,都在呼喚寬容,我們渴望那和平安詳的日子,但我們同樣要對社會、對他人、對自己負責,必要的時候決不能“寬容”地得過且過,將寬容發展成爲漠不關心,那恐怕纔是最大的災難!用客觀的態度去看待人生,你會發現,生活中的寬容會讓你平和安詳,而發展中的不寬容會促進社會的進步,無論過去、現在、將來,二者都需要存在。

《寬容》是一本值得一讀再讀的書。作爲一個人文主義者,房龍在書中致力於用理性和自由來對抗各種基於偏見和自詡正確的優越感的狹隘意識,倡導在同一個星球上的人與人之間的寬容和理解。可以肯定的是,不管人類文明發展到何種地步,只要地球上還存在哪怕兩個人,這樣的一種情懷,就是必須的。

《寬容》讀書筆記7

“吃些虧處原無礙,退讓三分也不妨。”寬容,能令自己心胸廣大,產生容人的雅量,可以化干戈爲玉帛,化異己爲自己。化暴戾爲祥和。寬容朋友,能讓友誼更深;寬容敵人,能化敵爲友。

林肯在競選總統前夕,他在參議館演說時,遭到了一個參議員的羞辱,而他的寬容讓自己笑到了最後。

一隻腳踩扁了紫羅蘭,它把餘香留在你腳上,這就是寬容。

寬恕,對別人是一種美德,對自己是一種昇華。我們在被賦予生命的同時,也被賦予了一顆寬恕包容的心。寫封信給傷害過你的人,懷着同情心去傾聽不幸……

我們的心如同一個容器,當愛越多時,仇恨就會被擠出去,當我們不斷用愛,用寬容來充滿內心,用關懷來滋潤胸襟時,也是善待自己之際。

普希金說:“沒有寬宏大量的心腸,便算不上真正的英雄。蘇霍姆林斯基說:“寬恕所產生的道德上的震動比責罰產生的要強烈些。”適當地寬恕別人的過錯,是對人的一種激勵,能讓人改過自新,積極向上。

寬容似水,讓心靈如水般安寧而和諧,寬容似顆種子在耐心耕耘中癒合裂痕;寬容似潤滑劑,在潛移默化中修復創傷。一個懂得寬容的人,他的心靈會更純潔。

寬容的心態,放射出生命的魅力。

《寬容》讀書筆記8

房龍的《寬容》,初讀起來以爲是講述歷史的小說,再讀一遍,又覺得像是哲學理論書籍,可是它的封面上卻赫然寫着文學名著的標籤。不管如何,他是一本人文社科類圖書。讀人文社科類圖書的特點是可以很隨意,發散思維強,一本書的閱讀會引發相關若干書籍的閱讀慾望,但也有一個限制條件,如果沒有比較豐富的人文學科知識背景,許多書根本讀不懂。

《寬容》中的大多數章節談論宗教的影響,着眼點放在了西方主流歷史上,對於中國歷史,似乎不是那麼回事,中世紀歐洲有宗教統治,由此產生了許多悲慘的事,人類總是相互折磨對抗難以寬容,看到房龍的客觀冷靜描述,才明瞭歷史上發生的許多事實是多麼殘酷冷血,而今日的文明進步則比往日有了多麼大的質的提升。

書中描繪了宗教在歷史上的許多罪惡,反諷的是宗教創立之初,其實正宣揚爲了人們的救贖,爲了底層人民的幸福,誰知最終自己卻成爲了專制的代名詞,宗教所宣揚的自由、創立宗教王國的幻想成了工具,成了統治人的藉口,閱讀這本書,讓我能從更深入的本質中反思許多社會現象,用更加長遠的目光去看待歷史,看待當下發生的許多事,以史爲鑑,今日的各種紛擾是如此的瑣屑。

書名《寬容》描述的卻是種種的不寬容,作者還是比較堅定的樂觀主義,他堅信未來,寬容一定會實現,也許是千年,也許是10萬年之後。

反思一下,寬容的態度何嘗不是我們所缺乏的?處於變化中的孩子往往通過各種錯誤來成長,可是我們大人卻往往對他們一丁點的缺點也不能寬容。

寬容看似容易簡單,實則太難!

二十世紀人類的兩次世界大戰,近代各種種族仇恨屠殺,想起看過的一部電影《野獸良民》也叫《美國x檔案》,人類真正成爲寬容的那一天,真的離我們很遙遠。

作爲教育者,讀了此書當有所反省,以寬容的態度對待學生、同事以及身邊的社會。

寬容的背後是自信、無私和勤奮,我們追尋的目標應該是這三者,我們只有做到這些要求,方能真正擁有寬容之心!

