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買書瑣記》:讀書時光裏只有我,沒有我

我買書,有些會當下立刻看,有一些會拖很久再看。比如這本《買書瑣記》,是2015年3月6日在深圳書城買的,買回來之後,就一直放在書架上,最近才翻開看。

漫談《買書瑣記》:讀書時光裏只有我,沒有我

  以書爲後花園

買書的時候,會看到喜歡的就買。看書的時候,就要分心情了。功利而急躁的時候,就看那些實用的書。安靜而妥帖的時刻,就看消遣的書。如果試圖在急躁的時刻看消遣的書讓自己靜下來,多半會徒勞無功。等到該做的'事情告一段落,下一階段還未開始,這種休息的間隙,就很適合看一本閒適的書來給自己放放假。

說起來放假,看書比出門遊玩更能讓我放鬆。用類比來說的話,讀書對於我,像是逛後花園,而且還是一座隨時可以穿越時空的後花園。在讀書的片刻時光裏,天地間只有我,天地間又沒有我,我可以旁觀一切,又可以隨時抽離。看書的快樂,上不封頂。之前在給友人寫信時,寫過這種感受:

書裏的一些情節,我很喜歡反覆看。那種看了要跺腳的快樂,還真是沒有人分享呢。

前幾天又看了一遍紅樓夢裏面大觀園裏詠菊花吃螃蟹那一段,真好看,看得我都覺得自己手裏握了螃蟹,不洗手膩的慌。

以書爲後花園的話,後花園真是不要太大。

容得下楊柳岸曉風殘月,也容得下春風不度玉門關,容得下欲窮千里目的鸛鵲樓,也容得下落霞與孤鶩齊飛的滕王閣。

蜀道難也好,茅屋爲秋風所破歌也好,哭也好,笑也好,都好。

想想看,怎麼會有一種東西,讓瞬間和永恆同在呢

確實,那種看了要跺腳的快樂,還真是常常覺得沒人分享。而別的讀書人所感受到的這種跺腳的快樂,卻通過《買書瑣記》這本書分享給了我。看書時,深深地感受到,與我一樣享受與書相伴的時光的人,何其多。我很想對書中的那些讀書人說,好高興看到你們寫出這些尋覓,這些熱愛,看文章的我,心裏一樣歡喜。

  書是被尋覓的對象

《買書瑣記》,編者是範用。書裏是六十多位讀書人記載的尋書、買書、賣書軼事。這六十多位讀書人裏,有魯迅、周作人、郁達夫、矛盾、巴金、朱自清,等等。文章篇幅或長或短,一頁紙,或幾頁紙。

這些讀書人,有一些又互相認識,這一篇文章的作者,會變成那一篇文章裏被談到的故人;有一些是知名的作家,這一篇文章裏,他還是買書人,下一篇文章裏,他的書就是被尋覓的對象。

文章寫作的年代,有早有晚。有些寫於民國初年,有些寫於戰爭年月,還有一些,寫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兩千年以後的,也有。不同的年代,尋書買書的困境不同,克服困境而產生的喜悅,也不同。民國或抗戰年代,書少,書商會坐地起價,要想尋得價廉物美的心上之物,得要會尋覓。六七十年代,要想自己的書保存得住,得要會藏。這本書,倒很可以稱爲一本以書作爲窺角的民間版編年史。

淘書的地點,也遍佈世界:上海、北京、重慶、石家莊、濟南、香港、倫敦、臺北、北加州、舊金山、聖彼得堡、莫斯科、馬德里、新加坡……這本書,也很可以叫做《書店漫遊指南》。

魯迅尋的是《安龍逸史》,巴金覓得的是《沙寧》,徐遲收穫了一本《八月的光》,黃裳買得一本《元遺山詩集》,倪墨炎在書堆裏翻到了徐志摩的《愛眉小札》手稿影印本……這些讀書人尋覓的書,我大多沒有看過。這樣看來,這本書,倒又像是一本薦書目錄。

之前我說,讀書對於我,像逛後花園。讀這一本《買書瑣記》,就像是把身邊的、遠方的、古代的、現代的書店逛了個遍,從這家出來進那家,好不愜意。

更何況,還有那麼多大家陪着逛。簡直,喜上眉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