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孃親經典散文

今天是我的生日,母親一大早就給我打來祝福的電話,讓我一陣欣喜,一陣難過。母親臥在病牀上,我卻不能回家照顧,可母親卻還始終牽掛着我。

我的孃親經典散文

“養兒方知父母恩”,撫養孩子的過程,讓我體會到做母親的不容易,更體會到我母親的不容易。這些年在外,我很少過生日,想起母親被病苦所折磨着,心裏很不是滋味。

現在雖離家多年,在城市定居多年,小時候的母親艱難的生活經歷,依然清晰可見,深深地印記在我的腦海裏,銘刻在我的心坎上......

(一)

七十年代,農村還相當貧窮落後,尤其我們那個偏僻地區,沒有牧畜業,只靠地裏那一點點收入,來維持一大家的生活,吃的是清一色地瓜面,也只有生病時,才能吃上個雞蛋。我從小體弱多病,母親就一直讓我吃奶吃到四歲,有了弟弟,說我看見母乳還嘴饞。那年代母親甘甜的乳汁,恐怕就是最好的補品,母親用最普通的舉動,演繹着那份博大的“舐犢之愛”。現在想想我都恨自己,那麼的不懂事,就像個吸血蟲,不顧母親的身體狀況,吸允着母體僅有的營養。

那時農村醫療還很落後,方圓十里都沒有醫療室,每次病了,母親都是用板車拉着我,跑十幾里路,到鎮醫院去看,還要提心吊膽爲我的病擔憂。爲了我,母親操碎了心,吃了數不盡的苦。不止一次地聽母親說:“看你瘦弱的樣子,哪裏經得起病的折騰,唉!還不如讓我替你受這份罪呢!”,無論寒冬酷夏,如果我發燒不退,娘就會一邊做着針線活,一邊守護着我,困了在牀邊打個瞌睡,從母親焦慮的眼神裏,我讀到深沉的母愛,細膩的愛,無私的愛,偉大的愛。母親的愛像一首深情的歌,清脆悠揚,始終在耳邊響起,盪漾着我的心情;她像和暖的春風,給我帶來無限希望,給了我戰勝疾病的信心和勇氣。我躺在母親懷抱裏,感到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在我的印象裏,小時我也不喜歡過生日,主要是心疼母親。由於我父親在外地教學,最多一星期纔回家一趟,爺爺奶奶年紀大了,七口人的地,全靠母親一人扛着,每天辛辛苦苦地勞作着,忙忙碌碌地奔波着,非常辛苦。但母親很是堅強,努力操持着這個家,維持着一大家子的生活。

我的生日,常常都是晚上過,母親幹活收工了,纔有時間做手擀麪,再加兩個雞蛋。我說:“打兩個荷包蛋,我也吃不下,打一個就夠了,這樣還可以爲家省個雞蛋。”娘說:“再節省也不差一個蛋,吃不下,下頓接着吃。”長大後,閒說話時,才知道孃的用意。我從小多病多災,生日麪條加兩個雞蛋,比較吉利,盼望孩子長命百歲,這事雖有點迷信,但裏面蘊藏着孃的美好心願,對孩子的那份殷殷祝福。雖然我的生日簡單到只有麪條和雞蛋,我也很滿足,因爲娘幹了一天農活,已經很累很累了,家裏本來有從商店買的乾麪條,她卻不用。娘不顧勞累,拖着疲倦的身體,親手擀麪條,吃到嘴裏,滑滑的,薄薄的,還有勁道,口感特別好。

(二)

