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大學聯考散文閱讀指導

難點攻略

關於大學聯考散文閱讀指導

近年來,以散文爲閱讀材料檢測現代文閱讀能力的題目,成爲大學聯考主觀閱讀的必考題,且在分值中佔有相當大的比重。大學聯考因此,研究散文閱讀的規律、技巧,對於提高學生現代文閱讀能力,提高文學素養,都是十分重要的。我們不妨做到以下“四由四巧”:

由言及境巧開拓。這個“言”也就是命題者選中的句子,要理解這個句子,當然離不開文章的上下文語境,而散文作品中的語言往往有着多義性、含蓄性、情感化的特點,這就需要由句子本身這個“點”連及語境這個“面”,在整體把握的基礎上去挖掘、領會這個句子所要表達的深刻含意和豐富感情。如2008年大學聯考全國卷ⅱ第17題:文中所說的“光與影的對比”具體指什麼?文章寫馬纓花有什麼寓意?解答此題,就需要聯繫《馬纓花》材料的有關內容。這篇文章以“馬纓花”爲題,通過馬纓花新舊時代的對比,通過對馬纓花感情的變化,表現出作者心情和生活態度的變化。結合原文內容可知,作者用“光”與“影”來分別比喻如今長在陽光下的馬纓花和昔日長在庭院裏的馬纓花。對於兩種馬纓花,作者都喜歡,畢竟昔日的馬纓花給了作者不少精神的慰藉,如今的馬纓花則更加可愛。

答案:

(1)“光與影的對比”是指新舊時代馬纓花的對比;“光”中的馬纓花長在陽光下,充滿了生機和活力;“影”中的馬纓花長在陰森悽苦的深院裏,給苦悶寂寞的作者以心靈的慰藉。

(2)馬纓花是作者在新舊時代情感寄託的載體;作者通過寫對馬纓花感情的變化,表現出心情和生活態度的變化。

由景及情巧揣摩。散文在情物關係的處理上,常常是託物抒情、融情於景、移物就情,就是將物擬人化,賦予物以人的精神、品格、性情、風貌;或通過有聲有色的景物描寫,把情完全融合在寫景的文字中;或把物拉過來,賦予人的情感。根據這一特點,大學聯考題目就常從景入手,要求領會作者的感情這一角度命題。如2008年大學聯考四川卷第15題:文中描述了什剎海四季變化的景色,請加以簡要概括,並說說這樣寫有什麼作用。這道題就是要考生通過對景的感受去體會作者蘊於其中的情。此題簡要歸納“什剎海四季變化的景色”難度不大,只需要鎖定原文《我愛水》第六至八段即可;解析“這樣寫有什麼作用”,應從寫景、抒情兩方面來組織答案,此外還要注意原文第四、五段中的關鍵句,它對下面的具體描述有着領起作用。

答案:概括:

(1)冬雪皎白,薄冰試步;

(2)春天溫柔,生機盎然;

(3)夏天明媚,夕陽輝煌;

(4)秋意漸深,秋荷搖曳。

作用:

(1)具體表現了什剎海景色之美;

(2)表達了作者對什剎海的喜愛之情。

由情及旨巧體味。一篇散文的情感始終貫穿全文,作者常常在字裏行間流露出他的或喜、或憂、或悲、或思的情感,通過情感傾向的宣泄表達出文章的主旨。在答題的過程中通過對散文情感的體味來把握文章的主旨也就不容忽視,在大學聯考中這種題目也屢有出現。因此需要學會在閱讀過程中由體味作者的情感進而準確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旨。如2008年大學聯考全國卷ⅰ第17題:文章末尾引用郭小川的詩句,表現了作者什麼樣的情感?這樣寫有什麼作用?第一問主要分析作者引用郭小川的詩句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結合文章《陽關古道蒼涼美》最後一段可知,它是對今天陽關的讚美,也抒發了作者的豪邁感情。第二問一般從內容和形式兩個方面來作答。形式上,文末的句子主要是呼應開頭(或標題),總括全文;內容上,主要是點明主旨,昇華主題,強化觀點等。

答案:

