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國》讀書筆記

讀完一本書以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寫一份讀書筆記,記錄收穫與付出吧。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書筆記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大秦帝國》讀書筆記,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大秦帝國》讀書筆記
《大秦帝國》讀書筆記1

花了一年的時間終於啃完。

首先必須強烈肯定本書。雖然好多人看到與“史實”不符就棄書了,但是不能否認作者的高遠立意:爲大秦正名,爲原生文明洗冤。孫老師通過前言後記不厭其煩的說明寫書的用意,通過精煉的文字描寫人物性格、背景、身世,實圖還原人物在當時環境下的(以普通人的邏輯推理)所作所爲,加以藝術加工,甚至杜撰出來一些人物讓人物性格飽滿。誠然這樣的藝術加工會給人演義的的感覺,然而從作者著書的起點出發也不難理解其用意。不能否認太多的人物寫出來完全一副光正偉的賢者模樣,但是作者旁徵博引外加腦洞大開的劇情讓人物性格也不是那麼單薄。

中間某些情節略顯枯燥,但作者以自己淵博的學識賦予人物機智善變的臺詞深深的打動了我,讓我能堅持讀下去,豐富了我貧瘠的歷史知識。給10086個贊。

說下印象比較深刻的情節:

商鞅初入秦國大刀闊斧的改革看的我欲罷不能;張儀舌戰孟子的雄辯看的我痛快淋漓;白起在長平之戰的無奈看的我不勝唏噓;呂不韋解救嬴異人的運籌帷幄讓我敬佩不已;始皇帝的霸道,六國滅亡的種種,直至李斯變節趙高篡位等等等等將戰國曆史描寫的波瀾壯闊讓我喜怒哀懼五味俱全。

中間有太多的感動,太多的懊惱,太多的惋惜……不一一敘述了

最後的最後,感謝《大秦帝國》,感謝孫老師。

赳赳老秦…

《大秦帝國》讀書筆記2

暑期來臨,有時間來尋找自己喜歡別的書來認真看看,選擇幾本書,終於對《大秦帝國》放不下手,一直在不停地看,我對秦朝感興趣有三個原因:一是受“中國文化之精髓多在先秦”的影響;二是受荀子“性惡論”和商鞅變法的吸引;三是受從小耳染目睹的“長城”、“兵馬俑”和“大地在我腳下……”的刺激。這之中一直都是“好奇心”占強,直到有一本類似歷史資料彙編的馬非百《秦始皇帝傳》,我發現了中國居然是源於中國第一次大統一時期秦的音變,這纔對秦始皇敬佩起來。

我覺得能夠做到統一中國,首先是實力的象徵,其次是志向的映證。(當然,也少不了不計其數的謀臣勇將的智慧與力量。)引劉樂士《秦始皇》中華陽太后對贏政的一番教導就可略知其家志了:

“自襄公立國至今,已歷二十九位君王,你已是第三十位君王了。五百年來,每位君主都以振興秦國爲已任,試圖早日圖霸中原。穆公稱霸西戎後便揮師東伐,崤山一敗含恨而死,留《秦誓》,此後的君王便以《秦誓》激勵自己,伺機東侵,但都明白一個道理,稱霸天下靠的是實力。因此孝公任用商鞅變法新政,富國強兵,惠文王任用張儀連橫抗禦中原幾大強國。武文問鼎中原絕臏而死,你曾祖你昭襄王兩次稱帝都沒有成功……你祖父命短……沒有什麼建立樹……你父王在位雖三年,卻有一次壯舉,殲滅東周國。東周國雖小,但它是周王室的象徵……政兒,你有沒有稱帝的雄心和勇氣要看你如何去做了!”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是統一不了大中國也是穩固不了大中國江山的。秦二世徒有“實”空無“志”,受趙高的陰謀毀了祖祖輩輩創下的偉大霸業;而七國時各國佔據一方,不說有志,也應有實,不說有實,也有“合縱”的良方,可是六國者竟皆滅亡於秦!說他們聽信讒言軾忠亡國也好,說貪得享樂苟安自己走上亡命失國已罷,兩相比較,實力作證!