娘雖然文化不高,但很重視文化,很支持我爸爸的教育工作,即使在農忙季節,她也不會讓家裏的事扯爸爸的後腿。

記憶最深的一次,麥收季節,天氣驕陽似火,地上熱得蒸人,爺爺年紀大了,就娘帶領我和弟弟三人去割麥子,一畝半麥子,都午後一點多了,也沒清理完。不是我們就偷懶,那時割麥子,全部手工,一鐮一鐮割下,再紮成一捆一捆的,最後在裝上地板車運到場裏,還要把地上的零碎麥子撿乾淨,工作量相當大,太陽曬得我兩眼發黑,喉嚨裏冒煙。我真的想撂挑子不幹了,這時爺爺來了,給我們帶來一桶“救命水”。眼睛在地裏巡視了一圈,問我:“你爹沒來割麥?”我說:“沒,一上午就俺三人。”娘擡頭向我爺爺說:“下午有他的課,在家備課呢。”爺爺不高興地說:“他那些課,閉上眼也能講得出來,星期天也不幫老婆孩子乾點活,哪像個大老爺們?真氣死我啦!”娘勸爺爺說:“公公別生氣了,備不好課,怕誤了人家的孩子,我沒讓他來割麥。”其實爸爸下午的課,就是義務上課,屬於九年級的正常上課,也沒什麼待遇,娘依然支持。

按理說,娘更不應該出這份苦力,她本來該吃皇糧的,讓父親給扯了後腿。父親原先是種地的農民,後來代課才通過考試轉了正,成爲一名教師。

每次聽到孃的經歷,就替娘感到惋惜。娘其實本不該在莊稼地裏幹一輩子農活的,她年輕時是遼寧鞍鋼的一名工人,在轉正往厂部遷移戶口時,爲遵守兩家父母的諾言,回老家和我爸爸完了婚,這關鍵的一步,讓娘苦苦地勞作一生。我說:“您不如先落到鞍鋼,以後再讓我爸過去不就得了,怎麼那時的家長腦子不轉圈呢?”娘說:“不是沒考慮,可行不通呀,你爺爺奶奶就你父親一顆獨苗,他能去大東北嗎?”一次,在她的一些閨蜜姊妹來看她時,我從孃的眼神了,還是察覺到了一絲遺憾和傷感。

唉!真替娘難過,幹嘛犧牲自己的幸福?一個女人,如果留在農村,也就只能圍着鍋臺轉,背朝蒼天面朝地了,失去了機會,一輩子都再走不出那片天地。我想,這些娘肯定也都想到了,她只是把苦埋在了心裏,成全了所有人的幸福。

娘很孝敬老人,我們和奶奶爺爺一直沒分家,生活幾十年,她沒和奶奶紅過臉。用孃的話說,“你爺爺奶奶連個閨女都沒有,就你父親一個獨生子,再和他們生氣,老人會覺得無依無靠,養兒防老,不能讓老人心寒呢!”

娘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有好吃的,先讓奶奶吃,過年時,想方設法也給爺爺奶奶扯上幾尺布,做兩件新衣服,而後再考慮我和弟弟。後來年紀大了,爺爺奶奶牙口不好,平時燉個雞,娘都是挑些好點的肉,撕成肉絲,或切成肉丁,然後再端給爺爺奶奶。有時鄰居總向我奶奶讚許道:“別說沒閨女是缺點了,就是親閨女也不一定能做到這樣啊!”奶奶很滿足地說:“燒高香了,兒媳真的不錯,知冷知熱的,很會心疼人,從不惹我們老兩口子生氣。”

娘和街坊鄰居相處也很好,家裏有的東西,哪怕自己不用,也大方地借給他人。總是想着怎麼方便別人,爺爺會木匠手工活,村裏誰家做飯用的風箱壞了,椅子、小板凳缺胳膊少腿了,就拿到我家讓爺爺抽空給他們修修。那時沒電話,修好後沒辦法通知他們,就放在院子裏,娘總是抽時間,搬着給他們送過去。鄰居總說:“張英真好,本來免費給我們修理,修好後又給我們送過來。”娘總是平淡地說:“怕耽誤您用,修好後也沒法聯繫你們,沒什麼,我就是多走兩步路的事。”

(三)

俗說:婚姻不是兩個人的問題,是兩家人的問題,這話說的很有道理。母親雖然沒有淵博的知識,不會講大道理,但她的一言一行,都在教我怎樣做人,怎樣與人共事,怎樣做到寬宏大量。

我從小嬌生慣了,結婚後,怕我到了婆家,生活上吃不下那份苦,娘對我更是千叮嚀萬囑咐。總之,讓我明白,說家境不同,生活經歷也就不同,處事方式也就不同,無論公婆說的對錯,都不能與老人生氣,凡事都不要計較。孃的教誨,也讓我明白:既然選擇了他,就要無條件地接受他的家庭。

