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謐的大灣苗寨散文

同樣在貴州,不曾去過聲名遠播的西江千戶苗寨,卻因一次文學交流的機會,讓我有幸走進了這個位於鬆桃盤信更爲原始古樸,未經雕琢的大灣苗寨。

靜謐的大灣苗寨散文

這個苗寨離我的老家並不遙遠,車程也就個把小時,我卻從未去過。去時正是早春三月,天空飄着一絲毛毛細雨,當車從山頂緩緩繞過一個長長的大灣行駛到山腳,這個左手牽着湘西丘陵,右手緊攜貴州高原,鑲嵌在宛如撮箕狀的山谷裏的苗寨就出現在眼簾。

濛濛煙雨中,苗寨如此的靜謐,這種靜,讓人安心舒適。炊煙透過青瓦嫋嫋飄飛,沒有汽笛轟鳴,沒有人聲嘈雜。環抱的青山是靜的,寨邊的小河是靜的,鱗次櫛比的老屋是靜的,花靜靜地開,草靜靜地長,偶爾有扛着鋤頭行走的苗民,那形態和眼神也是靜靜的。靜,真靜!這一靜,湮滅了明初至今一路走來的多少風雨,這一靜,見證了苗寨幾百年歲月滄桑。

這是一方遠離塵世喧囂的山水。

百年老屋傍山而立,緊密相連卻又錯落有致。老屋全用木板一塊塊搭建而成,歷經風吹雨淋年輪碾磨,顯得古舊斑駁,幽亮光澤中散發出歲月的厚重。遙想當初,也許是爲了躲避戰亂,也許是爲了求得一處更宜生存的地方,從湘中遷徙而來的滕氏祖先就在此開荒耕耘,紮寨安家。雖已久遠,這種苗族風格建築的木屋,仍然保留下140餘棟,陳舊而不破敗,可見當初選用的木材是何等精良。整個寨屋坐北朝南,在山頂上望去,像是一尾魚在山彎裏遊蕩。小青瓦,飛檐翹角,造型奇特,式樣多變是所有木屋建築特色,有一字型,七子型,凹型凸型,還有四合院,設計合理,自然和諧,看上去非常安適溫馨。特別是那精心雕琢的門窗,刀刻下的人物花草,形態逼真,栩栩如生,不得不令人感嘆苗人祖先的智慧和巧奪天工的匠心。

小石板鋪就的小路在苗寨裏四通八達,沒有刻意的堆積,看起來更像是隨意擺放的樣子。跨一步就進屋,退一步就是路,彎彎曲曲的延伸,連風聲都知道去往的方向。

四面羣山,雲綿綿,霧漫漫,在煙雨中時而像是一位睡意朦朧的苗家仙女,披着蟬翼般的薄紗,脈脈含情,凝眸不語,時而又像是一位堅強不屈的苗父,沉默無言中敞開着雄壯的胸懷,挺起厚實的脊樑,守護着大灣苗寨。

寨子邊的這條小河則像是一位偉大溫柔的苗母,清澈明亮緩緩而流,微風輕撫之下,抖動着碧綠的裙角,蕩起輕柔的漣漪。靜靜地繞寨而過,哺育着一代又一代大灣苗寨的子民。

山靜水靜苗寨靜,連那勞作而過的苗民都只是友善着微笑不語,只有不時的幾聲雞鳴犬叫,讓人恍如還在人間。

早有那按捺不住興奮的文友,迫不及待拿出照相機,手機,恨不得把所有景物都定格在一起。你在陌上擺一個造型,他將你裝入鏡頭中;她在花叢中的隨意一笑,卻被你不經意間捕捉;他要去河邊散步,你要去廊坊小坐。讚歎聲,嬉笑聲,氣氛熱鬧活躍,變得喧囂起來,可在空曠的苗寨仍然顯得如此薄弱。

抱歉,美麗的大灣苗寨,你美得讓我們有些忘乎所以了,以至於打擾了你的寧靜。

座談會結束後,中午時分迎來一頓原生態的午餐。好客的主人,拿出了苗家人待客的最好食物,臘肉,小魚,豆腐渣,小青菜,米酒等等擺了幾大桌。享用美食的期間,還有地道的苗家姑娘穿着盛裝,爲我們唱起了苗歌。雖聽不懂歌詞大意,但那婉轉動聽的曲調,卻在山水之間悠悠飄遠。

我們這些文人,雖也生長在湘西大山裏,大多數卻身於繁華鬧市中,早已厭倦了喧囂而想求得安靜的一隅,大灣苗寨此刻無疑成了夢想中的地方。淳樸,安靜,置身於其中,人心是輕鬆的,似乎放下了很多很多世間的煩躁困惑,以至於有的人把大灣苗寨詩歌成夢中的故鄉,有的人想時光退回二十年,要做大灣苗族的壓寨夫人,有的人想經常來大灣看看,有的人想終老於此。

大灣苗寨是靜謐中的一個古老村落,老屋,炊煙,古井,流水,雞鳴,狗吠,古樹,小石板路,男耕女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是一幅美麗的'畫卷,遠離塵世文明卻又符合現代人所期盼的世外桃源。它是屬於這方山水的,屬於這裏苗家人民的。它也只有在這方山水之中才有靈氣,只有在這裏生活的苗民才能擁有它,守護它。而我們,只是過客,匆匆來去的過客。苗家人有太多的歷史讓我們浩嘆,有太多悲壯的故事讓我們感慨,那歷經的悲歡離合,怎是我們一次偶爾的涉足便能體悟到的?我們到這裏,是因爲它的美麗,讓我們產生了誘惑和渴念,想到這裏洗滌心靈,尋找一個我們逝去的世界,讓它的原始古樸,讓它的靜謐之美來淨化我們心中躁動不安的靈魂。

離開大灣苗寨的瞬間,我的心有些空蕩的感覺,我明白這一去很難再有第二次機會。其實,大灣苗寨的風景已經裝在心裏了,不管我來與不來它依然還在那裏。我只是有些遺憾,遺憾時間匆忙,未能在苗寨的木屋裏住上一晚,也許會有一彎新月,也許會有幾顆星星,倚於窗前,觀看苗寨的夜晚,聆聽苗寨的夜晚,無需言語,與苗寨靜在一起。

回到都市之後,我仍然遙想着大灣苗寨那靜謐中的風景,因爲它已是我回不去的原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