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乎情止乎禮經典散文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觸過散文吧?散文是一種自由、靈活、短小精悍,表現真人真事真是感情的問題。你知道怎麼才能寫好散文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發乎情止乎禮經典散文,歡迎大家分享。

發乎情止乎禮經典散文

偶然的機會,讀了《三聯生活週刊》上袁迪寶和李丹妮的故事,爲他們的悽美浪漫愛情故事所感動,在經歷了長達55年,半個世紀的跨國愛戀之後,他們終於修成正果,光明磊落,大大方方,倖幸福福地走在了一起,他們的故事讓我深深發出“人生若只如初見”的感嘆。

爲生活,本應拋棄了多愁善感的心,沒想到原來只是暗暗藏起,心裏再痛,不想細細思量,只是深深埋藏,糾結困惑,“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人生如此多磨難,83歲、84歲最終結髮相守,算是一個圓滿的結局。

丹妮曾說,她不會也沒有權利把自己的幸福建築在另外一個女人的不幸上,去搶別人的幸福,這個結果她不能接受。源於此,我對丹妮生生佩服,爲之折腰。這纔是他們垂暮之年牽手的真正原因。她的崇高境界用什麼來表達呢?我想,“發乎情,止於禮”是最合適的闡釋。

“發乎情,止於禮”是一種崇高的思想境界。語出《詩經》毛詩序的“故變風發乎情,止乎禮義。發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禮義,先王之澤也。”細品這句話,即於情理之中而發生,因道德禮儀而終止。簡單而言,人的情感雖然經常在男女之間產生,但要做到男人自重,女人自愛。“發乎情,止乎禮”道出的是一種神聖、一種責任與擔當。道理很簡單,但真正做起來,難上加難。發乎情,止於禮,是理論上的東西,而真實情感世界裏,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是相當難的。如果人在情感世界裏都能理智的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爲的話,就不會有“情不自禁”,“難以自拔”這些哀怨的成語了。

“我將於茫茫人海中,尋找我人生唯一之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這是詩人徐志摩在追求美女才女林徽因無果時的一翻感嘆。從林林總總的`歷史記錄中感知,徐是一個多情而又感性的大才子,曾不以爲然。但他這句經典告白,卻真情而又理性,體現了他達觀自如的人生態度,體現了其高尚的思想境界。

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搶也沒有用。這種例子比比皆是,道理都懂,做起來很難,一旦在錯誤的時間遇到對的人,就會情不自禁掙脫世俗,道德的底線,猛獸一般一頭扎進愛情的洪流。連咬帶撲着我要我要,達不到的時候,就是淚流眼看淚流眼,斷腸人對斷腸人。

有幾人尚知,在愛情的沼澤裏奔跑,這是一場沒有回頭路的遊戲,你步入了泥潭,將無力自拔,這無異於玩火自焚,飲鴆止渴。聰明的人始終明白,他終究做不了你的君主,你也不會在別人的領地上封疆掠土。他若知你,你若懂他,彼此心裏再有渴望,也會壓抑,讓那尖銳的感情之矛永遠掩藏在理智的厚盾之下,何樂而不爲?

在林徽因短暫而又充滿傳奇的人生裏,“金嶽霖”三個字卻讓人感動和震撼,金嶽霖教授與林徽因、樑思成夫婦一直毗鄰而居,併成爲他們夫婦終生的摯友,他爲了林微因終生未娶,用一生的癡愛和一輩子的堅持始終站在林微因的不遠處,默默關注她的塵世滄桑,苦苦相隨她的生命悲喜。他用自己的高貴品質,贏得了樑思成的信任,也贏得了樑家後輩的尊敬。當林徽因辭世後,這個沉默了一輩子的男人終於忘情地孩子般的慟哭起來,將所有的委屈,所有的不捨,所有必須的放棄,所有不能言說不能告白的痛都在紛飛的淚雨裏傾瀉而出。他的癡,他的真,他堅持了一生的愛,讓多少人感動到今,試問有誰不爲他的專情深深震撼?愛她,就成全她!是金嶽霖教授對林微因愛的最高境界。這種“發乎情,止乎禮”的愛,這種遠遠超出簡單男女之情的傾慕與忠貞,讓多少屈服於慾望的現代人汗顏?

《詩經》首篇《關雎》,描寫一位青年男子因思慕一位女子而睡不着覺的情景,孔子的學生子復作傳曰“發乎情止乎禮義”,也就是孔子主張的"樂而不淫"。傳說孔子在此處批了一句話:“發乎情,止乎禮。”意思是說,人的情感雖然經常在男女之間產生,但一定要受禮法的約束,不能隨心所欲,要“樂而不淫”。所以,不管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還是“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君子好色,取之有道,樂而不淫,哀而不傷。一切皆因順應道德底線,昇華思想境界。

天若有情天亦老,月若無恨月常圓。

感情的世界裏,沒有誰對誰錯,引用徐志摩的詩:

面對,不一定最難過

孤獨,不一定不快樂

得到,不一定能長久

失去,不一定不再擁有

不是因爲寂寞而錯愛,不要因爲錯愛而寂寞一生。

讓心不再奔跑,讓愛找到穴巢。處之有度,愛方萬古長流。

用一首《他沒有那麼喜歡你》做結:

也許,我做了很多很多傻的事情,可是我知道,這樣我會比你更接近真愛。

拼命奔跑,華麗跌倒。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用這種態度去面對,一切哀怨也不過如此而已。

相信,尊崇古人所言:“發乎情,止乎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