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散文感恩不算美德

我不認爲“感恩”是美德

經典散文感恩不算美德

何謂“感恩”?感恩即是知恩途報。感恩是,當你受到別人的恩惠,於是你想要以想同或者不同的形式給予報答。感恩就好比,意淫主義的武俠小說裏,人們所熟悉的“小女子無以爲報,只好以身相許”。

先不管施恩者是否真的大方,和樂於奉獻,“感恩”應該是一個人的義務和理所應當的事。比如,你向朋友借了錢,那即使不付利息,也總該如數奉還吧?——“感恩”應該是一個人的本份。

只不過,只不過有時候人們往往是健忘的,容易忘記自己所享受的好處,和忽略別人做出的奉獻。甚至也不乏恩將仇報者。所以,“感恩”的品質顯得稀缺,物以稀爲貴了。

什麼是美德?美德應該是高於一般的行爲標準和準則的行爲。所以,如果把知恩途報,或者“感恩”看作是人們一般的道德水平,忘恩負義、恩將仇報就是一種惡行,而以德報怨的行爲才能被當作人的美德了。

爲什麼會有人“恩將仇報”?首先要說,沒有人會因爲別人給予的“恩賜”,而對“施恩”的人報之以仇恨。不管這個人如何反判、無情,也不至於因爲別人的恩惠而產生仇恨。比如,有人對另外一個人表現出關懷,不管這個人怎麼地不屑、並不領情,而他的不屑和憤世也不至於是因爲別人的關心而直接產生的,多數是在這之前他已經對社會抱有很深的成見,一時之間很難化解。

“恩將仇報”者,第一,是因爲他對別人的恩情沒有很深的觸動,彷彿是他應得的。所以,他對除了自己以外的任何人都沒有感激。這樣的人已經形成了這樣的思維慣勢:別人永遠有付出的義務,而自己永遠有獲得的權利。第二,這樣的人總是過分看重自己的利益,當別人妨礙了他的利益的實現,他可以不顧別人的利益,哪怕自己曾經在這個人身上曾經得到好處。不管怎樣,“恩將仇報”的人都是以自我爲中心、自私自利的人。另外,他是知道自己是得不到輿論的支持的,所以他除了偶爾需要自我辯解一番,對外界又要表現出冷酷的嘴臉,放佛不受輿論所左右。

至於“以德報怨”,理論上說是一個人對另一個曾經有愧於自己的人不計前嫌,仍然以禮相待。就像耶穌一樣,當別人打了他的左臉,他就伸出右臉;或者別人打了他的右臉,他就伸出左臉。耶穌爲什麼被人打了左(右)臉,會願意伸出自己的右(左)臉?大概耶穌是想要以自己甘願受難的精神去感染野蠻的人們心中潛藏的'愛,而讓人間普遍有愛。顯然,耶穌認爲,人人心中都存在愛,只是惡一時佔了上風。如果這是耶穌考慮的初衷,但事實恐怕並不一定會爲他的意志所轉移。

當別人打了他的左臉,他於是伸出自己的右臉。這時會有兩種可能:第一,打人者或許打得更歡了,打完左臉、打右臉,這對打人者是求之不得的,因爲被打的人不僅沒有反抗,甚至表現出歡迎;第二,打人者或許真的停止了自己的打人動作。打人者停止自己的動作又有兩種可能:一,打人者真的是被耶穌所感動,引起內心的惻隱之心,於是心靈得到昇華、淨化,而充滿了對人間的愛;二,打人者停止了動作,是因爲他根據被打的人的不合常理的反應,而認定對方簡直是變態、瘋子,不與他一般計較了,而人們一向認爲打沒有反抗能力的瘋子是既無趣味,又是有失顏面的。

如果真的存在“以德報怨”的人和精神,她的意圖應該是想以自己的受難來喚醒人們心底的善。只是這樣的成功的概率是不很高的。或許這又正可以反映耶穌的的偉大,甘願冒着很高的風險去教化人類,(成功和失敗)都以犧牲自己爲代價。

雖然“恩將仇報”和“以德報怨”存在本質區別,但是“善”與“惡”很多時候都很難分辯清楚。性善論認爲:人性是善的。性惡論認爲:人性是惡的。但是,“善”和“惡”似乎都不足以概括人的本性。一個人是“惡”,但他或許只是不輕易表現出自己內心的“善”;一個人是“善”,但也務必隱含“惡”的一面。

人和人的本性應該都是大致一樣的。我認同一個觀點,在倫理上既不存在所謂“罪惡”,也不存在所謂“美德”,拿“罪惡”和“美德”來區別不同的人是不夠科學的。或者說,唯一的美德是:誠實。——請坦白你的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