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的實踐》讀書筆記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這時最關鍵的讀書筆記不能忘了哦。那麼你會寫讀書筆記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管理的實踐》讀書筆記,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管理的實踐》讀書筆記
《管理的實踐》讀書筆記1

作爲一名習管理學的學生,聽到提得最多有關管理”一字的名人就是現代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他對管理所做的研究對世人有卓越貢獻及深遠影響,被尊稱爲“現代管理之文”。德魯克的著作《管理的實踐》是第一部把管理涉及到各個領域進行系統性論述的書。

在書中,德魯克對管理原則和概念有了清晰的提出,精闢地闡述了管理的本質,提出了目標管理(MBD)的概念以及對責任這一概念進行了詮釋。關於企業管理彼得·德魯克視“最大限度”理論爲一種謬論,他認爲利潤是經濟活動的客觀條件,而不是專門的活動。他給企業做了一個正確而有效的定義:創造顧客。而誰是顧客?德魯克認爲“顧客即一種產品和服務的最終使用者”。對企業的定義,作者認爲企業的唯一職能便是創造客戶(價值)以及創新,利潤是結果而不是目的。從企業的角度,我們要了解客戶的認知價值是什麼,而現實中,我們又需要什麼樣的企業。

關於企業管理的經理人員,對於一個企業來說,相當於其心臟,管理者的素質和能力往往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整個團隊甚至企業的能力。作爲一個經理人,他必須承擔兩項特殊任務:懂得挖掘和發揮人力資源中整合的一切力量和在每一個決定和行動中協調眼前和長遠的要求。而關於經管理論,則要將有關環境、使命和核心能力的假識都要符合實際。

《管理的實踐》是彼得、德魯克從實踐中的總結,給我們帶來寶貴經驗。當我們身爲管理者,無論組織的大小,我們需要將這些經驗運用到實際中,在實踐中感受,並得到自己的一套管理之道。

《管理的實踐》讀書筆記2

終於開始下決心讀一些管理類的書籍,第一本,就是這本赫赫有名的《管理的實踐》,而德魯克(又名杜拉克)的名頭也早有耳聞。公司有一位副總以研究管理學著名,每每談及一些引用時,都提到德魯克。這本書的光環太多,管理學的入門經典,成本於1954年,60年過去了,仍依然經久不衰,像穿越了時空的限制,告訴我們經典的魅力。但是在看書時,你依然會覺得它對今天依然有那麼多指導意義。於是,每每談到精彩、精妙之處,真是令人拍案叫絕,不得不佩服大師敏銳的洞察力和深遠的眼光和預見能力。

於是,在嚴肅和安靜中開始閱讀,我得承認我讀得很慢,因爲要靜下心來思考。很多常見的論點、觀點在大師筆下上升到了理論。於是禁不住不斷地和現在所在的公司對比。《管理的實踐》就像一面鏡子,來評判每一個企業的管理水平。書中幾乎每個論點,都能從我現在的公司裏找到正面或反面的例子,於是每每讀到這些地方,就像理想和現實的無情對比,讓我屏住呼吸去思考,或如獲至寶,或扼腕長嘆,不斷地發現我們企業的管理之謬誤弊端,及最終造成的不良後果。管理是一門科學,卻又閃耀着人性的光輝,於是它又是彈性的,同樣都叫管理,在兩個單位可能完全不一樣,產生出完全不同的績效來。

請跟我來,去對比這些經典管理語句和我在現實中碰到的例子。

1、 衡量一個管理制度是否有效的標準就在於該制度能否將管理者個人特徵的影響降到最低限度。

也許這樣的管理纔是永續的,在領導層變動時不經過太多震盪的。但想想我們中國常見的企業領導層更替,領導們都喜歡用自己的人,於是產生了“心腹”一說,一朝天子一朝臣。企業本是個人的平臺,反倒成了企業成爲個人恩惠經經營的載體。

2、 管理層只能以所創造的經濟成果來證明自己存在的價值和權威。

說白了,管理層只有在創造了價值,承擔了責任才成其爲管理層。而我們的現實中,卻常見着是對下屬的監督、控制,對權力的追逐,其本質是以所謂的職位和管理層來攫取自己的利益。

