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與舊時光-散文隨筆

(一)

心靈與舊時光-散文隨筆

曾經喜歡翻看一些哲學類書籍,有這麼一句話記憶深刻:“想要得些東西,就要從其反面開始;想要保持什麼東西,就要在其中容納一些與之相反的東西。”

這無疑包含了很深的一個辯證理論,如果引申進生活,可以概括出一個很有生存意義的法則。

喜歡哲學,主要是哲學是一個思想的東西,也是一個個能打通心靈的意境。很多哲學的文章,都會有一些比如荒蕪的沙漠、歷史的部落、或者透着靈魂的古詩等等這樣的情景設置。

或許,我們沒有進一步的思考,也沒有進一步的去體驗這種場景的設置,但總體來看,哲學總是離不開幾個詞語,那就是心靈、智慧、舊時光。很多哲人,常常和自己的心靈對話,很多哲學家總是透着智慧,他們面對着未來,可更喜歡自己心靈中的那一片天地。不管時間如何變化,也不管歷史如何更迭,對於他們來說,自己的那一片天地總是一樣的美麗。

(二)

有這樣一句話:“傻與不傻,要看你會不會裝傻”。這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體驗,更是一種生活的把握能力。

所以,生活的美與醜,完全與人有關係。這個關係承載着很多因素,就看人怎麼去詮釋它。因此,很多人覺得權力最重要,也有人覺得金錢最重要,可有哲人就覺得“人的自由來自那裏?”這是一個自己定性的空間,因爲有了權力,有了金錢,就會獲得一些自由更大的活動空間,所以人們就需要嚮往,也需要擁有,這種獲得,就是一種生活的自由。

不過,獲得也不一定自由,更不一定有很大的空間,因爲“精彩玩不夠 ”。個人覺得的生活自由,不一定是一種世界需要的,他人需要的,或許就會因爲一時的自由,最後會帶來更大的不自由。

因此,正如周國平教授說的“要獲得生活的意義,不一定是對事物的佔有,而要靠愛和創造。”筆者覺得,這一句話很有深度。任何的幸福和嚮往,都是來自心靈的,權力帶不來滿足,金錢也帶不來滿足,因爲社會發展的需要,讓這些具有了更大的誘惑性,也具有了更多的吸引力。

(三)

記得中學時候,我們學過一個扁鵲四見蔡桓公的故事,第一次,“大王,您得病了。”蔡桓公不以爲然;第二次,“您的病已經發展到肌肉裏去了,得抓緊治”,蔡桓公還有一些生氣;第三次,“大王,您的病已經進入了腸胃,耽誤不得”,蔡桓公更不高興;第四次,扁鵲什麼也不說掉頭就走了,後來蔡桓公果然病倒了,最後不治身亡。

雖然是一個老故事,可哲學道理不少,更有很多值得借鑑的東西。現代社會,很多人喜歡聽溢美之詞,對於對自己不好的語言,常常不僅不以爲然,還會記恨在心,甚至對這樣的提醒更加不以爲然。說一千道一萬,良藥雖然苦口,但也利於病。

對於一個人來說,更需要一種智慧,不僅需要用心靈感受,更需要時間證明。這是一種胸懷,也是一種境界,因爲面對着各種複雜的`生活,我們常常需要的是一種單純的心境。更要認清奸詐的讚美和善良的提醒是什麼界線。

(四)

欣賞藝術也是一種哲學,很多藝術家,其實做藝術根本沒有講究收穫。他們做藝術,就是做自己。因爲好藝術是需要時間沉澱的,更需要慢慢感受的。因爲他們不需要佔有,更不需要玩弄,它不像摸的着、看得見的實體。

但是,藝術本身是一個高雅的東西,也不是每個人都能夠摸得着它的高度。所以,很多大藝術家,常常都會在活着的時候無名無姓,可真正過逝了,藝術的價值就不斷顯露出來。可對於他們來說,或許已經無所謂了,但對於整個人類的發展,確實蘊含着無與倫比的影響力。

可以說,藝術也是一種哲學的精髓,它和哲學的美,一樣能夠讓人們的心靈得到更高的昇華。

因此,相比現代社會急功近利的思維,可以說這樣的藝術,更能在心靈中留下無數耀眼的影子。

如果時間可以沉澱,那麼好的藝術,必然就會慢慢漂浮起來。或許就是一種時間的哲學,也是一種歲月的美好,更是一種心靈的享受。這種享受不一定是藝術本身,而是帶給人的那種視角和味覺的享受。

(五)

時間,可以給人以美,也可以給人以煎熬。正如“月亮和足球一樣是圓的”,可兩者的區別就是足球能夠帶來一場盛宴,它激發整個羣體去向往,其中就有金錢、美女、權力摻雜其中。月亮只有詩人、文學家才能更加嚮往,它是一種寧靜,也是一種思考。

“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更是很多遊子,在思戀家鄉的時候,總是先想到的是月亮,是故鄉的最明、最亮。

按道理來說,足球更能在人們的心靈中狂歡,可爲什麼每一次足球盛宴之後,人們就不再那樣記得,最多是一種回憶。可月亮,自古以來,總是給人們的心靈中留下不少的影子。因爲那是一種心靈更深的一種安靜,也是靈魂深處更能激發起來的一種嚮往。它不僅供我們得到一種寄託,更能幫我們找到一種歸宿感。這種感覺與金錢、美女、權力,一點關係都沒有。

(六)

有時,我們自己都會進行一種幻想,比如,假如,有時我們會想,假如我是一個大富翁,我會想到做很多慈善,然後幫助社會實現很多人沒有實現的理想。

這或許就是一種人們說的“我像一棵草,只能生長,不能行走。”其實當這棵草突然變成大樹的時候,它不僅沒有記得自己是一棵草,相反周圍的營養,它也會把它吸收完,除非是真沒有了營養,大家都枯死。

因此,常常有人說出這個理想的時候,我們都會哧哧一笑,爲什麼會這樣呢?其中必然就會有這樣一種感覺。說話誰會腰疼,真的面對着事實,誰又會是真正能夠做到?

