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讀後感(通用36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寫過散文嗎?廣義上的散文是指不追求押韻和句式工整的文章體裁,與韻文、駢文相對。那麼你真的知道要怎麼寫散文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散文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散文讀後感(通用36篇)

散文讀後感 篇1

林清玄,1953生,筆名秦情,林漓、林大悲等。讀他的散文文筆流暢清新,表現了醇厚、浪漫的情感,在平易中有着感人的力量。而他的散文又帶着些禪學的味道,看破俗世。

《無關風月》的布袋蓮。讓我們體會到生命的頑強。放羊的中年漢子的羊雖然將榕樹葉和布袋蓮吃得一乾二淨。可來年的春天,這生命意然又新生了!我喜歡:“當然,傷口的舊痕是不可能完全複合的,被吃掉的布袋蓮也不可能重生,不能複合不表示不能痊癒,不能重生不表示不能新生,任何情感與歲月的挫敗,總有可以排解的辦法吧!逝去的歲月一去不復返,哭泣的時間,一日又可能悄悄溜走。爲丟失的哭泣,不如珍惜眼前的。

時間,人類最熱門的話題。《一隻鳥又飛走了》以一個孩子的戲話,感悟時間的可貴。令我感概萬分的是:“我每次想到時間寶貴,就會想起這件往事,生命裏的每一秒都是一隻寶貴的鳥,它不斷地張開翅膀飛去,彷彿天上鷺鷥成行。”時間像鳥兒爲誰停留,獨屬於誰。

《更恆久的價值》時代,一個創新的時代,更多的青年去追求時尚,不再珍惜過去的更樸實的東西,就這樣被我們遺忘在角落。這世界雖然浮華短暫,但只要我們願意堅持一些更恆久的價值,就會發現還是有許多事物愈久愈醇,愈陳愈香。如果我們細細發現,老人有許多舊東西是不願意丟掉的,每一件物品中可能藏着故事或是還可以用,就算堆得滿房子是,也不肯丟掉一件。

《喜悅的香》每一個人都必須經歷挫折,這是一個人成長的過程。含笑,一種春天開的花,含苞花最香。它的花期很長,爲人帶來笑意。如果我們遇到了挫折,請像含笑一樣,微笑面對。正如“願我們也可以像含笑花,一年四季都帶着微笑面對世界。”

林清玄一個用一生看人生,俗世的男子。他看破人生,感悟人生。

林清玄,禪學與散文的頂鋒人物!

散文讀後感 篇2

說實話我對散文集這種書從來沒有產生過興趣我偏愛小說帶來的新鮮刺激,散文我也沒接觸過多少。

應老師的要求,我和媽媽去購買了一本《張曉風散文集》。得到書後,迫不及待地翻開了第一頁,這一看便不可收拾。

第一次看她的文章《到山中去》就深深地被折服了。

她對景物,心理等的描寫真是無微不至且恰到好處,普通人難以做到她那樣的語句優美,彷彿感同身受的愉快。我就從《到山中去》這篇文章中聞到了她所述的山之氣息。

那種草木的清香一如她的文字般令人心醉神迷。

現在的文字越來越浮誇了,總能看見許多新詞新用法時代在進步。但在這樣躁動的中國文壇裏,已難以看到張曉風這樣的古典氣息,一種浪漫。或許是她超乎常人的細膩與深度才能寫出如此美的文章。

而不是用好詞好句建築起的風花雪月,看似優美,毫無意義。只是爲了賣弄自己的那一點點的文采。這樣不是在污辱文字嗎?!所以這就是我喜歡她的一點,她不會讓我覺得她故弄玄虛。

看完整本書後我感觸頗深,我從內心裏敬佩她。

她很感性,她懂得觀察與思考,配合她精準的描寫這一切一切都是我要學習的。作爲一名國中生,我的意境還遠遠不夠。

然而在看完她的文章,她的故事後,我才懂得這一點。

夜晚,臨睡前,端起一本書,關掉了愛聽的流行音樂。那個白衣飄飄的年代,那種在現代化城市裏感受不到的質樸,從她字裏行間裏對情,愛,樹,山,人的敘述中體現。浮躁而疲憊的心竟在看書時變得清爽暢快,這想來也是奇怪的事情。

真的不知怎樣形容,她教會了我,太多太多。她的悲涼與溫暖我都能感受,或許這就是她的魅力所在,給我一抹觸摸不到的清新。

我置身在泉水中被典雅薰陶着,這裏有無限的可能,天馬行空。

唯有一個美字能形容這座寧靜的心靈花園,被細雨滋潤,同時又被陽光包圍,燦爛而悲傷地開滿了文字的花朵。一切的不可能,在筆尖的旋轉下都是順理成章的。

我會一直追隨着,抵達彼岸。

散文讀後感 篇3

樂,一個人人都盼望的情感,而我就在讀畢淑敏散文當中感受到了樂!

畢淑敏是一個能將生活中的情感點滴帶入寫作中的淳樸作家。她的文章有滋有味,都是生活中的小事構成,再將她的體會,她所瞭解到的背景加入其中,便成爲篇篇打動人心的散文。

她的散文有沉思篇,有人生感悟篇,有心靈處分篇等多個篇幅。一縷瀰漫着的香菸,一絲綠植芬芳,一點生機的鳥鳴,便描畫出一篇文章,一幅圖畫。

我很喜歡讀每天都冒一點險這篇散文,很有意境。文章講述的是畢淑敏的三個險事,教導我們人生因險而精彩。所以每天都冒一點險,不僅可以抗衰老,還可以活躍生活。我讀了之後感到冒險原來在人生中有這麼重要,也不禁發出感慨,多冒冒險必定會讓我增大膽量,受益匪淺。

我喜歡的另一篇文章叫精神的三間小屋。如果讓我推薦作品的話,我定會推選這篇文章爲演講主題。它貼近生活,教育我們要在心間樹立三間小屋。第一間是:盛着我們的愛與恨,第二間是:盛放着我們的事業,第三間是:安放着我們的自身。

她在文中這樣闡述道:三間小屋,說大不大,說小不小。非常世界,建立精神的棲息地,是智慧生靈的義務,每人都有如此的權利。是啊!安放着我們喜怒哀樂的三間小屋,代表着希望,代表着生靈萬物的平和,所以,人一定心中都要有這三間精神小屋,它們是你心的核心,是你情感發泄的控制總部,是接受打擊、接受喜悅的基地。

讀久了畢淑敏老師的散文,真會不自覺地稱她爲師。散文情感濃厚,內容樸實,令我看了就脫不了身,總想多看幾篇。其實我的許多經歷都和畢淑敏老師有異曲同工之妙,比如她說的到底我重不重要?,我曾經也有這樣的疑惑,並問過我自己這樣的問題,我在她的散文中找到了答案我很重要!

畢淑敏那平實卻激情的散文使我久久難忘,我仍不時翻翻這篇,看看那篇。那種被畢老師渲染得瑰麗多彩的、生動活潑的故事情節,相信一定會讓我難以忘懷,而那種被畢老師描述得具有感悟、具有哲理的道理也將廣爲流傳。

感謝畢老師爲我帶來的樂,雖說樂自由我,但這是樂自由書,相信這種閱讀的喜悅,將傳遞給更多的讀者!

散文讀後感 篇4

讀過席慕蓉散文的人,往往會被她那細膩動人的筆調感染。她的文章充滿了智慧。她總是把一些不起眼的事物,挖掘出它們內在的完美品質,之後轉化爲文字,讓我們分享。在她的文章中,沒有值得去推敲的文字,也沒有令人百思不解的深刻哲理,只是順理成章地向我們一一道述,但卻能在人的心中泛起層層漣漪。

拿起一本席慕蓉散文集,往封面上瞅了瞅,標題是“透明的哀傷”。在這幾個大字後面映襯着紅色的流跡,還有兩朵花和飄散的花瓣。想必這本散文集中定是記載着席慕蓉的人生哀傷。仔細閱讀完封面上的那首小詩後,我最終明白了:寫的都是席慕蓉年輕時由種種事物引發的對人生的感慨。

隨意地翻了翻,看到有一標題是《爭奪》。心想:席慕蓉在文章中敘述的是誰和誰之間的爭奪呢?我帶着疑問進入了文章之中。

讀完後,我腦中的疑問全都沒有了。原先文章描述的是她與工作的爭奪,爲享受大自然的權利而爭奪。結果好不容易從繁忙的工作間隙溜到大自然的懷抱,讓心境豁然開朗起來。

是啊,我們生在一個繁雜煩亂的世界,大人有大人的煩惱,我們也有我們學生的煩惱。可是,我們忽略了精神放鬆的享受。抽出一點時間去尋找我們精神的樂園吧,那是大自然給予我們精神能量的地方。和作者一樣,用一種散漫的心境,遠離繁亂、世俗的土地,到大自然的懷抱去,那兒有天高雲淡、風和日麗,沒有忙碌的折磨,僅有精神給你帶來的活力,經過一番後,再重新回到那世俗的塵世,又重新和塵囂、雜鬧接觸一番,但此刻我們卻是煥然一新的。

此時,我還能理直氣壯地說:“我們不是逃避,只是向忙碌的工作做了一次小小的爭奪。幸好的是,大自然收納了我們浮燥的心靈,還給了我們一份無壓力的心態。”

放下煩惱,走過大自然,去欣賞藍天的美;傾聽鳥兒的鳴唱;沐浴太陽光的溫和。如果你連這都不能做到的話,那你必定不能成大器。但此時不必煩惱,去讀一讀席慕蓉的散文《爭奪》吧!這樣,你便多了一份安逸閒情,添了一份愉悅與超脫。

讓我們一齊去享受並關愛大自然吧!

