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淨山紅雲金頂

看過雲瀑,大家商量着接下來要去的景點,我說老金頂和新金頂都值得去,但看見女隊友面露難色,目光躲閃,再看天色漸暗,兩處都去恐怕時間不夠,於是選擇攀登新金頂,女隊友如釋重負。

梵淨山紅雲金頂

新金頂又稱紅雲金頂,是普渡廣場南面一座孤立突兀高達百米的石峯,頂部常年雲霧繚繞、紫氣升騰,每遇紅日衝破雲霞,霎時彩雲炫麗,山頂金黃一片,故稱紅雲金頂,諧“鴻運金頂”之音。遠遠望去,石峯拔地而起、昂揚挺立,遊客竊竊私語,議論着說彷彿一具雄渾而壯碩的男根,傲然展示着征服天下的實力。金頂基座長滿了矮綠樹木,和周圍的山體渾然一色,只是在與高聳的石峯處呈現一片褐色,可謂涇渭分明。峯頂隱隱約約可見白色的山牆和懸崖邊緣圍成一圈的石欄杆。從山腳往上,一條窄窄的石梯步道曲曲折折向石峯陡峭處延伸,等距排列的水泥柱加鐵鏈的欄杆緊隨石梯外緣,不離左右。金頂時而霧氣繚繞、若隱若現,充滿了神祕和肅穆色彩;時而霧散雲斂、清晰可見,山峯又彷彿一尊孫悟空的石像低眉頜首、盤坐思過。

沿着往下的水泥步道,來到普渡廣場,說是廣場,其實面積不見有多大,一千餘平方,全是長方形石料鋪砌的地面,泛着油浸浸的光澤,廣場邊緣砌了一排灰白的石頭欄杆,底下嵌滿石頭欄板,欄杆上每隔兩米固定着精雕細刻、造型奇特的壓桿石。廣場旁邊有一座雄偉的大殿,是承恩寺的前殿,我們路過時見殿門緊閉,匆匆向着金頂山腳的小道走去。

走過沿途陡峭的步道,金頂山腳斜着左上再右折的石梯開始坡度比較平緩,走起路絲毫不覺吃力,視野開闊,邊走邊看,觸目皆是景;雲河奇觀、峯巒起伏、秀美多姿、疊石遍佈------不知不覺間,從山腳到山腰矮綠植被相隨的步道已然走完,開始攀爬近乎直立的石峯。

這是一條異乎尋常的登山步道,爲了到達山頂,從古至今,不斷優化,硬生生地從陡峭的山峯石縫中開鑿出了一條歎爲觀止的險峻步道,我想梵淨山集華山的險正是緣於此吧。一路隨着水泥欄杆柱子往上,一手緊緊握住磨得油亮亮的鐵鏈,一手攀附着峭壁石頭,儘量穩固着身子一步一步往上走,從下往上路段地勢較爲開闊,步道就是用水泥硬化一梯一梯向上壘砌,有的地段石梯就是將山峯的石頭一鏨一鏨地鑿開,剛剛能夠放得下一隻腳立足,我們手足並用,一路爬行,不敢有絲毫大意,爬過一段近乎垂直的峭壁,臺階也就是峯石開鑿而成,順山勢而爲,大小高低、形狀各異。鼻尖幾乎抵着前一人的腳後跟,往後看,腳下就是後一人的腦袋,遊客一人接一人,不斷地往上挪動步子前行,這樣的爬行容不得半點退卻,後面向上攢動的人頭早已斷了你的退路,裹挾在前進的人流中,只能硬着頭皮繼續上行。

走着走着,一塊巨石橫亙眼前,遮蓋住下面巨石的大部分,中間僅相隔一條窄窄的縫,遊人下段緊貼巨石,轉角處必須從巨石下面弓身穿縫而上,這裏的石階完全就是在巨石上開鑿出來的腳掌大小的石蹬,勉強可以立足,外側牢固結實的鐵鏈已經磨得油亮,必須手足並用牢牢貼着身子方可穿過,據說這裏因此得名“頂胸石”。爬過“頂胸石”一轉,一條兩尺來寬的路出現在眼前,石面泛光,左邊是直立的陡壁,右臨深淵,餘光掃過,深不可測,只那麼一瞥頓覺毛骨悚然,幸有兩條鐵鏈橫拉在中間,目不斜視,一手扶壁,一手緊抓鐵鏈,如履薄冰,戰戰兢兢貼壁而過,驚出一身冷汗。不由想起:“一失足成千古恨”,這幾步,可以算得上最生動形象的寫照!

