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園記憶和存在優美散文

兒時的故鄉不太平坦的土路上,我們曾一次又一次留下安靜的影子;那些空曠的地方,有過我們多少次的嬉戲和吵鬧。年少時,故鄉是我們的天堂,我們不知道這裏之外還有一個很大的世界;長大以後,這裏是我們揮之不去的夢,讓我們常常思念,常想回到她的懷抱安歇。

故園記憶和存在優美散文

“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故鄉,承載着我們亙久不變的夢。即使樹高千丈,葉落也必將歸根,即使時間流逝,我們對於故鄉的記憶也永遠不會風化,永遠不會。一個人無論走到天涯還是海角,總忘不了回家的路。

近讀現代文學著名作家蕭紅女士的《呼蘭河傳》,感受最深的浸浴其中的濃濃的思念和眷戀。文本既是爲故鄉小城呼蘭河做傳,其實更重要的是通過對於往事的記憶給予靈魂以休憩和安慰。《呼蘭河傳》是蕭紅女士後期的重要代表作,也是她一生重要的代表作。此時,作者在現實生活陷入極度困惑和迷茫,企圖以對童年生活的回憶喚回一縷情感和精神上的希冀與慰藉。所以作者刻意採用一種回憶性的溫馨浪漫的語調,童稚化的爛漫天真的視角,展開了故鄉呼蘭河城充滿詩情畫意的風土人情。

茅盾先生評價這部小說時說道:“《呼蘭河傳》不像是一部嚴格意義的小說,而在於它這不像之外,還有別的東西,一寫小說更爲誘人的東西,它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

小說是虛構性的文體,然而在這部小說裏,我們可以看見許多實實在在的東西和值得回味的情感。因爲那是作者無法複製的過往,是充滿了溫馨和愛的流年,是投在心中的美夢,是作者窮盡一生都無法忘卻的回憶。在作者優雅而又悽婉的文字下,娓娓道來的是美麗的過往,一段不曾忘卻的舊夢。在這溫馨的舊夢中,有對於往日生活的回憶,也有對於底層人民生存艱難的深情敘述,還有深深的眷戀。

  一、家園的記憶

呼蘭河是一座小城,小城並不怎麼繁華,只有兩條街,一條街從東到西,一條街從南到北,而最有名的算是十字街了。十字街上有金銀首飾店、布店、油鹽店、茶莊、藥店。東二道節、西二道街有幾座廟、燒餅鋪、火磨以及作爲學校的龍王廟和獅子廟。這些老地方連接起來的是完整的生活,關乎衣食住行。它們是作者兒時的耳濡目染,因此紮在心中難以磨滅,發生在這些地方的老故事更是緊緊把自己的生命和家園聯繫在一起。

東二道街上的扎彩鋪,是專爲死人而預備的,大抵是模仿陽間的事物。“大至噴錢獸、聚寶盆、大金山、大銀山,小至丫鬟使女、廚房裏的廚子、餵豬的豬倌,再小至花盆、茶壺茶杯、雞鴨鵝犬,以致窗前的鸚鵡。”從作者的敘述中,我們可以想象這些東西製作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且花樣繁多。當地人進入扎彩鋪,感覺是豐富的陽間,竟使人覺得活着還沒死去好。

小城除了物質生活外,還有精神生活。小城的精神生活更多的體現在這裏的風俗上。這裏有跳大神、跳秧歌、放河燈、野臺子戲、四月十八娘娘廟大會。除了跳秧歌是爲人預備的外,其餘的都是爲鬼準備的。無論是對人還是對鬼,都表達着小城人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對現實生活的喜愛。這些節日,對於孩子還是大人來說,都是值得期待的節會。嫁出去的女子可以回到孃家,姊妹們相見甚歡;孩子們可以出去玩樂,快活的享受那個年紀的簡單;平日辛勤做活的人,也可以趁此機會歇息。總而言之,這些活動的舉行豐富了他們的日常生活,也寄託了他們的美好願景。

傍晚時分變化多端的火燒雲使得天空絢爛至極,遊街串巷的各種貨郎使生活之外更多了一些色彩,更多了一份簡單的追求,那按着時序紛至沓來的四季以及不同的景色和勞作……

在作者的筆下,這些藏在記憶裏的東西瞬間復甦,被還原地富有生機,儼然一幅風土人情畫。

舊事物正是維繫風俗和傳統的一個重要標誌,它們通人性、懂人情,承載歷史、支撐現在、通向未來。在蕭紅眼裏,它們是對於故鄉最明顯的印記和最美麗的回憶。

除了小城的好之外,還有的就是屬於作者獨有的.童年,充滿生機的後園和那彷彿含有無數寶藏的儲藏室。

作者和祖父的後園頗有些魯迅筆下百草園的味道,這裏有許多瓜果蔬菜,有許多知名不知名的花,它們讓這片園子富有生機,也給作者的童年添了些許色彩。“我”不喜歡祖母,終日和祖父待在一起,待在後園裏。後園也有盛開和凋敝的季節,但是對於“我”而言無論何時都是一個絕妙的去處。這裏是一片自由的天地,可以盡情的放飛着童年,盡情地舞動年少的心。

那儲藏室安放的都是老物品,久已荒廢不用,但上面流動着舊時光,記載着那些發生過的事情。作者常常鑽入其間亂翻,覺得有趣就拿出來玩,對於作者而言是純粹的玩樂,但是老人們看見這些物件便睹物思人,藉着這些舊傢什回想那已經成爲過去的過去。