我們多說“亂世出英雄,困境勵鬥志”。假如小趙政不在趙國隨父親異人爲質,而是在皇宮養尊處優,他便很有可能統一不了中國,正是由於他的處境塑造了他爭強好勝的性格與高人一等的心志。看過電視劇的人都會感觸他初進咸陽時爲了得到自己的位置而舉着牌子邊上臺階叫邊叫自己是什麼孫什麼子的勇氣。當然,令我最敬佩的不是他不辭勞苦夜批奏摺,也不是坐在王位上的威嚴與號令的凌風,而是秦始皇贏政始終是在用自己的頭腦在思考問題。儘管每次聽取了多方建議,但在最終決策上他毫不猶豫,就是意識到錯誤命令也能及時更改。

一個有主見的人又善於兼聽,這樣的皇帝也就很快成就了一個獨裁的中國。我們要去粗取精,就應當以其“霸主”之身成就“霸業”爲參照,保持清醒頭腦,居安思危,高瞻遠矚,果斷決策,以自己無限的有志之思考,開創銳意進取的有限人生。無論有多少萬人說出同一句話,我們都要品味思索一番,譬如下面三句話,每一次品味每一次的感覺都會不同:

“性格影響人生。

習慣成就未來。

細節決定成敗。”

一個成功人士沒有點兒霸氣是不足以成事的。古語說:“民可與樂成,不可與慮始。”就是因爲一般臣民只圖眼前安逸,個人的實力不會完完全全釋放出來,而做爲一個政治家、思想家、革命家,要麼出乎民意、順乎人情,依靠集體的團結力量而贏,要麼重獎重罰,嚴令紀律,依靠決策的單向航標而勝。如果能做到兩相互補,穩定與繁榮必是大好前景。

所以我們要“霸”一點,“霸”得讓人感到一股朝氣,“霸”得讓人感到一種希望,“霸”得讓衆人形成合力。:

《大秦帝國》讀書筆記3

總體而言是一部不錯的小說,後面的文言文用了前文一半的時間讀了個大概,對歷史上的一些人和事有了更深的認識。

1.秦孝公的確有身爲人君的魄力和赤子之心他與商鞅攜手的變法,奠定了秦的百世根基,很認同秦國滅亡不是因爲秦法而是秦政。

2.儘管蘇秦和張儀的言行有些詭辯的意味在,但是不可否認,他們推動了戰國的歷史進程。

3.樂毅給人留下很好的印象,可能是因爲我們都接觸儒學,會產生類我效應引起共鳴?但是的確喜歡這種儒法兼存的這種氣度。

4.秦昭王和宣太后,可敬,成爲一代霸主真的需要忍辱負重。

5.秦始皇的草包爹和草包爺爺只能算平庸之君,作者的小說有一部分有點吹了,到嬴政真的不愧千古一帝,雄才大略。對嬴政有種莫名的崇拜感,但是扶蘇,蒙恬和蒙毅赴死有一部分原因可能是他們跨越不了嬴政身上的光環,嚇得我趕緊給個人英雄主義打了個叉。

6.趙高這個人,真的有才,對嬴政也是真的衷心,但是始皇死後,個人慾望膨脹,不得不說人性複雜。

7.秦國鐵騎不愧讓七國震動,章邯在秦末的勝利和堅持讓人莫名心塞,項羽真的是想罵,就是沒有腦子的人,屠城,燒宮殿,沒有一點政治眼光,覺得只適合做個將軍,做霸王註定只是一時英雄。劉邦這人很一般,知人善任,領導力及其出衆,但是猥瑣無情,也不喜歡。

8.先秦的風骨從項羽死後再也沒有了,其實越原始也越能迴歸本真,不必再披着那層和諧外衣。但是爲了氣節不惜命只能盡力理解,在一定程度先秦甚至比現在開放和包容,但是最好的時代總是和最壞的時代並存,最後,張良如果不長曆史書上的那樣,可能真的符合所有女性夢寐以求的理想男性形象。

《大秦帝國》讀書筆記4

“君如青山,我如松柏,此生相扶,永不相負。”

