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茶之道與修身之道散文

自古以來,寺廟與道觀多藏於高山或密林中,與大自然息息相通。故歷來就有所謂“寺必有茶,僧必善茗”的說法。

品茶之道與修身之道散文

我國最早種植茶樹是西漢時期四川蒙山甘露寺的僧人吳理真,他將七棵茶樹植於清峯,被當地人稱爲仙茶。大唐天寶年間,唐朝廷在此建立了唐明皇的御購茶園,“蒙山頂上茶”由此聞名天下,這是佛教與茶最早的記載了。飲茶,從科學角度講,對人體有諸多裨益。助消化、去血脂、生津利尿等等,而茶本身的淡與雅,又爲人的修身養性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文化載體,乃至不少地方的人,一日無茶便口中無味,生活少趣。

佛教禪宗主張靜氣養性,提倡坐禪。暮鼓晨鐘裏誦經唸佛,不免人睏乏力,而茶可以清心、提神、醒腦,茶便理所當然成爲僧人的伴侶。僧人也由此與茶結下了宿命的緣分,千百年來,僧人們長期種茶、製茶、泡茶、品茶,總結出很多各具特色的茶道文化。

由於茶在世間的`廣泛普及性,茶同時也成爲寺門僧人聯繫世俗、接待施主說天道地、講經釋法的特殊媒介物。蘇東坡與佛印和尚的種種趣話、禪談便是最典型的一個例證。如果說懂茶,僧人似

乎最爲在行。真正的品茶高手,必戒驕狂、浮躁,心靜如水,如此方能品茶之高低。此與佛教的爲人講究同理。一般修爲較高的僧人,對人對事懷寬容惜憫之心,不做過頭事,他們所損失的常常不過是眼前的虛名小利,而得到的卻是整個身心的自由自在。故,以此心態植茶、用茶,可深得茶理,亦可深得茶味。

能平和,能靜心,這既是修身之道,品茶之道,同時也是一種優雅的養身之道。

專家:“烘青”普洱越存越苦無收藏價值

傳統的普洱茶加工過程,毛茶乾燥要以日光自然晾曬纔不致損害茶葉中的有用物質,但由於日光晾曬受場地、天氣等條件的限制,目前不少茶廠爲了多產,採用了烘乾機高溫烘乾的方法。多數業內專家認爲:烘乾機烘過的普洱茶會越存越苦,沒有任何收藏價值。

雲南省茶葉協會常務副會長、祕書長鄒家駒介紹:雲南省茶葉公司有關普洱茶原料的文件,規定必須使用曬青加工工藝,不得在普洱茶中拼入烘青、炒青或用其他工藝加工的原料。

“鮮葉經過高溫殺青,破壞了酶的活化,但多酚類化合物並未消失,變化仍在進行,只是氧化的途徑有所改變,主要是在溼熱作用下發生非酶促性的自動氧化。湖南農學院專家測定,如鮮葉的多酚類化合物含量爲15.24%,殺青葉仍有14.5l%”。

“烘青與曬青的唯一區別,在於乾燥方式不同。烘乾機內溫度高達130℃以上,只用6~7分鐘時間,便可結束茶葉的乾燥過程。高溫殺死了茶葉內殘餘的多酚氧化酶、過氧化物酶和過氧化氫酶,凝固了茶葉內的多酚類化合物,中斷其進一步發展變化的條件,或改變了發展變化的方向。科學家就多酚氧化酶的動力學性質作過實驗,最適宜的溫度爲37℃,極端溫度60℃,超過60℃以上使酶迅速失活——烘乾機讓普洱茶失去生命,只會越存越苦”。鄒家駒的話挑明瞭“烘青”普洱是沒有收藏價值這個道理,他道出了一個爲衆收藏普洱茶人所懼怕的加工工藝“危機”。

近幾年來,市面上出現了大量的機制曬青毛茶,即經滾筒殺青或鍋炒殺青後,經揉捻機揉捻成條,再經日光乾燥而成。鄒家駒說,茶菁經攤晾萎調,含水量降低,用滾筒進行殺青不致溫度過高,所以並未對茶葉的內含成份造成大的影響。但是,毛茶乾燥是以烘乾機進行還是以日光自然晾曬,則是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加工環節。