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經濟書的隨筆:重讀《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

《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是一本講述美國經濟發展的書籍,裏面關於經濟的發展模式在中國也曾出現過。

看經濟書的隨筆:重讀《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

《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這本書我本科時在圖書館匆匆看過幾眼。書太厚,當時就沒打算耐心看完。

時隔幾年,在研究生的理論課上老師又重提此書。以前上課,老師在黑板上寫,學生在本子上記,現在老師一頁頁放幻燈片,學生拿着手機拍,坐在後排看到的全是手機屏幕,也算是奇景了,只是不知道這樣的方便好還是不好。我懶得拍照片,知道就算拍了自己課後也不會看,所以乾脆買一本書重讀。

《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英文原名叫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作者是Jane Jacobs。她不是建築師,也不是城市規劃師,卻對這個領域的發展產生了舉足輕重的影響。這本書自1961年出版以來,成爲城市研究和規劃領域的經典名作,對當時美國的都市復興產生了持久而深刻的影響。作者挑戰傳統的城市規劃理論,對城市的複雜性和應有的發展取向有深刻理解,也爲評估城市的活力提供了基本框架。

雅各布斯開篇就說:“我所抨擊的不是對重建改造方法的.一些不痛不癢的批評,或對城市設計形式的吹毛求疵。恰恰相反,我要抨擊的是那些統治現代城市規劃和重建改造正統理論的原則和目的”。

在正統的理論中,英國人霍華德提出的控制城市規模、在周邊另建“花園城市”的計劃被雅各布斯指責是一種“家長式的政治和經濟社會”;法國建築師勒·柯布西耶提倡的由摩天大樓、高架橋、綠色公園構成“垂直城市”被雅各布斯認爲除了“制度化、程式化和非個性化”以外毫無價值;美國建築師丹尼爾·伯納姆在十九世紀末期掀起的“城市美化運動”,在大城市建設大批“標誌性建築”,如市政中心、文化中心、大型紀念碑、城市廣場等等,雅各布斯認爲這些建築把城市文化和公共建築分離開,鶴立雞羣卻大而無用。對於敢直面權威提出質疑的人,我一向很佩服。

像這種專業性稍強的書,如果看不進去會很枯燥,但裏面很多觀點卻新穎獨到。雅各布斯說城市並不是因爲汽車而變得支離破碎,而是因爲城市的支離破碎而使得汽車被大規模使用。汽車的使用增加,用地需求增大則會使整個地區的用途分散,從而導致對汽車的依賴更大。關於貧民區,傳統理論的典型做法是將其清除,以更高稅收的住宅區取而代之。但這種做法卻使貧民區從一個地方轉移到另一個地方。雅各布斯認爲很多貧民區都有一種積極改進的態度和信心。規劃和更新政策應當理解和尊重現有的狀況,在現有條件上進行重建。鼓勵非貧民區化,而不是夢想怎樣把中產階級請回到城市裏來。

雅各布斯說的是美國城市的死與生,但這些問題無一不在中國上演。我本科有一門城市設計課,但我只能稱之爲“住區高層建築排布課”。基地在杭州汽車北站。即使上課的時候聽了不少規劃理論,強調要尊重文脈,維持鄰里關係。但最後爲了滿足容積率,結果就是把一個關係複雜的城中村改造成一個高層孤立的普通小區。

調研的時候,居民中的大部分是從偏遠鄉村來此打工的,以幾百塊錢一個月的租金住在村民狹小而閉塞房子中。他們面對調研很緊張,反覆詢問是不是要拆遷了。對於他們來說,最需要的是以低廉的價格獲得一方容身之所。如果真正破土動遷,那大部分原來生活於此的人就不得不搬走,搬到更爲偏僻,付得起租金的地方。我們做的課程是假題,但社會問題是真題。看似改善了片區環境,但本質只是轉移了矛盾,掩蓋了真正需要解決的事。城市不僅僅是設計問題,更是經濟問題,是社會問題。


【本文作者:籽言。(公衆號:尋常)】

本文爲原創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