《寬容》讀書筆記9

《寬容》是一部宗教的歷史,一部寬容與不寬容的歷史,也是一郜人性血腥與進步的歷史。在本書中,作者用生動睿智的語言講述了漫長的人類思想發展史,以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爲依據,以社會和人是否寬容爲標尺,用輕鬆的方式來揭示真理,主張寬容與和平,倡導思想解放。此書是關於寬容和自由思想的經典之作。

《寬容》一書出版於1925年,是房龍的代表作之一。亨德里克·威廉·房龍Hendrik Willem Van Loon(1882-1944)

是荷蘭裔美國人,作家、歷史地理學家。著有《寬容》《人類的故事》《文明的開端》和《聖經的故事》等作品。當時作爲通俗歷史學家的房龍在美國已是家喻戶曉。他用手中那只有魔力的筆,生動地描繪了在西方文化最顯著的脈絡——在基督教文化的發展中,人類是怎樣一直與“不寬容”做鬥爭的。

在這本書裏,大多是關於“不寬容”的描述。人類因爲固執、無知和利益而無法克服自身的恐懼,沒辦法進入一個真正多元、健康、完善的世界。這個書名恰好是對人類文明進程中一切“不寬容”的絕佳反諷,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是對“寬容”最有力的呼喚。

這是一本時間跨度相當長的歷史類書籍。作者從蠻荒時代一直寫到了20世紀20年代,從尼羅河流域跨到了冰島,與其說這是一部西方宗教方面的簡史,我覺得它更像是一部關於人性與發展的思想史。在文明的進程中,寬容與不寬容始終在鬥爭,從未停止過。也許,恐怖是導致不寬容行爲出現的最重要的原因。在任何一個時代,統治者出於一種害怕不安的心理,便會將這種心理轉化成行動,頒佈各種不寬容的政策法規,來壓制他的臣民。其實政策也好,宗教也罷,我認爲這都是一種手段。一種統治者希望達到自己目的所採取的行動。這種行動一旦開始,也就是“不寬容”的開始。本書的書名雖然是“寬容”,但作者的筆墨幾乎都在描述“不寬容”,已寬容爲題,以不寬容爲主體,這大概也是本書的精彩之一吧。這個題目也極盡諷刺意味。很顯然,我們需要寬容,寬容才能讓文明發展,讓社會進步,但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卻充滿了不寬容。

我們期待美好,期待寬容。爲了那一天,我們可能要等一萬年,也可能要等十萬年。但是,只要人類戰勝自己的恐懼,這一天就不會遙遠。

《寬容》讀書筆記10

這本書一共分成了5大塊,“寬容是一種智慧和力量”“寬容是深藏愛心的體諒”“寬容是對生命的洞見”“寬容是成長的綠蔭”“寬容是幸福家庭的祕訣”……書中的每個章節都是一個或幾個故事,這些故事都證明和體現出寬容給人生帶來的是美好。

最簡單的講,我讀這本書後最大的體會就是明白了寬容是一種最高貴的品德。寬容是人性之間必不可少的,俗話說得好“退一步海闊天空”,這也是一種寬容的體現。懂得退讓,懂的寬恕他人,可以少了一份責罵,那是沒必要的。面對任何事,都要學會寬容地看待一切,這樣所有的事情都會簡單起來,你會發現原來生活是可以更美麗的,就算是別人的侵犯還是過錯,都需要學會寬容。或許有的人會覺得寬容是一種沒用的表現,向別人屈服,只能讓我們退讓和忍受;寬容應該是相互的,如果我對他寬容,他對我卻不寬容,豈不是自己吃了大虧?抱有這種認識和思想的人,實際上他們已經不寬容了,他們理解的寬容是片面的,極端的。

書上很恰當的舉了一種比喻,這是我們生活中很確切的事實:比如有甲乙兩人。如果甲向乙借用鐮刀,結果遭到乙的拒絕。不久,乙向甲借馬,甲說:“上回你不借我鐮刀,所以這回我不借馬給你。”這是報復。

如果甲向乙借用鐮刀,結果遭到乙的拒絕。不久,乙向甲借馬,甲雖然答應,卻趁借馬之機向乙說道:“你回不借我鐮刀,但是這回我借你馬匹了。” 這是憎惡。

如果甲向乙借用鐮刀,結果遭到乙的拒絕。不久,乙向甲借馬,甲欣然答應,不但決口不提上次借鐮刀的事,還熱情地告訴乙這匹馬的習性。這就是寬容。

是軟弱無力嗎?不是的,寬容也是一種無聲的教育。責備不如幫人,倘若對別人的錯處一味挑剔,呵責,非但令人反感,取不到教育的效果,而且可能激起逆反心理,一錯再錯。是啊,我反扣書想:如果能寬容,那麼那個曾經受到寬容的人就能認識到自己的不是,這種無聲的教育,何嘗不試試呢?