散文讀後感 篇5

讀老舍先生的散文,真是一種享受。它能帶來一種輕鬆愉悅的感受,宛如清風拂面,彷彿偷來的悠閒自在,猶如小孔中看世界,心中竊喜不斷。那美妙的景色,悠閒的生活,樂觀的人生態度,濃厚的情感表達,無不讓人深深沉醉其中,使人真正明白生活的真諦,宛如置身天堂。

“天堂”,多少人嚮往的地方,因爲那裏有自己的渴望與追求。可當人們輕易地擁有並坐享其成時,卻發覺“天堂”給予自己的並不是所想要的幸福,而是一種無聊、空虛的美好掩飾。這時“天堂”的實質便是地獄。

人生在勤,不索何獲。

生活的意義,多在於付出,而不在於一味索取。

人生仿若一張魚網,並非一撒一收間就可收穫鮮魚,而需心境平和地找準時機,勤於勞作。好似水般淡泊的人,以勤勉爲本,不管時間如何周而復始,心中仍是平靜。

老舍先生曾寫道“有喜有憂,有笑有淚,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須勞動,又長見識,這就是養花的樂趣。”如此有益身心的事又何樂而不爲呢?

想起那穿行花草間的老者,遊目騁懷,做生活的主人,不禁沉吟“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正是這閒逸之情,用其花養其心德,看透人世凡俗。如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般襯托生命的真諦。

捧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不就是生活的真諦嗎?

百年後物是人非,一切都在不知中變遷。松柏翠竹,冬日寒雪,皎皎月色,絢爛星辰,何曾有思?寰宇內沒有永恆的生命,沒有永恆的星宿,沒有永恆的回憶,有的只是永恆的變遷。

孩提時無憂無慮,青年時逍遙自在,壯年時謹慎小心,直至半百後痛定思痛。驀然回首間生活已近盡頭,才幡然悔悟……

什麼是理想的“天堂”?它是一個過程,一個在追求我們夢想中苦與樂的過程,它是一種心境,一種在平庸生活中以悠然心態去客觀看待人世盛衰、花開花落、潮起潮退的心境。

蒼穹有霧霞虹影陪伴,自然有繽紛四季陪伴,過往有晨鐘暮鼓陪伴,而我們只有它來作伴。

人生在勤,只爲了更爲美好的未來!

散文讀後感 篇6

春天不是有遠方來到眼前,不是由天外來到人間;它原是深藏在萬物生命中的,它是從生命深處爆發出來的,我是生的慾望,生的能源與生的激情。

春天一直在我心裏。壓抑久了,需要召喚出來。

我至今不喜歡談自己往日的苦楚與磨礪。相反,我卻從中領悟到苦字的分量。苦,原是生活中的蜜。人生的一切收穫都壓在這沉甸甸的苦字下面。

想起那句:以苦爲樂。

強者之力主要是創造力。只有在匪夷所思的承受中才會感到自己屬於強者。

當我第一天午休後跨出宿舍樓,我問淒涼地問自己:難道今後的1000天我都要這樣度過嗎?事實是,我承受下來了。生命中有過這樣的體驗,就是在失去希望和理想後,仍能生存,不是一種獨一無二不可複製的本色嗎。就像袁朗告訴吳哲的那樣。

有人說夏,極盡華麗之美。而我從中感受到的,卻是夏的苦澀與艱辛,甚至還有一點悲壯。

夏,大學聯考輝煌的日子。而我如此平靜。確如作家所言,有一點悲壯。

藝術原本是欺騙人生的。

藝術其實是安慰人生的。

藝術,我喜歡,因爲心裏還有對美好事物的嚮往。

生活就是創造每一天。我們要用情感、忠誠、愛心、責任感,以及創造性的勞動去書寫每一天的日曆。把這一切深深嵌入記憶裏。我們不是有能力使自己的人生豐富、充實以及具有深度和分量嗎?

歲月何其速

哎呀又一年

花葉全無跡

存世唯詩篇

這句話改變了我的生活基調,行爲風格。好好活,做很多很多有意義的事。這樣不會焦慮,不會寂寞,不會浮躁。把原材料構築成厚實的自由,一如許三多。人要有目標,不過更多的是一個方向。它爲我們勾勒出生命的走向和輪廓,給我辨別和取捨的標準,這是骨。而魂,則是許三多式的過程。成才和許三多就是一個人。還是吳哲概括的好:最不平常的“吳哲”二字前,是一顆“平常心”——“你好,平常心,我叫吳哲”。

爲什麼我喜歡日曆?因爲日曆具有生命感。或者說日記裏叫我隨時感知自己的生命並叫我思考如何珍惜它。

喜歡我的“我不是富特法官”,喜歡我的博客。一個忠實記錄與反思,一個用心地寫作。

人可以沒時間,但不能沒有三個時間:閱讀的時間,思考的時間,寫作的時間。

我做到了。

散文讀後感 篇7

最近,我讀了一篇名爲《我與地壇》的散文,作者是史鐵生。對於史鐵生,我並沒有太多的認識,但讀了《我與地壇》後,我深深地體會到了作者的不幸和艱辛。

散文記敘了作者從青年到中年時自己曾經經歷過的一些事。他先講了那座令自己畢生難忘的“伴侶”——地壇。這是座被棄廢的古園,作者的家就在旁邊。作者總是認爲這是一種緣分——地壇等着自己出生,又等到自己活到最狂妄的年齡時猛地殘廢了雙腿。

殘廢對作者來說,無疑是一大打擊。在那段陰暗的日子裏,地壇成了作者第二個家。作者經常在地壇裏苦思冥想,自己爲什麼要出生?已頹廢到極點的作者甚至想過死。後來,作者又想通了關於出生的問題,他安心下來,不再爲生和死煩惱。

接下來就是怎麼活的生存問題了,作者又天天去地壇,在老樹下或荒草或頹牆旁,去默坐,去呆想,去窺看自己的靈魂。常常一坐,作者就坐了好多個時辰。那段時間,作者的母親變得非常痛苦。她知道把作者悶在家裏結果會更糟,可又擔心作者獨自一人在地壇裏想些什麼。有一次,作者發現忘帶了什麼東西,又返回到家。作者發現母親依舊是一副送自己走得動作。只是,那時作者並沒有發現母親的痛苦與煎熬。等到母親逝世後,作者才從母親的一句話中體會到:“出去活動活動,去地壇看看書,我說這挺好。”作者終於明白,這句話其實是母親的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禱告。可惜,這時母親已永遠離開了作者。

在後面的時間裏,作者又先先後後地遇到了一些人。每遇到一個人,作者都有不一樣的感觸。在這漫長的期間裏,作者又想到了生存問題。於是,他開始動手寫作。在他正寫得熱火朝天時,他卻又想到死的問題。一個朋友對作者說:“你不能死,還得寫呢,還有好多好作品等着你去寫呢。”因爲這句話,作者又想通了問題。他又有了活下去的信心。

史鐵生這場經歷真是令我印象深刻,他在絕望中自暴自棄,後來又醒悟過來。看似簡單的過程卻給作者帶來了無限的煩惱和痛苦。作者身上那股永不言敗的精神值得我們認真學習。

散文讀後感 篇8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高爾基

我熱愛書籍,因爲讀書彷彿是與高尚的人在對話,我從中獲益匪淺。我仰慕名人嚴謹的邏輯與細膩的情感,在他們的作品中,我感受到的是他們的精神世界,或喜,或悲。在閱讀時,我感到自己彷彿已經變成了作家的血液,在迅速流動,貫穿每一個角落,而那些文字彷彿變成了細胞,在我的血液中遨遊。我喜歡這種感覺,可以說是迷戀,而令我感觸最深的便是周國平。在他的世界裏,我深深沉迷。

悲觀

周國平的散文極爲細膩,富有哲理。但是現實生活中,命運彷彿對他不公。他女兒出生不久,剛開始牙牙學語,便夭折了。爲了表達自己的悲痛、自己的遺憾、自己對女兒的愛與祝福,他寫成了一部回憶錄。我們可以想想,當週國平面對病牀上只會喊“疼”的女兒自己卻束手無策的時候是怎樣的感覺。“心非木石豈無感”,一般人已經臨近崩潰了,何況是心理如此細膩的他。他內心深處將會泛起多大的波瀾?面對自己的至親至愛,他內心將會承受多大的打擊?不知有沒有資格,我想說:“我懂”。

執著

在他的散文中,我懂了許多的道理與哲理,他有許多作品都勸勉大家人生要有執着的精神。他說悲觀只是一時的,人生總要執着。執着會拯救悲觀,執着在人生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它決定着人能否有機會來實現人生的價值。生命需要執着,是的,任何生命都需要執着。執着是成功的最基本因素。他說悲觀主義是一條錯誤的路,冥思苦想的人生是虛無的,想一輩子也還是那麼一回事,反而失去了生命的樂趣。但是他也說,並不能一味的執着,這樣也會離智慧越來越遠。當時,我還不懂。

