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糉飄香的散文(精選6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的會接觸到散文吧?散文是一種自由、靈活、短小精悍,表現真人真事真是感情的問題。什麼樣的散文才是真正的好散文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又是一年糉飄香的散文(精選6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又是一年糉飄香的散文(精選6篇)

又是一年糉飄香的散文 篇1

眼看着端午節又要到了,一年之際糉葉飄香的時候又來了。

中午下班時回到宿舍,看到三樓的丁大姐拿着一個大大的方便袋,裏面滿盛着碧綠碧綠東西。

我問:“大姐,你手裏拿着個什麼呀?”

她揚了揚手中的方便袋,一臉喜悅,說:“你看,這是什麼?這是糉葉啊!這不是馬上又要到端午節了嗎?端午糉子飄香,好饞人的。”

我看着那鼓鼓的一大包,說:“喲!哪來這麼多糉葉啊?!在街上買的嗎?這個賣多少錢一斤啊?”

她說:“不是買的,我們從來不買這個。這都是我老家的親戚送的。我大姑家門前就有一個很大的池塘,那個池塘邊上長滿了糉葉。每年這個時候,她都會送我們糉葉和糯米。這不,今年她又送了那麼多給我。”

頓了頓她又說:“你看這糉葉好吧?你跟我來,我到家拿個方便袋,轉贈些給你好不好?!它們包起糉子特清香,比外面賣的那些個陳舊葉子好多啦!”

我透過那個方便袋,看到那些個糉葉整整齊齊躺在裏面。那糉葉雖隔着一層白色的方便袋,但依舊綠意盈然,綠得特惹人喜愛,綠得讓人心生出一絲絲地清涼。或許,那個白色的方便袋子把它們映襯得更綠了。這就是每年端午時節家家戶戶都飄出清香的糉葉啊!

她見我在發呆,又重複了一遍說:“來啊!我來分贈一些給你。”聲音是那麼地輕柔,那麼地好聽悅耳。

我忙說:“不客氣,不客氣。我不要這個,我們家也沒人會包這個。”

我覺得這話說得有點那個,於是又說:“每年老媽都會在家裏包好了,捎些過來給我們。”

“是這樣啊!那麼待我包好了,我再送些給你們。好啊?!”她說。

我慌忙擺手,說:“不要那麼客氣啊!不客氣啦!”

到了晚上,我正在五樓的家中碼字,兒子在寫作業。忽然門鈴響了,兒子放下筆去開門。

“喲呀!丁阿姨,你拿那麼多糉子幹嗎?”兒子雖小,可講話卻像小大人似的。

“小寶寶,聽說你最近表現的好棒!我特地送些糉子來表揚你一下啊!”話音剛落,丁大姐就端着一個不鏽鋼的小盆走進門來了。那個盆裏面堆滿了一個個碧綠綠的糉子。

我從電腦前轉過身來,對她說:“丁大姐,你怎麼那麼客氣呀?你送那麼多糉子給我們,你家不要吃啊?!”

她說:“不要緊的,我家裏還有許多呢!”說着,她就把盛有糉子的小盆撂在了桌子上。

我說:“丁大姐,你這樣讓我怎麼好意思啊?做鄰居那麼長時間以來,我們一家吃了你們多少東西啊?!我們也沒有東西給你們。”

“唉呀!你不要那麼客氣,都是好鄰好居的。遠親還跟不上緊鄰呢!”她說。

她又說:“這也是親戚送我的,也不算什麼好東西。平時你幫我們幹了多少活啊?我們也沒有好東西贈你。你可千萬別嫌棄這東西不好啊!”

“丁大姐,看你說哪兒去了?這麼好的糉子了,街上都沒處買去。”

她說:“這個糉子的餡都是糥米夾紅棗和肉的包的。你家小寶寶肯定愛吃。這些個東西都是玩藝兒,還專爲小孩子的。端午節本身就是娃娃節嘛!”

