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橋經典散文

“駝背老公公,趴在河當中,背上有人行,腹下船可通。”這擬人比喻說的就是橋的迷語。人這輩子有誰沒走過橋呢?肯定走過,當你從它的脊樑上走過時,你一定會感覺它堅實又溫暖,壯偉又秀麗,幸福之路就不再遙遠……

家鄉的橋經典散文

濱臨長江內有運河的家鄉水多、河多、橋也多,水美、河美、橋更美。

“橋如虹,水如空,一葉飄然煙雨中。″橋是水鄉的天使。揚州古樸的“五亭橋″是家鄉人最引以爲傲的一張名片。五座挺拔秀麗的風亭,像五朵冉冉出水的蓮花玉女,亭亭玉立在瘦西湖上,堤岸相接,珠欄畫棟,照耀漣漪。橋洞下的湖水似那溫文而雅的玉女舒徐着溫婉的旋律;蓮花長堤上翠綠的楊柳婀娜多姿,桃樹花開笑臉盈盈,壯偉的古樹生機蓬勃,湖光水色描繪着一副“水底遠山雲似雪,橋邊平岸草如煙。″的自然風光。於是,水也溫柔嫵媚了,橋也風姿含情了。這壯與秀的和諧,曾經撩動了到此巡遊的乾隆情緒,他喜歡上了這座玉女般的蓮花橋,更喜愛上了揚州這座美麗的月亮城。夜色中的瘦西湖,月朦朧橋也朦朧。“面面清波涵月影,頭頭空洞過雲橈,夜聽玉人簫。″水上有個半圓的橋洞,水中也有個半圓的橋洞,朦朧中好似一輪圓圓的月亮。每到清風滿月之時,十五個橋洞各銜一月,金色盪漾,衆月爭輝,加之天懸一輪明月,你篤定能領略到十五的月亮十六圓的絕妙奇境,此景也影射了當年出資建橋鹽商人的生意圓滿之寓。

“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長江上一座“潤揚大橋”是雄偉而又年輕的大橋,是婉蜒長江上一道美麗的腰帶。它跨越天塹肩挑兩岸,將江南的鎮江和江北的揚州連在一起,資源共享助雙子城經濟騰飛。將這兩古城的文化不斷深入地交融,人們的往來更加便捷的同時也加深了感情。去鎮江遊覽北固山,尋覓三國六朝遺蹟,來揚州逛風光秀美的瘦西湖,品嚐揚州著名的各式早點小吃,吃各種美味佳餚的淮揚菜,早出晚歸你定會感覺不到身處他鄉。遙想當年王安石,途經瓜洲時是何等的無奈,只是一江之隔,一水之間,家鄉近在咫尺,卻難以回返。揮毫抒懷“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隔江相望的寂寞心情。而如今,縮千里爲咫尺,聯兩地成一家,假如王安石能穿越時空,踏上這座橫跨長江上的美麗腰帶一一潤揚大橋時,詩人又將是怎樣的心情呢?

“九層雲外憑欄眺,萬福燈火水連天。″揚州“萬福大橋”是座建在水上的樓臺亭閣式橋,也是座登高望遠的景觀橋。獨具匠心的園林景廊設計,像鼎,像閣樓,像“凱旋門″把古城揚州的傳統符號抽象化地與現代氣息巧妙的融合在一起。當你從橋的一端經過兩道凱旋門往返駛入另一端時,就好像進入一座城和另一座城;當你登上高聳入雲的塔樓亭閣,扶欄遙看藍天下美麗揚州城的芳容時,那高摟,那碧水,那橋閘,那水岸綠柳令人心曠神怡;當夜景照明的映襯下,月牙彎彎入水中,水天星辰一線連,點綴了月亮城的湖光倒影,夜色下盡顯水鄉的雅韻。

鄉村的橋,雖沒那麼壯闊雄偉和多姿多彩,但有我童年蹣跚走過的水泥橋,曾留下過我年青幻想的足跡……

往事悠悠似流水。小時候,到外婆家拜年要經過兩道橋,一道橋是離家不遠的拱形橋,每逢颳風下雨或下雪天時,老人和小孩都不敢走,曾經就有過老人不慎從橋上掉進河裏。一道橋是離外婆家很近的平板橋,很窄,沒橋欄杆子,騎自行車到此只好下來推着過橋,也曾聽說有老年人在冰凍的橋面上匍匐而過。童年的我還沒有過險橋的膽量,到外婆家都是父母親攙扶着手過橋,直到上學時父母都不讓我單獨走外婆家的橋。