超脫

我不理解他的那句話,但是我後來明白了。一個人不能一味的執着,這樣便會產生悲觀,悲觀的心理產生愈多,就愈不能執着。這怎麼辦呢?他說就把自己分成兩個,一個讓他去執着,不顧一切;另一個則現實,讓現實去生活,讓執着去追求,超脫一切,變得忘我。

悲觀,執著,超脫,三種因素始終存在着。那便是我心中的周國平。在他的世界,我深深沉迷。

散文讀後感 篇9

很多人都知道朱自清,他的散文也十分地有名。但在他的散文中最著名的要數《背影》和《荷塘月色》了。

《背影》這篇散文描述了一幅父子車站送別的畫面。主要內容是:“我”的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事也交卸了。”“我”回到了徐州,在父親家見到滿院狼籍的東西,又想起了祖母,“我”留淚了,父親教育我:“事已至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然後就去辦喪事去了。

辦完喪事後,“我”的父親要到南京謀事,“我”也要回北京唸書,我們便同行。去南京後,父親因爲事忙,本已說定不送“我”了,但因他仍然不放心,最後終於還是說服了“我”送我去念書。

我們到了車站後,“我”買票,他就幫着看行李。行李太多,得向腳伕行小費,他又去談價格,談完後便送“我”上車。又叮囑“我”夜裏警醒些,不要受涼;“我”讓他走,他說;“我去給你買些橘子,別動!”他帶着小帽,穿着黑布大馬褂,胖胖的,蹣跚地走了過去。過了一會兒,他回來了。他抱着幾個硃紅的橘子往這裏走,走到了鐵路那裏時,他先將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起,然後再抱着走了過來,一股腦的將它們放在了“我”的大衣上,然後就說:“我走了!”到那邊來信!”然後就漸漸消失在人羣中。

如果說《背影》的語音質樸,那《荷塘月色》的語言就非常清麗了。

《荷塘月色》裏主要講的是“我”在院子裏乘涼,想到荷塘去看看,於是就去了。到了荷塘,荷葉,荷花讓“我”感到荷塘裏與其他地方的不同,讓“我”想到了梁元帝的《採蓮賦》和《西州曲》。這樣想着,突然發現自己已經到家了。

這篇散文裏最美的一段在第四段:區區折折的荷塘上,瀰漫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着些白花,有嫋娜地開着的,有羞澀地打着朵兒的。這些場景讓我想起了葉聖陶寫的《荷花》裏的第二段:荷葉挨挨擠擠的,像一個個碧綠的大圓盤。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有的才展開兩三片花瓣兒。有的花瓣兒全展開了。荷花多美麗呀!我又想起了楊萬里的《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比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朱自清散文》真好看哪!

散文讀後感 篇10

初次接觸他的文章,是語文課本上那一篇《信客》。讀畢,平淡的語調,樸實的語言卻描繪得如此生動,令我不經心生敬佩。專業點說,就是他選擇恰當的、富有詩意、表現力的語言加以表達,這些語言具有詩的美感,從而把複雜深刻的歷史思想和文化說的深入淺出,平易近人,可讀性很強。

餘秋雨的散文中始終貫穿着一條鮮明的主線,那就是對中國歷史、中國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問。餘秋雨的作品更透着幾絲靈性與活潑,儘管表達的內容是濃重的。同時他還綜合運用對偶、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大段的排比,對偶增強語言表達的力度,構成一種語言的氣勢,使語言不矯揉造作,裝腔作勢,平淡無味,而富有張力,富有文采。

我欣賞《蘇東坡突圍》。正如蘇轍的那句話:“東坡何罪?獨以名太高。”正因爲他太出色、太響亮,使得那些品格低下的諫臣有嫉妒的目標。然後蘇軾就被你一拳我一腳的批判,甚至貶損。八百多年前蘇東坡先生的遭遇,本已塵封於歷史之中,然而餘秋雨先生的《蘇東坡突圍》,對曾經攻擊過蘇東坡先生的人經行強烈的反駁。用詞之尖刻,情緒之激昂,在文字之中盡顯鋪張。恣意汪洋的文采、率真自信的個性、樂觀豁達的氣質,都是我們對這位大才子蘇東坡的認識。幾百年來,其詩詞文賦吟誦不絕,相傳至今。我欣賞蘇東坡先生桀傲不馴的個性,樂觀向上的情感,卻每每心痛其人生頻頻遭遇的坎坷。蘇東坡是中華文明史上既不可遇又不可求的文化偉人,而他跌宕起伏的人生際遇正是促進他成爲偉人的原因。這些,在《蘇東坡突圍》中詳細又透徹的體現出來。

餘秋雨利用他淵博的歷史知識,豐厚的文化功底,將歷史與文化結合。將歷史寫的活靈活現,把文化述的鏗鏘有力,引起我們反思。正如專家們所評價的,“語言在抒情中融着歷史理性,在歷史敘述中也透露着生命哲理”。

這,就是餘秋雨。這,就是《餘秋雨散文》。

散文讀後感 篇11

“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這句話說的一點也沒錯,讀過《朱自清散文》匆匆後,我更是有了這樣的感受。

人的一生從我們剛剛出生時就開始了,從小到大,學習過的要珍惜時間的名言不計其數,但到了生活中,卻又是如此的難做。記得一次雙休日,我在寫作業之前爲自己列了一張清單,鑽好了時間。可時間卻向飛流的瀑布一般逝去,弄的我束手無策,大大超過了我的預想,最後也只是剛剛好寫完作業。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是啊!時間並非一毛不值,而是無價的,我就算有上億元的錢,卻買不回我這幾年來虛度過的每一分鐘!

《匆匆》裏曾經寫到:“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裏過去;吃飯的時候,認真吃飯我勒個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朱自清先生說的沒錯,時間總是在不經意間溜走,就像我現在寫的每一個字,時間都在我的筆尖上流走。

日月如梭,斗轉星移,時光是那麼匆匆,人類又是那麼的偉大,卻沒有一個人能夠逃過最後的那個字——“死”!

但是,但我讀完這本書後,我明白了,人的的確確逃不過着一個令人傷悲的字,但卻可以在活着的時候保住每一寸光陰。“時間就像海綿裏的水,只要願擠,總還是有的。”只要我們多擠一擠這些水,時間就能流逝的有意義!其實,我認爲朱自清先生在寫下這本書,這篇文章來告訴人們要珍惜時間的同時,他自己也是成功的!——他的作品永遠的留在了這個世上,留在世人心中。他在與時間賽跑的道路上留下了足跡,這也能算是一種和時間拼搏後的成功吧?!雖然人不能把什麼帶走,但要是在這世上留下了精神財富,也是帶走了一份成功,讓世上跟多的人懂得了珍惜時間。

時間就像潑出去的水,不可能重新倒退回來,若想要珍惜時間,就從現在做起吧!

散文讀後感 篇12

汪曾祺的書,用文學少女的話說,給人的感覺就像是女兒節的茶巾壽司,上等多汁的蘑菇,香噴噴的白芝麻,栗子。加入這麼多配料的醋飯,用稍帶甜味的薄薄蛋餅仔細的包裹着。雖然不是最近的作品,卻非常親切、可愛、緊緊揪住胸口,可是讀著讀著,醋的味道也不斷變濃,直到最後變成深切的無常觀充塞胸中。

我覺得汪曾祺的書最大的特點,就是地方民俗特色很濃。尤其是飲食文化,讓人感覺這不是一本散文,倒像是金庸的武俠小說了。不能不讓人想起《射鵰英雄傳》中黃蓉燒菜給洪七公吃的那一段。包括他的語言,都是半摻着文言的,讀起來反而讓人有一種順化流暢的感覺。羽毛般又輕又薄的甜甜煎蛋慢慢四散在口中,心臟撲通撲通地跳著期待包在裏頭的鬆軟康吉鰻、碎栗子的出現。就像是這樣的感覺!

古往今來,上至九龍天子,下至平民百姓,無不向往着羽化登仙的生活,若是做不到,便梅妻鶴子,隱逸孤山做個隱士。然而,他們卻忽略了塵世帶給人的快樂生活。舒婷在她的《神女峯》中寫道:“金光菊和女貞子的洪流正煽動新的背叛與其在懸崖上展覽千年不如在愛人肩頭痛哭一晚”。長生不老,淡泊名利固然值得欣喜或欽佩,然而對酒當歌,尋山問水,觥籌交錯卻有着那些所謂的神仙隱士們體會不到的一番樂趣與風情。

汪曾祺的書,告訴我們的就是這一個道理。他寫那些人都是些市井中最最常見的小人物,他寫的食也是路邊小攤上的並不怎麼高級的地方小吃,他寫的事也是一些常見的雞毛蒜皮。可人們可從他那看似平淡無味的語言中品出人與人之間的美麗情感。命運在最大的不公平中有時會偶爾留下一絲溫暖慰藉的餘溫,讓人對這塵世難捨難棄,又好像一些另有深意的安排,一人一事都不是隨便出現的,全看你心智夠不夠來領悟天意。

兒子與父親間深切的交流等等,每一樣都值得品味。

用力咬下椎茸瞬間流出的美妙湯汁!