這樣,她又在這兒坐了坐才離開。

面對這綠意盎然地糉子,真讓我有點不好意思。自從我們搬來這個宿舍區以來,丁大姐就斷斷續地給我們送來了很多吃食。前次送了那麼多燒好的小雜魚,再前次又送給我們兩條她家四爺釣的草魚,還有……反正接接連連我們吃了人家不少東西啦!雖然這些個東西都是很家常的,但是禮輕人意重,人家那份心情真是濃情厚意啊!

這邊廂丁大姐剛走了,我的腰間手機就響了。我接通了,原來是老媽打來的電話。

“二子,眼看端午節就要到了。我在家裏從你二姨家拿了許多糉葉回來,先前家中還有許多糯米。我準備包糉子。”老媽說。

我說:“端午節還有幾天呢!那麼忙幹什麼呀?!剛纔樓下的丁大姐才送些糉子給我們,我們還沒吃呢!”

老媽說:“人家能送多少給你呀?!還是我們自家包的吃起來潑辣。你問我那寶貝孫子,看他想吃什麼餡的。”

我說:“怎麼光想着他呀?我們能吃多少啊?不行我們從街上買點就行了。何苦要忙你在家裏包。”

她說:“喲!我又不是包給你吃的。我是包給我那寶貝孫子吃的。你快讓他接電話。”

兒子在一邊聽到了她奶奶的話,特高興。他一把抓過電話,就甜甜地喊了一聲:“奶奶!”

頓了頓他又說:“我吃那個肉餡的,還有紅棗餡的。奶奶,我最愛吃你包的那個糉子和餃子了。”瞧!這小子,他還得隴望蜀了。

然後他又說:“奶奶,你那麼長時間沒來,我都想死你了。”這小子重來就是嘴巴都很甜,我那個老媽哪裏經得住他那樣甜言蜜語哄的。

他掛了電話,我收起手機。我就想啊,真正是可憐天下的這些做爺爺奶奶的,他們疼孫輩比疼子女還厲害呢!俗人話,隔代親的呀!

“爸爸,我們現在就吃丁阿姨拿來的糉子。”說着,他就從廚房裏拿出筷子和小刀,急勿勿地解開糉葉。

糉葉一解開,就露出了裏面雪白的糯米餡。那個餡兒真是白,白得那麼地顯眼,白中還透出一股糉葉的清香。兒子狠命地咬了一口,露出的是一臉地饞相。

“爸爸,我這個是肉餡的,威威的,真好吃。”

我也解開了一隻,輕輕地咬了一口。立馬就有濡滑酥柔的糯米伴着一股糉葉的清香瀰漫在口腔。我的這只是棗餡的,那份濃甜真正是泌人心脾。

這離端午還有好幾天呢!我們就已經嚐到了可口的糉子了。我們真是太幸福了。端午節可是傳統的娃娃節。我今年算是又沾了一遍娃娃的光。這不由又讓我想起了兒時過端午的種種情形。

記得兒時每年一到端午節,老媽就會到我們家附近的河邊打來蘆葦葉給我們包糉子。同時她還爲我們洗兌了雄黃的熱水澡,洗完澡爲我們手腕上、脖子上繫上嶄新的五色的絨線。那時的我們渾身一派清新,人顯得特精神,就像一年當中我們就再也無病無災成功僻邪了似的。再吃上那糉子,感覺那時的日子真是太美好了。

那時的糉子也特別地好吃特別地香。剝去清綠的糉葉,裏面是雪白的糉子。那上好的煮熟的糯米發出淡淡的清香,沾上糖咬上一口是齒脣留香。糉子裏面包的是紅棗,咬開時紅紅的棗在雪白的糉裏顯得特別地紅,顯得特別地搶眼,顯得特別地有熱情,顯得特別地張揚,紅得那樣的喜氣洋洋,紅得那麼地熱熱烈烈。整個糉子就像一個面冷心熱的人一樣,深沉中蘊含熱烈,沉靜中蘊含奔放,淡雅而不失熱情。那時一家人圍坐在桌前,品糉時可什麼都是以我們娃娃爲中心的,誰讓今天是一年一度的娃娃節呢!?那份情其樂也融融,那份愛其深也真摯濃厚。那場景彷彿就在我們眼前!