(1)表現作者的豪情壯志和對今天美麗富饒的陽關的讚美。

(2)迴應了文章開頭的提問,使文章前後照應,並強化了作者的觀點。

由技及文巧分析。從近年來大學聯考散文閱讀來看,對作品方法技巧在文中運用的考查從沒放鬆過,這實際上是考查文章表達手法、表達技巧、分析鑑賞的能力,因此可以通過對文中方法技巧的分析去體味文章的意境,領會文章的主旨。這種題型一般分爲兩種類型,一種是從表達手法、表達技巧所在句的內涵的理解角度入手考查,一種是對文中作者某種表現手法或表達技巧的賞析。對這兩種題型,我們只要把握住這些手段的基本效果,聯繫上下語句和全文的情感基調,就能較容易地得出較爲準確的答案。如2008年大學聯考江西卷第18題:這是一篇悼念魯迅先生的文章,作者卻用了大量筆墨回憶十多年前瞻仰孫中山先生遺體等有關情況。這裏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試作簡要分析。本題就是考查鑑賞散文作品的表達技巧的能力。散文的特點是“形散神聚”,選材可以豐富多彩,中心應該明確統一。本文副標題已經表明,作者寫作此文的目的是悼念魯迅先生,那麼,文中用了大量筆墨回憶十多年前瞻仰孫中山先生遺體等情況,旨在襯托魯迅先生偉大的人格,襯托那個“微跛的孩子”對魯迅先生的“敬慕”之情。答案:襯托。用孫中山先生的偉大人格襯托魯迅先生的偉大人格。用作者孩童時代對孫中山的“敬慕”襯托“微跛的孩子”對魯迅先生的“敬慕”。

衝刺練習

閱讀下面文字,完成1—4題。

白馬湖

朱自清

今天是個下雨的日子,這使我想起了白馬湖,因爲我第一回到白馬湖,正是微風飄蕭的春日。

白馬湖在甬紹鐵道的驛亭站,是個極小極小的鄉下地方。白馬湖並非圓圓的或方方的一個湖,如你所想到的,這是曲曲折折大大小小許多湖的總名。湖水清極了,如你所能想到的,一點兒不含糊,像鏡子。沿鐵路的水,再沒有比這裏清的,這是公論。遇到旱年的夏季,別處湖裏都長了草,這裏卻還是一清如故。白馬湖最大的,也是最好的一個,便是我們住過的屋的門前那一個。那個湖不算小,但湖口讓兩面的山包抄住了,外面只見微微的碧波而已,想不到有那麼大的一片。湖的儘裏頭,有一個三四十戶人家的村落,叫做西徐嶴,因爲姓徐的多。這村落與外面是不相通的,村裏人要出來得撐船。後來春暉中學在湖邊造了房子,這才造了兩座玲瓏的小木橋,築起一道煤屑路,直通到驛亭車站。那是窄窄的一條人行路,蜿蜒曲折的,路上雖常不見人,走起來卻不見寂寞尤其在微雨的春天,一個初到的來客,他左顧右盼,是隻有覺得熱鬧的。

春暉中學在湖的最勝處,我們住過的屋也相去不遠,是半西式。湖光山色從門裏、從牆頭進來,到我們窗前、桌上。我們幾家接連着,丏翁的家最講究。屋裏有名人的字畫,有古瓷,有銅佛,院子裏滿種着花,屋子裏的陳設又常常變換,給人新鮮的受用。他有這樣好的屋子,又是好客如命,我們便不時地上他家裏喝老酒。丏翁夫人的烹調也極好,每回總是滿滿的盤碗拿出來,空空的收回去。白馬湖最好的時候是黃昏。湖上的山籠着一層青色的薄霧,在水裏映着參差的模糊的.影子。水光微微地暗淡,像是一面古銅鏡。輕風吹來,有一兩縷波紋,但隨即便平靜了。天上偶見幾只歸鳥,我們看着它們越飛越遠,直到不見爲止。這個時候便是我們喝酒的時候。我們說話很少,上了燈纔多些,但大家都已微有醉意,是該回家的時候了。若有月光,也許還得徘徊一會;若是黑夜,便在暗裏摸索、醉着回去。

