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信任-經典散文

前段時間,關於外國小夥“扶人”的新聞一時間紅遍全國,“信任”危機再次挑戰着國人已經脆弱不堪的神經,和大多數國人一樣,我瞬間倒向了外國友人這邊,認爲中國大媽“不對”,雖然事情最終真相大白,但我的心情卻難以平復,細究各種原因,大概“扶人”一次在國人心中太過敏感,使得我們對自己同胞的信任幾乎蕩然無存,此後,“扶人”似乎被賦予了一種“不言而喻”的寓意,一種“悲哀無奈”的情感。

淺談信任-經典散文

它成了“做雷鋒吃虧”的代名詞,成了“勿多管閒事”的擋箭牌,即使還有少數雷鋒的影子還在路上奔波,他們也不得不先搜索證據“萬事俱備”後再“三思後行”,但我相信仍會有更多的“雷鋒”加入他們,朝着同一個方向,同一個目標!

同時執着在“信任”的大道上的還有北大等這些名校,早些年北大曾放出話:“北大的學子,儘管扶人,出了事,學校幫你打官司”。這話說得底氣十足,說的用心良苦,可是僅靠這些北大的學子就足以修補好信任的漏洞了嗎?當然不能,而且收效甚微。那我們這些處在名校之外,沒有強大後盾支持的羣體又該怎麼辦呢?是該本着“我是雷鋒我驕傲”的原則堅決救人還是乾脆“只掃自家門前雪”,學習道家全身遠害呢?這個問題放到沙翁面前,恐怕他也會抓耳撓腮一番後無奈的飲用出“doornotdothat‘szhequestion”了吧?

以上還只是我們“信任”環節的其中一個漏洞,類似的漏洞還有很多,比如:我們看到沿街乞討的乞丐,我們會想“他可能是個騙子”,就不聯繫的朋友找我們借錢,我們可能回想“他可能不會還錢”,成績一般的同學期末考了第一名,我們可能回想“他一定作弊了”,甚至丈夫的一次晚歸,我們也要疑心“他是不是出軌了”

我曾對此無奈的發出感慨:“信任,也許就如同我們之間的風,遇到空氣就註定飄散,縱然抓的再緊,也是無用”。朋友聽了立馬反駁我:“你這話不對,父母終歸是我們可以信任的吧”

這話大抵不錯,雖然未必父母句句真言,但“善意的謊言”背後卻決定字字透着愛,誰還忍心多去苛責呢?

說到父母,我想起身邊一個真實的案例,一對老人爲兒女成家傾盡積蓄後,兒女們卻對老人不聞不問,使得兩位老人雙雙悲憤病逝,這事曾一度成爲村裏人的飯後談資,然而他們只是在背後“意難平”,卻沒有誰想到去真正的.“伸張正義”,我那時還小,只能理解到“孝與不孝”這一層面,現在想來,拋去人性某方面的弱點不講,單是老人自己也有點“咎由自取”的責任,他們和大多數中國父母一樣,“養兒一百,常憂九十九,”總以爲用自己的一顆“偉大無私”之心,就一定能換來“兒孝媳慈”的幸福晚年,可他們忘了還一句老話:“養兒未必能防老,防老要趁早”,而子女和父母的付出比例從來也不是對等的,有人說那對老人太傻,不懂得留條退路,可如果子女與父母間尚做不到完全信任,又枉論其他呢?我是想也不敢想了,所以對於父母買婚房堅持在房產證上也寫上自己名字的做法,我是深表贊同的,這既有利於調節以後的“財產糾紛”,同時也對老人自己買了一份“雙保險”,一舉兩得,有什麼可非議的呢?

難道人與人之間的信任真的到了非要用金錢,用物質來捆綁的“岌岌可危”的地步了嗎?若真如此,我們也要慶幸,還好它並不是“無可救藥”,只要我們一起努力,事情就還有轉機,怎麼做呢,很簡單:給路邊的乞丐一個微笑,給就不聯繫的朋友一句問候,給學習進步的同學一聲祝賀,給遲遲晚歸的丈夫一個擁抱……只要你從這些身邊的小事做起,並一直堅持這樣做了,我相信,你會明白恢復“信任”並不是想象中的“空中樓閣”,相反,信任源自愛,只要有心有愛,信任就會堅不可摧,變成了輕而易舉就能辦到的事,從此這個社會上,朋友與朋友都會像“管仲與鮑叔牙”般互相信任,上司下屬間也會處處看到“唐太宗與魏徵”的影子,“兄友弟恭”將會成爲家家戶戶的相處之道……到那時,世界會變成杜甫:“致君堯舜上,更使風俗淳”的世界,會變成蘇軾:“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的世界,會變成陶潛:“夾岸數百步,落英繽紛,芳草鮮美”的世界,我始終如此堅信着,請你也深信不疑!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