融化在嘴裏的康吉鰻!

成塊的醋飯和栗子的甜味成了絕妙的搭配!

就連纏著蛋皮的葫蘆乾也是充滿彈性非常好吃吶!

這或許就是這本書的美妙之處。想到書中人事那些美麗的誤會與牽絆,哪怕再僵硬的嘴角,也終會露出一抹微笑。

散文讀後感 篇13

品着篇篇美文,自己彷彿沉膩在一股朦朧的清風之中。席慕容,一位癡者,或是一個勇者,作爲一個作家的她用一顆畫家的心去貼近這個世界。她的散文,遍佈生命中每個細微。脆弱、悲哀、美麗,在她眼中世界便爲如此。因爲這個世界太過美麗,而因那令人幾乎窒息的美感到哀傷。她喜愛生命,喜愛每一縷生命在世界飛舞、掙扎的身影,喜愛這世界帶給她的《生命的滋味》。

生命、流光、記憶,這些永恆的話題,便是生命給予我們的禮物。但在流光逝去之時,它總會帶走一兩塊零落的記憶。當回神之後,兩手空空地環顧四周的我們又剩下些什麼呢?所以在命運來臨之時,學着去凝神品味,不去後悔。用平靜的心情去品嚐這繁華的世界,感受生命的美好,這,或如文章中所說一般:我們要學着不後悔,就好像在摔了一個茶杯之後又百般設法要粘起來的那種後悔,我不要。是啊!我們年少時擁有的那一顆心最終會隨着世俗人們的後悔祈禱而越發遠去。因爲無法對自己的行爲負責、一遍又一遍重複着過錯,而最終被埋入漫無邊際的後悔之中,令人悲哀。那麼學着爲自己的行爲負責、學着不去後悔、學着不要重複自己的錯誤。

所以,放慢腳步,讓自己的心去觸碰自然中那細柔之景。草葉間的風聲,海洋起伏的呼吸,那夜裏一地的月光。回答大自然中所有美麗生命的呼喚,感受生命中的閒靜、怡人。做一個無求無慾的隱者,學會去真正愛自己,甚至這個世界。同時,也從此刻好好享受,從容地品嚐生命的滋味。

在絲絲縷縷的時光之中,存在於綻放與凋零之間的我們,應用熱切的姿態、不悔的心境去續寫生命的歲月。

散文讀後感 篇14

也許喧鬧的車水馬龍讓你找不到美的蹤跡;也許日漸暗淡的人心讓你以往迷失、消沉,然後苦笑着說道美的難尋。但,無論你如何消沉、迷茫,無論你是否憧憬,請相信,美必須存在。

當我第一次觸碰到這本書,當我第一次被冰冷的封面驚點指尖時,我轉頭了,這一轉,彷彿要將我帶進另一個世界,站在另一個角度分析美,以及——領略美。

此刻的人們,將精神世界的財富拋之腦後,一味的追求物質上的滿足。在享他們所享之時,竟還堂而皇之地抱怨美的缺失,試問:“整日沉醉在紙醉金迷之中,就好比一潭池水,不斷有人往其中拋擲污濁,可池水還是一貫接納,誤以爲寶。日久天長,這潭池水早已發臭,與完美的事物格格不入,還抱怨美的不存在,你怎知?你就不是破壞美的事物?”可見,美,的確存在,只是你未曾眷戀……

從前,不曾瞭解朱自清,但自從接觸到這本書後,我的心中便有了他的定義,不是自以爲是,亦不是妄加猜測,只是從一字一句中探索,從他的領悟中慢慢了解……朱自清先生的品格如荷花,正如同封面中荷花的插圖,白荷映墨綠,然而這綠,太深,就像這黑夜的星空,看起來是黑,但卻是藍。這,愈加體現出荷花的“出於淤泥,一塵不染”的品質,從而反射朱自清先生注重倫理道德,生在錢的世界,卻淡泊名利,恨而遠之。朱自清先生的性格如楊花,飄揚悠長,不拘一格,渴望自由,正如同他所描述的“梅雨潭”的瀑布,別人覺似白梅,他卻看似楊花,可見,他是愛楊花的,也是像楊花的。書中,不缺乏作者的景色描述,這描述,極其貼近大自然,沒有魯迅的深奧難懂,也沒有冰心的悵悵思愁,去的是繁重的文字枷鎖,留的是如桂花般平凡、樸素的人美。

散文讀後感 篇15

清茶是淡香的,咖啡是苦澀的,美酒是辛辣的,它們雖然味道同,但都能給人們帶來完美的享受,讓人回味無窮。《朱自清散文集》中的文章,有的似清茶,有的像咖啡,有的是一杯淳淳的美酒。

而令我感觸最深的還是《春》。在文中,朱自清先生把春比喻爲一個剛剛睡醒的孩子,欣欣然張開了眼,遍地的野花彷彿是天上的星星眨着眼。風,不再像冬天那樣寒冷,像母親的手,輕輕地撫摸着萬物。在溫暖的春風中,孩子們高興得放着風箏。在春天,春雨是尋常的,它滋潤着世間的萬物。在《春》這篇文章中,我認爲最重要的一句話是:“一年之計在於春,剛起頭兒,有的是功夫,有的是期望”。是呀,春天代表着綠色,寓意着復甦,象徵着期望。我們僅有在春天播下期望的種子,到秋天纔會有累累碩果。他那栩栩如生、獨一無二的語句,像小河的流水般灌溉進我的心裏,雖然此刻是冬天,但我似乎感覺到了春天生機勃勃的氣息。眼前彷彿呈現出一幅鳥語花香的春景圖。

“一年之計在於春”在這個完美的季節,是最適合放風箏了。朱自清在春天看到了一個熱鬧的場面,在“城裏鄉下,家家戶戶,老老小小,也趕趟兒似的,一個個都出來了。”人們都以歡笑和努力,滿心歡喜地迎之後春天,迎之後新的一年、新的開始。一向爲此刻的完美生活而奮鬥……

春天,是期望的種子、是生命的.開始、是美麗的象徵。我從朱自清寫的《春》中,看到了我們祖國完美的未來。人們在努力地工作着、奮鬥着,從期望的春天開始,爲我們的世界多添一份光彩。

請大家就從此刻做起,憧憬着我們的未來,一齊來爲明天而努力吧!

我熱愛春天,歌頌春天,但我更珍惜春天!

散文讀後感 篇16

這本週國平的散文集一直安靜地放在抽屜裏,忙碌的生活,快速的節奏,讓我一直沒有時間翻開它,期中監考後的小憩時光,拿起這本封面厚重肅穆的散文集,打開一個智者的心窗,我驚異地發現,每一篇小散文都是那麼溫暖甚或清新,似乎是一個長者在跟我談心,尤其這樣的一句話激起了我探尋的興趣,“人生的價值,可用兩個詞來代表,一是幸福,二是優秀”。

什麼是幸福,走過人生幾十載,越來越發覺,幸福其實在於自己內心的感受,而不在於外在的條件,平淡而安靜的生活於我就是一種幸福,偶爾能收穫生活中的精彩就會心懷感恩。和父母一起吃飯聊天,看到他們衰老而慈愛的臉上溢出滿足的笑容,和孩子一起散步嬉戲,覺得自己的身心都年青了許多,多了童稚的欣喜。即使是繁忙的工作也在抱怨之餘有小小的存在感和成就感,因爲還有自己能揮灑的小小舞臺。

週末的早晨是從中午開始的,能夠睡到自然醒,能夠安享一頓美美的早餐,那種滿足不也是一種幸福嗎?還有很多很多的點滴,很多很多的細節,都讓我感動,幸福源於感動!我覺得我有滿滿的幸福。

然而,生活不都是晴天,還有更多的陰霾,生活中有這樣那樣的不如意,很多生活的方式並不是可以由自己一個人選擇的,一個優秀的人會用善良和包容去面對和改變厄運,而一個懦弱和陰暗的人,只會屈服於命運,或者,躲避命運的磨折,常常,是否幸福還取決於你和什麼樣的人一起生活,你選擇了一個心胸豁達,善良正直,有堅定內心和責任感的人,你就選擇了至少安定的生活,反之,你就選擇了噩夢,再回頭看看周國平的那句話,優秀和幸福相輔相成,人生價值中的這兩種品質是相通的,一個靈魂和思想都算不上優秀的人,無法去體會幸福的真正的滋味。

散文讀後感 篇17

生命的化妝?什麼是生命的化妝?怎麼樣來爲生命化妝呢?我帶着這些疑問讀完了《生命的化妝》這篇文章,細細品味,頓時恍然大悟……

再深一層的化妝是改變氣質,多讀書,多欣賞藝術,多思考,對生活樂觀,對生命有信心,心地善良,關懷別人,自愛而有尊嚴,這樣的人就是不化妝也醜不到哪裏去。臉上的化妝只是化妝最後的一件小事。我用三句簡單的話來說明,三流的化妝是臉上的化妝,二流的化妝是精神的化妝,一流的化妝是生命的化妝。就像文章中說的一樣,拙劣的化妝常常是詞句的堆砌,扭曲了作者的個性。好一點的文章是光芒四射,吸引了人的視線,但別人知道你是在寫文章。最好的文章是作者心靈自然的流露,他不堆砌,讀的時候不覺得是在讀文章,而是在讀一種人生……

說的多好啊,最好的化妝是生命的化妝。我們不需要用語言、行動來僞裝自己、粉飾自己,最美的自己就是真實的自己露出一個真實的自我。雖然生的化妝是最重要的,但也是最容易被人們忽視的,我們要從內在裏改革。是的一個人就算是再美麗,卻沒有氣質和內在美,那不是真正的美;一個人用太多的語言、行動來粉飾自己,會適得其反,讓人覺得虛僞。

現在也不再是那個以貌取人的年代了,如果你有才華、氣質和內在美,無論你是美麗還是醜陋,都會有人賞識你,不會“懷才不遇”的。生命就是表裏如一,誠實無欺、心智純正、靈魂純淨。不必花時間去思考別人眼中的自己,別人心中的自己……

我要我的自我,無須粉飾,更不需要華麗的僞裝。

生命是一方待琢的玉,聖潔的雕刀,會把一切瑕疵雕落。

生命是一塊衝浪的帆板,奮力拼搏,纔不會被海水吞沒。

來吧,讓我們一起爲生命化妝!