當時老媽常給我們講屈原的.故事,告訴我們端午節是爲了紀念大詩人屈原而過的。當時人們把包好的糉子投進汩羅江以餵魚,以免江魚咬食先師的的遺體。後來就形成了端午吃糉子紀念先師的風俗。

現在想想那遙遠的上古時代的先師,他憂國憂民、憤世嫉俗,舉世皆醉而唯他獨醒。他懷着一顆報國的忠心進呈忠君爲國的直言,而當時的歷史發展也正如他預見的一樣:秦國一統、楚國敗亡。可他卻被貶蠻荒之地。他披髮行吟,他唱着“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而走向洪荒,他唱着“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而走向汩羅江,自沉汩羅江。他的自苦,他的自沉,他的文人士大夫心胸,他的光同日月照耀千秋的文章,讓後人萬世敬仰。“屈平文章懸日月,楚王樓臺空山丘”。先師的文章偉哉大矣!

現在的我充數於文人之列,曾數次讀《史記.屈原傳》。曾爲先師的深明遠見而折服,爲先師的憂國憂民而感動,爲先師的憤而沉江而痛心,也爲當時的楚國忍父仇而妻秦女的不爭而可憐可恨,爲秦國的殺楚父而劫其子的殘暴無道而憤怒。當歷史成爲雲煙隨風散去的時候,我們再讀歷史只能有輕輕地喟嘆。

當然,先師的歷史,是我們這些庸庸小民所不能盡描盡述的。我們只能在端午這天吃糉紀念,以示對他無限的敬意和無限的緬懷。

又是一年糉飄香.現在再過端午再吃糉子,想到如此的種種,此時心情當然不同於兒時,又別於剛纔的喜悅了,而是別有一翻別樣滋味在心頭了。

啊!又是一年糉飄香!上古的屈原先師,你在天有靈,看到現在的中華盛世情形該也別有一番滋味了吧?

又是一年糉飄香的散文 篇2

又是端午節。

爺爺圍着圍裙,在廚房忙碌着。旁邊還有幾個他的孫子孫女做他的助手,那幾個孫子孫女中就有我。爺爺是十里八鄉的名廚,做得一手好菜。

爺爺爲了過好端午節,總是準備很長時間。農村裏糉葉是不用買的,都是自己找。端午節前的幾個月爺爺就吩咐我們幾個孫子孫女在空閒時去河邊、山坡上剪回來糉葉,還說要剪大張的葉子,而且不能把葉子剪爛,我們姊妹幾個小心翼翼的把糉葉剪下來,回去交給爺爺,堂哥剪的葉子大張,比較完整,總得到爺爺的誇獎。爺爺又像寶貝一樣的把糉葉一張一張整齊的曬在簸箕裏,又警告我們:“不許亂翻!”。晾曬乾了妥當的收起來。爲了糉葉我們有空就到處找,有時手還被刀子割傷了,有時身上搞得癢癢的,有時還會招來一頓責罵。記得有一次,我們和一位老奶奶搶糉葉,她年紀大了,自然搶不過我們,她好一頓臭罵我們。糉葉的數量要剪到爺爺說夠了才行。零零總總大約要剪一籃子,爺爺說端午節時包的糉子,村裏的親朋好友都要送到。

端午節的前一天,爺爺就忙活開了,淘洗糯米,挑選大棗,剝花生米,燒洗火腿,把幾個月前晾曬乾的糉葉煮一遍,在用水泡起來。每一道工序必定親自動手,我們幾個孫子孫女在一邊等待爺爺的吩咐,爺爺不時的喊道:拿個盆子,拎一桶水……爺爺在指揮我們,要忙活大半天。