途經“觀音洞”再往上,就進入“金刀峽”,可謂鬼斧神工之傑作,渾然一體的山峯中間齊刷刷一分爲二。相傳紅雲金頂原是一塊完整的石柱,釋迦佛與彌勒佛來到此山,觀其地勢絕妙,都要把它作爲修行之地,二佛爭執不下,就上天宮告御狀,玉皇大帝手執金刀,朝金頂一刀劈下,釋迦分得左巖,彌勒佔了右邊,這場糾紛纔算平息。

從此分成相距約三、四米的兩個頂,兩頂中間的狹縫就是金刀峽,深約90米,最窄處不足1米。峽底有石徑通頂,拾級而上,如登天梯。在峽中仰望,只見一線天光,峽壁縫隙處竟然雜草叢生,濛濛霧色中溼潤欲滴。更爲神奇的是峽中絕壁上竟有一處泉眼,涓涓細流滲出,常年保持有約一勺,不枯不溢,剛好夠遊人抿一口,據說飲上一口,立即神清氣爽、氣平心定,因此人稱“定心水”。遺憾的是,我們路過時,時間倉促,沒有尋得並抿上一口。

穿過金刀峽,沿着陡峭的石梯,攀到峽頂,一座長約五米的`石拱橋凌空飛跨峽谷,赫然眼前,卷拱用的石磚極爲考究,拱橋下石縫間清晰可見古時候所用砌築材料石灰和泥泛白的痕跡,橋頂兩側砌有石欄杆,下層的石欄板上鏤刻有精美的器皿圖案,橋頭一側豎立有一塊長方體石碑,上面寫着“金頂天橋”四個大紅字,古樸遒勁,歷史久遠!

山頂兩邊各建有一座古廟,左邊一殿裏面供奉着現在的佛——釋迦佛,右邊一殿裏面供奉着未來的佛——彌勒佛,暗喻着度過現在不簡單,奔向未來不容易。據說這兩殿始建於明朝萬曆年間,後來時毀時建,如今雖按古時的風貌恢復重建,但古廟已然失去了時間久遠的痕跡,雖然如此,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無法想象,在那個肩扛手擡的年代,真不知道這些石料是怎麼一點一點運上來再一點一點壘砌上去的,想着想着,不由得對古人肅然起敬!

來到釋迦殿,時間已晚,兩扇朱漆殿門緊閉,只能聞見香火燃燒的餘味,一道圓拱形的殿門框寫着一副金粉隸書對聯:時觀雷雨生峯底,欲摘星辰置掌中。可謂大氣磅礴,雄壯豪邁!殿後有一塊巨石,人稱“說法臺”,巨石是梵淨山典型的疊石,上部橫支出去,下部基座較窄,凸出於峯頂巍然不動。

走過天橋,來到彌勒殿,這邊的殿門門聯竟是毛澤東的詞句:風景這邊獨好,江山如此多嬌。貼切地詮釋了彌勒佛面向未來,身居危巖、知足常樂的樂觀心境。殿後的“曬經臺”與對面的“說法臺”隔空相對,靜默無言,無怨無悔地展示着大自然創造的奇蹟,層層的疊石如一卷一卷堆積的經書,邊緣似乎帶着煤炭樣的光澤,數億年的風化,疊石斷面已經變得參差不齊,巨石頂上的雜草、野花頑強地在風中搖曳,一代一代傳承,見證着疊石悠然跨過數億年時間長河所創造的自然奇蹟。峯頂欄杆一角,一副木製的長方體海拔標誌牌上赫然“2336米 梵淨山紅雲金頂”兩行白漆大字。

一陣風吹來,伴隨着霧氣氤氳環繞,涼意襲來,不由縮身拉攏起雨衣帽遮擋灌入脖子的冷風。峯頂周圍一片雲蒸霧繞,不時有一團團的霧氣隨風快速地涌來,更加增強了霧氣的厚度,整座峯頂籠罩在濃霧中,白茫茫一片,縱然身處極高的海拔高度,憑欄遠眺,視線所及,除了霧還是霧,剛纔清朗時的山峯、雲海、巖壑------轉瞬間銷聲匿跡。

風起雲涌,雲消霧散可以說是梵淨山獨有的自然景觀,這樣的景緻每天隨時都會發生,因此,爲了拍一張峯頂鳥瞰的清晰畫面,只有靜靜等待,抓住稍縱即逝的瞬間迅速拍照留念。

莫畏浮雲遮望眼,守得雲開見月明,終於,剛纔遮得嚴嚴實實的濃霧在我們執拗地等待中開始快速散去,薄暮時分,太陽的出現已是不可奢望,得以實現一覽衆山小的豪邁已然心滿意足。峯頂四周的羣山漸漸恢復原來的輪廓,日趨明朗,極目遠眺:羣山巍峨、層巒疊嶂、萬壑千巖、雄渾磅礴、更遠處則峯天相接,雲光迷濛------近處的山峯雄奇險峻、了了可見、遍山皆樹,滿眼是綠,間或在山峯中露出嶙峋的岩石,壁立千仞,時刻昭示着梵淨山的險並非浪得虛名。看着眼前的一副天然畫卷,感受着雲、霧、風的瞬間變幻,波譎雲詭,更增添了梵淨山的神祕色彩,置身此山中,儼然畫中行,恍若仙山遊。

梵淨山,梵天淨土,佛教名山,歷史淵遠,歷經六個小時的徒步登山,砥礪前行,終於成功登頂。蘑菇疊石、瀑布流雲、紅雲金頂------心無旁騖,風景獨好,終生難忘,不虛此行!我也實現了自己人生登山歷史上耗時最長的新跨越,我徒然想起汪國真的詩:“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沒有比心更美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