散文讀後感 篇18

看了張愛玲《造人》,我特別欣賞她對孩子的感悟。她說她對小孩是尊重與恐懼。小孩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糊塗。父母大都不懂得子女,而子女往往看穿了父母的爲人。青年的特點是善忘,往往把兒童心理忘得乾乾淨淨,他們把小孩看做有趣的小傻子,可笑又可愛的累贅。他們不覺得孩子的眼睛的可怕———那麼認真的眼睛,像末日審判的時候,天使的眼睛。

我們都低估了我們的孩子。在他們蹣跚學步的時候,已經有很有評判力,知道最細緻的痛苦和快樂。愛玲說:“我記得很清楚,小時候怎樣渴望把我所知道的全部吐露出來,把長輩們大大的嚇唬一下。”我也清楚得記得我小時候的一幕幕:父母人是多麼的健忘和說話不負責任。把他們對我許過的願幾乎忘掉,或老不兌現,這引起了我深深的不滿。他們忙於外出幹活,疲於和親戚鄰居禮尚往來,憂心於他們彼此間的磕磕畔畔,苦惱各種社會關係的處理。埋怨不聽話的孩子不給他們爭氣。他們無暇顧及我的所想和所想,不理解我的痛苦和快樂。他們毫不掩飾他們暴烈的脾氣,惡毒的言語。他們除了對面包和麪子的關心以及我們生病時的照顧,我和父母們幾乎沒有什麼精神交流。有的只是命令和服從,發氣和反抗。因此我是孤獨,寂寞的。在我生活的環境裏,更多的是仇恨,委屈,和不滿。對於這些只想在心裏,卻無法向人傾訴。也不知道這些可以傾訴,於是全部壓在心底,不斷淤積。

孩子是怎樣扭曲的心靈,是怎樣的秉性,這樣只顧生了又生,養兒防老的世界裏,是沒有去關注的。但孩子清楚地記得這一切是怎樣造成的,父母以及周邊的大人是怎樣對待他們,他們又怎樣的讓孩子們窒息,難以忍受的。

散文讀後感 篇19

記得從國中開學到現在一共讀了三本散文集,它們分別是《張曉風散文》、《畢淑敏散文》和《林清玄散文》。這幾本書都非常好,各有各的韻味,但,使我感觸最深得還是《林清玄散文》了。作爲一名七年級的學生,剛開始讀他的文章感覺會有很多地方難以理解,但是回過頭來細細咀嚼,你便會懂得許多人生中的道理。恬淡自然,字裏行間無時無刻不透露出淡淡禪意,小小的故事中往往蘊含着大大的哲理,這就是林清玄的文章。讀了他的作品,使我浮躁的心慢慢平靜了下來,是不可多得的養心妙藥。

散文的第一輯就取了一個富有禪意的名字——心的菩提。這一集收錄的文章大多以作者內心的感悟爲主。其中《佛鼓》這篇文章給我的印象尤爲深刻。自從讀了《佛鼓》之後,佛寺裏悠遠綿長的鐘聲似乎深深滲入了我的內心。隔絕了人世間的喧囂,人的心平靜如水。讀着這篇文章時,彷彿有輕微的佛鼓聲從遠方傳入我的耳畔。此時我的內心就像菩提樹一樣純淨、透明。

《走向生命的大美》一文中寫到:唯有清明的心,才能體驗到什麼是真實的美。唯有不斷的覺悟,才使體驗到的美更深刻、廣大、雄渾。也唯有無上正覺的人,才能邁向生命的大美、至美、完美。透過這些文字,讓我體會到生命的美麗要有清明的心與無上的覺悟,心的純美才使人洗滌心中的污垢,只有心的修煉,才能跨越生命的苦痛。

讀了這本書,就像看到了林清玄本人一樣,那充滿智慧與內涵的語言中表現出的是內心的恬靜與淡然。我其實從來都不是一個信佛的人,當然,是本書也不是用來宣傳佛學的,我想,作者只是想告訴世人們,心的覺悟真的非常重要。

散文讀後感 篇20

每個作家有每個作家的寫作風格,每個作家的寫作風格都不一樣。在老師的帶領下,我看過了很多的散文集了。林清玄用他的筆寫下了許多好文章。

我買了一本《林清玄散文集》,我讀了幾篇文章,感覺寫得都十分好其中一篇:《快樂的思想》足以讓我反覆回味

這篇文章,先開頭是講了個故事,我們快樂的思想是決定我們一生的最重要的關鍵。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快樂的思想乃是建立幸福人生的第一步,一個人沒有快樂的思想,那麼儘管用盡一切努力,可能還是會落空。一旦快樂的思想被建立起來,即使生活悠閒單純,幸福乃至人間的美善都會自然的來到。我有時也擁有快樂的思想,的確很好。一生想要快樂,就要先有快樂的思想。就像文中的故事一樣。同樣是在砌磚,有了快樂的思想會比別人多一份喜悅。

一本散文書一向放在我的書桌上,每當我寫完作業都會把這本愛不釋手的書讀一讀。以前買第一本散文集時,我都不是很喜歡讀,可此刻我已經真的喜歡讀散文了。林清玄的散文不像其他的散文,道理都含在文章裏,讓人很容易看懂很清麗悠遠,我喜歡這種風格。

讀林清玄的散文集,我感覺到他善於捕捉生活中的小細節《軟枝楊桃》。

林清玄他的文字如水樣輕柔,語言親切,大多數寫得都是散文。他的散文很有哲理,當將它們運用在生活中時,更易懂。

書的封面上寫了:期許少年們有天真的心,純善的心,完美的心,莊嚴的心期許他們能在這混濁的世界,持續清明,能在這悲傷的人間,擁有快樂。的確,我挺喜歡這句話。

每年的散文介紹沒有輪到我,很遺憾,但是下次是席慕容的散文集,我也會認真讀的。我愛散文,我會一向繼續看下去的。

散文讀後感 篇21

巴金,原名李堯棠,是我國屈指可數的好作家。他的散文集像初升的陽光沐浴着我,他成了我散文閱讀路上的一個重要的路標。

他的《朋友》和《秋夜》這兩篇散文是我一直珍藏着的。我不僅爲他的文筆深深叫好,還爲他那顆懂得感恩的心深深敬仰。

“這一次旅行使我更明瞭一個名詞的意義,這名詞就是朋友。”“然而在那短促的過去的回顧中卻有一盞明燈,照徹了我的靈魂的黑暗,是使我的生存有一點光彩,這明燈就是友情。”是呵,朋友,一個多麼溫馨多麼實在的詞!當你在這個世界上只剩下朋友時,你還是富有的。朋友在不知不覺中已成了你的一個依賴,《朋友》這首歌也受到我的青睞。“朋友一生一起走,那些日子不再有……”在巴金的全部生涯中,朋友們成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環。

“窗外‘荷荷’地下着雨,天空黑得像一盤墨汁,風從窗縫吹進來,寫字桌上的檯燈像閃眼睛一樣忽明忽暗地閃了幾下。”“窗外還有雨聲。秋夜的雨滴在芭蕉葉上的雨聲,滴在檐前石階上的聲音。”這是巴金懷念魯迅先生的文章的風景描寫,那天正下着雨,巴金的描寫使我置身處地於當時的情境之中。巴金一直把魯迅先生當做自己的老師,一直崇敬着他。我想:巴金本就是一個才華橫溢的作家,卻把別人當做自己的老師,看得出,他爲自己的散文還感到不足,我也從這看出他的人格魅力和孜孜不倦、求上進的心態。

巴金說:“我不配做一盞明燈,就讓我做一塊木柴罷,讓我點燃朋友們的道路。”是啊,奉獻自己是一種美德,點亮別人是一種胸懷,巴金先生的許多東西都值得我們學習,散文是一方面,人格是一方面……

