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調查讀書筆記

費先生在該書序言中所談到的主題是“社會學怎麼從社會發展中吸取養料來發展自己這個學科”。費先生以自己爲標本,講述了自己是如何從社會發展裏邊來構築自己的學術工作,以及在激烈的社會發展和變化中如何發展自己的思想。序中,費先生主要是介紹了自己第二次學術生命開始和

社會調查讀書筆記

費先生在該書序言中所談到的主題是“社會學怎麼從社會發展中吸取養料來發展自己這個學科”。費先生以自己爲標本,講述了自己是如何從社會發展裏邊來構築自己的學術工作,以及在激烈的社會發展和變化中如何發展自己的思想。序中,費先生主要是介紹了自己第二次學術生命開始和發展的歷程,並用真實的事例展現了自己的學術研究的生命。費先生從他開展的第一個課題關於“小城鎮”的研究談起,指出,他通過農村調查發現了問題就是在當時的計劃經濟和公社制度之下,小城鎮普遍衰敗,人口大大減少。然後,他又講了一個例子說明他是如何抓住這個問題的。通過這些實際的例子,費先生着力要說明的是社會發展帶動了他的社會學的研究,因爲這個實際的發展,他纔去研究這個問題。事實上小城鎮逐漸發展起來以後,又出現了很多問題,特別是關係到人口的佈局。於是,費先生在實際生活中看到了小城鎮的作用,他提出:要在市場經濟中發展農村經濟,必須抓住農村的流通渠道,這就是要發展小城鎮。小城鎮的發展是解決中國很多發展中問題的一條路子,也是富民的一條路子。

費先生在序言中通過幾個實際例子介紹自己在第二次學術生命中從事有關第一個課題的研究,主要是想說明“我們社會工作者要一路看生活,看具體的.真正碰到的人,從裏邊找出一個真正的道理。這就是社會學。社會學離開了實際接觸人,不可能有什麼新東西出來。”最後,費先生還提出了對年輕學者的期望,就是“社會總在發展變化,而我們學者的任務就是要緊跟着現實的變化走,去抓住它。”

讀完《社會發展與社會學》這篇代序,筆者感受到了一個老學者的坦誠和對年輕學者的殷殷期望。來源於實際生活中的個個例子生動而又切實。然而,在學術研究領域,往往有些人太過浮躁,缺少點務實的精神。因此,我們很多年輕學者常常感嘆找不到學術研究的問題,認爲問題都被前人研究過了,不知道如何創新。讀完這篇序,我再一次深深地感受到,我們的生活中不是缺少問題,而是缺少發現問題的眼睛。學術研究永遠離不開實際生活,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學術研究的際遇。

該書第一部分內容《社會調查自白》是根據費先生於1984年在中國民主同盟中央組織的暑期“多學科學術講座”裏所作的有關社會調查的十講內容錄音整理並經費先生修改而成。費先生在這十講內容中主要是將自己過去所做過的社會調查以從民族、農村、家庭、小城鎮到知識分子和智力資源爲序,講述自己爲什麼想到做這些調查、怎樣調查及其體會。因此,費先生稱該部分內容爲“自白”。正因爲如此,其中的語言樸素而真誠。然而,費先生所站的高度卻是我等無法比擬的。“我們學習的目的不是去搞科舉,不要爲升級或提職去大寫文章,要從認識中國社會出發,多瞭解一些中國人是怎麼生活的。” 費先生通過自己的治學經驗,揭示了社會調查與理論之間的關係,即調查是基礎,但受理論的指導;同時,調查又爲提出理論性觀點做準備。另外,費先生還強調在做學術研究之前應重視基礎知識。費先生在學社會學和人類學之前曾有兩年的醫預科基礎,其學術基礎非常廣泛。在兩年醫預科期間,費先生廣泛學習了物理、化學、生物、心理、哲學、邏輯、外文、國文以及版本學,後來又學習瞭解剖學、動物學和數學。總之,費先生認爲:應當是在廣泛的學術基礎上去搞專門學科的,有了一定的基礎才能進入研究階段。基礎與專題研究猶如學與習的關係,基礎強調“學”,研究重於“習”,學多了才能論及習。學習二字,學字當先。研究一門學問,一要講基礎,二要講主觀能動性。

