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佾篇讀書筆記

《論語·八佾》是儒家典籍《論語》的第三篇。《八佾》篇包括26章。本篇主要內容涉及“禮”的問題,下面爲大家分享了八佾篇的讀書筆記,歡迎借鑑!

八佾篇讀書筆記

  八佾篇讀書筆記1

《論語》八佾篇,通篇都與禮儀相關,讀起來似乎與現在相隔甚遠,且以現在的眼光看孔子似乎孔子有些頑固,而難以變通。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可見禮儀的重要性。雖然隨着時間之變遷很多禮儀已經被忘卻所產生的內涵,而變成形式,但是無規矩不成方圓,一切需要禮儀進行規矩,社會纔會秩序井然。創新固然好,所有社會的進步都是需要不斷地創新進行完成的。似乎看來禮儀也就是形式,與創新是相互矛盾的,不可共存的。可是創新能被社會所認可必須是符合常規,符合道德,也不能違背禮儀之內涵。

需要說明一下,孔子所指的禮並非是一般意義上的禮,它的意義是非常廣泛的,它超越了現在法律所涵蓋的範圍,它規範了人與人之間的準則,如父子之間,君臣之間,朋友之間,長幼之間等,同時也規範了國家運作的種種制度。

本篇中林放問禮之本,孔子的回答是“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甯戚”。可以看到,孔子所說的禮是符合人心中的真性情的,而不是繁瑣的儀式,禮的外表則是符合人的真性情的“文化”產物。

“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正朔是天子頒佈的,昭示着天下還有國君,告朔是諸侯履行的,昭示着天下還有親人,這是禮制最重要的部分。雖然現在只剩下餼羊,只有形式了,但是形式還是能夠去昭示禮儀的內涵,讓人們想起此種禮儀的內涵,對世人還是有啓示作用的。故而,形式的存在還是有一定道理的,不能因爲形式而去進行敷衍,應該去思考形式所存在的內涵。這種只存在形式的禮,也是符合人的真性情,有利於社會的規範。

因而在學習中,在工作中,要做好形式性的工作,要反思我們所學所做的內涵,要在形式中添加我們所需要的真正的內涵。

  八佾篇讀書筆記2

當第一次打開《論語心讀--八佾第三》時,大概知道這章的主要內容是講禮節,但不知道更詳細的內容和更多的意思,當靜下心來讀時,“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的意思是:從孔子的憤慨中我們可以分明感受到孔子對社會秩序的堅守,對基本禮儀的維護,都社會穩定的渴望,原來這纔是八佾第三的主要內容。

接着往下讀時,仁是儒家最重要的道德範疇,是儒家思路體制的基石。禮、樂都是形式,仁心纔是根本。從教育視域看,仁是內心,是靈魂,是本質,是個人修養的目標,也是教育的追求目標。

教師沒有博大胸懷,沒有慈愛之心,沒有對後生的敬畏之心,沒有都生命的終極關懷,那麼,如何去建立一種有利於學生髮展的規範呢?有如何能夠科學運用音樂等藝術載體,去涵養學生的性情,養護學生的靈魂。

中國當代教育最大的問題之一是求同。教育的核心價值追求,應當是都個體生命特質的尊重,是對差異的尊重。學校要有特色,校長要有思路,教師要有風格,學生要有個性。可惜現實教育從國小一年級開始,就用分數這把尺子,衡量學生的發展狀況,音樂美術被邊緣化,體育勞動被邊緣化,沒有會考任務和大學聯考壓力的所有學科都被漠視和忽視。十二年後,成就了一大批會讀教科書卻不會創造的“標準件”。這些“標準件”,因爲錯過了相應發展的關鍵期,優勢潛能埋沒了,創造才能扼殺了,德行養成耽誤了,做合格公民尚不可期,還能指望擔當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嗎?

從這三段話中,直指教學的目標與方法以及存在的問題。

當讀到誰知我心這章節時,寫到孔子培養的學生十有八九完成了從“平民”到“士”的超越,也有不少從“士”到“大夫”的發展,其教育實踐無可辯駁的證明,孔子的學說是有利於大衆的學說,是思想啓蒙的學說,是普羅大衆爭取生存空間和發展機會的學說。這就是原生態儒學及其精神始終難爲統治者真正接受,難爲帝王真正接受的根本原因,也是孔子之道不行與當時,卻永遠不過時的原因:儒學是爲民之學。漢代開始統治者接受的不是原生態儒學,不是真儒學。當讀到這時,我在想:爲什麼不被帝王真正接受?既然君王心懷天下,心懷的人民,爲什麼不接受真儒學?爲什麼漢代之後統治者接受的已不是原生態儒學,不是真儒學?