電視連續劇《大秦帝國》中,看到秦孝公與商鞅的這句對白時,內心一股暖流襲遍全身,不僅是超越現實之上的君臣之契約,更是一種可以生死相托的志同合謀的良師益友。

孝公得商鞅,商鞅遇孝公,君臣際合,註定要讓天下不安,風雲變色。

如果時光能夠倒流,我相信,那句臺詞是存在的,場景亦是可以復原的,天作之合,總得讓劇情來點曲折和催動人心的淚點吧。

每一個偉大事業的成功,每一個頭頂着耀眼的光環令人景仰拜膜的成功人物,背後所經歷的不爲人知的“故事”最後總會被搬上臺面,供人作爲勵志的榜樣去宣傳,老套路,效果卻從未減弱。今天要談的大秦帝國強盛背後的第一個出場人物,商鞅,也是這個套路的複製版。

說到商鞅,且不談我們早年在教科書上讀到的那些被政治色彩洗禮並打磨後的故事給我們造成的多年以來仍然留下的那點略帶偏見的歷史情緒,譬如,這人,搞什麼變法,把秦國人民變成了戰爭機器,苛政猛虎,讓民衆苦不堪言,最後落得個五馬分屍的悲慘結局。

我們大抵都經歷過這樣的思想歷程,心智成熟那會兒,在歷史的教科書上,但凡看到那些搞變法的同志們,內心裏面便會莫名涌出一種鄙視或牴觸的情緒,成功了給百姓搞出點福利了還好說,一旦失敗,那種落進下石,巴不得這人被千刀萬剮,送上斷頭臺砍十次頭都不覺得解恨。這種情緒,我想了一個名詞,叫做天真的歷史兒童。不用擔心,我們中大多數都做過兒童,幸運的是,隨着年歲的增長,我們終究會成熟,而其中一些,“發育”不良的,可能會在兒童的這一行列,多呆上幾年。

如果你有過這樣的心理歷程,恭喜你,歡迎加入入門級歷史弱智培訓班,這不是嘲笑,也不是一種對歷史鄙薄的玩弄,說這個一來是想重溫一下當年那個歷史憤青少年的情感真實場景的還原,另一點也是想表達,基於某些政治因素,我們成功做了一回歷史的反叛者,被純真矇蔽了眼睛,而看不到歷史廢墟下面曾經盛開過的奇葩。

但是,現在,再也不能用兒童的視覺來看待歷史問題和歷史人物了,雖說,那些歷史的風雲早已煙消雲散,甚至連書本上的記錄的歷史都有可能被虛構,我們還有信心去解讀那背後的祕密嗎?

我相信,公道自在人心,不在別人的心,而在你是否用一根成熟合理的價值準繩根據現實來丈量這份公道的長度和深度。

總結一下,商鞅來到秦國,爲秦國做出的最大貢獻,就是通過一場深徹的變法,改變了整個秦帝國這個大廈的結構,這個結構涵蓋了從軍事、政治、經濟、民生、法律、統治階層等自上而下再到自下而上的包羅萬象的體系內容。

那麼,站在今天的角度看,商鞅變法之根本目的,就是爲將秦國徹底變成一個對全體人口實行有效控制的中央科層式集權國家,進而最大限度從社會汲取人力與物質資源,進行有效率的對外擴張戰爭。

說到底,不管是經濟的繁榮,人民的安居樂業,統治階級對帝國的統治機器的高效運轉,最終的目的,還是服務於戰爭這臺機器,而戰爭之外的元素,不過是過程中的中間變量,或者說副產品。

不錯,用這個思維來看待商鞅變法,或許我們能更好更快的深入問題的核心,直達事物的本質,而現實也確實是這樣。

在秦孝公那個時代,內憂外患,七大戰國羣雄並立,征戰角逐,你死我活,整天都是在打打殺殺中提心吊膽的過日子,你不強大點兒,爭點氣,今天被這個國家打一頓,割塊兒地,讓個城,明天還得看另一個國家的臉色,搞不好,就被人家羞辱一下,當個國君,着實不容易。而當時的秦國是,隔壁住着魏國這個財大氣粗,當時被公認爲中原第一大戰國的魏國,動不動和你打一架,人家有錢,有底子,而秦國,沒有魏國那般風華的文明和經濟來源,列國對秦國的經濟外貿封鎖又不是一年兩年的事兒了,跟人家打一回,自己得脫去好幾層皮都喘不過氣來。