費先生在這一部分內容中主要是通過自己所做的實地調查,介紹了社會調查的主要內容即幾大步驟以及使用的方法。筆者簡略也許有所錯漏地梳理如下:

社會調查分四個階段。第一步是定題階段,即確定一個調查的主題。在確定題目後,第二步就是制訂研究計劃、方案的階段。第三步是收集原始資料的實施階段。最後一步是整理資料、分析資料和得出結論的總結階段。

計劃包含的內容有界定研究範圍,擬出調查提綱,明確調查指標以及確定調查的方式等。其中,以調查對象的範圍寬度爲標準,社會調查有三種基本的方式。第一種是普查,普查是對研究範圍內的所有對象一個不漏地進行普遍調查的方式。普查所得的資料完整性強,但由於調查量大,項目就不可能很細,全面深入性差;它的結論的可靠程度高,但調查的成本也高,調查的週期長。第二種是抽樣調查,即從整體中用一定的方法抽取出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對象進行調查,並將對樣本的調查結果推論到整體。抽樣調查雖然大大縮小了直接進行調查的範圍,節省了時間與成本,並在一定的可信度上起到認識總體的作用,但它仍未能解決調查的深入性問題,而且抽樣與推論都需要掌握一定的統計技術。第三種是典型調查,其研究對象只有一個或還不足以構成樣本的少數幾個典型,研究者通過對典型的、全面的、歷史的考察和分析,達到對事物性質的深入瞭解。典型調查克服了深入性差的缺陷,通過對典型的全面、詳盡的考察,起到深入認識事物性質的作用。但由於它缺乏範圍上的廣度,結論就往往具有很強的條件性。三種調查方式的不同特點規定了它們各自的適用性。普查和抽樣調查由於能表現事物整體的數量 和事物間的數量關係,因而適用於定量的研究。典型調查由於能發掘事物的內在特徵和內在聯繫,因而適用於定性的研究。實際調查中往往需要同時採用幾種不同的方式。

收集資料的方法主要是觀察和訪問。認識社會必須觀察社會,認真觀察社會是取得感性知識的第一步。科學研究的觀察是一種帶有目的的有計劃的觀察,即爲獲取原始資料而進行的觀察。科學研究不能離開原始資料,而原始資料的可靠程度,就在於我們對事物觀察的細緻、全面和科學性。因此,我們在具體使用間接觀察、直接觀察或參與觀察的方法觀察社會時就得反覆覈實原始資料的準確性。訪問是收集被調查口述資料的調查方法。在實際的調查過程中,訪問與觀察總是同時並用的。然而,建立調查者與被調查者之間的信任關係對於取得真實可靠的訪問資料是非常重要的。另一方面,對從被調查者那裏獲取的資料,調查者又必須通過邏輯分析並通過察言觀色辨別資料的真實性。

在引出調查結論的過程中,對資料的分析應圍繞“點與面”即“事物的特殊性與普遍性、共性與個性”、“質與量”即“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因與果”這三個關係展開。其中,定量應以定性爲前提,即從微型調查入手,逐步擴展到宏觀調查。另外,還可以在定性的基礎上進行類型比較。

在敘述調查階段的同時,費先生還指出,不管認識過程分爲多少階段,怎麼符合事物發展的路線,調查者在各個階段的實際行動與表現,卻不是過程本身所能完全控制的。因此,社會調查能否成功,關鍵還在於研究者的調查態度是否認真。整個調查其實是個互相調查的過程,被調查者在接受調查之前會先調查你,瞭解清楚了研究者的立足點和態度之後纔會決定是否讓你調查他。一旦被調查者發現你的調查態度不那麼誠懇,或者你的調查會對他們的社會生活帶來損害,他們就不願意接近你,不肯說出真心話。也就是說,要做好社會調查,首先要建立好調查者與被調查者之間的關係並相互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