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上帝的宗教》的讀書筆記

本書整理自德沃金於2011年在瑞士伯爾尼大學愛因斯坦講座上的系列講稿,這位哲學家原本想花兩年時間修改它和完善它,但他不幸於2013年去世,使得這本小書成了未盡的絕筆之作。德沃金在書中討論神、宗教、死亡和永生等問題,可看作是這位對當代法哲學和政治哲學影響巨大的哲學家,對這個世界最後的沉思和告誡。

《沒有上帝的宗教》的讀書筆記

德沃金意識到, 在現代世界,宗教戰爭的戰場已經轉移到政治和文化裏。政治已高度介入人們的宗教信仰、宗教生活和宗教爭端中。德沃金試圖通過這本小書,給這個世界的宗教問題提供一個可能的答案。

他認爲問題首先出在人們對宗教的理解上。宗教不只是與神有關的問題,或者說不只是有神論信仰才叫宗教。他開篇指出,“宗教遠比上帝深奧。宗教乃是一種博大精深、卓爾不羣的世界觀。”“信仰一位神只是這種深奧世界觀的一種可能的表現形式或結果。”但是,正是因爲一直以來,人們把宗教侷限於有神論信仰,才導致各種宗教爭端。德沃金認爲給宗教之爭“降溫”的一個方式,是“將上帝從宗教中分離”,也就是認識到,“真正的宗教觀”“不要求也不需要假設一個超自然的人”。那麼,德沃金所理解的真正的宗教觀是這樣的呢?首先,每個人都有一種“宗教態度”,這個態度承認一個“徹底獨立的價值世界,這個世界和自然歷史或我們的心理感知力沒有關係。”(p.13)這個價值世界包括兩個方面,

一是“人的生命具有客觀意義與重要性。”活着本身是有意義的,這是一個客觀的事實。

二是世界本身是有價值的,這是一個客觀的事實。

德認爲,這兩點,“即生活的內在意義和自然的內在之美,構成了一種徹底宗教人生觀(a religious attitude to life)的基本範式。”

因此,宗教拒絕自然主義和虛無主義,因爲後兩者否定價值是客觀存在的。

德沃金之所以首先大談價值的客觀性,因爲他將傳統宗教分爲兩個部分,科學部分和價值部分。科學部分回答事實性問題,比如世界怎麼產生的,生命是怎麼產生的,死亡和重生等問題,而價值部分回答人應該如何生活。科學部分和價值部分相互獨立,關於世界的起源問題與人的生活意義問題無關,“傳統宗教的科學部分無法支撐其價值部分。”“生命不會因爲存在一個飽含愛的神九充滿意義或價值。宇宙也不會因爲神就被賦予內在美。”(p.20)換言之,決定人的生活的意義的,不是哪個神創造了世界這個問題,而是他告訴你應該如何生活這個價值部分。

他認爲古往今來,宗教爭端的主要內容是爲科學部分而爭,而與人的生活相關的問題,是宗教的價值部分。

沒有哪個宗教的科學部分就是唯一的真理,同理,也沒有哪個宗教的科學部分能證明他的價值部分是真理。

“我不是要說創造上帝和博愛萬物的上帝不存在。我只是想說這樣一位上帝的存在無法保證宗教價值就是真理。若上帝存在,其或許可以把人類送入天堂或打入地獄。但是上帝無法憑藉自己的意志回答道德問題並給出恰當的答案,或是使宇宙充滿其本沒有的光輝和榮耀。上帝的存在或其屬性職能有限地爲宗教價值辯護,只能作爲一種事實來引入一些不同的、獨立的前提性價值判斷(background value judgement)。也就是說,上帝的存在只能作爲一個次要的前提。當然,信仰上帝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一個人的生活。信仰能否做到這一點以及如何做到這一點,取決於這位上帝的屬性和對其信仰的深度。”(p.21)

上面這段話,最後一句很關鍵。因爲既然沒有哪個宗教的科學部分和價值部分都是唯一的真理,而科學部分又不能解決人的生活意義問題,那麼關鍵就在於如何對待價值部分。他認爲,有神論信仰和無神論信仰的區別是在科學部分,而平復宗教爭論的着力點在價值部分,也就是說,只有在價值部分做文章,當今世界的宗教爭端才能找到可能的和解方案。