3、 管理不僅是被動反應和適應,而是隱含了一種企圖塑造經濟環境的責任,在經濟變動中主動規劃、開創和突破難關的責任,以及不斷剷除經濟環境對企業活動限制的責任。

建築行業的承包商在這一使命上的開發明顯是低於其他行業的。DB、EPC、PPP等很多承包模式都先是由業主引入和應用的,承包商只能不斷地去適應。

4、如果在面臨“經濟浪潮”衝擊時,企業大刀闊斧地裁掉了訓練有素的員工,那麼當管理都實然決定要重整旗鼓時,就很難找到替代的人員,或是花很長的時間重新訓練人才。

由於企業改制、人員安置等方面的不確定性,這兩年企業人員分流、辭職流失的很多。本來鍛煉出來的有海外經驗的人才白白流失,其損失是巨大的。在企業所有的資源裏,人力資源是最獨特的。結果在新接到項目後,又開始臨時招人,導致項目組成人員來源複雜、相互不默契,對企業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差,這最後都體現在項目的運作效果上,其教訓是深刻的。

5、管理層的功能和責任永遠因其任務來決定,而不是通過僱主的授權來決定。

管理者層不能用掌權、掌多少權來衡量,可惜在我們這裏,恰恰是這樣。

6、組織特質決定了其成員會不斷成長,還是停滯不前;會擡頭挺胸,頂天立地,還是彎腰駝背,醜態畢露。組織精神卑劣,則產生的管理者也言行粗鄙;組織精神崇高,則能培養卓越的管理人才。

每一個企業都可以衡量一下自己的特質,好的可以培養出優秀的人才,壞的則可以成爲中庸者、混日子者、搞關係者的天堂,從而讓真正的優秀者失望離去,這樣的企業最終也將會被市場所淘汰。

7、報告和程序應該是填表者的工具,而不能用來衡量他們的績效。管理者絕對不可根據部屬填寫報表的品質來評估他的'績效。

做PPT的技巧、寫工作總結的技巧能用來衡量工作績效麼?在這樣的環境下,纔有人慨嘆:成績是彙報、編制出來的,而不是實打實地做出來的。

8、管理者必須明白他和下屬的關係是一種責任,而不是上對下的監督。

管理者的本質,有又多少管理者真正理解到這一層面呢。

9、對組織精神殺傷力最大的莫過於一味強調員工的缺點,而忽視他們的長處,不正視員工的能力,只怪罪他們的無能。

沒有不合格的員工,只有不合格的管理者。當管理者們不斷地批評責難時,有沒有想過,自己有沒有缺點,有沒有給員工提供充分發揮長處的組織結構和信息溝通機制。

10、爲了避免過度強調升遷帶來的壞處,薪資結構中應該提供特殊表現的獎賞,獎金幾乎相當於因爲升遷而增加的酬勞。

對於海外員工的薪酬體系,可以好好思考。

11、企業不應該完全從內部升遷。內部升遷確實應該是企業的常態,但很重要的是,不要讓管理層完全依賴近親繁殖,結果變得自鳴得意,自我封閉。公司越大,就越需要人的品德也不過分。

中國人的特色,要用自己的人,要用心腹,要站對隊。於是,都愛打清一色,都自我封閉,對企業的傷害太大了。可惜,在太多的企業、組織裏,都是這樣。

12、首席執行官越來越依賴這些高度形式化的口頭報告來做決策,而這些報告的目的都是希望通過最少的討論,讓老闆點頭覈准。

簡直就是我們公司當前的針對性寫照。

13、應該儘量多地讓管理者扮演商人的角色,發揮經營績效,而不是充當官僚;應該通過企業績效和成果來檢驗管理者,而非藉由行政技巧的專業能力的標準來檢驗。

我現在的企業基本就是個負面典型。有多麼高水平的估價能力、合約能力不是你的績效,而要看他在市場上投了多少標、中了多少標、預盈多少錢。

14、最打擊員工士氣的重情莫過於,管理者像無頭蒼蠅般瞎忙時,卻讓員工閒坐在那兒無所事事:無論員工表面上多麼慶幸可以領薪水而不做事,在他們的眼裏,這充分顯現了管理者的無能。

德魯克先生是在天上看着海外部麼?

15、只有當員工確實有所成就時,他們纔會有成就感,也只有當他們承擔了重要的任務時,他們纔會覺得自己重要。真正的自豪感、成就感和受重視感是奠基於積極、負責地參與有關自己工作和工廠社區管理的決策。

道出了普通員工的心聲。

《管理的實踐》讀書筆記3

《管理的實踐》是美國管理學家彼得·德魯克創作的管理學著作,於1954年首版發行。《管理的實踐》是第一部把管理涉及的各個領域進行系統性論述的書。該書提出了一系列極具前瞻性的管理見解,又從實踐出發闡明瞭應用的途徑,從而構築了管理學科的架構。該書是一本具有經典意義的管理學著作。該書提出了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概念——目標管理,從此將管理學開創成爲一門學科。