白馬湖的春日自然最好,山是青得要滴下來,水是滿滿的、軟軟的。小馬路的西邊,一株間一株地種着小桃與楊柳,小桃上各綴着幾朵重瓣的紅花,像夜空的流星,楊柳在暖風裏不住地搖曳。在這路上走着,時而聽見銳而長的火車的笛聲,是別有風味的。在春天,不論是晴是雨,是月夜是黑夜,白馬湖都好。雨中田裏菜花的顏色最鮮豔,黑夜雖什麼不見,但可靜靜地受用春天的力量。夏夜也有好處,有月時可以在湖裏劃小船,四面滿是青靄。船上望別的村莊,像是蜃樓海市,浮在水上,迷離徜恍的;有時聽見人聲或犬吠,大有世外之感。若沒有月呢,便在田野裏看螢火。那螢火不是一星半點的,如你們在城中所見,那是成千成百的螢火,一片兒飛出來,像金線網似的,又像耍着許多火繩似的。

離開白馬湖是三年前的一個冬日。前一晚“別筵”上,有丏翁與雲君。我不能忘記丏翁,那是一個真摯豪爽的朋友。但我也不能忘記雲君,我應該這樣說,那是一個可愛的孩子。 (節選自《朱自清散文集》)

1.白馬湖是一個很小的地方,爲什麼會給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答:

2.本文作者重點描寫了白馬湖的景色,試用簡練的語言加以概括。

答:

3.作者重點寫了哪幾個季節的什麼特點?表現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答:

4.本文的結尾從白馬湖的景又轉到了人,你怎麼看?

答:

閱讀下面文字,完成1—4題。

憶冼星海先生

茅盾

和冼星海見面的時候,已經是在聽過他的作品的演奏,並且是讀過了他那萬餘言的自傳以後。

那一次我所聽到的《黃河大合唱》,據說還是小規模的,然而參加合唱的人數已有三百左右;朋友告訴我,曾經有過五百人以上的。那次演奏的指揮是一位青年音樂家,是星海先生擔任魯藝音樂系的短短時期內訓練出來的得意弟子;朋友又告訴我,要是冼星海自任指揮,這次的演奏當更精彩些。但我得老實說,儘管“這是小規模”,而且由他的高足代任指揮,可是那一次的演奏還是十分美滿。我應當承認,這開了我的眼界,這使我感動,老覺得有什麼東西在心裏抓,癢癢的,又舒服又難受,叫你聽過一次就像靈魂洗過澡似的。

從那時起,我便在想象:冼星海是怎樣一個人呢?我曾經想象他該是一位魁梧奇偉、沉默寡言的人物。可是朋友們又告訴我:不是,冼星海是中等身材,喜歡說笑,話匣子一開就會滔滔不絕的。

大約三個月以後,在西安,冼星海突然來訪我。

那時我正在候車南下,而他呢,在西安已住了幾個月,即將經過新疆而赴蘇聯。當他走進我的房間,自己通了姓名的時候,我吃了一驚,“呀,這就是冼星海麼!”我心裏這樣說,覺得很熟識,而也感到生疏。和友人初次見面,我總是拙於言詞,不知道說些什麼好,而在那時,我差不多連應有的寒暄也忘記了。然而星海卻滔滔不絕說起來了。他說他剛出來,就知道我進去了,而在我還沒到西安的時候就知道我要來了;他說起了他到蘇聯去的計劃,問起了新疆的情形,接着就講他的《民族交響樂》的創作。我對於音樂的常識太差,靜聆他的議論,實在不能贊一詞。豈但不能贊一詞而已,他的話我記也記不全呢。可是,他那種氣魄,卻又一次使我興奮鼓舞,和上回聽到《黃河大合唱》一樣。拿破崙說他的字典上沒有“難”這一字,我以爲冼星海的字典上也沒有這一個字。他說,他以後的十年中將以全力完成他這創作計劃。我深信他一定能達到。

那天我們的長談,是我和他的第一次見面,誰又料得到這就是最後一次呵!“要寫,還得回中國來!”這句話,今天還在我耳邊迴響,誰又料得到他不能回來了!

這也就是爲什麼我在寫這小文的時候還覺得我是在做惡夢。

我看到報上的消息時,我半晌說不出話。

這樣一個人,怎麼就死了!

昨晚我忽然這樣想:當在國境被阻,而不得不步行萬里,且經受了生活的極端的困厄,而回莫斯科去的時候,他大概還覺得這一段“儻來”的不平凡的生活經驗又將使他的創作增加了綺麗的色彩和聲調;要是他不死,他一定會津津樂道這一番的遭遇,覺得何幸而有此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