散文讀後感 篇22

在看王小波生平簡介的視頻中,說實話,我的腦海裏從未閃現過這樣一個人的名字,我不瞭解他的事蹟,更不知他的性格特徵,亦不知他對自己所處的那個時代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是什麼樣的。

留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崇高》,他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出自己內心的真實情感,用犀利的語言揭露了那個時代社會現象中種種醜陋的一面。真的和魯迅有一拼,別人不敢說的話,他都毫無保留地用筆來代替他想說的話。記得《關於崇高》篇中,一位知青爲了能把衝到氾濫的河水中的國家電線杆給撈上來,而丟了自己的性命,此後,便賦予他英雄烈士的稱號,他在書中說道:“難道一個人的命還沒有一根木電線杆值錢嗎?”這一句話赤裸裸地擺在讀者的面前,讓我不得不爲之震撼,處於那個知識青年上下鄉的時期,人們稍稍說錯一句話,都可能會被視爲反動,而他甘願冒着那樣的危險,也要把自己心裏最真實的想法表達出來,這樣纔會覺得痛快,即便自己改變不了什麼。

他說崇高是要看什麼事情而定的,一個人的生命就這樣結束了,卻是爲了一根撈不上來的電線杆,值得嗎?我覺得在他的眼裏,所謂的崇高不是爲了那些無價值的事物而犧牲自己的生命,而是要看自己有沒有你那種能力,如果沒有,何必爲了那種虛無縹緲的東西白白浪費自己的生命呢?我敬佩他那種不滿於現實卻又敢於和現實辯解的精神,他不同於凡人,就是滿足一下自己的虛榮心,而是以自己的原則處理事情,他說了平常人不敢說的話,做了平常人不敢做的事,不是他戴着有色眼鏡看世界,而是世界每個角落的人們想要用恭維來充實自己的生活,而他的話語正是在喚醒人們生活在那種虛無縹緲狀態下的心靈。

散文讀後感 篇23

在我國現代諸多知名作家,像老舍先生這樣以平民出身而躋身文壇的是爲數不多的,這兩天我看了老舍先生成名作:駱駝祥子 .1899年2月3日老舍出生在北京(現小洋家衚衕)他家是一個滿族貧民家庭。原名舒慶春。他生逢末年,清王朝的自身腐朽讓清王朝奄奄一息了,母親的勤儉和堅毅給了老舍他最初的教育老舍出生在大雜院裏,也是在那裏長大的。對那裏的下層人民他們的生活狀況、人生態度,他們的喜好的娛樂形式,對老舍產生了最原始的影響。

有了他創作的生活基礎和平民化的藝術的傾向。可是,老舍並沒有走上創作之路,因爲交不起學費,他考上了免費的北京師範大學,畢業後在國小校長,盡職盡責,就在這裏五四運動爆發了!“五四”給了老舍非常大的震撼。他改變了生活道路,辭去工作.1924年赴英國任教,從1925年他寫第一部作品老張的哲學,近半個世紀大家授予他“人民藝術家”的稱號。

《駱駝祥子》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1936年在青島寫成。《駱駝祥子》的成功會首先在於它人物的成功。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胡適、劉半農、魯迅等作家都不同側面寫人力馬車,但他們是以一個居高臨下的觀察和評價,而老舍是從細節的直面觀察車伕的生活的。老舍筆下的祥子來自鄉下,帶着中國農村破敗氣息來的,也帶着這農民的質樸和固執。老舍寫的文章大多數是幽默文章,但駱駝祥子卻是一個悲劇。走下坡路。由這些人物構成了整個社會的大悲劇。當我看完之後才知道,祥子所期待的生活沒人能實現。老舍先生的這部著作,讓我們看到了解放前生活在社會底層的窮苦中國人的悲慘狀況,也聽到了來自他們內心的渴望:幸福、平等。

散文讀後感 篇24

也許喧鬧的車水馬龍讓你找不到美的蹤跡;也許日漸暗淡的人心讓你曾經迷失、消沉,然後苦笑着說道美的難尋。但,無論你如何消沉、迷茫,無論你是否憧憬,請相信,美一定存在。

當我第一次觸碰到這本書,當我第一次被冰冷的封面驚點指尖時,我轉頭了,這一轉,彷彿要將我帶進另一個世界,站在另一個角度分析美,以及——領略美。

現在的人們,將精神世界的財富拋之腦後,一味的追求物質上的滿足。在享他們所享之時,竟還堂而皇之地抱怨美的缺失,試問:“整日沉醉在紙醉金迷之中,就好比一潭池水,不斷有人往其中拋擲污濁,可池水還是一貫接納,誤以爲寶。日久天長,這潭池水早已發臭,與美好的事物格格不入,還抱怨美的不存在,你怎知?你就不是破壞美的事物?”可見,美,的確存在,只是你未曾眷戀……

從前,不曾瞭解朱自清,但自從接觸到這本書後,我的心中便有了他的定義,不是自以爲是,亦不是妄加猜測,只是從一字一句中探索,從他的領悟中慢慢了解……朱自清先生的品格如荷花,正如同封面中荷花的插圖,白荷映墨綠,然而這綠,太深,就像這黑夜的星空,看起來是黑,但卻是藍。這,愈加體現出荷花的“出於淤泥,一塵不染”的品質,從而反射朱自清先生注重倫理道德,生在錢的世界,卻淡泊名利,恨而遠之。朱自清先生的性格如楊花,飄揚悠長,不拘一格,渴望自由,正如同他所描寫的“梅雨潭”的瀑布,別人覺似白梅,他卻看似楊花,可見,他是愛楊花的,也是像楊花的。書中,不缺乏作者的景色描寫,這描寫,極其貼近大自然,沒有魯迅的深奧難懂,也沒有冰心的悵悵思愁,去的是繁重的文字枷鎖,留的是如桂花般平凡、樸素的人美。

散文讀後感 篇25

朱自清的散文集給我一種感覺,他在教我們一個一個人生的哲理,當然,也有寫景的文章,他的散文集洋溢着一股真摯、讓人深思的感情。他的散文構思精妙,讓人很容易找到文章的中心,並瞭解。

文章寫了很多故事,有寫人的、有寫季節的、有寫景的、還有寫遊記的,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匆匆》這篇文章,雖然很短,僅有七八百字左右,但它卻用很多例子來表達中心,讓人一下抓住“題眼”,文章給我一種親切感,彷彿是一個和藹可親的老爺爺在與我談話,這篇文章充滿了智慧和人生的哲理:“過去的日子如輕煙,被微風吹散了,如薄霧,被初陽蒸融了。”文章雖然沒提一個關於珍惜時間的字眼,但從文章裏舉的例子和反問質疑中,我們不難看出,朱自清爺爺在向我們說明珍惜時間這個道理,他告訴我們日子是一去不返的,新的日子一瞬間就走了,如果抓不住,像流水一樣流走;抓住了,向黃金一樣珍貴。可見,時間對我們來說,是一件多麼重要的事情,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這個諺語也充分體現了時間是用金子買不到的,無論你多有錢,沒有了時間,也會慢慢老去,那麼,那些錢能幹什麼呢?時間是無價的,能夠說,時間自我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財富,它與別的東西不一樣的是:只要珍惜它,多久都用不完,如果你浪費它,彈指一瞬間,它會消失的無影無蹤。人生只是短短几個春秋,既然如此,我們何不好好珍惜它,難道要讓時間白白的從你身邊流逝嗎?時間也是最公正的裁判,不一樣的兩個人,一個碌碌無爲,到之後什麼也沒留下,只留下無窮的悔恨;一個艱辛勞作,換來得是累累碩果,他們的人生閃爍着耀眼光彩。

朋友,從此刻開始,好好的珍惜時間吧!讓我們一齊做時間的主人,好好的駕馭它!

散文讀後感 篇26

《林語堂散文》讀起來叫人愛不釋手,輕鬆幽默的話語緊緊吸引着我,常常一人放聲大笑,笑過之後一陣輕鬆。

我想,如果人們常讀這樣的文章,精神狀態一定會很健康而能從容面對生活。

林先生明明是“兩腳踏東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卻說“論理莽原社諸先生既非正人君子又非當代名流,當然有與我合作之可能。

林先生幽默、機智,“道理滲透是幽默,性靈解脫有文章”,隨手摘錄部分,“今日國小生無不知中國有五千年的歷史,這實在是我們可以自負的。

無論這五千年中是怎麼混法,但是五千年的的確確被我們混過去了。

一個國家能混過上下五千年,無論如何是值得敬仰的”;話說的再明白不過了,普普通通,平平實實的語言包含着作爲炎黃子孫的驕傲和自豪。

通過文章來了解林先生,他說自己是:“行尊孔、孟,思從老、莊。

說文學反映人生,來了一段比喻:“比方照相,有人爲照相而照相,有人是爲飯碗而照相。

爲照相而照相是素人,是真得照相之趣,爲飯碗而照相,是照相家,是照他人老婆的相來養自己的老婆。

“軍閥不來罵文人,早有文人自相罵。

文人不敢罵武人,所以自相罵以出氣,這與向來ss罵ss,因爲不敢罵嫖客一樣道理。

現在的學者最要緊的就是他們的臉孔,倘是他們從三層樓滾到樓底下,翻起來時,頭一樣想到是拿起手鏡照一照看他的假鬍鬚還在乎?金牙齒沒掉麼?雪花膏未塗污乎?至於骨頭折斷與否,似在其次。

