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種瑣憶散文

又到芒種了,我對芒種這個節氣,有着特殊的記憶。

芒種瑣憶散文

我是在農村長大的,雖然離開家鄉三十多年了,但家鄉的一景一物,卻歷歷在目,難以忘懷。特別是到了芒種,家鄉的景色更美。此時,環繞小村莊的樹木長勢正旺,一片鬱鬱蔥蔥,而田野裏卻是一片金黃。飽滿的麥穗上,麥芒不再是直直地攏在一起,而是分開了,這表明小麥成熟了,要立即收割。俗話說“麥到芒種自死”,你不收割,小麥也不會生長了。如果天不如人意,此時來一場雨,或者刮一陣風,未收割的小麥會因爲受潮而發黴,那麼眼看到嘴的口糧也會丟掉,就太讓人心疼了。所以,搶收就成了當務之急。

五月底,農民們就爲午忙麥收做準備了。平整麥場,釘鐮刀,買叉子,修車補袋子,甚至還要買一些鹹鴨蛋、鹹魚等食品,以便農忙時好做飯。“六·一”過後,小麥就開始收割了。學校會放“午忙”假,以幫助家裏收割小麥,那怕是盡點微薄之力也行。

爲了儘快讓成熟的麥子顆粒歸倉,開始割麥子之後,農民們往往在天還沒有亮就趕到地裏。陽曆六月初的天氣,凌晨還很冷,人們還要穿上厚衣服。四點左右,天剛矇矇亮,一天忙碌的收割就開始了。吃飯的時間到了,家裏會送飯到地頭,他們草草吃點東西繼續幹活。飯菜也很簡單,往往是大餅、稀飯,再加上鹹蛋、鹹魚之類的小菜。小時候農村的生活水平低,一年到頭吃不上幾次白麪饅頭。爲了改善午忙時的伙食,人們會把剛收下的小麥磨成麪粉。但新麥麪粉製成餅不如陳麥面好吃,發粘且少有麥香味,不過總比雜糧好吃,人們也顧不得太多了。鐮刀在厚厚的麥隴間揮舞,金黃的麥秸倒下後,再捆成捆,用平板車拉到平整好的打麥場上。整天弓着身子收麥,不僅勞動強度大,而且特別熱,特別髒,胳膊上粘滿黝黑的麥鏽,又疼又癢。中午時分更難熬,火辣辣的太陽當空照,汗流浹背,炎熱難耐。不過,勞動之餘,直起身來仰望蔚藍而高遠的天空,悠然飄浮的白雲,聽聽由遠及近、由近及遠的布穀鳥的叫聲,看看身邊一捆捆沉甸甸的麥穗,心裏的幸福感會油然而生。

收麥的時候,布穀鳥特別多,它們高高地飛翔在天空,不停地鳴叫着:“嘎勾,嘎嘎嘎勾”。農民們根據這種鳥的叫聲,就給它們起名叫“嘎勾鳥”,並且編了一句農諺:“嘎嘎嘎勾,割麥耩豆。”,意思是說,嘎勾鳥不停地叫,那是在催促着人們快快收麥,快快耩豆,不要耽誤了農時。收麥的時候,麥隴裏還時常會竄出野兔、野鵪鶉等,小夥子們看到後,忘記了勞累,丟下鐮刀,歡叫着追趕,但往往是徒勞無獲。野兔的奔跑速度極快,它跳躍着,很快就消失在視野裏。野鵪鶉更不用說,它不僅跑的速度快,眼看着趕上它時,它馬上又展翅飛起來,讓你望洋興嘆。這些意外情況的出現,多少緩解了單調的'勞動氣氛,讓人們暫時忘記了勞累。

收割完的小麥,用平板車拉到早已平整壓實的打麥場上,均勻地攤開,晾曬。“芒種忙,麥兩場”,到了芒種,小麥差不多打下兩場了。小麥脫粒的過程老百姓叫“打場”,打場最初是用牛拉着石磙,在攤好曬乾的麥秸上來回的壓,直到麥穗裏的麥粒完全脫落。趕着牛“打場”時,老農們會吆喝着牛,那吆喝聲抑揚頓挫,像唱歌一樣,伴着石磙的“吱呀”聲,很好聽。後來,打場也實現了簡單的機械化,不再用牛拉石磙,而是用手扶拖拉機、農用三輪車,速度當然快多了。脫下麥粒後的程序是“揚場”,因爲麥糠和麥粒混在一起,必須分開。在沒有捲揚機的情況下,只好用原始的“揚場”法。“揚場”需要技巧,是個技術活,一般人無法勝任。“揚場”時用木杴剷起麥粒與麥糠的混合物,逆風成四十五度角高高揚起,用力要均勻,最主要的是麥粒落下的地方要定點,不能忽遠忽近。這樣,在風力的作用下,較輕的麥糠落在一處,飽滿的麥粒落在一處,而“揚場”人身上卻沒有一點麥糠或麥粒。

“打場”之前人們最怕下雨,打完場麥粒歸倉後,人們又盼望着下一場“透地雨”,以便播種夏季的莊稼。老天也好似懂得人們的意願一樣,每年麥收過後,常常會下一場大雨。大雨過後,麥收產生的塵埃不見了,空氣異常清新,人們可以高興地進行下一季的莊稼播種了。

芒種前後雖然忙,但農民們心裏充實、幸福。因爲他們在忙碌中收穫了春天的成果,播下了秋天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