《管理的實踐》讀書筆記4

書中說:“成長的問題之所以難以解決,也正因爲成長的問題就是成功的問題。成功的問題是最難面對的問題,因爲我們總是認爲一旦成功了,所有的問題都會迎刃而解。因此,大多數管理者都不明白,他們的態度必須隨着企業成長而改變。他們老是喜歡爭辯:同樣的態度和行爲在過去可以成功,應該在未來也能成功。”我認爲對外不能與時俱進,對內不能更新迭代,這是大多數企業走向衰退的根本原因,這個規律是普遍客觀存在的,誰也無法逆轉。18xx年成立的西爾斯公司曾經是美國也是世界最大的私人零售企業,但在20xx年的10月申請了破產保護,這家企業就是因爲因循守舊,不願與時俱進,管理僵化而面臨倒閉。

一個企業要想長久的存活於這個日漸複雜的經濟環境中,不僅需要管理者眼光的長遠與制定措施的果斷,還需要在發展的過程中與時俱進,不斷適應新的環境。

看完兩位同學對《管理的實踐》一書的感悟後,相信同學們對管理與實踐又有了不同的認識。

《管理的實踐》讀書筆記5

經典如同有內涵的女人,它不一定秀色可餐,但肯定會讓人百讀不厭。《管理的實踐》讀後幾點感悟:

1、各門學科重要人物的重要著作值得認真學習與研讀。

2、管理是一種實踐,管理是一種需要有目標、有理論指導的實踐。

3、管理中規劃與執行的通則與概念同樣適用於生活。

4、管理者需要通才教育。

一、學習無論作爲一種技能,還是一種手段,本質上和管理沒有什麼不同。“管理需要有目標,有規劃,有執行,有評估,有改進““管理的唯一的價值就是創造外部價值“,學習何嘗不是如此。

學習的目的其實就是在自身之外創造價值,學習也應是一種實踐。學習不是閉門造車,自娛自樂的事情,而是要通過內部的積累創造外部的價值。

學習也是一門技能。如同管理一樣,它也是需要目標,需要計劃,需要進度,需要執行,需要反饋,需要評估,需要改進,需要總結。只有這樣,你的學習纔會更有成效,你的學習能力纔會逐漸提高。

二、管理是一種實踐,管理的目的是需要創造價值。而規劃與執行是管理中的兩個要素,缺一不可,同等重要。

三、德魯克認爲,由於管理工作的特殊性質,管理者需要進行通才教育才能勝任。這種看法與查理芒格的“跨學科、多思維學習”不謀而同。掌握各門學科,特別是基礎學科的基礎理論,建立多種思維框架,這對於管理中的分析、決策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經典只讀一遍是不夠,關於德魯克《管理的實踐》這本書,列入自己經典書單名列,日後重點學習與研讀。

《管理的實踐》讀書筆記6

最近讀了彼得德魯克大師的著作《管理的實踐》,曾被人們與於高度讚揚的、爲後世留下不可磨滅的功績的著作,也給了我很多很多的益處。這本書寫於1954年,那時的中國經濟還是一片蕭條,這本書不僅啓發了一代又一代的西方企業家,同樣也給當時中國社會的蕭條帶來希望的陽光。這本著作奠定了德魯克在現代管理學學術史上的奠基人地位。

《管理的實踐》是第一本視管理爲整體、率先說明管理是企業的特殊功能。德魯克指出:“管理是一種器官,是賦予機構以生命的、能動的、動態的器官。”這本書中體現到管理者肩負了明確責任的管理書籍。本書以實際案例的實踐爲基礎,以“管理企業、管理管理者、管理員工和工作”三項管理任務爲主線,提供了管理觀念、原則和工具,揭示了管理的本質,是一套極具系統化的管理知識。現代所流行的那些所謂的管理思想,比如說業績考覈、職業生涯管理、事業部制分權管理、企業文化、自我管理團隊等等之類的都在大師的著作中嶄露頭角。這樣就表明了大師的管理思想纔是當今經濟社會的主流意識。

通讀這本書之後,發現這本書主要分爲三大塊:概論、分述、總結。概論以管理之本質入手,闡述了管理世界的角色、職位、職責以及未來面臨的挑戰和發展的趨向。分述也就是本書的主體部分,而這部分內容又可分爲五個部分:

第一部分以西爾斯公司的故事爲實例,爲我們說明我們的事業是什麼?我們的事業將是什麼?我們的事業究竟應該是什麼?以及企業的目標、成果與生產的原則等等。

第二部分以福特汽車的故事爲例,闡述了“目標管理與自我控制”的有效性管理,同時也呈現了組織精神(即企業文化)的完整性。

第三部分以活動分析、決策分析與關係分析入手,闡述了企業建立組織結構的要求、選擇原則,分析了幾種不同組織結構的優缺點及適用條件。

第四部分以其“績效爲核心的整體觀”,主張僱傭整個人而不是一雙手,以IBM的故事爲例,描述了創新的實踐價值,使員工有成就感和滿足感,進而創造顛峯績效的組織。

第五部分描述了管理者及其工作、決策及未來的管理者是什麼,尤其一再主張“責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最後一部分是本書的結束語,他主要強調的是企業管理者的社會責任以及企業的社會責任,他充分認識到了企業的社會責任。一個有責任感,敢於擔當,對顧客高度負責的企業更能得到社會的尊重,得到顧客的認可,因此也能活的長久。