端午節當天,天麻麻亮,爺爺咳嗽幾聲,起牀了,開始了一天的忙碌。他開始生火,我們也陸續起牀。爺爺叫我們把昨天準備好的東西,一股腦的搬在大桌子上放起,找來繩子、剪子開始指導我們包糉子。爺爺製作的糉子每年都是兩種口味,鹹味和甜的,鹹味的就只裝一點兒火腿肉,甜味的一個糉子放一個大棗,兩粒花生米,三四粒葡萄乾。爺爺教我們摺疊糉葉,繫繩子,我們幾個小孩認真的學起來,我們雖是爺爺手把手教的“徒弟”,但沒一個人包的糉子樣子有爺爺的好看,爺爺還總是誇我,說我包的比堂哥、堂姐、妹妹他們包的好看,他們還不服氣,說爺爺偏心眼。

在一陣歡聲笑語中,糉子已經像小山一樣堆了兩盆。這些糉子奇形怪狀,爺爺還一個勁的說:“包得好”。爺爺把糉子按照口味蒸在大蒸籠裏,我們就在竈膛裏使勁的加柴燒火,把火燒得旺旺的,希望可口的糉子快些熟。炎炎夏日,再又燒柴,往往是汗流浹背,可沒一個人離開糉子的視線,心裏想的,眼裏看的都是糉子。

又一陣歡聲笑語,爺爺宣佈——糉子熟了!大堂哥總是第一個跳起來忙去摘蒸籠蓋子,搶糉子吃,好幾次還燙着手。蒸籠一打開,一股清香的糉葉味和着糯米的香味撲鼻而來,那味道聞起來比吃起來香。

糉子熟了,爺爺先給我們解饞。吃完了,爺爺又要我們挨家給親朋好友送糉子,我們姊妹全派上用場,爺爺按照人數多少,分好糉子,讓我們去送。去到別人家時,還叫我們說:“這是我爺爺親手包的糉子,請你們嚐嚐”,臨走時爺爺還叮囑一定要說這句話。我當時還小,不知道爺爺爲什麼要叮囑好幾遍,嘴上答應:好,心裏想:真煩。

去送糉子是件令人高興的事,每去一家他們都會給我們一些瓜子、水果糖之類吃的東西,對於孩子,自然是高興的。連蹦帶跳送了一家又一家,每一家他們都會說同樣的話:“回家後,告訴你爺爺,多謝他老人家還想着我們”,當時我十分不解,送來送去真麻煩,爺爺總是說:“你們還小,不懂,你們照做就是了”。

這樣忙碌而快樂的端午節,一直持續到我讀完國小六年級。讀七年級時,我到一個離家遠的學校讀書去了,堂哥、堂姐們有的到異地求學了,有的也和我一樣到離家遠的學校讀書去了。後來爺爺說他年歲大了,70多了,勞累不動了,他的孫子孫女大多傳承了他的手藝,讓他們各家自己包吧。熱鬧而忙碌的端午節在我們的生活中劃上了句號。

一年以後。

爺爺在一個炎炎的夏日,離我們而去,拋下我們迴歸大自然。我記得那是端午節後十天左右。我從學校回到家,爺爺已經平靜的躺在棺木中,像他平時熟睡的樣子,我輕聲喊了幾聲,爺爺已經聽不見了。

多年以後,我們都長大成人了。

如今我明白了爺爺爲什麼要在端午節給親朋好友送親手包的糉子。他的心裏裝着太多的親情友情,親情友情讓他無法割捨。爺爺教兒孫們包糉子是想讓兒孫們傳承中華傳統節日的文化。