所以,當秦孝公從老爹獻公手裏接過這樣的一個爛攤子時,也曾一度消沉頹廢過,只不過實在是不想再忍受這樣的局面,才斷指立國恥石,悲憤化爲力量,決心和意志,最終才能創造成功的條件。

商鞅,就是在這樣的一種情境下,來到秦國,和秦孝公完成了幾次君臣對白後,開始了自己職業生涯的光輝歷程。

當然,前面說到,任何人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除了一些如今我們印象深刻的超級富二代們,他們的老爹已經爲他們創造了足夠好的“必然”條件,邁向了更快的成功加速通道以外。

商鞅亦是如此,歷史上有多種說法,關羽商鞅的老師,是鬼谷子還是另有其人,現在已不得而知,可以肯定的是,能被鬼谷子看上並收爲徒弟的人,身上都是有過人的天賦的,譬如我們熟知的孫臏、龐涓,蘇秦、張儀等,都是鬼谷子的門下的高徒。而且,有趣的是,鬼谷子作爲老師,一貫秉承着因材施教的原則,很早就能看出徒弟們身上的潛力,加以培養雕琢,最終個個都不同凡響,換句話說,鬼老師算得上中國素質教育開山闢祖的大師級人物了,開創了自己的一套獨特的教學培養模式,據說,他的授課方式很特別,完全根據學生的興趣進行定製化、個性化、全開放的方式進行定向教學,除了生活上比較苛刻外,從其效果來看,這確實是教育界值得反思的題材。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一個成功的人取得成功之前,生命中有一個爲你引路得到好老師的重要性,所以商鞅,雖然出身低賤,在教育上,卻淘到了第一桶大多數人只能在夢中才能得到的金磚。

好老師有了,還需要點天賦吧,否則讓再好的老師去教一個白癡,就是天神下凡也不管用。據說,鬼谷子門下的徒弟,只要出品,必屬極品中的精品,各個都是所在行業中的翹楚,譬如,孫臏吧,雖然只打了幾仗,場場大勝,還有一部在軍事界聲望卓著的《孫臏兵法》,張儀蘇秦更不用說了,兩個人就把七個國家玩弄於股掌之間,攪的天下鬼神都不得安寧。而商鞅更不用說了,據說他能夠過目不忘,閱讀的速度驚人,短短一個月,就把秦國的各種文獻通讀,而且對答如流,有這樣天賦的奇才,不成功都難。

當然,還有最重要的一點,而這一點我想是所有成功人士最後的法則,那便是勤奮+悟性,變種的說法有很多,譬如後代明朝的大師級人物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理論,應該是這個定律的另一種很好的解釋,但是,不管怎樣,商鞅做到了,離開了老師,獨善其身的時候,依然不忘勤奮的學習,吸收,消化,雖然現實很殘酷,爲了生活,混口飯吃,暫時只能做一個王府的書童,沒關係,只要不餓肚子,有書讀,有紙可以寫文章,就足夠了。

這便是商鞅登上秦帝國舞臺之前的生活狀態,縱然現實悲苦,卻依舊不忘初心,沉浸於對法學理論的思考和鑽研中,在李悝,吳起,百里奚等前輩的變法中拼命的吸收,融匯貫通,終於自成體系,獨此一家,開創秦國變法的先河。

在後來的歷史事實中,秦國變法後的社會現狀,各個方面來看,無非是李悝、吳起在魏國和楚國變法時展現出來的各階段現狀的複製和映射,只是涵蓋更加的全面,程度上更深,更徹底,效果也更加顯著,這就是說,商鞅所用於秦國的變法,很大程度上是基於前輩成功基礎上的考量和完善,也並不能說是面面俱到的獨創,然而,我想,真正成功的祕訣,並不是萬事出新,而是在成功的案例中汲取有可能催生成功的營養和要素,加之於現有的事實,更快的獲得成功。