所以,謊言和真理一樣,常常都是兩個並存的概念,有真理的地方,一定就有謊言存在,沒有了謊言,真理也就變得一無是處。

(七)

也常常聽到有人說,愛很堅強,愛很偉大。其實堅強是一種本質,偉大是一種付出。可如今,愛成爲了一種堅而不強,偉而不大。或許過於激進了一些。但看看生活的例子,不然發現其中也有一種道理。

比如愛自己的家庭,很多人以爲請來保姆,房子寬敞,就是一種愛,這種愛就會是一種踏踏實實的付出。殊不知,想到家中有保姆,想到妻兒有房有車,似乎自己已經成爲了一個超能力的愛人。

沒想到家也是需要經營的,這種經營本身就是需要時間,需要付出,更需要慢慢去交流去創造的。因爲什麼都有了,責任似乎就完了,於是就會有男人幾年不回家,妻子兒女有家如無家之感。保姆天天領着高工資,也越來越學着上流一層的生活,一傳十,十傳百,愛也就開始慢慢變了味,逐漸成爲了堅而不強,偉而不大。

“籬笆另一邊的草並不總是更綠,無論身在何處,帶上水桶,照顧好你身邊的草地”。

(八)

曾經有一個朋友,受到了別人提攜。可因爲一點小事情,就要報復曾經提攜過他的人。

一次聚會上,說到這個事,我們認真就討論過,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不要說別人還有恩於自己。即使沒有,也不能因爲生活的一些小事,就記恨於別人。記恨常常折磨不了別人,都是折磨自己。

喜歡踩人一腳,最後來也會被別人踩。因爲感恩是一種回報,更是一種心靈的美,如果一個心靈美的人,別人一定看得到,或許會經歷很多折磨,但不能因爲折磨就會忘記感恩。

“生活是一種慢,慢慢你就會明白的。”

因爲每個人都需要這種理念來支撐,更需要這種生活的時間來證明。如果我們沒有了這種動力,自己也會感覺自己越來越渺小,甚至有時渺小得連自己對自己都認不得。

“人就像彩色玻璃,當太陽出來時光芒四射,但當黑暗降臨,只有內在的光才能釋放真正的美麗。”

(九)

寂寞、煩躁、無助的時候,喜歡一個人靜靜的坐下來,或者看看書,或者想想生活的美好。這是一種釋放,也是一種儲存能量。

我們過於消耗生活,總會給自己帶來一些煩惱,我們過去看重生存,更會給自己帶來無助和煩躁。因爲這些來臨的時候,沒有誰會知道,也沒有誰會幫助解決,唯有自己是最好的“防火牆”。

一杯渾濁的水,常常需要慢慢沉浸,然後纔會把沉渣沉入水底。心靈也是一樣,當受到這些沉渣侵蝕的時候,不防也慢慢沉積一番,說不定就會收到不一樣的效果。

因爲生活的瑣事、要事,有時總會和我們的心靈,我們的目光重疊,這些重疊在一起的時候,就會產生很多力量,這種力量,也許我們個人就無法承受。

於是,就只有藉助外力,藉助我們心靈中的那一股力量慢慢滲透。也才能把這種力量分開。所以,寂寞、煩躁、無助都是來自於一種需要慢慢分解的過程,更需要一種升騰的氛圍,也才能轉化成屬於自己心靈的那一部分。

(十)

詩歌,有時看起來很短小,可就是因爲幾句話,常常可以把我們帶到一種自然的境界。

因爲心中有一首詩,它常常會帶我們到一種無與倫比的歡樂之中。這就需要一種心靈的感悟。比如真正知道何爲美,何爲醜?假如這樣的概念都不知道?那麼自然也就感受不到詩歌的美。

詩歌也是生活,我們對於生活,就像我們對於自己的心靈一樣。“人生像走在小巷中,每一弄都可能是另一個出口,也可能是死衚衕。”詩歌就能解決這樣一個問題。我們不能忘記生活,就不能忘記詩歌,更不能忘記自己還有一個心靈。

爲什麼我們常常會聽說,如果自己孤獨了,找一個寄託,這個寄託,就是我們要專注於某種自己喜歡的東西。這個東西不是有毀自己心靈的專注,而是要讓心靈得到昇華的事物,得到的是心靈愉悅的體驗。

所以,詩歌會是這種體驗的一種最佳的路徑。如果不信,認真看一看詩歌,感受一下一首美妙詩歌帶給我們最佳的回報。

把自己的心靈打開,看一看時光的美好。

“有時候,美好的東西能叫你把自己的宿命忘記,或者記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