學者只知道尊嚴,因爲要尊嚴,所以有時骨頭不能不折斷。

散文讀後感 篇27

最近讀過了《林語堂散文選集》這本書,感受頗深。

本書以一種新的風格來撰寫文章,讀者在一字一句中很容易就能看出作者林語堂的幽默和觀點獨特等特點,他常常就一個我們習以爲常的事物來談論,從而得出一個全新的觀點。

在《論買東西》這篇文章中,作者便以自然、流暢的語言,帶領着讀者來重新認識我們熟悉的“買東西”這件簡單的事情,文中作者就以自己的經歷爲例子來談:本是不想買東西,只在門外看看,卻因爲一時感情衝動,總是看而不去買也實在尷尬,便由停足觀看改爲跨進店門,這種事情在我們身上也確實很多,本來只是去逛超市,散散步,舒暢一下心情,卻往往做上一筆“小交易”,帶一大捆東西回家,這也實在難免。

而接下來作者又寫了“見人下菜碟”這種近代社會人們的通病,又讓人聯想回味一番,也爲下文做了一個簡單巧妙的鋪墊,最後作者寫到了“孩子”,便巧妙地將文章昇華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因爲孩子的眼睛、心靈是最純潔的,沒有陰險與虛僞,“人之初,性本善”,只有與小孩子做交易時,我們才能真正感到高興,而這也正是買東西的本質與藝術。

賣家高興,買家也同樣高興,我想真正能做到的,現在恐怕也只有只有小孩子了吧,就像作者在文中最後一句提到的“心不必明,性不必見,只看看小孩子好了。

讀過這本書,我認爲寫好一篇文章其實只需用樸素的語言記錄自己內心對某個事物的的真實感受或某種看法,就像小孩子的心靈一樣乾淨、純潔,這便足以讓讀者產生共鳴,讀懂你想表達的心意,這便是一篇成功的文章了。

散文讀後感 篇28

你爲什麼喜歡花生呢,姐姐說花生味美甘甜,是一個極其好吃解饞的零食;哥哥說花生可以用來榨油,是一種非常有實用價值的植物;作者說花生物美價廉,是一種很招人喜歡和值得人付錢的東西。而父親卻說花生是一種很實用、很低調、很無私的植物,因爲花生從不喜歡招搖和顯擺,也不喜歡邀功和爭寵,它只是一聲不吭把自己埋在地底下,然後默默無聞、竭盡所能的貢獻自己的果實,從而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所以花生才如此會受人歡迎。

父親說桃子很甜美,石榴很紅火,蘋果很嬌豔,它們一旦成熟之後就會高掛枝頭,讓人一見便會生出無限的愛慕之情。可是花生就很從容淡定,它不會追求表面的風光和靚麗,他只注重自身的價值和貢獻,所以它纔是值得人學習和讚美的好榜樣。父親這一番關花生的解讀和讚美讓作者對花生有了不一般的見解和情感,與此同時,作者也從花生身上學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正如作者所言:“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因此,一個卓越的人應該是一個有用的人,他除了要有表面的華麗體面之外,他更應該注重內心的修養和塑造,只有這樣他纔是一個完完整整的、值得尊敬和效仿的成功人士。

正所謂“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一個人要想讓自己的一生變得輝煌和榮耀,那麼他就應該成爲一個對社會、對人民、對集體有貢獻的人。因此,我也真心希望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像落花生一樣可以成爲一個低調謙遜、無私奉獻、實用有用的人,只有這樣我們纔會得到別人的尊敬,唯有這樣我們纔會實現生命的價值。

散文讀後感 篇29

近來讀了魯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詩集《野草》。

在閱讀過程中,給了我最深影響的,是魯迅筆下的長媽媽。

縱觀全篇,阿長是舊社會中社會最底層最沒有地位的人,而魯迅筆下的阿長卻擁有着在那吃人社會中不可多求的至真至善的美。最初讓我感到疑惑的是一篇文題《阿長與<山海經>》,阿長和《山海經》之間有着怎樣的故事?以我最次最粗鄙的思維想來,以爲阿長對《山海經》有着怎樣的愚昧見解從而會有對阿長這類人的批判。

事實卻不然,阿長爲魯迅買來《山海經》。當時在“我”看來阿長根本不知道《山海經》是什麼,“我”認爲與她說了無益,但她卻自己主動來問,並在她告假回來時,一見面就高興地說:“哥兒,有畫兒的‘三哼經’,我給你買來了!”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就此可見,阿長對孩子的心思觀察得細緻入微,對孩子又是極其地認真,爲實現孩子的願望又是如此的鄭重。以至於“我”既驚喜又激動,於是乎,“我”對阿長有了新的看法:“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她確有偉大的神力。謀害隱鼠的怨恨,從此完全消滅了。”這是天真孩童最真實最懇切的讚美。

作爲一個連真正的姓名都很少有人知道的下層勞動者,她善良、真誠、熱愛和關心孩子。她思想、性格上有很多消極、落後的東西,是封建思想毒害的結果,與其說是她的過錯,不如說是她的不幸。

在文中,魯迅並沒有把阿長典型化,而是將她從記憶裏抽出來,這才得以使文中的阿長栩栩如生。與其他魯迅筆下的人物不同,魯迅沒有把阿長當作寄託着希望的理想人物。但也並不因此對她失去敬重和懷念,究其根本,是他從阿長身上看到了那種難能可貴的純樸和真率。

散文讀後感 篇30

雪小禪說:“一個人看透人世間是荒涼徹骨的,看清人生是滿目瘡疤的,如果心底間還有永遠在的善良和溫暖,她一步步走下去,看到的風景仍然是明亮的。”

人到中年便是如此,一個人坐在秋的午後,陽光落進窗子裏,看時光安靜地流淌,用一杯茶與秋色對飲,感覺出幾分溫暖,心境詩意,生活安逸閒適。

忽然覺得,秋天的風觸動心絃,原來,美好的生活,會給人不一樣的感覺,歲月的流逝竟然慢了下來,所謂的時光靜好,只剩下溫柔,滄桑與變遷都變得如此緩慢,彷彿時間都已經禁止了,年華都忘了老去。

在這個秋季,能夠遠離浮躁與喧囂擯棄紛繁與嘈雜,讓躁動的心,浮躁的心情安靜下來,時光靜謐,生活安閒,真是一種歲月靜好了。

我覺得中年人是最懂生活的,平凡的生活,恬淡的日子,總是中年人的最愛,淡然的情懷,不慍不火,不急不躁,就如一股小溪,穿行在山野,清流浣花,山林幽靜,少了瀚海煙波的滄桑,而多了幾分空靈與悠然。

此刻,我坐在秋光裏晾曬自己,用喜歡的心境與面對簡單清澈的時光,手邊一杯清茶,耳邊禪音一縷,目光所及之處,任所有的繁華,隨季節輾轉成蕭瑟,隨風中落葉蹁躚而過。

就這樣偷閒半日,不動聲色地,等陽光再暖一點,任歲月的風吹乾了往事的水墨,在生命的箋紙上,露出泛黃的記憶,把一份中年闌珊的斑駁,跌落在生活的光影裏。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人生歲月,時光流逝,任憑你如何不捨,也只能讓它無情地流走,看着它頭也不回,消失在遠方。

散文讀後感 篇31

書,是寒冷冬天裏的一縷溫暖的陽光;是炎熱夏天的一陣清風;是人類登上常識殿堂寶座的進步階梯,;是一罈雖清但意味深長的老酒,讓人回味無窮。

近期,我讀了一本好書:《朱自清散文集》,書中文章有些似綠茶;有些似咖啡;有些似清酒……,使你不由自主的想在舌尖撥動幾下,慢慢地品嚐着,賞析着。這本書中名篇數不勝數:《匆匆》、《荷塘月色》、《槳聲燈影下的秦淮河》、《背影》……,而我最喜歡的要數《匆匆》了。“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但,聰明的你告訴我,大家的日子爲何一去不復返呢?那是哪個?……”,朱自清先生在《匆匆》中寫道。時間啊,總是就像是一個上學快要遲到的小孩,無論你如何呼喊,他都不會回頭。在日常,大家有沒想過我們的日子爲何一去不返呢?恐怕沒過。幾乎每一個小孩都幻想着有一天長大了,可以不需要聽父母的嘮叨;可以任性玩耍……,可是等長大了,在現實生活面前,看到爸爸媽媽華髮早生,聽不到爺爺奶奶的殷殷囑託時,多麼留戀童年的美好時光,多麼渴望重回無憂無慮的生活,彈指一揮間,歲月不饒人,匆匆間,時光不經意溜走。我想作爲新年代少年,應該多一份對時間匆匆的理解,使我們的每一天過得充實而又有意義,不虛度光陰……。

“時間就是生命”,一句至理名言,在文學大夥朱自清的筆下,更襯托着先生對逝去時光的不捨,珍惜時間的緊迫感。我在品味經典、感受着文字魔力、敬仰先生爲人的同時,也爲自己生活在偉大的年代而驕傲,爲有着幸福的童年而自豪,心裏也暗下決心:只爭朝夕,不負韶華。