好多例子,好多比方,好多好多的故事。每個故事,都證明了寬容在不同的情況下不同的好處。我清晰地記得,書上曾說過這麼一個簡單的故事,題目是《被上帝咬過的蘋果》我當時看到這個題目就很感興趣,是什麼意思呢?原來,是一個從小雙目失明的人,自他懂事後他煩惱,認定是老天在責罰他,感到一輩子完了。雖然很多親友和社會的人來關懷他,但他不願在憐憫中度過一生。

後來一位老師告訴他:“世上每個人都是被上帝咬過一口的蘋果,都是有缺陷的。有的人缺陷比較大,因爲上帝特別喜歡他的芬芳。”他很受鼓舞,從此把失明看作是上帝的特殊鍾愛,開始振作起來。上帝知道了這事,笑道:“我很喜歡這個美麗的比喻,但要聲明一點:所謂的缺陷是指生理上的,那些有道德缺陷的人是爛蘋果,不是我咬的,是蟲。”多麼富有哲理的話語呀,怎能不引起我的深思呢!

呵呵,是呀,當我們還在爲先天的缺陷自怨自艾、自暴自棄時,想想這個比喻吧“因爲上帝太喜歡你了,所以咬得大了些”。不能改變的事情是不必自尋煩惱的,坦然的接受上帝的安排,發揮自己的長處,做生活的強者。

這本書給我太多的感觸,合上這本書,寬容的種子撥撒在我心裏,生根、發芽……記住,只有學會寬容,纔有足夠的心裏走好人生的道路……

《寬容》讀書筆記11

這本書語言平實,沒有華麗的辭藻,但思想深刻且內容涵蓋甚廣,娓娓道來之時整部西方歷史躍然紙上。這是一本人類學指南,書中提到寬容的定義是:允許別人自由行動或判斷,耐心而毫無偏見地容忍與自己的觀點或公認的觀點不一致的意見。

作者認爲現代的不寬容可以分爲三種:懶惰的不寬容,無知的不寬容以及自私自利的不寬容。

第一種不寬容可能是最普遍的現象。書中舉了一匹老馬的故事,這匹老馬這個鎮子生活了25年,它的生活道路已經完全定型,這個鎮子的一切禮儀、風俗、習慣,在它看來都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其他鎮子的禮儀、風俗和習慣在它看來顯然是大錯特錯的,直到它老死都會如此固執己見。就是因爲有這類先入爲主的種種不寬容,父母纔會常常對自己孩子們不明智的舉止大搖其頭,他通常還會使所有滿懷新思想的人變成人類共同的敵人。

第二種不寬容則有變本加厲之勢。無知的人,就因爲他的無知,便可能成爲一個危險的人。但是,如果她還竭盡全力地爲自己的智力匱乏找藉口的話,那他就無藥可救了。因爲他已在自己的內心深處建立了堅不可摧的花崗岩堡壘,他深信自己絕對正確,並從高高在上、令人敬畏的要塞頂端公然向他所有的敵人開戰,質問他們有何理由的活在世上。

第三種不寬容是由人們的自私自利引發的。耶穌來到耶路撒冷傳教損害了所有靠神廟祭祀謀生的人,聖保羅來到以弗所傳教損害了當地珠寶商的利益,因此,耶穌和聖保羅都被處死了。

當我們試圖研究不寬容時,必須牢牢記住,我們要處理的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難題。只有在非常偶然的情況下,我們纔可能發現自己面臨的僅僅是三種不寬容的一種,更多的情形下我們會發現,三種不寬容是糾纏混雜在一起的,不可分割的。

西方的歷史與宗教密不可分,書中講的寬容多是宗教寬容。書中較爲詳細地敘述了西方歷史上的一系列名人的思想和生平,如伊拉斯謨、馬丁路德、斯賓諾莎等,讀此書可以深入瞭解西方歷史的變遷和思想的演進。

作者指出,人類不寬容的根源在於恐懼,人因爲無知而恐懼,因爲恐懼而不寬容。中世紀的宗教極不寬容,只相信自己是唯一真理,對所謂異端進行殘酷鎮壓,甚至發動戰爭。人類總是恐懼不同,害怕改變,如同序言中的故事一樣,人類期望的是在寧靜的無知之谷幸福地着,一旦有人跳出來說另外的世界或不同的思想,莫名的恐懼就會涌上心頭。

當今社會依然充滿了不寬容,雖然宗教的不寬容弱化了,但又產生了民族的不寬容、意識形態的不寬容。但整個人類在寬容這條道路上是不斷前進的,歷史上不寬容產生的慘痛的教訓讓人們知道了寬容,教會了人類求同存異。作者也指出整個人類的歷史還很短,雖然寬容這條路任重而道遠,但作者充滿信心,雖然那是在遙遠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