再往下讀時,很多的疑問慢慢解開,既然儒學不僅是爲民之學,也是爲臣之學,最終可以爲君王贏得清明和天下太平。難道是愚蠢的君王不懂得這個道理?所以不願意或不屑於接受原生態儒學。一旦帝王學習並貫徹原生態儒學的精神,那麼他必開創一個盛世王朝,唐太宗開創了貞觀之治就是最有說服力的事實。

孔子的教育實踐改變平民的命運,創造平民的上升通道,這是對原有等級制度的挑戰;難道這樣最終由漢代開始統治者接受的不是原生態儒學,不是真儒學。

儒家道德、儒家倫理、儒家君子人格、儒家內聖外王之道,從來都不是針對普通百姓,而是針對天子以及庶人。漢代以來,經過陰陽家董仲舒等精心包裝的假儒學,是讀原生態儒學的徹底背叛,把儒學從爲民之學變成爲帝王之學,從此,儒學以被異化的角色進入體制,作爲歷代的統治工具,數千年來,認識次真相的人並不多。董仲舒的思想核心是“義”,儒家的思想核心是“仁”,二者有着質的區別。

  八佾篇讀書筆記3

學習了孔子“八佾”,主要是孔子爲復“禮”而做的一些論述。孔子終身爲天下和平而遊說諸侯,希望通過復“周禮”而實現各階層“守其序,司其職”,從而天下太平。但在弱肉強食的春秋紛爭時代並不被統治者接受。這可以理解,那時代的諸侯趁周天子勢微,都想借此機會強大自己,沒人想做狼羣中的羊,弱者意味着滅亡,強者才能生存。這時候孔子的“禮教強國”之路必然不合時宜,“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條路對於競爭日趨激烈時代而言,對於急於求成的各路諸侯而言,太過漫長。但他們並不否認這條路的可行性,所以諸侯對儒家一行敬重但不重用,他們更看重法、墨、兵、縱橫家之類能快速幫其強國稱霸的實戰派。所以孔子終身比較落迫,也曾自嘲“累累若喪家之狗”。

如此這般,孔家學說沒用麼?然而並非如此,雖然當時儒家不受待見,但我們不可否認,在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的統治思想都是儒家思想及其演化,包括現在!這是相當偉大的,世界上甚至把儒家與三大宗教相提並論可想,儒家思想不僅對中國,對世界都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近代遍佈世界各地的“孔子學院”更是印證了儒家在世界的地位。

孔子的思想,在戰亂年代不被接受有其根本原因,那就是人性的特點。孔子的理想化治理國家的手段是更多是建立在精神層面,但人性的基本需求是先物質後精神,即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不知道的自己百度)。所以,在物質需求有保證的時代下,儒家思想自然大行其道,首先它非常符合統治階級利益,儒家倡導的“修齊治平”“君臣兄長父子”理念完美的規劃了社會的`層次與制度,保證了社會這個大熔爐有序安定,同時也爲各階層之間的規劃好了發展路徑,保證了社會有序和平穩定幸福的發展。所以,和平時代需要儒家思想!

人們在滿足了物質生存需要之外,呼喚精神滿足與幸福感的提升。不可否認我們的物質條件較40年前有了非常大的提升,但是因爲思想約束的不到位,社會上出現了很多不良的現象,這也是爲什麼這些年大家感慨、報怨的原因,因爲不幸福。孔子克復“周禮”,其實是在克復一種和諧的社會準則和規範,或者講是規則。禮只是行爲規範和規則的外在表現形式。我們經常講“無規矩不成方圓”,其實是一個道理。做人要講忠孝節義,做事要講智信仁勇,人活一世,修身齊家,立已成人,服務社會……這些道理在我們前幾十年一心注重經濟建設的時代慢慢遺忘了,丟失了!更恐怖的我們差點永遠失去它們,我們的孩子,80後的我們被社會教導理想是科學家、教師、工人,長大服務人民,那時候感覺人生很精彩,社會很精彩,前途很光明,我們的人民幣上印的是農民與工人,因爲他們是我們最尊敬最羨慕的人,勞動最光榮,奉獻最光榮!90後呢?他們被教導的是超女,網遊,早戀,富二代、炫富……一切向人民幣看齊,只不過這時的人民幣上已不再是農民與工人!

還好,中華民族是最聰明的民族,5千年歷史的經驗讓我們的人民,讓我們社會,保持着時刻反省與改進的好習慣,世界4大文明古國只剩中華民族屹立不倒體現的是中華民族的智慧!感恩社國,改革開放不到40年,我們完成了外國佬100年才能達到的小康水平。今日,我們發現了自己的不足,我們開始發掘自己的先進文化,重溫傳統優良思想,重塑中華之魂。感恩我們的祖國,感恩我們的政黨,我們的小初高開始推行國學教育,我們的媒體開始宣傳中華瑰寶,我們的社會開始覺醒,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自發的加入到中華傳統文化迴歸與建設的服務當中。雖然現在我們的時代仍然金錢至上,雖然我們的青年仍然哈韓哈美,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時代的趨勢不容改變,國學的發揚必然不容改變。儒家“禮”是現時代我們最需要的工具,做一個知禮,懂禮,身體健康精神富足的時代幸福者,我們願意與孔子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