企業是什麼?是盈利能力?還是利潤最大化?盈利不是企業和企業經營活動的目的,而是企業的一種約束因素。利潤是對企業活動的檢驗。企業的主要職能一是營銷,創造顧客;二是創新。企業存在的目的不能從自身尋找,只能從外部,從對社會的貢獻中尋找,從客戶那裏尋找。要滿足客戶的要求,簡單的各種生產要素組合是不能創造價值的,只有依靠企業的創新。如何實現創新,只有依靠管理者的管理和員工主動性的發揮。管理不是一件由許多體力勞動者從事的工作,而是一件需要由具有想象力和受過教育的人員進行理性分析和概念思考的工作。我們習慣上將管理者和員工看成根據指示行事、沒有責任、不作出決策的人,這隻能消除企業的精神和創新。如何檢驗管理和創新的成果?不是知識,而只能是業績和成就。那種試圖向管理人員頒發許可證,沒有專門學歷的人員不能從事管理工作會對社會造成極大的破壞。管理本質上是一種實踐而不是一種科學和專業。任何熱衷於將管理科學化或專業化的嘗試,試圖消除所有的波動、風險和不可知的措施也就是在消除自由、創新和成長。管理本質上是依據目標、業績和責任進行的管理。管理者和員工在本質上沒有差別,只有責任上的差別。員工的權利不是來自於管理者授權,而是來自所承擔的責任。區分高層管理者和基層管理者的唯一標準在於時間。管理者的重要任務就是將員工的目標引向組織目標。管理者需要在現在和未來之間取得平衡。因爲管理能力是一種稀缺的資源,因而越是高層管理者越是應該集中與組織長遠目標。管理者必須在多種目標、現在和未來之間取得平衡。

管理企業的過程就是將社會利益變成企業的自身利益。而管理企業的終極之善是改變他人的生活。魯克幫助我們充分的認識到個人和組織的關係,那就是組織要求員工要主動積極,以企業的目標爲努力的方向,同時要求員工要自願接受改變,而員工對組織的要求一般較爲弱勢。德魯克卻有着非常精闢的總結,首先,員工是一個人,通過職位建立地位,希望公平,正義,做事有意義,其次,員工要求企業建立標準,對員工良好業績的關注。而公司部門在關注企業的目標過程中,在員工對企業的要求上是否可以再努力提高呢?兩者在辯證統一中發展,缺失了其中的一個部分,企業管理就會面臨困難,所以二者缺一不可,這有這樣,企業纔會更好的發展,纔會創造出更大的自身利益。

《管理的實踐》這本書更突出了“人”,充分體現了人本主義精神的光輝,同樣也非常注重企業文化。企業文化這個詞也是來自於德魯克理論中。一個好的企業文化能喚醒企業員工內在的激情與奉獻精神。一個好的組織精神應該強調個人的優點,強調他在這個組織能做什麼,而不是他不能做什麼,應該讓員工取長補短,以此來協調組織內成員。好的企業文化必須讓個人的長處有充分的發揮空間,肯定和獎勵卓越的表現,讓個人的卓越表現對組織其他成員產生建設性的貢獻和引導作用。企業文化的目的,不在於營造“良好的人際關係”,而在於凝聚共同的願景和一致的努力方向,使組織具有高績效,且通過良好的工作績效給員工帶來滿足感和成就感。最重要的一點企業文化中一定要有創新精神,這樣企業文化纔是一個企業的活力所在,企業才能不斷創新,創造社會財富。

“全世界的管理者都因該感謝這個人,因爲他貢獻了畢生的精力,來理清我們社會中人的角色和組織機構的角色,我認爲彼得。德魯克比任何其他人都更有效地做到了這一點。”這是通用電氣前首席執行官傑克。韋爾奇對德魯克的評價。一個管理學人才都如此說我,們又何不一讀呢?一本優秀的著作就是一座挖不盡的寶藏,可以陪伴人的終生。這樣的著作一旦誕生,就已經獨立於作者、獨立於時代,屬於每個讀者自己。這樣的書是永恆的、跨越時空的。我想,“管理學大師中的大師”的彼得·德魯克先生的《管理的實踐》就是這樣的一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