散文讀後感 篇32

朱自清,現代散文家、詩人、民主戰士。他的散文風格主要以樸素、簡單和充滿真情實感的風格。在他的散文集裏,我讀到了不少精美的作品。像阿河、荷塘月色、背影……

其中我最喜歡的一篇就是背影了。背影非常感人,講述的是朱自清和他父親的故事。當時朱自清祖母死了,他父親要去南京謀事,他要去北京讀書。他們便首次同行。在火車站,爸爸幫他看行李,忙這忙那兒,交代給腳伕付小費,很不容易上了車,他還給了朱自清一件非常好看的非常華貴的大衣,讓他鋪在坐墊上。並且吩咐茶社等人對我做好照顧。車要開走了,爸爸說給他買橘子。買橘子的門店和他們隔了一道月臺,爸爸便翻上月臺。爸爸的身體有的肥胖,只如此努力了,擡起來試圖翻過去。作者就抓住了這個背影來描寫,當時朱自清的眼淚就流下來了。他抓住了這個背影,這個背影裏包含了爸爸對他深深的愛。朱自清通過充滿真情的文筆來凸顯出爸爸最好的愛。他的文筆非常不錯,每一個字沒一個多餘的,都是精髓。感情好恰到好處。背影這篇文章,不知感動了多少讀者。

還有朱自清散文集中第一篇就是匆匆,匆匆寫得非常美。其中有一句話: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聰明的你告訴我,大家的日子爲何一去不復返呢?是有人偷了他們吧。那是哪個?又藏在什麼地方呢?是他們自己逃走了吧。目前又到了哪兒呢?

這部分名句運用了擬人和比喻的手法。和時間對話,有人偷了他們,他們自己逃走了。每一個描寫都被人印象深刻。還有一句:去的儘管去了,來的儘管來着。去來的中間,又什麼樣的匆匆呢。這句話點題了,來去匆匆代表時光一去不復返了。

散文讀後感 篇33

《匆匆》一文,是朱自清先生有關時間的膾炙人口的一篇散文。他用細膩的筆觸,生動地刻畫了時間流逝的蹤跡,表達了他對時光流失的無奈和惋惜,也教育大家要珍惜時間,尊重時間,奮發向上,做一個對國家有用的人。

文中: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大家的日子爲何一去不復返呢?

“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裏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裏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眼睛前過去。我覺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去遮挽時,他又從遮挽着的手邊過去,天黑時,我躺在牀上,他便伶伶利利的從我身上跨過,從我腳邊飛去了。等我睜開眼和太陽在見,這算又溜走了1日。我掩着面嘆息。但新來的日子的影兒又開始在嘆息裏閃過了。”“在默默裏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經從我手中溜去;像針尖上一滴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裏,沒聲音,也沒影子。”等語句,道出了朱自清先生珍惜時間和生命,惋惜時間流逝的心聲。

時間正如朱自清先生寫的那樣,在大家不經意間就悄悄的溜走了!上課時腦子走神、寫作業時發呆、做事有時往後拖、吃飯時爲了看電視故意磨蹭時間。凡此種種,都能證明,時間被一分一秒的浪費掉了!所以,大家要把時間合理運用,把每一秒都用在對自己有益的地方,只有如此,大家才能做到,“今日事,今日畢”,才能把每一天都過的有意義,才能在生活的道路上獲得一個有一個成功!

盛年不再來,1日難再晨。準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以後,我要在平時生活和學習過程中,好好珍惜每一分每一秒。認真聽課,按時完成作業,多唸書,多寫作,時刻與時間賽跑,一塊奔向美好的將來。

散文讀後感 篇34

汪曾祺先生是我國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被譽爲“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汪曾祺先生的作品半白話、半古文,風趣而幽默;他才華橫溢,曾是沈從文等知名作家的學生;他的文字樸實而無華,組合在一起卻使人回味無窮。在他的筆下,生活中的一切都是那麼有趣。在他的散文中,有關於吃的不在少數,而幾乎每一篇都會引起人的食慾,恨不得做起來吃一吃。今天我就要談一談汪曾祺在吃上的造詣。

要說關於吃的文章,這本散文集中的《宋朝人的吃喝》這一篇,我印象最深。在這篇文章中,汪曾祺分析得可謂有理有據。他先從發明了東坡肉的蘇軾開始,分析了東坡肉的特點,而又從《韓熙載夜宴圖》中尋找線索,甚至運用放大鏡來觀察食物。他更是從《東京夢華錄》、《會仙樓》、《水滸傳》……等前人的作品中總結。在不同的書籍中對比之後,他得出了結論:宋朝人的吃喝較爲清淡,種類也不多,大多是分開各自吃,而基本不吃海味。

當我在看完這些文字後,我頗爲感觸。以前我偶而會想到一些好奇的事情,卻沒有去查證。現在想想,如果當時我能學習汪曾祺先生,應該會有不小的收穫。汪曾祺先生在他感興趣的事情上,總會花大功夫去研究、去了解。在他的文字中總會讓人感覺到生活的悠閒,給人們帶來輕鬆。他的文字總有一種無形的魅力,或許這也就是“純粹的文人”的原因吧。我們也更應該學習汪曾祺先生跳脫的人生態度,在遇到困難時也要跳脫出來,自己去尋找問題的答案。

散文讀後感 篇35

今天,老師帶着我們品讀了《懷念母親》一文,學完課文,我感悟良多。

我也有一個深愛着我的母親,生活中,我總是覺得媽媽對我要求過於嚴格,什麼都要管,管我寫作業、管我吃飯、管我看電視、管我穿什麼衣服、管我幾點睡覺……我也不知道媽媽哪來的旺盛精力,每天不但要忙工作上的事情,還要時刻關心我的學習生活,媽媽的管束常常讓我有些喘不過氣來,總想着有一天能擺脫媽媽的束縛,那就太好了,終於,一個週末,媽媽告訴我,單位派她出差,她要離開家幾天,一聽這消息,我樂得差點蹦了起來,終於盼來了我渴望已久的自由!媽媽剛走,我就打開了電腦瘋狂地玩了一個上午,吃過午飯我又跑出去跟朋友玩了一個下午,等到傍晚纔回家,可一回到家,我才感覺到少了媽媽的家,有些冷冰冰的,安靜得讓人有些煩燥,心裏有些空落落的,少了媽媽的監督,做什麼事,都提不勁來,腦子裏總是不斷地回憶媽媽出差前對我說的話:“別忘了寫作業,不要總玩遊戲對眼睛不好,晚上睡覺蓋好被子,一定要按時吃飯……”一想到媽媽的叮囑,我的眼淚開始不聽話地往下掉,媽媽不在身邊,我感覺自己像一個沒有靈魂的人,直到媽媽回來,我的心情纔開始好起來。媽媽出差的這段日子,讓我體會到了沒有母親的日子是多麼的難受。

課文主要講了季羨林爺爺懷念她兩位母親的事。季爺爺六歲就離開了自己的母親,跟母親生活的時間並不長,他原本想着大學畢業後,就奉養母親,彌補多年來對母親的虧欠,可母親卻去世了,這讓他很懊悔。後來,他又到國外留學,異國他鄉,他不僅懷念母親,更思念着自己深愛的祖國母親。文章中,季爺爺對自己母親的思念,讓我感同身受。

我懂季爺爺懷念母親的心情,是季爺爺教會了我要好好珍惜母愛!

散文讀後感 篇36

張曉風的散文也許算不上是最好的,但是卻帶給了我許多與衆不同的感悟,令我至今記憶猶新。現在,就讓我帶着你,一起走進張曉風的散文世界吧。

讀張曉風的書,讓我感到十分愜意、輕鬆。她的景物描寫雖然精緻,卻並不繁雜,只是幾筆簡單的描寫,便能勾勒出一幅幅溫馨的畫面。我想她一定是位田園詩人吧,即使全篇都在寫景,也能讓讀者明白她的心思,帶給我們發人深省的思考。

你能想象嗎?當流蘇那纖細的香氣伴隨着纖細的風拂過臉頰,當梔子花香的河川從身邊流過,此刻的心境,無可比擬。但,花落瞬間雖然美麗,過後便不見蹤跡。這告訴我,美,就像一則愛情故事,也許結局並不是最好的,但只要過程是美的,就已足夠。人生也是如此,它不能用長短來衡量價值,重要的是內容。我們不求它像愛情故事那樣幽美、惆悵,但是過程的精彩是一樣的。或許我們無法延長生命的長度,那就試着去拓寬生命的寬度。只要我們奮鬥過、拼搏過,向着夢想努力過,等到年老時再回憶曾經走過的路,就會覺得這是人生中一大珍寶。

《畫晴》告訴我,人生的意義並不在於達成某個目的,沿途的風景其實更加美好。我們可以在閒暇的時刻駐足凝思,體味人生的另一重意義。

《念你的名字》告訴我,唯有不竭的愛能照亮一個受苦的靈魂。我們要有奉獻精神,對別人懷有絕對的誠意和愛心,才能修煉成一個真真正正的“人”。

走進張曉風的散文世界,總能帶給我許多非凡的感受。你是否願意獨自走進她所創造的唯美世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