母親還經常叮囑我說:“不管你們混得多炫光耀祖,都不能蔑視你的公婆,孩兒是娘身上掉下的肉,沒有娘,哪來的`孩子?如果自己的男人好,就要感謝你的公婆,是他們從小養育他,教育了他。一個農民供養個孩子很不容易,發了工資就給公婆點,讓他們高興高興……”瞧!有這樣知理懂事的母親,我會和公婆生氣嗎?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母親就是我的學習楷模。

婆婆有病,不能爲我帶孩子,丈夫不在家,我還要上班。面對生活中的種種困難,我真有點發怵,又是母親主動幫我挑起家的重擔,不僅帶大了我,又幫我帶大了我的孩子。同時帶着我和弟家的孩子,勞累不言而喻。爲此,弟對母親表示不滿常說道:“嫁出去的姑娘潑出去的水,還整天吃住孃家不走。”娘總是細聲細語地說:“手心手背都是肉,我哪能有看着不管的道理?!”

(四)

娘一生任勞任怨,通情達理,寬容他人,孝敬老人,曾經被評爲鄉鎮的“三八紅旗手”。

孃的一生說起來很坎坷,先前,我還有一個妹妹,從小妹就沒奶吃,母親一點點地把她喂大,鄰居都說,妹花的錢,用一百張的票子從頭到腳包起來,能包好幾層。母親花費的精力是不能用錢來衡量的,以前不像現在有奶粉,用熱水一衝即可,多半就是用小鍋熬點稀粥,或者煮點煉乳。聽母親說,往往熬飯時,她餓得哇哇哭,常常熬好了,她哭着睡着了,再吃時,再加熱,母親難爲的也沒少落淚。都十幾歲大了,剛能幫家裏乾點活了,一次爺爺嚷她幾句,她想不開,便尋了短見……

白髮人送黑髮人的傷心欲絕,不說也可想而知,空氣像凝固一樣,家裏的小公雞都不叫了,母親哭得昏過去幾次,兩天連口水也沒進嘴。鄰居們都說我爺爺,“平時兒媳那麼孝敬,看你怎麼和兒媳交待?”但懂事的母親半句難聽的話都沒說。

看着娘那消瘦的面孔,我禁不住又一次勸娘:“娘,您多少吃一口吧,爺爺和您都不吃飯,這樣下去身體會垮的啊!”娘好似突然意識到什麼,說:“快,去給我溼個毛巾。”她擦了擦臉,用手攏了下頭髮,對我說,“走,給你爺爺送飯去。”娘叫起躺在牀上的爺爺,說:“爹,吃點飯吧,你看我都吃了。”爺爺對娘說:“孩子,公公對不起你啊!”娘強打起精神,輕鬆得像沒發生事一樣說:“爹,我真的不怪你,你沒錯,是小孩子自己不懂事想不開,她那麼狠心,不牽掛爺爺奶奶和爹孃,咱也不想念她了。”一席話,爲爺爺減輕了思想負擔。鄰居都說我母親通情達理,大人有大量,有一顆非常寬容的心。從此,母親還是一如既往地伺候着公婆。心裏苦不苦,我們心裏都清楚,中年喪子,那也是一場致命的打擊,但她把苦藏在心裏,把所有的苦留給自己,把所有的幸福送給別人。

由於長期的勞累,積勞成疾,娘得了腦溢血,落下了偏癱的症狀。剛開始一段時間,她不能走路,特別發急,半月時間,就接受了現實,拄着柺杖練習走路,依然說說笑笑,性格很開朗,對生活充滿信心。她說道:“要等到孫子、外孫都結了婚,有了孩子,我纔去天堂。”父親開玩笑地說:“就你瘸着腿,小牆頭也上不去,還上天呢?”母親說:“不說不笑不熱鬧,到時我做飛機上去……”母親的這種樂觀主義精神,也常常感染着周邊的鄰居。

……

常言道:“可憐天下父母心”。如今,我也是個有孩子的媽媽了,愈加體會到這句話的深刻內涵。溫馨真愛,脈脈傳承,女人是女兒,也是妻子,更是母親。我們每個做兒女的,得到孃親太多太多的關愛,而我們給予孃親的卻寥寥無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