後來我們姊妹幾個,如果端午節在家團聚,都要親自動手包糉子,包糉子時總提起爺爺教我們包糉子的事,這些事說了一遍又一遍,永遠有滋有味。彷彿爺爺還在跟兒孫們歡聲笑語的包奇形怪狀的糉子。

參加工作後,離家更遠了,沒再包過一次糉子,都是到超市買現成的 。如今超市裏有多種品牌的糉子,口味也更多,但已然找不到當年孩子時吃糉子的味道,也沒了當年那種熱烈的氣氛。

十多年過去了,那種包糉子的場景又浮現在我的眼前,那種忙碌熱鬧的場面又勾起了我對爺爺的思念。

又是一年糉飄香的散文 篇3

春去夏來,時光荏苒,不知不覺端午節又一次悄然而至。

聞着樓道里飄出的陣陣糉香,心莫名地涌起一絲傷感。我想起了奶奶裹的小腳糉的味道。

奶奶裹的小腳糉是不用繩子綁的,她有一把大鼻孔的銀穿針,把糉葉的尾巴穿進去,然後從糉子的中間插進去,收緊後放鍋裏怎麼煮糉葉也不會散落。那時奶奶的糉子在鄉下堪稱一絕,不僅外形小巧玲瓏,而且味道也很香糯。

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奶奶的糉子無疑是我最留戀的美味;以致長大成人後,這味道居然越來越濃郁。

奶奶年輕時賣掉自己陪嫁的首飾,和爺爺買了條小木船在外面做生意。爺爺在船上做杆稱,做好後奶奶就上岸賣。由於奶奶裹了小腳,所以走起路來十分艱辛。但爲了養活一家老小,奶奶起早貪黑從不叫苦。

奶奶一生命運多舛。爺爺在五十歲左右時因肺氣腫一口氣沒上來撒手而去。時隔不久大伯又生病,由於當時醫療條件不好,大伯又英年早逝。大嬸另嫁他人,丟下幼小的堂姐無人照料,奶奶隻身一人去南通擔起了撫養堂姐的重擔。因爲爸爸叔叔都種田,收入甚少,加之家中孩子也多,奶奶爲了減輕他們的負擔,就在家門口攬起了剪花樣,做針線活和推拿的活計。那個年代,大姑娘結婚要穿繡花鞋,繡花之前要有花樣。奶奶剪出的花樣栩栩如生,活靈活現,贏得了十里街坊的一致好評。

奶奶出生在郎中世家,對中醫推拿有一套。逢到三鄉四鄰有個傷筋動骨,奶奶手到病除。有的人家貧困,奶奶就不收人家錢。人家看奶孫倆可憐,就送點雞蛋麪粉什麼的以示感激。

奶奶是哪裏有困難就奔向哪裏。好不容易把堂姐領大,讀了大學,分了工作,不幸又接踵而至。我媽媽在四十五歲那年得了癌症。奶奶又從南通返回鄉下照顧起了兒媳婦。由於媽媽長期臥牀,夏天身上長滿了褥瘡。奶奶一天給媽媽擦好幾遍身子,翻好幾次身。八十歲左右的奶奶從不怨言,一邊照顧病人,一邊還得照應我們姐妹四個。她教我們學做家務,教我們認真讀書,教我們好多做人的道理。記得那年端午,奶奶一邊手把手地教我們裹糉子,一邊和我們說,人生如糉,人好比是裹着的糯米,糉葉就是約束我們的規矩,水煮沸就是人生的磨難和煎熬。人被約束,被磨練,才能成人。

奶奶敦親睦鄰,在自己條件艱鉅的情況下,不忘照顧比我們條件差的四鄰。她把我們穿不上的衣服送給比我們小的孩子,時常燒點小菜送給行走不便的老人。她尊老愛幼,爲人耿直,敢說敢當。奶奶從不燒香拜佛,她說,做人要像桿秤,公正無私。奶奶還是出了名的巧嘴,誰家有個婆媳不和弟兄反目的,經她一勸必定和和睦睦的。三十多年前,莊上有位本家,養了六個子女。在老頭病死下葬的那天,六個子女爭得天翻地覆,說家產分的不平等;把住棺材不肯下葬,其實老頭就一茅棚而已。親朋找來村幹部都未調解成功。奶奶當時實在看不下去了,把六個子女召集在一起,開了個家庭會,當場就解決了問題。