而價值世界是自成一體、自我證成的,因此,我們只能信仰它。德沃金提醒人們不要小看信仰的作用,他指出不只是宗教需要信仰,就連科學和數學這類高度講究邏輯的知識,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以信仰爲基礎,因爲你無法用這些知識體系以外的方法證明這些知識,比如你的憤怒無法證明1+1=2,你只能用數邏輯去證明這個結論。在這裏,德沃金指出了一個重要的知識論問題,即如何證明一種知識是真理,他認爲自我證成是唯一的方式,它成爲真理,因爲我們相信它是真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覺得不需要獨立的論證:對邏輯和數學真理,我們有與生俱來的感知力。但是如何知道我們有這種能力?僅僅因爲我們在這些領域形成了一些信念,而這些信念是我們怎樣都不能否定的。所以我們就應該有這樣的.感知力。我們或許可以說,是信心使我們相信我們有基本的科學和數學能力。宗教觀要求我們也用同樣的方式信奉價值:憑藉信心。”(p15)他後來又展開解釋了這種知識得以自成一體或者自我證成的觀念基礎,他說,“我們主觀上的信念都是我們認爲在客觀上也成立的。承認可以被感知的、無法拒絕的信念在我們價值體驗中的作用就承認了我們有這些信念,並且這些信念經得起真正的深思熟慮,同時也承認了我們在缺少進一步的證據或是觀點的情況下,沒有理由懷疑它。”(p.18)

羅素在《哲學問題》第一章提出的第一個問題是,這個世界上有什麼知識可以確定到不需要懷疑嗎?很顯然,德沃金認爲這種知識是存在的,不過,與其說是他證明了這種知識的存在,不如說,德沃金是從知識倫理學的角度,倡導我們去相信這種知識的存在。

德沃金對宗教的科學部分的懷疑,沿襲了休謨對事實和價值二分的傳統。

德沃金在第二章專論宇宙之美的問題,他試圖說明的是,即使是當今發達的物理學和天文學,它們對宇宙的起源和規律也無法給出終極真理性解釋,而他們的解釋也沒有擺脫他們對宇宙之美的信仰。也就是說,他認爲,即使是我們一般認爲的客觀的物理學和天文學,他們看似是像傳統的神學一樣在解釋宇宙的“科學部分”,但他們的解釋有一個前提,即他們相信宇宙之美是客觀的,也即,他們對宇宙的解釋沒有擺脫他們對宇宙的信仰。

因此,德沃金說明了,無論是信仰神的宗教態度還是不信神的宗教態度,他們對世界的解釋都依賴於信仰。

接下來在第三章,他重點討論了宗教信仰自由的問題。存在宗教信仰自由嗎?德以美國憲法對宗教自由的保護爲例,並指出,政治在保護宗教自由方面的政策存在自相矛盾的一面。當憲法不允許設立國教或不允許公立學校舉行宗教活動時,表面上看,政府是以客觀中立的姿態維護了宗教信仰的自由和平等,但事實上這本身就是一種宗教立場。德認爲,之所以如此,因爲我們將宗教信仰理解爲一種特殊權利,一種具體的權利,他認爲應該將宗教信仰自由理解爲一種倫理自主權。也即,讓宗教信仰變成個人的私事,而不是由國家或政治進行規範或管理的公事。德這裏體現了一種自由主義的宗教觀。他認爲這是平息宗教爭論的一個關鍵。

最後一章,德討論了死亡與永生的問題。基督教認爲人死後要麼升入天堂,要麼進入地獄,他認爲有神論對死亡的解釋和物理學量子理論對死亡的解釋,都是幻想,人不能靠這樣的解釋獲得永生,事實上,他直接倡導大家“不必去想象死後的生活”,那“給人強烈的發自肺腑的徹底消極之感”,對死後生活的解釋無助於讓生活具有意義。“支撐人們活得有意義的是一種信仰,即存在獨立且客觀的標準。”(p.115)這種意義存在於生命的過程中,存在於相信生活是有客觀的實實在在的價值的。正是存在客觀獨立的標準,生活纔有好與不好的可能性。在這個意義上,“當你把一些小事情做好時——諸如彈首曲子、扮演一個角色、搭把手、扔個曲線、恭維一下、做把椅子、寫一首十四行詩或是做一次愛——你在這些事情中收穫的成就感和快樂就其自身來說是完整的。這些是生活中的成就。爲何生命不能也是一件就其本身來說完整的成就呢?”“我們確實渴望這種成就,而我也認爲我們應該如此,那麼我們就可以將它視爲永生。臨近死亡時,我們相信這是對於一個凡人面對的最大挑戰,而我們作出了某種有意義的答覆。可能於你而言這並不夠好,這或許一點兒也無法減輕我們的恐懼。但是這是我們能想出的唯一一種形式的永生,至少是唯一一種可以去期望的。如果存在宗教信仰的話,這就是。”

也就是說,生命本身就相當於一場宗教,活着就是一種信仰。活着即永生。

最後這一章很短,但卻十分感人,就像譯者在序言裏所說,它字裏行間流露出告別的氣息,它是德沃金對生命的最終感悟。此時的德沃金不像是一個嚴肅理性的理論家,而更像是一個有着使徒情懷的牧師,他對世界做出了最後一次佈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