從現實看,商鞅的這一舉動也正是最切合實際的考量和實踐,現實不允許他做太多的創新,那時的秦國正處於山東各大戰國的圍追堵截中,飽經內憂外患,還只能蜷縮在函谷關以東的巴掌大的地兒,而且新一輪的大戰即將來臨,所以商鞅根據這些事實作出的決斷便是首先從“人”開始改革,凡是利於軍政的改革,先行推出,正是這一抉擇在時間的夾縫中挽救了岌岌可危的秦國,這一政策的結果,就是爲緩解民力,拯救民心獲得了極大的.生機,爲軍隊的強盛和改革注入了全新的血液,所以,此一輪變法過後,面對六國的第一次圍剿,秦國大獲全勝。

其實,縱觀整個後來的變法,商鞅的整一條路線,都是圍繞着這一核心在進行開展,如“廢井田,開阡陌”,着重開闢與分配耕地,鼓勵墾荒,所以“開阡陌”的最終目的不僅是提升農業生產效率,統一繳稅,終極目的也是將土地度量與戶籍徭役兵役管理“綁定”在一起,人民富裕了,軍費和兵源才能獲得更好的保障;“郡縣制”這一古老而又全新得到地域劃分機制,不僅是歷史的創新,更是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爲推行變法創造了很好的統一條件,大大提升了帝國的運轉效率······

諸如此類,以最終的霸業、目標爲目的的有準備,有計劃的變法,各個擊破,步步爲營的變法體系,可以說,商鞅是第一個用秦帝國最終的繁盛的事實來印證變法爲國家帶來的福祉的改革家。

站在今天來看,或許,其中亦有令人詬病的連坐,保甲等殘酷的法律,但是,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看,所處的時代侷限性,商鞅變法中所展現出來的思維和執行力,已經超越了同時代甚至在以後的很多朝代改革家的思維,即便放在當時的環境中,這樣深徹全面而又極大統一的變革即是符合時代的趨勢,也是爲秦國量身定做的最好的變革方案。

從後來秦國一步步走向強大的事實和商鞅在秦國民衆中獲得的無比崇高的地位也可以看出,這是一場成功的變法,對秦國,對整個中華文明,無不是一次改革的盛宴,而縱觀歷史,後來的漢朝,唐朝等許多朝代的社會現狀中都影射着那個時代的影子。

一朝天子一朝臣,秦孝公先於商鞅離去了,強大的支柱轟然塌陷,變法改革家商鞅終究缺少一點政治家的敏感和手腕,最終在秦惠王的政治佈局中抱憾退場,成爲萬古國殤中落幕的背景......

商鞅離去了,改革所帶來的前所未有的華夏鉅變正成長爲一股神奇的力量,推動着歷史這個車輪,滾滾向前,一路高歌猛進!

《大秦帝國》讀書筆記5

大秦這部書最早在大學圖書館發現,看了幾章就剎不住車了。很好看,很精彩。作爲歷史演義,50年無出其右。但是可能礙於筆力,越往後感覺越讀不下去。目前最鍾愛的一部,也就是黑色裂變了。嚴格來說,這不是一部小說,這是六部小說,因爲一朝天子一朝臣,沒有那種從始而終的感覺,可能這就是不可抗拒的瑕疵。三國演義從頭到尾都是劉關張孫曹,給人的感覺就會比較完整。可能不愛讀的人是卡在這了。

另外,很多書友給三星以下,查看了一下,大多是女書友,所指摘的無非是人物刻畫粗糙,文字功底不行之類的。這我個人都是不認同的。粗糙嗎?或許用簡單更好一些。簡單、分明。文字功底差嗎,其實不算差,具體我也懶得說爲什麼。說差的可能平時讀的都是《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之類的言情書吧。歷史演義不需要華麗的辭藻,假如能到體會書之精神的境界,你就能發覺這部書的好。

同樣欣慰的是,市場是認可這部書的。推薦大家去看一看大秦帝國電視劇,第一部,演員們都很到位,跟原著很契合,而且比原著更鮮活,都是老戲骨。。還有高圓圓

基本上來說,女孩子不適合讀大秦。還是多看看女頻的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