奶奶不僅是我人生的老師,也是我從商生涯的帶路人。那時我剛剛結婚,不會種田,沒有收入,奶奶就把我帶到南通表叔那裏,在他冰庫裏批發帶魚販賣。剛到南通,人生地不熟,奶奶求哥哥拜姐姐幫我在菜市場拿到一個攤位,親自上陣叫我怎麼做生意,幫我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由於積勞成疾,奶奶在91歲那年得了食道癌。彌留之際,奶奶很平靜的對兒孫們說,你們不要哭,活到這麼大歲數我已經很知足了。你們現在都過得很好,我死而無憾。只要你們爭氣,就是對我最大的孝敬。

小輩們一直遵循奶奶的教誨,子孫都很爭氣。我們華家娶進來的兒媳,嫁出去的女兒,個個通情達理,堅強獨立。

今天,在這糉香飄繞的日子,我多想和奶奶說聲:奶奶,我想你了,我多想再吃一口奶奶你裹的糉子呀!其實我更加想奶奶你也吃一口我裹的糉子!

又是一年糉飄香的散文 篇4

離端午節還有好幾天,各大超市早就有糉子賣了,廣告都打得熱火朝天的,什麼口味的都有。可是不知爲什麼自己還是沒有一點過節的感覺,倒是特別想念小時候過端午節的情景。

那時候很少有賣現成的糉子和糉葉的,總是春天竹筍脫衣時,大人就會拿端午糉子誘惑小孩子,讓我們去撿筍葉。那時爲了端午能吃上香香的糉子,我和鄰居家的小孩子,總是中午不睡覺,悄悄地去別人家的竹林撿筍葉。

那時我們那幾個村就有兩家大的竹林,只有那兒的筍葉能撿回家包糉子。那兩家都有狗,每次去的時候都要瞅着狗睡着了,主人也不在時,悄悄地鑽進去,然後再悄悄地鑽出來。有時不小心讓狗醒了,就會嚇得我們跑出老遠纔敢停下來,然後象一個個得勝的將軍高高興興把筍葉抱回家。終於撿夠了,就會每天都要嘮叨幾句:端午節咋還不到?

端午節終於讓我們盼來了,總是前幾天都興奮得不得了。老媽總是頭一天就把米泡上,然後把筍葉也泡上。看到盆裏的米總是忍不住去用手摸摸,好象看到的就是熱騰騰的糉子,忍不住口水都要流出來。呵呵。然後老媽總是在閒下來,也不知什麼時候把糉子包好的,第二天起來時就能看到鍋裏早已煮好的糉子和雞蛋,還有大蒜……激動地端起老媽早已剝好的糉子,一口咬下去,那個心裏高興就別提了,遠遠比現在吃得滿漢全席都夠味!

給老媽打電話,問今年包不包糉子?老媽說:你們都不回來,我和你老爸去買幾個吃就行了,不包了。呵呵,現在真是方便,什麼都有得賣了,就是鄉下也是這樣了。可是爲什麼還是特想念小時候的情景呢?爲什麼現在過節再也沒有那時的心情了呢?雖說都把端午納入法定節日了。

又是一年糉飄香時,看到滿超市的糉子,一點想吃的慾望也沒有,呵呵。爲什麼還是特想小時候那悄悄撿筍葉,一直盼端午的日子呢?