記得,上中學的時候,學校在幾公里外的杭橋村,必須要經過一道橫溝橋,橋不長,也很窄,只有一道橋欄杆子,橋面上每塊水泥板的縫隙像張開的嘴,橋下水流湍急。每到寒冷的冬季下雪時橋面很滑,如履冰面,一不小心就能掉進河裏,很害怕。難忘的是,每天早上,公雞吐着哈氣把我從夢裏叫醒,此時,母親將煮好的一隻雞蛋放進書包裏,又用一個喝茶的瓷缸子盛滿頭天準備的米飯,米飯上一撮用油炒過的蘿蔔乾子,算是在學校裏吃的一頓午餐。出門時母親千叮嚀萬囑咐的一句話就是“橋上要注意安全,不要掉進河裏。″有時我走到拐彎處,回頭還看到母親默默地站在門口目送我,她心裏懸着的肯定是我走上那一道橋的樣子。怎奈,前面再險的橋也要過,人也不可能總是由父母攙扶下過橋的。何況,未來的人生本就是“路漫漫兮修遠兮″一條很長的路,而上學求知識就是這條路上必須跨越的第一道橋,當我吃了三年蘿蔔乾飯,一次又一次走過這道橋時,人就長大了,歷練的`腳步就鏗鏘有力了。

還記得,家鄉的新三陽河開鑿通航後,一河急流的水隔斷了通往我姨娘家的路,“澤無橋樑,不相往來。″親戚往來不方便了。但河面上一根鏈接兩岸的索繩,一條水泥船算是臨時擺渡了。擺渡的艄公每天從雞叫忙到月上樹梢,晚上還夜宿在岸邊的小篷子裏,窗戶裏一盞昏黃的煤油馬燈像一顆夜明星,照得河面波光粼粼,一直亮到天明。善良的艄公熟睡中常被人叫醒,卻不厭其煩地披衣上船。早晨,有時河面上的濃霧像道牆,阻擋了艄公的視線,對岸的過河人就扯開嗓門朝對岸高喊:“有人要過河囉一一″“唉一一我來了——″艄公迴應着。片刻,艄公用鐵鉤拽住索繩穿過層層濃霧駛到岸邊。上了搖搖晃晃的渡船,船頭上有個錢罐子,每個人自覺地投入兩分過河錢,小孩子免費。一條船和一根索繩,架起的是一座無形的情感橋,溫暖了渡河人的心。後來,三陽河上隔幾公里就建起了一座橋,由此告別了擺渡。

橋,深深地刻在了家鄉人的心目中,不但很多地方以橋命名,還倍受家鄉人的崇拜。家鄉有一所省內有名氣的“丁溝中學″,每年大學聯考這天,家長都讓孩子從學校前的一座“狀元橋″上走過,再吃一口“糉子″,然後在橋上放鞭炮祝賀,說凡是走過的孩子都能考出好成績,都能中狀元。就這樣每年大學聯考每年走,果然,大學聯考的狀元郎一年比一年多。於是,橋就變得那麼的神聖,駝背公公也就成了家鄉人心中的精神脊樑,成了少年學子心中的動力。而默默無聞的駝背公公平日裏一邊聽流水涌動的聲音,一邊屈指期盼着頻頻傳來捷報佳音的這一天。“我落民間,你入瑤臺。"這是駝背公公的心願,也是最欣慰的時刻。

橋,也是情感交流的紐帶,自古就有介紹兩個年輕人相識相愛叫做牽線搭橋的寓意。而建橋修路拉近的是距離,勾通的是人與人情感交流的橋。大而言之,在世界上建橋修路,播種下中國人的感情,搭建的則是跨國交往的友誼橋。

橋,是一條致富的通途,是通向幸福彼岸的虹。家鄉人培植的花木一車一車地從橋上駛向全國各地,綠了山,綠了城的同時也惠及了家鄉人的錢袋子,踩着銀橋上金橋,家鄉人越走越亮堂。

今非昨日,橋作爲家鄉人捷徑的通途,心繫民生社稷,早己化身成魅,成爲家鄉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

我愛家鄉的水,家鄉的河,更愛家鄉的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