如今,當成年的作者開始回味這些溫馨往事時,和當年的長輩們看到舊傢什的心情是一樣的,沉浸其中,細細品味,久久不能自拔。

  二、生存的艱辛

記憶裏的小城是溫馨的,是值得回味的,是充滿情感的。但是作者除了神情的凝視,還有的就是對於底層人民的深切關注,對於生寸艱辛的同情和對於生活的美好希冀。

小城人民生活的艱辛首先就是生存環境的惡劣。呼蘭河是北方的一座小城,冬天時奇冷無比,彷彿地裂了一樣。此時,賣豆腐的一不小心,裝豆腐的方木盤貼在地上,豆腐就被凍住了。人的手也會凍裂,“抽一袋煙之後,去拿熱饅頭的時候,那伸出來的手在手背有無數的裂口”。但是,生活在此處的人們也着異常的堅強和韌性,“呼蘭河的人們就是這樣,冬天來了就穿棉衣賞,夏天來了就穿單衣賞。就像太陽出來了就起來,太陽落了就睡覺似的”。這樣一種淡然的態度,雖然不能抵擋住寒冬的侵蝕,但是卻讓小城裏的人們活得灑脫和自然。

其次就是生活資料的缺乏。小城裏的貨物也是比較齊全,但是人們因爲貧窮而常常是可望而不可及,有時候就是狠下來才花錢買東西,滿足口需。一個婦女領着幾個孩子買麻花,誰知孩子們看到後搶着就跑去了,形象生動的呈現出一種飢餓感;一塊兒豆腐,切上一點青辣椒,拌上一點小蔥子,對於這裏的人們來說是一場莫大的享受,但是這裏的人買一塊豆腐竟然冒着“破產”的危險,以至於有的孩子長大後的願望就是開一家豆腐作坊;他們也勤勞的耕作,卻難以保證他們過上溫飽的生活。在這裏,作者沒有批判,但是一種對於舊社會的厭惡感讓人頓生。

小城人們生存艱難,造成這樣一種原因既有人爲的因素,又有客觀的原因,有的是出於無知、迷信或者恐懼,有的則是處於被壓迫狀態。

王寡婦是賣豆芽的,生活安詳平靜,可是兒子由於不慎掉入河中死去,她變成了瘋子。周圍的人有同情之心,但是過去之後就沒有什麼表示了,只是偶爾會看到王寡婦的哭泣。“生、老、病、死,都沒有什麼表示,生了就任其自然的長去;長大就長大,長不大也就算了。”正所謂:“親戚或餘悲,他人亦已歌”。

在這部小說裏,最引人同情的則是小團圓媳婦之死。粉坊旁邊住着一家趕車的----老胡家,這家的“家風是乾淨利落,爲人謹慎,兄友弟恭,父慈子愛”。祖孫三代住在一起,還算和睦,讓周圍人家看着特別羨慕。小團圓媳婦是胡家第三代小孫子的童養媳,年齡不大。來到胡家以後,因爲吃飯多遭到恥笑,後來還遭打,作者可以經常聽到團圓媳婦的哭泣。後來小團圓媳婦有病,請來跳大神,但是無效。後來又問了好多人,使用了多種偏方﹙跳神、看香、伏佔﹚,花了好多錢財,但終不見效。小媳婦吵着要回家,被婆婆捏的腿上青一塊、紫一塊。後來小媳婦被當衆用熱水洗澡,那一個晚上洗了三次,燙一次,暈一次,簡直是非人的折磨。之後又燒“替身”,以挽回真人。但最終,笑呵呵的小團圓媳婦還是死了。

有二伯是“我”家的總管,在這裏待了三十多年,無妻無子,看似無所牽掛,他性情古怪。愛和孩子們開玩笑,但又被孩子捉弄。無論去哪兒,都揹着自己的行李,彷彿每天都是要去遠行一樣;他被“我”看見偷東西,偷墨棗、洗澡盆、頭米、煙火嘴等等;他帶“我”去公園的時候,什麼也不給“我”買。在作者的筆下,有二伯是一個可愛的老頭兒,也是一個可憐的老頭兒。有一次,“我”父親把有二伯打倒在地上,還流血了。之後,有二伯鬧自殺,卻不是真的自殺。

馮歪嘴子是磨坊裏的磨官。王大姐是趕車的女兒,從小能幹,很受周圍人的讚美。可是二者的結合,並沒有獲得周圍人的祝福,而且議論紛紛,對王大姐是沒有一個人不說她壞的,甚至杜撰一些本來不存在的。王大姐和剛出生的兒子就住在磨坊裏,寒冷的季節只蓋着麪粉袋。後來馮歪嘴子向爺爺又借了一間磨坊南頭的草棚子裏,才使寒冷少了那麼一些。馮歪嘴子對兒子和老婆愛戴有加,想方設法給他們弄些好吃的,讓王大姐多休息,後來王大姐越來越瘦。最後,王大姐在一個一如平日的黑夜裏離開了人世,留下他們父子倆相依爲命。

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講述一個個平凡的生命,講述他們平常的生活和不幸的遭遇。作者沒有譴責般的激烈語言,但文字卻夾雜着一種淒涼和哀婉的氣氛,很自然地激起我們內心的同情和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