又是一年糉飄香的散文 篇5

早晨6:30把女兒送走,困!把身體放在牀上以最舒服的姿勢接着睡。剛舒服一小時,手機響了,以爲是在青島的老公打來的,卻是同學的短信。眯着眼睛看看,短信說:採一株驅邪的艾蒿,擷一縷平安的輕風,摘一片清香的糉葉,包一顆美味的糉子,裝入真情的信息裏送給你,記得想我啊,否則小瀋陽趴你家窗戶。笑死了,哪裏還有睡意,起吧,上街吃早點、買糉子。

8:30走出家門,昨天鄂爾多斯大雨,天氣有些涼,但陽光很好。懶懶的在街上逛,逛街其實是享受,很多女人喜歡結伴逛街,我更喜歡自己逛,看街上的花草,路上的行人,女孩的着裝,每天都在變化的城市。吃了一碗牛肉拉麪,想起了老爸老媽,先撥了老爸的電話,關機,再撥老媽的,不接,弟弟給二老的武器配備真是形同虛設,他們的原則永遠都是不打電話不開機,不打電話不看手機,沒招!去超市買我饞的肉餡糉子吧,還不錯,這回我還真買到了,是"伊利"的,"思念"的沒有,說明內蒙人還是比南方人愛吃肉。

天氣的變化真快,出了超市,街上已驕陽似火,想想是回家打掃衛生還是買今夏的裙子?如今的家務活都憑一時興起,沒了過去的勁頭,能拖的就拖,能騰的就騰,地板由一日三拖變爲三日一拖,老了也懶了,接着逛吧,還是裙子的誘惑大。

糉子寄存在超市的寄存櫃裏直撲三樓,今年的連衣裙款式真多,顏色也豐富,試完粉的,試藍的,穿完圓領的穿V領的,服務小姐不厭其煩的在我耳邊說着,這家不行再去下家,折騰半天還是深色的適合自己,可是看到水水靈靈的色彩真是心頭不服氣。一會兒,身邊來了位胖姐,原來胖女人也可以獨具風韻!連日來爲減肥減肥越減越肥所困擾,看到她後很澎湃,休閒的裝束、休閒的髮髻、休閒的神情,一個氣質女人。呵呵俺也可以東施效顰了,哈。

花苞的美,美在那一刻的嬌羞;花瓣的美,美在那一時的激情;花瓣散去時蒂的美,美在永恆的成熟。女人如花,每一個季節都有自己的美。學會欣賞嬌羞的美、激情的美,收穫成熟的美才是最美。黑色就黑色吧!88折搞定。

回家,拖地板,給娃娃做飯!我的端午過的不錯!

又是一年糉飄香的散文 篇6

屈原的傳說、爭舸的龍舟、帶着藥味的香囊,這些東西,在記憶裏已經埋沒很久了,惟有端午食棕這一風俗,一提起來就讓人覺得津津有味。

現在端午節留給我們的,除了糉子之外,也許最實際的就是那3天的節假日。

今天,你不想和我們一起來嘗試包一下糉子,自己動手做一個能帶來好運的香囊嗎?

端午節又稱端節、蒲節、重五節、端陽節、天中節、天長節、五月節、女媧節、龍子節、詩人節、女兒節、娃娃節、龍船節。香包節、沐蘭節、白賞節、解糉節、糉包節,時在農曆五月初五(唯溫州地區爲紀念明代忠臣劉景下獄而定在五月初四),並有“小端陽”(五月初五)與“大端陽”(五月十五)之分。

有多少端午習俗被忘懷。

古代繪畫中的端午節風情。

有人說,中國的傳統節日之所以被現代人所淡忘,主要是由於它們的主題都是吃:元宵吃湯圓,中秋吃月餅,端午吃糉子,以至物質生活豐裕後,吃顯得不再那麼重要,節日因此變淡。

這當然是誤解,以端午節而言,其精神內涵遠不只是吃。2000多年,端午一直是民間防疫祛病、避瘟驅邪、祈求健康的節日,它更是精神層面的節日,寄寓了人們平安和順的美好心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